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光电一队技术报告

合集下载

光电效应(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光电效应实验目的:(1)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2)测量普朗克常量h。

实验仪器:ZKY-GD-4光电效应实验仪1微电流放大器2光电管工作电源3光电管4滤色片5汞灯实验原理:原理图如右图所示:入射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上,产生的光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阳极A迁移形成光电流。

改变外加电压V AK,测量出光电流I的大小,即可得出光电管得伏安特性曲线。

1)对于某一频率,光电效应I-V AK关系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见,对于一定频率,有一电压V0,当V AK≤V0时,电流为0,这个电压V0叫做截止电压。

2)当V AK≥V0后,电流I迅速增大,然后趋于饱和,饱和光电流IM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对于不同频率的光来说,其截止频率的数值不同,如右图:4)对于截止频率V0与频率的关系图如下所示。

V0与成正比关系。

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某极限值时,不论发光强度如何大、照射时间如何长,都没有光电流产生。

5)光电流效应是瞬时效应。

即使光电流的发光强度非常微弱,只要频率大于,在开始照射后立即就要光电子产生,所经过的时间之多为10-9s的数量级。

实验内容及测量:1将4mm的光阑及365nm的滤光片祖昂在光电管暗箱光输入口上,打开汞灯遮光盖。

从低到高调节电压(绝对值减小),观察电流值的变化,寻找电流为零时对应的V AK值,以其绝对值作为该波长对应的值,测量数据如下:波长/nm365404.7435.8546.1577频率/8.2147.408 6.897 5.49 5.196截止电压/V 1.679 1.335 1.1070.5570.434频率和截止电压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直线的方程是:y=0.4098x-1.6988所以:h/e=0.4098×,当y=0,即时,,即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

也就是说,如果入射光如果频率低于上值时,不管光强多大也不能产生光电流;频率高于上值,就可以产生光电流。

光电实习报告总结

光电实习报告总结

光电实习报告总结光电实习报告总结1. 引言光电实习是为了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光电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通过实习,我熟悉了光电器件的制造过程、性能测试以及光电材料的应用等方面知识。

本报告将详细总结我的实习经历和学到的知识。

2. 实习背景此次实习是在一家光电产品制造公司进行的。

该公司主要研发和生产LED显示屏、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光纤传输设备等产品。

我的实习任务是协助工程师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并参与一些光电器件的组装和测试工作。

3. 实习内容我的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光电器件的制造:我学习了光电器件的制造流程,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沉积薄膜的工艺以及金属电极的制作方法等。

我通过观察和学习,掌握了制造光电器件的基本要素,如制造工艺控制、材料选择等。

(2) 光电器件的测试:我参与了几款光电器件的性能测试工作。

在测试过程中,我学习了测试设备的使用方法,如光谱仪的使用和参数设置等。

我还学习了如何正确使用测试设备进行测试,如光电器件的光谱响应测试、能量转换效率测试等。

(3)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在实习期间,我负责了很多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

我学习了如何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如绘制图表、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等。

通过这些实验数据的分析,我能够更好地评估和判断光电器件的性能。

4. 实习收获通过光电实习,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1) 实践能力提升:实习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光电技术,并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

我学会了使用光电仪器设备,并熟悉了实验过程和操作流程。

(2) 沟通能力提升:在实习期间,我与工程师们密切合作,并与他们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这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验数据分析能力提升: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我提高了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光电器件的性能。

(4) 理论知识延伸:实习期间,我结合光电实验,加深了对光电器件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拓宽了实践与理论的应用结合。

光电技术系统实验报告

光电技术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2. 掌握光电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性能测试;3. 学习光电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光电技术是利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电信号的一种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显示和存储等领域。

本实验主要涉及光电传感器、光电转换器、光电控制器等基本组件,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三、实验器材1. 光电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等);2. 光源(白炽灯、激光器等);3. 光电转换器(光电耦合器、光电倍增管等);4. 光电控制器(放大器、滤波器、整形器等);5. 测量仪器(示波器、万用表等);6. 实验平台(实验桌、支架等)。

四、实验步骤1. 光电传感器性能测试(1)将光电传感器分别接入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等;(2)调整光源强度,观察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变化;(3)记录不同光源强度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分析其特性。

2. 光电转换器性能测试(1)将光电转换器接入光电耦合器、光电倍增管等;(2)调整光源强度,观察光电转换器的输出信号;(3)记录不同光源强度下光电转换器的输出信号,分析其特性。

3. 光电控制器性能测试(1)将光电控制器接入放大器、滤波器、整形器等;(2)调整输入信号,观察光电控制器的输出信号;(3)记录不同输入信号下光电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分析其特性。

4. 光电系统设计(1)根据实验需求,设计光电系统方案;(2)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转换器和控制器;(3)搭建实验平台,进行系统调试;(4)测试系统性能,验证设计方案。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电传感器性能测试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光电传感器在不同光源强度下的输出信号。

结果表明,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等传感器具有不同的响应速度和灵敏度。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2. 光电转换器性能测试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光电耦合器和光电倍增管等转换器在提高信号传输距离和放大信号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光电实验效应实验报告

光电实验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认识。

2. 通过实验验证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并测定普朗克常量。

3. 掌握使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表面会发射出电子的现象。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光子的能量E与电子的动能K之间存在以下关系:E = K + φ其中,E为光子的能量,K为电子的动能,φ为金属的逸出功。

当光子的能量E大于金属的逸出功φ时,光电效应会发生。

此时,电子的动能K 为:K = E - φ光子的能量E可以表示为:E = hν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ν为光的频率。

通过测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可以得到截止电压U0,即当电子的动能K为0时的电压。

根据截止电压U0和入射光的频率ν,可以计算出普朗克常量h。

三、实验仪器1. ZKY-GD-4光电效应实验仪:包括微电流放大器、光电管工作电源、光电管、滤色片、汞灯等。

2. 滑线变阻器3. 电压表4. 频率计5.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仪器的各个部分,确保连接正确。

2. 打开汞灯电源,调整光电管工作电源,使光电管预热。

3. 选择合适的滤色片,调节光电管与滤色片之间的距离,使光束照射到光电管阴极上。

4. 改变滑线变阻器的阻值,调整外加电压,记录不同电压下的光电流值。

5. 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入射光的频率不变,记录不同电压下的光电流值。

6.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7. 通过伏安特性曲线,找到截止电压U0。

8. 利用截止电压U0和入射光的频率ν,计算普朗克常量h。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下:(此处插入实验数据绘制的伏安特性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加,光电流先增加后趋于饱和。

当外加电压等于截止电压U0时,光电流为0。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截止电压U0为V0,入射光的频率为ν0。

利用以下公式计算普朗克常量h:h = φ / (1 - cosθ)其中,φ为金属的逸出功,θ为入射光与金属表面的夹角。

北京科技大学开题报告模板(简洁)

北京科技大学开题报告模板(简洁)

文献范围:涵盖相关领域 内的期刊、会议论文等
文献质量:确保引用的文 献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文献格式:按照学校要求 的格式进行排版和标注
附录材料清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任务书
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评语表
成绩评定表
添加标题
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 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和研究
对象的现状和问题。
技术路线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现状及问题 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重点及难点 研究创新及特色 研究计划及安排
实验对象:明确实验对象,确保实 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设计
实验流程:明确实验流程,确保实 验结果的可靠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北京科技大学开 题报告模板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开题报告背景
研究方法及技 术路线
研究计划及预 期成果
研究团队及资 源保障
风险评估及应 对措施
参考文献及附 录
开题报告背景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介绍研 究课题的背景和来 源
研究意义:阐述研 究课题的意义和价 值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 职称等基本信息
从事本研究领域的经历和成果
在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学 术成就和学术贡献
在本研究领域的独特视角和独 到见解
实验室及设备保障
实验室:具备开 展研究所需的实 验场所和设备
设备保障:设备 齐全、状态良好, 能够满足实验需 求
设备更新:及时 更新设备,保持 设备先进性
实验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确保实验过程的可行性

电子束的偏转与聚焦(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电子束的偏转与聚焦(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显然,三个数据几乎是在一条直线上,所以磁偏灵敏度是和阳极电压成线性的。并且随着阳极电压的增大磁偏灵敏度减小。阳极电压增大导致电子速度的增大,电子就越不容易被偏转。
当Uz不变时,Dm随着偏转电流I的增大而增大;当I不变时,Dm随着Uz的变大而减小,如图:(取I为100mA为基点)
C 电聚焦的观测
由于聚焦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所以何时真正地聚焦了就属于自己的感觉了。由图9可以看出,各个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R2=0.9812,相关性较低。但它们仍然是线性相关的。随着阳极电压的增大,聚焦电压随之增大。
然后我分析了一下不同阳极电压下偏转电压随偏转量变化快慢。显然,斜率即电偏转灵敏度,分别为:0.105,0.0915,0.082, 0.0753, 斜率是随着阳极电压的增大而减小的。为了清晰明了,我把两者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
上图说明阳极电压与图1,2,3,5的电偏转灵敏度之间几乎是成线性变化的。
阳极电压的增大导致了初速度的增加,而初速度越大偏转就越难,因而偏转灵敏度越小。
偏转量/cm
0.5
1
1.5
2
2.5
偏转电压/V
6.51
12.61
18.76
24.88
30.87
阳极电压1000V
偏转量/cm
0.5
1
1.5
2
2.5
偏转电压/V
6.74
13.41
20.08
26.66
30.04
B 磁偏转的观测数据
阳极电压800V
偏转量/cm
0.5
1
1.5
2
2.5
磁偏电流I+/mA
17.2
实验的总体构成很简单,我们两个的合作也很顺利。
A 磁偏转的测量数据如下

(完整版)北京科技大学电子技术实习报告

(完整版)北京科技大学电子技术实习报告

电子技术实习报告学院:自动化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班级:测控xx姓名:xxxx学号:xxxx团队成员:2014年11月21号目录一、实习目的 (3)二、元器件表 (3)三、实习方法 (4)四、实习内容 (8)五、实习总结 (12)六、思考题解答 (13)一、【实习目的】1。

通过运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知识,熟悉电路分析基本过程.2。

熟练使用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实验电源等电子电工的基本工具,注意安全用电。

3。

学习并熟练掌握protel等绘图软件。

4。

学习和掌握电子制作工艺流程,如加工、焊接、调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运用所掌握的技能,采用分立元件和一个运算放大器制作一套高保真音响系统.二、【元器件表】三、【实习方法】1.电路原理简要分析分析过程:(1)总结起来有四大模块,如下图:A.前置放大级电路分析:电路功能:放大电路原始信号。

由T1和R1、R2、R3组成的第一级阻容耦合共射放大电路,放大倍数在10倍以上.三极管9012组成的第二级放大电路,放大倍数在10倍以上。

共放大100倍以上的放大倍数,然后通过R5的调节,引入后面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

B。

电压放大级电路分析:电路功能:由运算放大器和R6、R7组成的负反馈放大电路,主要完成电压的放大。

C.互补输出级电路分析:电路功能:防止交越失真.D。

功率放大级电路分析:电路功能:使用甲、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实现功率放大,驱动音响设备。

总的来讲,前置放大级提供了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为集成运放电压放大以及功率放大奠定了基础,而电压放大级主要利用了集成运放的放大作用,互补输出级主要是为了防止交越失真,最后的功率放大模块实现功率放大,用来驱动音响设备。

(2)部分主要元器件的作用分析:①C1(4.7uF):主要起到去除输入信号的直流部分。

②R1(2.2M):为第一级放大提供基极电流,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③R2(20K):起到电压负反馈的作用④R3(0.1K):起到电流负反馈的作用,抑制三极管进入饱和区⑤R8(0。

北科大电子电工实习报告

北科大电子电工实习报告

《电子电工实习报告》-----高保真音响系统目录一:内容1)实习目的2)实习器材3)实习流程规划4)原理图分析5)PCB设计6)制作流程7)小组内组员分工二:总结1)产品性能介绍2)产品照片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4)实习总结和心得一:内容1)、实习目的1、对电子工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会电路板图的设计制作并了解其工艺流程、工作原理与组成元件的作用等。

2、熟悉并能熟练掌握电烙铁、万用表、示波器等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通过实习达到可以独立完成制作简单电子产品的目的。

3、熟练掌握电路基本元器件的管脚的检测方法。

4、通过对电子产品的制作与调试,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习电子技术知识。

5、学会使用Altium Designer软件绘制简单的电子电路及识图。

6、培养形成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实习器材1、电路元器件2、实验仪器电烙铁、直流稳压电源发生器、数字扫描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示波器等3):实习流程规划(1)人员分工和原理图分析,第二周(2)PCB学习和设计,第三周~第八周(3)腐蚀焊接,第九周~第十周(4)调试,第十一周~第十二周4)原理图分析总的原理图:信号提取:第一级放大:第二级放大:第三级集成运放:防止交越失真模块:功率放大:5)PCB设计使用Altium_Designer10进行PCB设计电子电工实习中首先应该根据电路原理图设计实际制作PCB板时的电路图,确定PCB板背面的铜片需要去掉的部分。

实习中,我们基本了解了如何使用Altium软件绘出电路图。

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软件,所以这方面我们没有过多的操作,通过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掌握基本的操作,如下:(1)从Altium的原件库中找到电路图所需要的原件(可以使用搜索功能),放到sch文件中,按照电路原理图连接原件。

(2)根据原理图排布电子元器件,注意考虑原件之间的空隙,某些原件的大小,并且注意把电位器的旋钮露出板子外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学校:北京科技大学队伍名称:北京科技大学一队参赛队员:张永康刘雪伟赵鑫鑫带队教师:张文明杨珏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一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带队教师签名:日期:引言这份技术报告中,我们小组通过对整体方案、电路、算法、调试、车辆参数的介绍,详尽地阐述了我们的思想和创意,具体表现在电路的创新设计,以及算法方面的独特想法,而对单片机具体参数的调试也让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这份报告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和智慧,是我们共同努力后的成果。

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涉猎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汽车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这次磨练对我们的知识融合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要感谢清华大学,感谢他们将这项很有意义的科技竞赛引入中国;也感谢北京科技大学相关学院对此次比赛的关注,我们的成果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及指导老师悉心的教导;还要感谢的是和我们一起协作的队员们,协助,互促,共勉使我们能够走到今天。

目录引言.............................................................................................................. - 1 -目录.............................................................................................................. - 2 -第一章、方案设计 ........................................................................................ - 1 -1.1系统总体方案的选定 ................................................................................. - 1 -1.2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 1 -小结 ................................................................................................................... - 2 -第二章、智能车机械结构调整与优化............................................................ - 3 -2.1智能车车体机械建模 ................................................................................. - 4 -2.2智能车前轮定位的调整 ............................................................................. - 5 -2.2.1主销后倾角 ...................................................................................... - 5 -2.2.2主销内倾角 ...................................................................................... - 5 -2.2.3车轮外倾角 ...................................................................................... - 5 -2.2.4 前轮前束 ......................................................................................... - 6 -2.3智能车转向机构调整优化 ......................................................................... - 6 -2.4智能车后轮减速齿轮机构调整 ................................................................. - 7 -2.5其它机械结构的调整 ................................................................................. - 8 -第三章、电路设计说明................................................................................. - 9 -3.1 主控板的设计 ............................................................................................ - 9 -3.1.1 电源管理模块 ................................................................................. - 9 -3.1.2 电机驱动模块 ............................................................................... - 10 -3.1.3 主控板设计 ................................................................................... - 10 -3.1.4 接口模块 ....................................................................................... - 12 -3.1.5 信号采集模块 ............................................................................... - 12 -3.2 智能车传感器模块设计 .......................................................................... - 13 -3.2.1光电传感器的原理 ........................................................................ - 13 -3.2.2 激光传感器的设计 ....................................................................... - 14 -第四章、智能车控制软件设计说明 ............................................................. - 15 -4.1光感器的路径精确识别技术 ................................................................... - 15 -4.1.1 光电传感器路径识别状态分析 ................................................... - 15 -4.1.2 光电传感器路径识别算法 ........................................................... - 17 -4.2弯道策略分析 ........................................................................................... - 18 -4.3弯道策略制定 ........................................................................................... - 19 -第五章、开发工具、制作、安装、调试过程说明........................................ - 22 -5.1 开发工具 .................................................................................................. - 22 -5.2 调试过程 .................................................................................................. - 22 -第六章、模型车的主要技术参数说明.......................................................... - 24 -6.1 智能车外形参数 ...................................................................................... - 24 -6.2 电路部分参数 .......................................................................................... - 24 -6.3 除了车模原有的驱动电机、舵机之外伺服电机数量 .......................... - 24 -结论............................................................................................................ - 25 -参考文献 .................................................................................................... - 26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第一章、方案设计本章主要简要地介绍智能车系统总体方案的选定和总体设计思路,在后面的章节中将整个系统分为机械结构、控制模块、控制算法等三部分对智能车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的介绍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