余池明印祖故事81慧霖苏州拜印公老人因果论最详
正宗心印后续联芳

正宗心印后续联芳僧果增法号秀冈。
是闽中方氏子也。
髫年出家。
性有聪慧。
学不加思。
待众以恭。
事师有礼。
一日师见。
问曰。
前日你病。
大众说将死。
你意下如何。
答曰。
本来无生。
岂有死耶。
师曰。
既知无生。
从何处来。
(果增)扬声念佛。
师曰。
从何处而去。
(增)叉手当胸。
默然良久。
师曰。
其中事若何。
即答偈曰。
本来清净体如然。
随机应现善方圆。
回光返照超今古。
真妙融通离语言。
师曰。
如是如是。
宜自至淳。
遂嘱一偈。
当机直指示秀冈。
体露真常不覆藏。
吾今嘱汝宜珍重。
时至须当效祖传。
僧德圆法号明镜。
是福清县石氏子也。
预诚往参求乞真要。
师曰。
我佛大慈平等。
敷演三乘五教。
随机济度。
末后拈花示众。
教外别传。
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
付典摩诃迦叶。
递代相传。
至达磨大师而来东土。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汝自回光返照。
明自本心。
见自本性。
非色非空。
非中非外。
洞彻十方。
融通三际。
百千三昧恒沙妙用。
不离当处。
(德圆)有省。
即说偈。
本来清净不思议。
随方就圆在当机。
三昧现前通大道。
放光现瑞妙希奇。
师曰。
自当护持。
圆明种智。
付嘱一偈。
单传直指心印心。
真如无相现精明。
叮嘱东君宜保守。
时当悲运接后人。
僧果涧法号天洞。
是三山潘氏子也。
求师究竟真常之道。
师竖起一指示之曰。
会么。
(果涧)礼一拜。
师曰。
吾无法与人。
汝若并息诸缘。
莫着空见。
回光返照。
见自心性。
的要明白。
(果涧)忽然有省。
即说偈曰。
本来无碍。
清净常自在。
如如不动尊。
光眼现沙界。
师曰。
如然保守。
至淳真妙。
复嘱一偈。
默默全持正令亲。
一枝五叶付知音。
联芳绍至贤才处。
嘱汝时当耀祖庭。
僧德法法号月江。
是闽县陈氏之子。
求示法报化三身佛事。
师曰。
莫向外寻。
汝自具足觉性圆明。
妙用现前。
体用不偏。
花果同彰。
三观融通。
十方廓彻。
亘古亘今。
无欠无余。
(德洪)忽然有省。
即说偈曰。
本来湛寂体如如。
妙用纵横任卷舒。
觉性虚玄元无相。
权实双融应无穷。
师即印可。
善自扶持。
复嘱一偈。
一枝拈起现堂堂。
夙缘会遇付月江。
嘱汝贤才宜珍重。
时至绍隆报祖恩。
佛教经典故事40个

《佛教经典故事》佛教经典故事(1):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佛教经典故事(2):输与赢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一休明白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必须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立刻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佛教经典故事(3):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明白,求人不如求己。
佛教经典故事(4):快乐之道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样回事呢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此刻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
我务必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职责。
没有理想、信念和职责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竹窗随笔

竹窗随笔竹窗随笔序学诚莲池大师是明代四高僧之一。
师讳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
杭州仁和人,俗姓沈,父德鉴,号明斋先生,为当世名儒。
师生而颖异,幼承庭训,深明大义,以孝行著称。
十七岁入县学,德行文章鸣于一时,平素好佛理,淡于世味,戒杀生,祭必素,栖心净土,志在出世。
自云“三十不售,定超然长往。
”三十二岁时,投西山性天和尚座下出家为僧。
受具足戒后,云游四方,遍参名师知识,曾入京城参禅门耆宿辨融大师和笑岩禅师等。
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后过东昌,忽有所悟。
晚年至杭州五云山结茅而居,名其庵曰“云栖”,所以也有称师为“云栖大师”。
大师施设门庭,以净土念佛法门为主,倡导持名念佛,后世尊推他为莲宗第八祖。
同时主张禅、教并重。
在《重修云栖禅院记》中大师自述说:“大都主以净土,而冬专坐禅,余兼讲诵。
”表明了这种态度。
平素十分注重戒律,所订云栖寺僧约极为严谨,并制定了寺院的日常课诵仪式,为后世所遵循。
憨山大师在《莲池大师塔铭》中尊师为法门周孔,推崇备至,谓“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至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广运六度,何莫而非妙行?!出世始终无一可议者,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
夫非应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莲池大师著作颇多,尤其是《阿弥陀经疏钞》一书,阐发事理一心,至为渊奥,自莲宗建立以来所未曾有。
其它如:《楞严经摸象记》、《遗教经论疏节要》、《梵网经菩萨戒疏发隐》、《沙弥律仪要略》、《禅关策进》、《直道录》、《山房杂录》、《云栖遗稿》等,后来被门人汇编为《云栖法汇》,堪称度世之宝筏,法门之圭臬。
《竹窗随笔》及《二笔》、《三笔》,是莲池大师的随笔集。
《历史感应统记》——此书除非不看,看则皆可获益。

《历史感应统记》——此书除非不看,看则皆可获益。
《历史感应统记》——此书除非不看,看则皆可获益。
2009-12-06 18:16一、《历史感应统纪》一书的编辑和流通1924年9月到10月间,直系军阀、江苏督军齐燮元与皖系军阀、浙江督军卢永祥为争夺上海而爆发战争。
前清翰林魏梅荪居士(1862~1933),在上海避难,念民生之苦,是因为将吏为争权夺利而发动战争。
因此从明颜茂猷撰写《迪吉录》中摘录36条关于将吏不好杀和好杀的因果报应事迹,写信告诉印光大师希望尽快流通,以劝将吏熄灭战争。
印光大师给他寄了一本《二十四史感应录》,劝他遍阅二十四史,多请人手,选择显著的因果报应事迹编辑一本书,作为天下后世一切各界之殷鉴,书成之后,准备刊印几万册。
魏梅荪居士听后十分高兴,曾经多次跟印光大师商量编辑办法,但因为年老精神不给,又无力请人代劳,结果怅然中止。
这是后来聂云台居士请许止净居士编辑《历史感应统纪》的一个发起因缘。
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阴历九月的时候,机缘成熟,上海聂云台居士,请许止净居士(1876~1938年)编辑,并奉太夫人命,供其薪水。
许止净居士也是前清翰林,文笔非常好,佛学也有根底,民国十一年拜见印光大师后,即受大师委托编辑完成《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
这次接受聂云台居士的委托,历时一年又十个月,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阴历八月的完成了《历史感应统纪》的编辑。
当时,印光大师本来计划闭关的,但聂云台居士在庐山养病,不能料理排印流通等事。
印光大师因感这本书完成了自己的宿愿,所以推迟原计划,便留在上海和德森法师一起料理该书的校对和排印流通等事,直到腊月圆满,排印了三号字和四号字两种版本,各印两万部。
并亲为该书作序及撰写回向偈。
《历史感应统纪》出版后,许止净居士又进行修订,增补一万多字,改名为《增修历史感应统纪》,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刻印出版。
二、《历史感应统纪》一书的内容许止净居士自叙说:“《历史感应统纪》所选事迹,上自有虞,下迄明代。
《五灯会元》卷第十六

《五灯会元》卷第十六《五灯会元》卷第十六宋--释普济青原下十世下雪窦显禅师法嗣天衣义怀禅师越州天衣义怀禅师,永嘉乐清陈氏子也。
世以渔为业。
母梦星殒于屋,乃孕。
及产,尤多吉祥。
儿时坐船尾,父得鱼付师贯之。
师不忍,乃私投江中。
父怒,笞之,师恬然如故。
长游京师,依景德寺为童行。
天圣中,试经得度。
谒金銮善叶县省,皆蒙印可。
遂由洛抵龙门,复至都下,欲继宗风。
意有未决,忽遇言法华,拊师背曰:“云门临济去!”及至姑苏,礼明觉于翠峰。
觉问:“汝名甚么?”曰:“义怀。
”觉曰:“何不名怀义?”曰:“当时致得。
”觉曰:“谁为汝立名?”曰:“受戒来十年矣。
”觉曰:“汝行脚费却多少草鞋?”曰:“和尚莫瞒人好!”觉曰:“我也没量罪过,汝也没量罪过。
你作么生?”师无语。
觉打曰:“脱空谩语汉,出去!”入室次,觉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
”师拟议,觉又打出。
如是者数四。
寻为水头,因汲水折担,忽悟,作投机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
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
”觉闻拊几称善。
后七坐道场,化行海内,嗣法者甚众。
住后,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布发掩泥,横身卧地。
”曰:“意旨如何?”师曰:“任是波旬也皱眉。
”曰:“恁么则谢师指示。
”师曰:“西天此土。
”问:“学人上来,请师说法。
”师曰:“林间鸟噪,水底鱼行。
”上堂:“须弥顶上,不扣金钟。
毕钵岩中,无人聚会。
山僧倒骑佛殿,诸人反著草鞋,朝游檀特,暮到罗浮。
拄杖针筒,自家收取。
”上堂:“衲僧横说竖说,未知有顶门上眼。
”时有僧问:“如何是顶门上眼?”师曰:“衣穿瘦骨露,屋破看星眠。
”上堂,大众集定,乃曰:“上来道个不审,能销万两黄金。
下去道个珍重,亦销得四天下供养。
若作佛法话会,滴水难消。
若作无事商量,眼中著屑。
且作么生即是?”良久,曰:“还会么?珍重!”上堂:“夫为宗师,须是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遇贱即贵,遇贵即贱。
驱耕夫之牛,令他苗稼丰登。
夺饥人之食,令他永绝饥渴。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二)两宋时期(4)赞师偈★守端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
从兹不出茶川上,吟啸无非罗里罗。
★守端(1025—1072)湖南衡阳人。
宋杨岐派禅师。
20岁出家,圆具后参临济宗杨岐方会禅师。
28岁住持江州(今江西九江)承天寺,安徽舒州白云山海会寺,所至禅众云集。
胆识过人,学众敬而畏之。
著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2卷、《白云守端禅师广录》4卷。
【赏析】守端一日乘驴度桥,一踏桥板而堕,忽然大悟。
从此更不游方。
且出语洒脱,诗中有诗,意中有意,韵味无穷。
《赞师偈》便是守端的开悟偈。
首句写他决心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只是理入,还须行入;一天当他骑驴过桥时,桥板断了,他猝然跌到了桥下,一时间什么都消失了,包括大地山河,遑论玄理虚论,他也就猝然颖悟了大法。
从此他闭门不出,善加护持;闲来吟啸,也是不成腔不成调但古风犹存的“啷格啰里啰”。
诗如其人,从此白云守端踏上了宗林吟啸的大舞台,其语录、颂偈皆另有一种风骨。
蝇子透窗偈★守端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赏析】这是禅师对著名的神赞禅师古雅指化的赞颂。
全诗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对一只追求光明的蝇虫的描写,象征了追求禅道的衲子的探索与觉悟过程。
“光”在此处代指心珠、佛如意、禅心。
多少次在迷中求悟,不懈地上下而求索。
忽然,因缘时节成熟了,不经意间撞着飞进来时的通道,才明白平生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受了肉眼的蒙蔽。
如今,心眼打开了,第三只眼时刻“惺惺着”,他将是一位永远清醒的觉者。
守端禅师精妙的颂古偈众多,下面略举一例:“五陵公子游花惯,未第贫儒自古多。
冷地看他人富贵,等闲不奈幞头何。
”此为《颂古联珠》中所载守端颂云门“北斗里藏身”公案的偈子。
笑的是“冷地看他人富贵”的幞头世人,包括未悟的僧人,不知自己正是“游花惯”的“五陵公子”,因为佛性本自具足嘛!一拳拳倒★守端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
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下面我们讲讲清朝彭二林居士《重订西方公据》后面,收集的

下面我们讲讲清朝彭二林居士《重订西方公据》后面,收集的几则往生事例。
旅亭和尚,浙江嘉善人,他在闻学老人那里得了法,机锋迅利,曾经主持过禅林。
后来来到苏州文星阁,他自己讲:“我以前在天目山西方庵修念佛三昧,当时风声、水声、鸟声、虫声,都在唱念佛号。
”这次闭关念佛,作了一个偈子:“截断世人生死路,别开化外一乾坤。
不知哪个脚跟稳,放下身心入此门。
”我们一念贪嗔痴就卷入生死中,而回心念阿弥陀佛(就是在心上作个转变,把念轮回的心换成念阿弥陀佛),这样就能“截断生死路”,也就能“别开化外一乾坤”。
“化”就是生生化化,指的是三界中的生死变化,也就是随着惑业的力量而不断地变现,这叫做“造化”。
“化外一乾坤”,是说别有净土的境界,也就是用念佛的修行来截断生死流,就会现前出世间的净土境界。
不晓得那个脚跟能站稳,放下身心进入净土念佛的妙门。
所以,放下万缘,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能入净土妙门,也就能迅速超出生死,证取佛果。
这是一件大事,人人都要重视。
旅亭和尚对此深有体会,才写了这个偈子。
他修念佛三昧时,风声雨声这一切声,都成了念佛声。
净业行人应当以他为榜样,专精修持。
后来他下痢疾,对受戒弟子沈敬孚说:“昼夜弥陀十万声,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才有少分相应,哪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念佛人应当一心念佛,不管世间闲事。
所以,念任何世俗的事都比不上念佛。
这是因为我们念佛时就是遇光时(遇到阿弥陀佛光明的时候),所以要“珍重此时莫空过”。
就是当心缘念阿弥陀佛的时候,要念念至诚,非常珍重,不要在妄想中空过。
他临终时给他的戒弟子留下这句话后,叫侍者准备好热水沐浴,第二天就往生了。
这是乾隆四十六年发生的事。
再讲有一位尔立师,是浙江会稽人。
出家以后,在天台山黄金洞建了茅棚,专修净土。
苏州吴山有一位殷天成居士来天台山供斋,很佩服尔立师的道行,就延请师父住在吴山接引庵,将近三十多年。
尔立师就在吴山随机接引众生,一一指归净土。
在他那里受皈依戒的有上百人。
认识印心宗——心中心

认识印心宗——心中心一、认识印心宗——心中心【具备何种条件才是传法师?】问:具备何种条件才是传法师?答:现在的传法师都上师生前所委托。
甲问:请问,心中心法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给人灌顶?乙答:要有三个条件:一,彻悟本来(老人讲过传心中心祖位必须八地,最好十地)二,精研教理,博通三藏三,通达世法满足这三个条件,可以传心中心。
老人在世时就能为学人灌心中心顶的老师很多,他们多是代师灌顶传法而非自己可以传法。
有师兄听老人说过,他选择代他传法的师兄的依据主要是看这个人和众生的因缘以及他自己的福报,个人修证也要考虑,但不是主要因素。
上师表态过,如果要登上师位,就必须满足以上三个条件,这样的人方堪为人天师表,方堪能荷担心中心。
若没有这样的条件,就是本人再诚惶诚恐,也没有力量将心中心宏扬起来,毕竟修行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若老师没有道德,就一定会随着时间而湮没掉。
比如上师他自己,就是靠自己的修证来宏扬心中心,若他老人家没有这不可思议的道力,天知道心中心能否宏扬起来。
南无阿弥陀佛!丙:呵呵,上师是不是学六祖慧能,毁法衣,行大道。
答:您说的倒真的有点相象呢。
问:给学生灌顶的老师需要具备什么资格?答:目前的传法老师是老人在世时所委托,老人并没用过“资格”一词。
问:如何辨别真假心中心师傅?答:学人自有“学人眼”,能识鱼目辨珍珠。
问:请问是不是具备阿阇黎资格的人才可以为别人灌顶答:老人在世的时候,就有十多位老人的弟子受老人之托灌顶传法。
老人也不曾用过“资格”的说法。
【老人委托传法的有十多个】问:我很想知道现在老人认可的传法人是谁,我有些问题请教,您若是那再好不过了,你若不是请您告诉我,我不胜感谢!答:受过老人委托传法的,算不算您说的“老人认可的传法人”哪?问:是不是每一个灌过顶的人,都曾受老人委托传法呢?答:受过老人灌顶的太多了。
委托传法的有十多个。
问:lvm兄,听说你是元音老人许可传法的弟子?答:受元音老人委托而传法的师兄很多,我也叨陪末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池明:印祖故事81、慧霖苏州拜印公,老人因果论最详
返回目录
余池明:印祖故事81、慧霖苏州拜印公,老人因果论最详
四川谢子厚(1882—?)居士,是知名士绅,1914年,曾与刘洙源等诸居士,发起创设成都佛经流通处,及少城佛学社。
1921年又请佛源法师到重庆长安佛学社讲经。
谢居士民国十年就开始与印光大师通信,到民国十七年的时候,发心皈依印光大师,大师给他取的法名叫慧霖。
大师在给他的回信说:“汝既欲皈依,且作将错就错之计,今为汝取名慧霖。
盖以火宅烈焰,非智慧霖雨不能息灭。
自行化他,悉皆如是,且勿曰吾何有此大力哉。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天下不治,匹夫有责。
果能依儒释圣教而行,未有不群起而应之者。
”
谢居士爱好儒学,关心世道,谢居士自题中有这么几句:“有安天下之志,无安天下之才,入世愿学孔子,出世皈命如来。
六经为我仰思之事,华严为吾悲愿之胎。
”所以他与大师通信中讨论儒学颇多,而大师开示则注重提倡因果报应和家庭教育。
如大师民国十一年(1922年)元月廿一给谢居士的信中谈到:“至于弘法一事,当观时机。
当国家太平,人心淳善时,宜多分依实际正弘。
当此惨无天日之世代,当先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化其刚强,旁攻侧激,动其良心。
知所法戒之后,再用正弘,方为唯一无二之道。
”
民国十九年(1930年)大师给谢居士的信中分析了儒教灭亡的原因在于破斥因果、执理废事。
大师说:“佛教事理,性相,修证,因果等,不相混滥。
宋儒专取其最深之理谛,其余事相,概皆抹杀。
以故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谓天即理也,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
由此一般眼中无珠者,奉其学说,大家皆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为佛诳人之法。
纵有见得及者,以门庭虚荣心盛,欲百年后主入文庙,亦不得不人云亦云。
道学之明由宋儒,道学之灭亦由宋儒。
自兹以后,多半人,皆以因果生死轮回为渺茫,以致善无以劝,恶无以惩。
向无欧风,尚可支持人道。
近来欧风东渐,竟公然废经,废伦,废孝,免耻,杀父,杀母之学说,与其实事,通通演出。
此之祸根,完全从宋儒来。
光每一思及,不禁为儒教痛。
偶与一二知己者言此义,绝无一人谓为不然者。
在彼当日倡此学说,其意恐人谓儒教之义,浅于佛教。
得此义以维持,庶不至天下后世之人,完全崇奉佛教,而藐视儒教。
不知数百年后,竟得此之结果。
所谓欲大明儒教,适成其灭除儒教也。
哀哉。
”
1932年秋,谢居士携内弟邓幼庵一起从重庆顺江而下,直达上海,分别拜访聂云台、叶伯皋、陈真如、熊十力等知名人士和学者,各有请益。
随后赴宁波和普陀山朝礼,接着到杭州拜访马一浮居士。
马一浮先生所论儒家涵养和察识工
夫给谢居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先生说:“所言涵养者,以敬为主,平日齐明严恪,收敛此心,不令放失,工夫纯熟,自无一毫人欲之私足以乱之。
瞬有存,息有养。
此心未发如明镜止水,其发则无不中节,即朱子所谓日用本领工夫是也。
所言察识者以察识端倪为下手处,其日用意趣常在动处。
”
9月19日,早晨七点钟,明道法师陪同谢慧霖居士一行人乘京沪火车赴苏州。
上午九点钟,火车到达苏州。
进城的时后,谢居士忽然醒悟到一句佛名放下一切,绵密持念,就已经包括涵养、察识等一切工夫在内,不必格外用心另作涵养、察识工夫。
明道法师带着大家到护龙街南段穿心街报国寺内,拜见印光老法师,当天留住寺中。
老法师年七十有三,精神内敛,言辞恳切。
谢居士当面聆听了老人对宋明理学的。
老法师指出:
“宋明理学持论太过,不足以接引初机。
不信因果轮回,尤为错误。
今日人心肆无忌惮,酿成浩劫,何莫非此种语言为厉之阶。
盖因果者,世间、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救度众生所示之至理,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无丝毫错误。
世之治乱安危,事之吉凶得失,如来之证一乘,众生之堕三途,皆始于初因,成乎后果。
人多忽略而不深察,是以人心日坏,世界日乱,可不惧乎。
”
谢居士说:“理学家不信开悟,亦自有其寂然不动虚灵不昧景象,恐其尚在根本无明住地,未能彻底掀翻。
”
老法师说:“理学家于见思惑恐尚未断,遑论尘沙、无明惑也。
果然大公无私,不执门户之见,其造就当不止此。
”
谢居士转述马一浮先生的话“以有轮回心,乃有轮回事。
果能息下轮回之心,直向心源上用功,则轮回可以不问。
”
老法师说:“至于‘我无轮回心,自无轮回事’之言,是佛菩萨境界,学人未易及此。
但须好生念佛,一切功用自在其中。
”
第二天早晨八时,谢居士内弟邓幼菴以及张鹿鸣归依印光老法师,谢居士随同参加了皈依仪式。
老人以三皈和念佛谆谆相勉。
接着又论及理学家不明因果精微之理,反肆毁谤,为今日世道人心之患,皆此等议论有以致之。
其造就不能深邃,正心诚意不能笃实,亦缘于此,务须引以为戒。
9月21日早晨,老法师命明道法师带领谢居士一行去开元寺礼拜迦叶、维卫二世尊像。
老法师说:此像于晋代浮海而至,迎供寺中。
极为灵异。
其事详载邑乘。
日本僧侣多来瞻礼,苏州人士反多不知也。
礼拜迦叶、维卫二世尊像之后,谢居士回到报国寺,向印光老法师告别,搭火车赴无锡,继续其南北漫游之旅。
谢居士有诗记这次拜见印光大师的感受说:“印公悲智万流望,因果精微说最详,但使弥陀常在念,无明涤尽见心王。
”
以后,谢居士更加坚定地依止印光大师修习净土,凡有所疑,通信请决。
1934年,谢居士觉得四川居士危险,想到苏州定居,向大师请示。
大师回信分析苏州
也不安稳,安家费用不能随身携带,汇款费用占30%,不值得。
大师叫谢居士“至诚念观音一日,拈阄问其进止,或吉或凶,再做道理。
”谢居士接到大师的信后,全家斋戒敬诵观世音圣号一日,然后在佛前拈阄,连拈三次,皆为留成都吉,遂罢东下之议。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