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检测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案

故乡一、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部编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

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三、学情分析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较易理解。

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四、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等级观念造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五、重难点分析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内容:以“青春随想”为主题,开展活动。
形式:青春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所以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性和创造性。
目标:关注在活动中表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和提高语文写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故乡》。通过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的过程,掌握《故乡》写故乡闰士等人物的变化,反映旧中国农村人们陷入苦难深重的生状况。把握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体裁和特点,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小说,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中,领略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
难点:学习小说写作;在欣赏作品中,领略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关键:了解小说的体裁和特点,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角色扮演法;体验法;合作交流法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青少年的生活开展的,重点抓住人物分析,揭示小说主题;握小说特点及相关的语言分析。通过综合性学习来激发、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小说。
活动形式:综合性学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版
单元名称
《九年级上单元是小说单元,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从少年的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学习本单元,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本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说明
单元课文学习后,“走进小说天地”综合学习活动,谈谈各自对于小说的感想与收获。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一、词语知识重点字音:第14课《故乡》阴晦(yīn huì )萧索(xiāo suǒ )猹(chá)祭祀(jì sì )五行(wǔ xíng )装弶(zhuāng jiàng )伶俐(líng lì )潮汛(cháo xùn )髀(bì)间伶仃(líng dīng )愕然(è rán )鄙夷(bǐ yí )嗤笑(chī xiào )应酬(yìng chou )世面(shì miàn )惘然(wǎng rán )瑟缩(sè suō )廿(niàn)年黛青(dài qīng)隔膜(gé mó )潺潺(chán chán )恣睢(zì suī )寒噤(hán jìn )颧骨(quán gǔ )脚踝(jiǎo huái )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拮据(jié jū )衣冠(yī guān )栈桥(zhàn qiáo )糟蹋(zāo tà )无赖(wú lài )与日俱增(yǔ rì jù zēng )十拿九稳(shí ná jiǔ wěn )别墅(bié shù )褴褛(lán lǚ )牡蛎(mǔ lì )撬开qiào郑重其事(zhèng zhòng qí shì )女婿(nǚ xu )端详(duān xiáng)恭维(gōng wéi )阔绰(kuò chuò )煞白(shà bái )狼狈(láng bèi)嘟囔(dū nang )流氓(liú máng )诧异(chà yì )第16课《孤独之旅》家底(jiā dǐ )眺望(jiā dǐ )雍yōng 觅食(mì shí )嬉闹(xī nào )空旷(kōng kuàng )撩逗(liáo dòu )炊烟(chuī yān )狗吠(gǒu fèi )胆怯(dǎn qiè )掺杂(chān zá )驱除(qū chú )镰刀(lián dāo )恶劣(è liè )温顺(wēn shùn )戳破(chuō pò )歇斯底里(xiē sī dǐ lǐ )旧茬chá 纯粹(chún cuì )肥硕(féi shuò )撅断(juē duàn )重点词语:为期不远:作为;期:日期,期限。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故乡》学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故乡》学案 新人教版

故乡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于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让学生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bǐ)谷鹁鸪..(bó gū) 颧.(quán)骨折.(shé)本潺潺.(chán) 伶仃..(zì suī)..(líng dīng) 恣睢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从下面三种分析中选取一个答案填入括号中()A.“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这篇小说自始至终都是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做。

B.“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作者是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反复无常的态度的描写,来揭示小说的主题的。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小说的标题就是“我的叔叔于勒”,而且于勒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

答案:B本题是对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考查。

A项中的'我”只是事件的见证者,“我”只是为了情节的开展而已;C项中的于勒也不能是主角,因为小说的主题是为了突出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丑恶。

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个人物不能提示这个主题。

而只有B项中的菲利浦夫妇才能提示这个主题。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是对主要人物的判定。

这一定要结合本文的主题思想来进行。

只有符合主题表达需要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才是主要人物。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_______而生活。

A.辛苦恣睢辛苦麻木辛苦展转B.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C.辛苦展转辛苦恣睢辛苦麻木D.辛苦麻木辛苦展转辛苦恣睢答案:B展转: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麻木:思想不敏锐,反应迟钝。

恣睢:放纵,放任。

故选B。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揭示了人物的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B.文章是按照“盼于勒”——“遇于勒”——“赞于勒”——“躲于勒”的情节组织结构的。

C.父亲之所以请女儿和女婿吃牡蛎,并非出于父亲对他们的疼爱,而是出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D.小说的主旨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A正确B文章是按照“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情节组织结构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教案 新人教版

15.《短文两篇》一、新课标对《短文两篇》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

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

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

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

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

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九上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备课具体分解为:1.关注少年成长话题,从少年的视角思考自我、人生、社会;2.梳理小说情节;3.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4.分析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识字与写字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25个。

2.写好规范的行楷字,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3.临摹毛泽东书法作品,体会毛体书法的审美价值。

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

3.理解和分析主要内容。

4.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6.欣赏诗歌和小说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发现观点材料之间的联系。

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学习缩写和改写。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3.尝试自由创作诗歌,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4.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等环节。

5.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6.根据表达需要,修改自己的作文。

7.写简单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综合性学习 1.注重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交流。

2.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4.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口语交际 1.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2.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3.掌握查找自己、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4.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魅力。

5.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标与第四单元课时目标对接:境的分析都存在差别。

课标要求下的单元目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 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 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16 孤独之旅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掺.杂(chān)旧茬.(chá)戳.破(chuō)B.驱.除(qū)肥硕.(shuò)炊.烟(chuī)C.眺.望(tiào)嬉.闹(xī)纯粹.(cuì)D.捆扎.(zhā)撩.逗(liáo)胆怯.(qiè)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2)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手法。

(1)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 )(2)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 )(3)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4)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 )4.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 ) (2)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 ) 5.《孤独之旅》节选自当代作家的小说。

《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是,他生活的自然环境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课文高潮部分的主要事件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①天黑了。

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

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

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②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

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眼见着天黑了。

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

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③杜小康突然感觉累极了,就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④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解释下面的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8分)(1)根深蒂固():。

(2)孜孜不倦():。

(3)持之以恒():。

(4)锲而不舍():2、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8分)(1)答()(2)数()()()(3)重()(4)正()()()3、根据具体的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6分)(1)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2)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3)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4、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8分)(1)那么,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2)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3)杨柳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课内语段阅读(20分)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5、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4分)(1)分层:①②③④⑤(2)层意:。

6、选段中几个加点的词语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4分)(1)“他们”是指:。

(2)“此”是指:。

(3)“它”是指:。

(4)“这些”是指:。

7、第①自然段两个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2分)。

8、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2分)答:。

9、“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任何”等词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0、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对不对?为什么?(3分)。

11、你对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这些人了解的有多少?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说他的情况。

(3分)。

1、参见课下注解。

2、(1)dǎ答案;dā,答应。

(2)shù,数学;shǔ,数出。

(3)zhòng,重要;chóng,重新。

(4)zhèng,正确;zhēng,正月。

3、(1)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强调精通各种知识的重要。

(2)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突出贝多芬他们在创造领域所作的贡献家喻户晓。

(3)反复琢磨。

说明非凡灵感的产生是需要过程的。

4、(1)设问(2)对比(3)比喻(4)通感5、①②③④|| ⑤第一层:论述创造力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层:得出结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6、(1)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2)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3)小的灵感。

(4)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7、设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8、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9、“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任何”等词起了修饰限定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说明还有特殊情况;“往往”是说明是经常的;“任何”指无一例外。

10、不对;因为“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关键是要会积累知识、活用知识、发展知识。

11、参见课下有关注解。

任选一个即可。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前预习1.本文作者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

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四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堂学习★导入新课整体感知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实验。

★合作探究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

(事实论证)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五、实验的方法是什么?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六、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怎样论证的?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七、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八、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 课堂小结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论证结构:提出论题:(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3---12)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得出结论(13)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随堂检测(本卷测试时间为15分钟,分值40分)第一部分:1、填空。

(3分)⑴本文作者丁肇中是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奖获得者。

⑵“四书”指的是儒家主要经典《大学》、《》、《》、《》。

⑶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和举例论证。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无理漫骂幽柔寡断蜂涌而至袖手旁观B、绿草如荫源远流长格物至知各行其是C、改弦更章事必恭亲人才辈出修身齐家D、彷徨不定叹为观止恻隐之心不知所措3、根据课文内容,要表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4分)关于“格物致知”古人做法今人态度《大学》理解作者理解4、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分)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⑵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5、你能举一个体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的事例吗?(3分)6、整体感悟:(4分)⑴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出自我国儒家经典之一《》。

⑵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7、选出与其他三句含义不同的一项()(3分)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第二部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8.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4分)9.“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4分)10.选中主要采用了和的论证方法。

(4分)11.文中加点的词语“惟一”可以删掉吗?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1、⑴诺贝尔⑵中庸、论语、孟子⑶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例论证2、B 3、关于“格物致知”古人做法一味死想,想以此得出道理、真理今人态度重视实验,既想又做《大学》理解做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地步作者理解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4、⑴“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