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海南省定安县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测试卷

海南省定安县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测试卷

(中国近代史)测试卷(时间:60 分钟满分:100分)日”。

160多年前,一位民族英雄在广州虎门用行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他被后人誉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畀的第一人”,这位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B.左宗棠C.李鸿章D.邓世昌2、与1842年相比,1845年英国输入中国的棉纱、棉布增加了一倍多。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南京条约》的签订B.鸦片走私杜绝C.洋务运动兴起D.民族工业发展3、“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 )A.英德联军 B.德法联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4、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C.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5、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能体现这种民族精神的人物是 ( )A.邓世昌 B.关天培 C.琦善 D.林则徐6、下面是对某个条约的评述:“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如果对它进行补充,最为合适的是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D.允许在华办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7、八国联军侵华,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这次反帝爱国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 D.禁烟运动8、某班同学分为政治组、经济组、军事组、外交组来分别探究《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政治组”重点分析的内容应当是 ( )A.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D.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9、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艰难求索、曲折发展的时期。

2020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二模)试题(含解析)

2020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二模)试题(含解析)

史实来论证)
论题二: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阐述:皇帝集最高立法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行科举制,把官吏选拔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说明:回答时须用具体史实来论证)
论题三:对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的评价,应在特定环境下辩证看待。

(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可同等给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点睛:比较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比较需明确宗旨。

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

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

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

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海南省定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

海南省定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

海南省定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解析版试卷: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其中以“三吏”、“三别”等代表性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的伟大诗人是A. 苏轼B. 李白C. 李清照D. 杜甫【答案】D【解析】“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故D正确;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李白与“三吏”、“三别”无关,故B错误;李清照是宋代词人,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唐朝诗人的代表作,再紧扣题干关键词“三吏”、“三别”,结合所学知识从杜甫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他曾说:“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他曾自问:“什么是美德?”他自答:“美德即知识!”材料中的“他”是A. 普罗泰格拉B. 苏格拉底C. 伏尔泰D. 卢梭【答案】B【解析】“美德即知识”属于苏格拉底的思想,故B正确;普罗泰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主张君主立宪,不符合题意,故C 错误;卢梭主张主权在民、社会契约,故D错误。

故选B。

3.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的古代思想家是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答案】B【解析】从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礼之用,和为贵”中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仁”、“礼”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是孔子,故B项正确;A项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排除;C项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

点睛: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礼之用,和为贵”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仁”“礼”的思想;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4. 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开始于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排除;CD项都晚于B项。

海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2.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干人”的倒行逆施。

这表明当时A.周王失去“共主”地位B.国君之位争夺激烈C.宗法礼制仍然受到重视D.周王干涉他国内政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5.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6.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

海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欧洲关于中国的最早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一首叙事长诗《阿里玛斯贝亚》中所提到的远东希伯波里安人。

这些“希伯波里安人”可能生活在A.商朝B.西周C.东周D.秦朝2.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

这体现了罗马法的A.法律至上原则B.人文主义精神C.自由公正意识D.天赋人权思想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传播。

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活字印刷术B.造纸术C.火药与火器D.指南针4.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其主要观点是A.重农抑商B.重商抑农C.农商互补D.农商皆本5.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此话的主要含义是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C.认为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顶峰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6.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东西方绘画的杰作,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都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

其共同原因在于A.社会思潮变化B.商品经济发展C.传统文化影响D.社会上层倡导7.王夫之是清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这一思想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A.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B.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C.抨击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D.提出了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8.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海南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海南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2020届海南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测历史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的人们认为,黑、白、红、青、黄五种色彩分别对应北、西、南、东、中五个方位,以下是某古城四座门楼上的“镇门神兽”,位于北门的应是A. 青龙B. 白虎C. 朱雀D. 玄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黑色代表北方位,玄代表黑色,因此玄武位于北门,故D项正确;青色代表东方位,因此青龙位于东门,故A项排除;白色代表西方位,因此白虎位于西门,故B项排除;红色代表南方位,朱代表红色,因此朱雀位于南门,故C项排除。

2. 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A. 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 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 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答案】C【解析】材料讲述的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宠幸褒姒,为博得美人一笑,不惜拿以国家大事开玩笑,体现周幽王荒淫无道,点燃烽火后,各路诸侯之所以召集军队去保卫周天子,这是诸侯国的义务,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西周末年诸侯势力的强大并未从材料体现,故D项排除。

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 民贵君轻的主张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020年7月海南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年7月海南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14. 下图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A. 官僚体系的完善B. 东南海防的巩固
C. 中外联系的加强D. 国家疆域的奠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反映的事件都是清代维护国家统一的相关事件,奠定了国家的疆域,故D正确;ABC明显与材料中的事件没有关系,故排除。
15. 太平军内部曾流传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歌谣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7. 据《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全国各地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近300处,远远超过自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历代水利工程数量的总和。这反映了
A. 农业经济发展B. 经济重心南移C. 土地制度改变D. 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A
【解析】
【详解】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隋唐五代全国兴建的各类水利工程远超过自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历代水利工程数量的总和,说过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经济得到发展,故选A;材料并没有指出水利工程兴修的区域,不能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B;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土地制度的变化无关,排除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中叶以后,排除D。故选A。
绝密★启用前
海南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20年7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粘贴条形码。
2.选择题的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所选项方框涂黑。如果修改答案,应使用橡皮将错选项方框涂点擦干净,并将改选项的方框涂黑。
A. 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 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宝贵探索
C.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统治D. 为长征取得胜利做了重要保障

海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史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要研究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应收集的直接史料是()2.《周谷城学术精华录》中说:“史学成立的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

”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真实历史和史学研究的区别B.史学方法与实用价值的矛盾对立C.广义历史与狭义历史的关系D.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3.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文明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革命史观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5.《史记》载,王翦将兵六十万人伐楚,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王翦伐楚时秦王赢政已经称帝B.秦国已改变商鞅奖励军功的政策C.秦国已对分封实行严格限制D.王翦等军事将领经济上极其窘迫6.连云港市东海县出土一批政府档案文书性质的竹简,据其中的《集簿》载: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你认为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是()A.“推恩令”彻底废除了分封制B.东海郡是当时最大的郡C.侯国与郡是平行的地方行政单位D.当时仍实行郡国并行制7.李清川等在《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陪丞相的转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1.观察下图,西周分封时,将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其主要目的是A. 分而治之B. 巩固统治C. 论功行赏D. 富国强兵【答案】B【解析】周天子将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可以起到以同姓诸侯国制约异姓诸侯国的目的,以此稳固周天子的统治。

故答案为B项。

A项不是主要目的,只是稳固统治的手段,排除;CD项与这种分封意图无关,排除。

2.下图是藏于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的秦砖,上刻“海内皆臣”,其中反映的信息主要是A. 国家统一,皇帝集权B.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 交通发达,水陆并用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内皆臣”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后推行郡县制,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体现了国家统一、专制集权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臣民众多,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交通发达,水陆并用,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律严苛,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最终集权于皇帝,达到“海内皆臣”的状况。

3.古代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常会建立并完善地方监察制度,下列属于有地方监察职能的官职是A. 御史大夫、刺史B. 监御史、刺史C. 太尉、御史大夫D. 县令、刺史【答案】B【解析】监御史、刺史均是有地方监察职能的官职,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御史大夫是中央的机构,不对地方监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尉没有监察职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县令也没有监察职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巡抚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

宣宗时,由于地方动乱,开始常设巡抚。

巡抚职权不断扩大,不仅掌政,而且掌军,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中央官性质未变,还必须经常上京汇报军政事务。

关于明代巡抚的设置说法正确的是A. 明代巡抚已正式演变为地方长官B. 明初地方“三司”制不利中央集权C. 设置的最初目的是镇压地方动乱D. 利于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题干可知,“巡抚”由中央所设,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其权力有利于制约地方官员,“必须经常上京汇报军政事务”说明“巡抚”亦受中央节制,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符合题意。

A项,“巡抚”为中央官性质,有实际权力但非地方官员,故排除。

B项,材料与三司是否有利于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

C项,“巡抚”最初由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时产生,C表述错误,故排除。

5.雅典曾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

所谓“私心”就是对国家缺乏好感。

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说明雅典法律强调A. 公民意识B. 人民主权C. 城邦至上D. 轮番而治【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发扬公民为城邦服务的精神,显然强调的是公民的国家意识,A正确;B、C材料没有体现;D属于民主参政方式。

6.登特列夫认为:“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体的渺小法律,绝不可能演变成为后来国际文明的普遍法律。

”他的意思是罗马法A. 演变为成文法是历史的进步B. 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C.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D.体现基本正义和理性原则【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正义、公平、理性等自然法的精神具有普遍性,影响广泛深远,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成文法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法并未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7.读下表,表中内容说明这次议会改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选区调整和各选区议员名额重新分配简表A. 有利于扩大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势力B. 导致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地位超过了旧贵族C. 最终使英国工人阶级获得了充分的选举权D. 使英国的政治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地区【答案】A【解析】表格显示1832年议会改革的席位中衰败选区被减少,新兴工业城市的议会席位增加,这有利于大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势力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和贵族席位信息,故B项错误;C中充分选举权说法错误;D中没有比较南方席位信息。

8.尽管过去几年已经发生多起震惊全美、死伤众多的恶性枪击案,民众在要不要控枪问题上反应强烈,但在美国步枪协会等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大选期间民主党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都有意回避控枪问题。

这表明A. 在具体议题上美国两党的政策和主张没有明显差别B. 美国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发生了变化C. 两党竞选过程中形成的议题不反映民意D. 美国的竞选是有钱人的权利游戏【答案】D【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国家的阶级性,民众在要不要控枪问题上反映强烈,而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在利益集团的压力下都有意回避,表明两党制的实质没有改变,仍然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两党为争夺选票,会提出符合选民利益的政策主张,故C不符合题意,A观点错误,在具体议题上美国两党的政策和主张有明显差别;B项错误,美国两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的差别是充当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普通百姓没有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利益集团主要依靠金钱干预政治,所以利益集团对美国总统选举有着一定的影响,故答案应选D。

9.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道:“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

”卢梭的祖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通过A. 民族独立实现B. 统一战争奠基C. 制定民主宪法D. 宫廷政变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故C项正确:民族独立并不是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的手段,故A排除;法国当时没有统一战争,故B排除;1875年法国并没有宫廷政变,故D排除。

10.观察下图,导致这一时期德国工业生产指数不断上升的政治因素是A. 统一后建立君主立宪制B. 率先开展两次工业革命C. 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D.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需要明确题干要求即政治因素,由此可以排除B,结合所学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为英国,所以排除C;北约的建立为二战后的事所以排除D,结合所学1871年德国统一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所以选A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扩展·德国君主立宪制11.马克思起草了一个能使一切党派都满意的纲领,他对共同行动和共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充满信心。

关于这个“纲领”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 在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起草的C. 第一次指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力量D. 指导了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答案】A【解析】材料出自 1848年《共产党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A ;《共产党宣言》是为正义者同盟写的,排除B ;C 不符合《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排除;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发生在1844 年,排除D 。

12.列宁认为,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真正革命民主国家下面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国家即“人民的,首先是工人和农民的武装组织”来指导全部企业。

它“不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基础之上的,没有脱离而且也不可能脱离这个基础的国家”。

这说明列宁A. 反对社会主义革命B. 主张向社会主义过渡C. 要求工人监督政府D. 主张无产阶级专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国家即‘人民的,首先是工人和农民的武装组织’”、“不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基础之上的”,说明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必然要求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故选D 项。

A 项表述错误,排除。

B 、C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清朝编纂的《四库全书》中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词语,出现有905次之多。

这说明统治者意在A. 实现社会均平理想B. 限制土地兼并C. 防范隐匿人口现象D. 维护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词语都是针对个体小农的,其出现次数很多,说明政府意在维护小农经济,故选D ;ABC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主要原因A.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B.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C. 统治阶级重视D. 自然环境优越【答案】A【解析】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所以最主要原因是人口南迁导致经济重心南移,A正确;其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北方南迁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15.《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C. 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D. 小农经济的阻碍【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古代社会是自给自足为主的农耕状态,耕织结合是主要特点,家庭手工业最主要的部门是宋元之后就占主导的棉纺织业,故选D;鸦片战争前不存在B项的情况,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不选;A项不能解释其他行业和棉纺织业的差别,排除。

1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 主张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程颢、程颐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但从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此点,故A项错误;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是针对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而提出来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