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第五中学 案 语文 科电子教案
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总结

平江五中初中部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总结平江五中初中部语文教研组自从承担“语文主题学习”课题以来,制定了语文主题学习试验实施方案。
为了落实实验方案,圆满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使语文教学展现出语文特色--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人生智慧,提升人的品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常规教学与语文教改的双赢,语文组开展了一下活动。
一、认真组织试验教师学习。
1、有关“语文主题学习”理论的钻研与探讨。
所有实验组老师都认真研读主题学习教育理论与相关信息,要求老师们做好理论学习笔记,定期检查。
每周一周前会后,所有试验老师继续讨论本周语文教学进度、集体备课的分工、公开课的承担人选、研课磨课的步骤操作、上周课堂问题的讨论与解决。
2、要求所有老师加入语文主题学习微信群,紧密跟踪主题学习动态,随时学习群里优秀论文和优质公开课、观摩课。
要求人人上传微型课。
3、及时跟进主题学习进程,走出去学习实地观摩学习。
3.16,全体试验教师前往岳阳弘毅新华学校学习,参加了听课、评课活动,聆听了李英老师的专题报告、市教研所范丽娥专家、县教研室彭翔鹏专家的报告;3.23,学校组织部分试验教师前往长郡双语学校参加长沙市语文教学研讨会,学习作文教学法和阅读教学法的最新思路。
4.7,实验组老师前往常德石门四小的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了解了先行学校的教改成果,聆听了北京专家毕迎春老师的讲座,带回大量的教改先进经验,老师们互相学习,对语文主题学习的理解逐步加深。
二、重新制定语文教研计划。
承担语文主题学习试验课题以后,教师们在教改中以新的科学的态度从事研究性学习,以试验课题为主导,分年级制定教学目标。
初一年级以喻丹亚老师为首成立备课组试验组,以“主题学习、规范书写、重视笔记”为主线,强化初一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笔记习惯的养成,以好习惯带动主题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素质,提升学习效率。
初二年级以向战士老师为首成立备课组试验组,在养成学生的主题学习习惯、书写习惯、笔记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语文主题学习的核心理念--海量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
苏教版第5册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

(2)释题。
①"东方之珠"指哪里?
②简介香港。
(3)感知画面。
2、初读课文。 课文对这颗"东方这珠"作了更具体、更精彩的描述,请同学们打开书,听录音。
(3)检查初读效果。
①认读生字词。
②指名选读,及时矫正。
3、细读课文。
(1)师: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很好,我们知道有 (板书:沙滩 公园 街市)
⑴个别读。
⑷看书上插图,对铜锣湾闹市口的繁华获得感性认识。
自然导入,以旧引新
教师活动方式、内容
学生活动
方式、内容
旁 注
⑸小结:第4自然段描写了 铜锣湾闹市口的繁华。
⒊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这一句说了什么?
⑶为什么说香港是"灯的海洋"?又是怎样具体描写得?
⑸结:第5自然段描写夜香港灯光如海洋得美丽景色。
预习
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内容、方式
旁 注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小露珠。瞧,她来了……
2、小露珠自我介绍。
3、大家喜欢这位小客人吗?课文中还有谁也喜欢她?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想想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试试怎样读出文中的意思。
(板书:浅水湾好地方)
④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哪两个词点明了这个好地方的迷人之处,那就是……
4、指导背诵。
(1)指投影引读。
(2)抽词语填空读。
5、配乐朗读、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6、指导写字。
(1)认读
(2)书写:(指导笔顺:"倾""舒") (3)描红:(纠正姿势)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学案 - 副本

第五中学备课专用稿(改进版)
课堂检测
1、下面的几段语句采用了何种描写
⑴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
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⑵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⑶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
字:“法兰西万岁!”
⑷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
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
⑸我本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2.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作业:见练习册
教师寄语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考考自己学会了多少
教学反思。
小学湘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分课时电子教案三、精读,体味课文,学习第一段。
?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
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
”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
)——指名读——试背——齐背。
四、作业。
(1)作业本第1题,修改课内组词。
(2)朗读课文3遍。
分课时电子教案一、检查。
二、研读。
(1)齐背第一段,说大意。
(2)学习第二段。
? (小草、花、风、雨。
)③伙伴互学“花”、“风”两个自然段。
?哪些词句写出这特点?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己的喜爱之情。
——思考——朗读体味——汇报交流——训朗读。
按此法学习。
3、4、5题。
(3)学习第三段。
?在用词上有什么新特点?(AABB式和ABAB式的使用。
)(4)学习第四段。
?这三句顺序能改变吗?为什么?这三句采用什么写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要一句比一句加强语气?3.作业。
(1)修改课堂上的作业。
(2)准备背诵课文,有能力的先背诵四两段。
分课时电子教案1.导入定向。
》,当你听到“春”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图画?“春”又意味着什么?出示本节目标灯片。
2.指导背诵。
(1)检查个别学生四段背诵,并让学生谈谈背诵的方法与经验。
(2)重点指导背诵第二大段。
按“小草”“花”“春风”“春雨”的顺序打出四幅彩色灯片,让学生借助灯片中之图及图边上的重点“词语”自由试背——全班试背——指名背——齐背。
(3)出示第三大段关键字词,让学生借助词语背诵。
(4)出示全文背诵的板书灯片,指导背诵。
盼东风脚步一切都山水太阳绘春小草偷偷嫩嫩满是的轻悄悄软绵绵雨寻常像……树叶儿傍晚在乡下迎春风筝孩子舒活抖擞一年之计赞春像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3.学会积累。
(1)重读“学习提示”,交流各自积累的办法。
(2)《春》哪些词句特别精彩?该如何积累?(3)延伸练习,听《草原》第一段的配乐朗诵,出示《草原》第一段课文灯片。
让学生试摘录,并说说积累的理由。
平江县第五中学案语文科电子教案

平江县第五中学案语文科电子教案课题赤壁赋苏轼第 1,2 课时总 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品鉴景、情、理三者交融的写法3、态度与情感: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材分析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美。
难点体会景、情、理三者交融的写作方法,品鉴技巧美。
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电子白板教学过程师生活动预设调整4、第一课时5、一、导入:上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登泰山,在赞叹景色优美之际,看到路边石壁上刻有“虫、二”两字,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有人请教郭沫若。
郭看了这两个字,沉思片刻,提笔在“虫二”两个字外边各加两笔,郭沫若笑道:“这两个字应读作‘風月无边’,今天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借用无边的风月来抒怀,作者是?(苏轼)三.解读文本(一)听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注意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明确:由乐转悲,再由悲转乐(二)集体朗读作者为什么乐,又为什么悲?怎样从乐转悲,又如何从悲转乐的?我们一段一段的分析。
(二)研读第一段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斗牛,冯虚御风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廉”即不苟取、不贪,本是褒意,讲对山水不能“廉”而应“贪”,尽情享用。
意思是除了喝酒作诗之外没有其他的爱好,应当享用眼前清风明月的美景,显示旷达超脱的情怀。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明确: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教学过程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明确:“诵”、“歌”,古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最爱做的两件事就是喝酒、唱歌。
平江县第五中学案语文科电子教案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七)布置作业:
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授
1、背诵第4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
2、答问:第4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课)
景物描写
(一)解析第4段:
整理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平江县第五中学案语文科电子教案
课 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第1,2课时 总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整理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平江县第五中学 案 语文 科电子教案

——女子自述其婚恋悲剧:诗的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从诗的最后一章里的“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很融洽,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家离得比较远。因此,两人之间是有很深的感情基础的,“氓”贸然来求婚并不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
——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恨、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的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平江县第五中学案语文科电子教案
课题
氓
第1,2课时总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1.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唱的章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2.赏析《诗经》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四言诗章法节奏特点。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预设
调整
《语文活动5》优秀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活动5》优秀教学设计最新湘教版《语文活动5》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练习写好带有“可”字和“戈”部的生字。
2、能正确区分表示植物形状、颜色和状态的词语;正确填写带有植物名称的成语,积累词语。
3、朗读并背诵带有颜色词语的古诗名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4、通过观察、了解、查找、看电视等形式,与蔬菜交朋友,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查找、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1、正确、熟练而美观地写好汉字。
2、用多种方式查找信息、处理信息。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查找含有颜色词语的古诗名句。
3、学生通过查找书籍、上网、实地考查、询问瓜农菜农等多种方式,了解蔬菜的生长习性及营养价值。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蓝猫动画)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动画城里的.蓝猫。
六一獐节快到了,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个新的壮目——“快乐学习城”。
现在我将带大家坐上智力快车一起到快乐学习城去参加六一联欢活动。
(二)活动过程1、第一站“写字城”。
“写字城”里的生字宝宝正向我们招手呢,你认识它们吗?(出示生字,学生认读)(1)仔细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组讨论。
(2)你能记住这些字吗?和同桌的小伙伴交流你的好方法。
(3)怎样才能写好这些生字呢?(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相互交流,老师相机指导)左边一组字都带有“可”,且左窄右宽。
右边一组都带有“戈”部,重点指导写好关键笔画“长横”。
可编顺口溜帮助学生区分这三个字:去掉田字不是戴,买棵树木拿去栽,要做衣服就去裁,叫辆车子把货载。
(4)学生练习。
(5)展示写得好的字,师生评议。
2、第二站——“词语城”“词语城”里的词语宝宝听说我们要来“词语城”做客,都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欢迎大家了,快和它们打声招呼吧!(1)(课件出示“我能分”中的词语)学生自读。
(2)仔细观察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些词语分别是用来描写植物的形状、颜色和动态的)(3)它们站乱了位置,你能将这些词语宝宝分类吗?以下答案供参考:表示形状的词语:狭长、宽阔、高大、修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游褒禅山记
第1,2课时总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尽吾志”主旨,借鉴古人智
教
材
分
析
重点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
2、第一人称代词“我”。
3、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如18);语气副词还有其他用法,如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期望语气“一定”,如: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6、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而,连状)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状)
多义词:
1.道
①有碑仆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2.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作
业
完成《学海导航》练习1--4
板书设计
板书:
《游褒禅山记》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强调词类活用。(学生完成)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四)品读课文
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五)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连词“因为”(2)
3、连词,表目的“来”(4)(6)(5)(10);相当于“而”(3)(8)(9)
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今义: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
5.于是余又叹焉。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⑿盖其又深。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⒁既其出。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⒅其孰能讥之乎?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归纳:请把以上“其”的用法归类,归纳其有哪些用法?
1、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小结:
3、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古义:
今义:
特殊句式: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2、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 Nhomakorabea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难点
、3、理解课文“尽吾志”主旨,借鉴古人
教具
多媒体课件展示,电子白板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预设
调整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1、2段(记叙)游山的经过。
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条件—— “志”、“力”、“物”,关键是“志”一、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教
学
反思
④文过饰非
4.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5.其
⑴始舍于其址。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距其院东五里。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⑸其文漫灭。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⑻问其深。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连状)
(6).火尚足以明也。(连状)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9)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
(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归纳:请把以上“以”的用法归类,归纳有哪些用法?
1、介词“因为”(1)(11)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传:名:
归纳;分析以上词类活用,你得出那些规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如1);前面有能愿动词(如11)。
2、名词作状语:前面有主语,后面有动词(如3)
3、形容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