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棉21品种特性及高效节本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皖北夏大豆品种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皖北夏大豆品种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大豆是皖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用途广泛,营养丰富,随着市场对大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应合理扩大种植面积,依托科学种植技术增产增收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大豆产能、降低对外依存度、提高大豆及其产品自给率,满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根据皖北夏大豆品种特性、生长特点及安徽省北部气候特点,就皖北地区如何实现大豆高产提出以下栽培技术分析,以供参考。

一、品种特性与生育特点1、大豆属豆科,一年生草本,在夏播种植生产中,大豆全生育期在102天左右。

花期较早,植株矮小,茎秆粗壮,直立,表面有褐色长硬毛。

托叶有脉纹,有黄色柔毛;叶柄为卵形;花序短,荚果肥大,稍弯,下垂,黄绿色,密被褐黄色长毛;种子2至5颗,椭圆形,种皮光滑。

2、大豆也称黄豆,与春播大豆相比,夏大豆单株生物产量积累少,单株荚数少,子粒少,百粒重不高,但单位面积株数较多,故经济系数高。

二、播种前的准备1、大豆品种的选用及种子的处理(1)种子的选择皖北地区是黄淮流域优质高蛋白夏大豆适宜种植区和重要产地,位于暖温带南缘,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水土资源丰富,雨热同季。

大豆品种选择也应结合皖北气候特征、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选用成熟期适宜、适应性好、高蛋白、产量高、稳产、茎秆粗壮、结荚数多、耐旱、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强、已通过审定且适合皖北地区种植的主导品种,例如:皖豆24、皖豆28、皖豆35、皖豆39、阜豆9号、徐豆14、金豆99、中黄13等优质品种。

(2)种子的筛选人工用筛子或簸箕去除掉破损的种粒、硬粒、虫食粒、病粒、杂粒和小粒种,保持种粒适度均匀、籽粒饱满、大小基本一致,含水量13%以下,纯度、净度98%以上。

或借助筛选机进行选种,这种方式选种效率高,可精确地将虫食粒、破瓣、变形粒、秕粒和土块等夹杂物有效去除掉。

播种前要进行发芽实验,确保种子发芽率达到95%以上,若芽率低于80%,无法达到一播全苗,无法实现苗匀、苗齐、苗壮,不宜播种,此外,播种前将种子在散射光下晾晒24小时。

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探讨

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探讨

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探讨作者:陈刚来源:《中国农资》2013年第12期摘要:棉花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因此如何获得高产就需要掌握棉花的生理特性和生理规律、外界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新形势下我国棉花栽培技术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棉花栽培,技术,发展1 前言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种植棉花,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民的收入以及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研究棉花的高产栽培技术对于增加我国农民收入,为纺织工艺提高充足的原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 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方法2.1 选用良种,培育壮苗要选用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丰产良种,如中棉所12、苏棉1号等。

播前晒种2-3d,并采用浸种、拌种或催芽播种等方式,提高棉籽的发芽率。

壮苗是早发、高产的前提,采用多种措施培育壮苗,以为高产奠定基础。

2.2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增产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中国棉花促增产的基本技术途径,是提高棉花群体光能利用率的重要栽培措施。

首先,在中国现有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从总体上看,由于有机肥料不足,综合地力偏低,可适当增加栽植密度[1]。

其次,在综合条件有利于棉花生产发育和单株生长力发挥时,种植密度也可以减少。

2.3 地膜覆盖其技术要点如下:(1)在季节与前作腾茬早的条件下,适时早种,早栽后及时覆膜,覆盖要严,深度以50%-70%为宜,并保持膜面干净,至开花后揭膜。

(2)选用生产潜力较大、长势稍旺、后劲足的中熟品种。

(3)种植密度应较露地栽培稍稀,栽植密度以低于4500株/hm2为准。

2.4 加强田间管理2.4.1 合理施肥棉花生产要施足基肥,这是棉花丰产的重要措施。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一般而言,棉株全生育期内吸N、P、K的比例为1∶0.28-0.35∶0.82-1.02。

因此,从苗期开始,应注意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的配施,以满足棉花生长各阶段对肥料的需求。

盐碱地棉花高效栽培技术

盐碱地棉花高效栽培技术

编辑:杨风光 nyzszz@ 大田作物但又是雨季,应看天灌水与排涝。

5.适时打顶摘心:春芝麻一般在花序不再继续生长(封顶)时打顶;夏芝麻于初花后20天左右打顶,剪去顶端1~2厘米顶尖。

适时收获当芝麻植株变成黄色或黄绿色,下部叶片逐渐脱落,下部有蒴果开裂时收获。

趁每天的早、晚收获,避开中午高温阳光强烈阶段。

盐碱地棉花生产中存在单产低、投入不合理等问题。

促进出苗成苗、科学运筹肥水和简化管理等盐碱地棉花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可使棉花显著节本增效。

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1.盐碱地需改良与培肥。

中度和重度盐碱地先采用挖沟排碱、淡水压盐、平整土地等措施改良后再植棉。

提倡在工程措施改良的基础上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培肥地力。

2.促进出苗和成苗。

种子准备,选择适宜滨海盐碱地种植的耐盐性强、抗病性强、中后期结铃性强、铃重高、品质优的中熟或中早熟陆地抗虫杂交棉。

滨海和内陆轻度盐碱地直接平作,先播种后盖膜。

滨海中度盐碱地畦作,提倡地膜覆盖在垄(畦)上;重度盐碱地采用沟棚种植,在垄上平覆地膜形成沟棚;无法造墒的盐碱地采用提早预覆膜栽培。

3.蕾期管理。

看苗施肥:长势不足的棉田酌情施用速效氮肥促进发棵。

缺硼棉田,每667平方米用50克高效速溶硼肥兑水25~30千克叶面喷雾。

化学调控:6月中下旬或棉花3~5个果枝时,对有旺长趋势的棉田,每667平方米用缩节文/ 滨州市沾化区农业农村局 王虹虹盐碱地棉花高效栽培技术2627第3月 下半月刊胺1.5克或25%助壮素4~6毫升兑水30 千克均匀喷雾,控制棉苗旺长。

及时整枝:6月中下旬待叶枝清晰可辨时,及时去除叶枝,改善棉株生长环境。

防旱防涝:在棉田沟系配套的基础上进一步清沟理墒,减轻盐害和渍害。

病虫害防治:蕾期主要害虫有二代棉铃虫、棉盲蝽、蚜虫、玉米螟等,根据虫情、防治标准及时用药防治。

4.花铃期管理。

肥水管理:7月初施第1次花铃肥,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氮肥与钾肥配施,适量增施钾肥。

优质籼稻品种绿色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种植示范及优质籼稻新品种示范试验

优质籼稻品种绿色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种植示范及优质籼稻新品种示范试验

118实验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水稻产业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经过2019年品种示范筛选和优质籼稻品种绿色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种植示范。

2020年在南陵示范县示范基地许镇镇龙潭展示区,开展了1000多亩优质籼稻品种绿色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种植示范和优质籼稻新品种筛选及优质籼稻新品种示范试验,充分展示优质籼稻品种产量水平。

通过品种筛选示范试验,鉴定评价生产上主导优质籼稻新品种和新近审定的优质籼品种的丰产性、米质、抗性、适应性及其它重要特征特性表现,为体系示范推广品种和水稻产业技术提供依据。

1.示范设计1.1优质籼稻品种绿色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种植示范(1)品种选择深两优867、喜两优丝苗;亩用种量1.5公斤/亩。

(2)示范面积780亩, 540亩 深两优867,240亩深两优600。

(3)栽培方式单季籼稻连片分田实施,每品种示范运作一个大田面积,在同等实施条件下进行生产比较,采用等行距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同步机械化育插,播种机育时间为5月21日,机插时间为6月8日,亩定量机插秧苗数25盘,每穴2-4棵,机插密度17×25㎝,大田密度1.6万穴/亩,基础运作肥力水平按亩产700公斤测算。

(4)肥料应用基肥用茂施缓释肥(27-9-15, CN12%),35公斤/亩,分蘖肥(尿素)5-7.5公斤/亩,追肥10-15公斤/亩。

(5)农药应用使用阿维·氯苯酰,戊唑·嘧菌酯,烯啶·吡蚜酮生物低毒农药,采用担架式植保机和无人机防治,80-90元/亩。

(6)生产用工按示范生产任务安排用工量1.5工/亩。

(7)农机作业费用安排机械耕作65元/亩,机械育插秧150元/亩,机械防治:60元/亩。

(8)关键技术水稻标准化机育机插及全程机械化技术、使用绿色生物农药采用无人机植保进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水肥精准管理技术、有机无机复混肥使用技术、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农药肥料减量生产应用技术。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棉花(各论)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棉花(各论)
2.根系的建成
根系建成一般经历根系发展期,根系生长盛期,根系吸收高峰期和根系活动机能衰退期。
3.1.2茎(枝)的生长
1.茎和分枝的形态
主茎坚强直立高大,一般有20~25节。茎色幼嫩时为绿色,经阳光照射后,花青素大量形成,茎色表现为下红上绿,老熟时变为红褐色。生长正常的棉株,苗期与蕾期主茎红色不过半。
5.2棉花的需肥规律与施肥
5.2.1棉花的营养特点与需肥规律
1.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吸收的动态变化
(1)棉花吸收主要矿质养分,特别是吸收氮素的高峰,出现在花铃期,需重施速效氮肥。
(2)前期和中期必须保证钾的供应,而中后期保持土壤较高的供磷能力极为重要。
(3)不同施肥水平对棉株吸收养分的动态变化有明显影响,施肥量多,吸收的总量较多,且由于中后期棉花长势较旺,养分吸收百分率在中、后期就高些;施肥量少,吸收总量也较少,而且前期吸收百分率有相对增多的趋势,显然与这类棉花后期容易早衰有关。
3.1.5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
棉铃为蒴果,陆地棉铃面光滑、卵圆形。
无胚乳种子。种子形如倒梨形,成熟种子黑褐色,千粒重100g左右。
2.果实的形成
棉铃经50~70天发育成熟。从开花受精到吐絮,一般要经历三个时期。
(1)体积增大期开花后24~30天生长左右。棉铃直径达2cm以上,称为成铃。
2.1.2苗期的生育特点
苗期所积累的干物质约占一生干物质总量的1.5%~2%左右。苗期以营养生长为主,地上部生长缓慢,而根是这一时期的生长中心。
2.1.3蕾期的生育特点
蕾期积累干物质量通常占总干物质重量的15%左右,是增果枝,增蕾数,搭丰产架子的时期。此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仍以生长点和幼叶为中心。

新疆棉花种植技术

新疆棉花种植技术

1 “矮、密、早”技术“矮、密、早、膜”栽培模式是新疆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栽培模式,是以矮化植株高度、增加种植密度、促进早熟、采取地膜覆盖为特征的综合植棉技术。

该栽培模式具有多方面内容,不同产量目标的棉花产量结构、群体结构、发育进程、冠层结构等指标不同,其量化指标如下。

矮是指棉花种植高度一般控制在60~80 cm,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

太高不仅影响成熟,而且还容易造成“高、大、空”。

太低又会影响经济产量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密是指棉花种植密度高,是新疆棉花大幅增产的关键措施和技术途径。

新疆棉花密度由6.0万~7.5万株/公顷逐渐演变提高到9.0万株/公顷和12.0万株/公顷,目前密度高至15.0万~18.0万株/公顷,甚至有25.5万~30.0万株/公顷的植棉密度类型。

早是指棉花生育期北疆在120~130天,南疆在135~145天。

一般要求4月初至4月中旬播种,4月下旬全苗,5月下旬现蕾,6月下旬见花,7月上旬结棉铃,北疆8月底、南疆9月中旬开始吐絮,霜前花率在85%以上。

膜是指棉花种植均采用地膜覆盖种植。

2 高密度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为进一步利用光热资源、发挥群体优势,棉花密度由10.5万株/公顷增加到18.0万株/公顷,进一步增加到25.5万株/公顷左右。

皮棉单产增加到1359.6 kg/hm2,进一步发挥了棉花群体优势!3 株行配置技术行距配置是等行距和宽窄行配置。

不同株行配置:一膜三行、一膜四行、一膜五行、一膜六行、一膜十二行种植,掌握平均行距大则株距小的原则。

目前主要有一膜三行和一膜六行的机采棉株行配置。

这是进一步利用光热资源、个群体优势并进、适应机械化采收而开发的种植技术。

4 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是指在棉花生长期内用地膜覆盖播种行及周边土壤的植棉技术[1]。

包括全生育期覆盖植棉技术、半生育期覆盖植棉技术、单膜覆盖植棉技术、双膜覆盖植棉技术、窄膜宽膜超宽膜覆盖植棉技术。

(整理)皖南茶叶栽培技术及良种资源

(整理)皖南茶叶栽培技术及良种资源

安徽茶叶栽培主推技术及良种资源安徽茶树种质资源及安徽茶区主要种植的茶树品种安徽茶区主要分布在皖南黄山和皖西大别山地区,是国内少有的兼具南北气候带特点的产茶省,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拥有国家级良种10 个,省级良种18 个,地方种26 个。

(一)、安徽省国家级茶树良种国家级品种是指经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鉴)定的品种。

目前,安徽茶区已选育出的国家级茶树良种有:舒茶早、凫早2 号、安徽 1 号、安徽 3 号、安徽7 号、黄山种、祁门种、皖农95 、皖农111、杨树林783。

(二)、安徽省省级茶树良种省级茶树良种是指经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鉴)定的品种。

目前,安徽茶区已选育出的省级茶树良种有:农抗早、石佛翠、石佛香、波毫、茗洲12 号、杨树林781、黄山早芽、黄山春韵、黄山一秀、天都茶、仙寓早、黄荆茶、柿大茶、松萝种、青阳天云茶、霍山金鸡种、宣城尖叶种、涌溪柳叶种。

(三)、安徽省地方种质资源地方品种也称农家品种,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对当地条件具有最广泛的适应能力,并适制某种茶类。

地方品种在我国茶叶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一些无性繁殖系品种外,常常是一个较混杂的群体。

目前,安徽茶区拥有的地方种质资源主要有:杨树林种、歙县滴水香茶、歙县竹铺大叶种、茗州种、九华大椭圆叶、贵池枝条茶、东至槠树茶、泾县汀溪早芽、宁国黄花山大叶种、宁国猪耳朵种、绩溪金山种、桐城龙眠中叶种、太湖南阳河中叶种、岳西石佛中叶种、岳西乐道中叶种、宿松罗仙茶、金寨青山种、金寨前畈种、霍山漫水河种、霍山棋江种、六安东石笋种、六安双峰种、舒城九?一六种、庐江二姑尖种。

(四)、安徽茶区引进的外地种质资源随着无性系茶树良种的普及和推广,近年来,安徽茶区已从周边产茶省相继引进了一些茶树良种,这些良种主要有:白叶一号、平阳特早、福鼎大白茶、龙井43、龙井长叶、乌牛早、白毫早、福云6 号、翠峰、浙农113、迎霜、菊花春、劲峰、浙农139、薮北种等。

棉花超高产栽培管理技术规程

棉花超高产栽培管理技术规程

棉花超高产栽培管理技术规程一、引言棉花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为了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各级农业部门和科研机构积极推广和研究棉花超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本文旨在根据实际情况,系统地阐述棉花超高产栽培管理技术规程,帮助农民科学、高效地种植棉花。

二、棉花超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概述棉花超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是以高产、高质、高效为目标的棉花栽培新技术。

其核心理念是科学、精细、节约,推崇大面积超密植和低矮稠密栽培,依据棉花生长规律和农业生产经验,应用科技手段,优化种子选育、土壤肥力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以达到大面积高产的目的。

三、技术规程1、优先选择抗旱、抗逆、高产、早熟品种或优良杂交种,确保良种压实土壤后后期一次性播种成活率达到90%以上。

2、土壤整治:在秸秆还田、旋耕翻耕、石灰钙化肥或饼肥拌入土壤等基本措施基础上,注重深翻、宽犁、平底水平,增加缩短机械耕牛深度和方向变化等,以优化土壤透气、排水和保水性能。

3、严格落实超密植密度,选取优良本地、外地新品种杂交种,加大播种分布,减少株间距,加快棉花生长速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并通过套作、轮作实现疏菜增产、增施磷钾、提高肥效、缓解连年枯病降低生产成本等。

4、加强定向追肥,通过施用尿素、氨氮等复合肥料,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效,营造优质丰产的生长环境,增加新网极生产力。

5、根据棉花生长周期和品种特性,科学合理布局和施防病虫害药剂,加固防疫管理,减少后期杂草的发生,保证棉花生长无抵抗,提高棉麻质量和育种效果。

6、注意调整种子发芽的温度、激素、土壤温度等参数,明确浇水、肥料、药剂等生产要求,采取密集栽培、低热量发芽、提早定植、定向培育等技术手段,优化棉花生长环境,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四、技术实施效果分析采用超高产栽培技术后,棉花全年产量可以达到600-900公斤/亩,票价可以提高20%-30%以上。

而且,超高产栽培技术还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和其他灾害的发生,提高棉花的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和生产效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 耐 并且 具有 较强 前 期不 易疯 长 , 期不 易 早衰 , 后 较耐 肥水 和瘠 薄 , 而且 该 品种 根系发 达 , 倒伏 , 旱能 力强 , 黄 较 耐 粗管 。该 品种 结 铃性 较 强 , 铃 率 高 , 中等 大 的灾 后 补偿能 力 。表现 为耐 枯 、 萎病 。 成 铃
皖棉2 一般 每公 顷籽 棉 产量4 0 k左 右 , 产 田块 可 22 宽 行 稀 植 1 5 0g 高 .
适 当放 宽 行距 有 利 于 增 加 通 透 性 。
达5 5 ~ 0 0 g 2 0 6 0 k 。每 公顷 皖棉 2 比当地其 它 品种 可 为 提 高光 能利 用率 , 1 减少 蕾 铃脱落 和烂 铃 。该 品 种在 简 棉农 增收节 支3 0 — 9 0 。 6 0 3 0 元 皖棉 2 在灾年 情况 下 , 1 仍 化栽 培 情况 下 。 套 棉每公 顷密 度适 宜2 5 0 左右 , 瓜 20 株 表现 出结 铃性 强 , 产 性好 。 0 3 由于受 灾 , 稳 20 年 棉花 普 油 后棉 及 春直播 约2 5 0 。常规 栽培 时每 公 顷密 度 5o 株
1 特 征 特 性
心测 试 ( C 准)2 平均 结果 为 :. I 标 C ,年 25 %跨长 2 . m, 90 m
88 比强 度 2 .e / x 马 克 隆值 46 纤 维 内 1 Nt , 4 e ., 11 农 艺 性状 皖棉 2 为早 中熟 陆地 低 酚棉 。生育 整 齐 度 4 ., . 1 期 10 3 天左 右 。株 高 10 m左右 , 株塔 形 。叶型 为胖 在 品质优 良。 0c 植 4 1 鸡脚叶, 叶色浓 绿且 透 光性 好 。果 枝 始 生节 位52 , 1 .节 . 抗逆 性 表 现 皖棉 2 具 有 较好 的形 态 抗 虫 性 .
区的大麦 茬 、 油菜茬 移 栽及 瓜 田套 种 。 品 种2 0 年3 12 . , 别较泗 棉3 该 0 3 5 0】 分 号增 产1 . 1 . 0 % ̄ 76 6 1 %。
月通 过 安徽 省农作 物 品种 审定 委员 会 审定 。
1 纤 维 品质 - 3
经 农 业 部棉 花 品质 监督 检 测 测试 中
品种 。 品种 棉酚含 量 低 , 该 同时集 高 产 、 产 、 质 、 稳 优 抗 5 62 k . 0 . g 增产 率达 1.%。 0 1 2 0 年 区试平 均每 公 5 59 2 0 ~ 0 2
虫 、 逆 等 多 种优 点 于一 身 , 最 大 优 势 是在 基 本 不 顷籽 棉3 3 . k , 棉 17 . g 分 别 比对 照 泗 棉3 抗 其 9 64 g 皮 5 6 97 , k 号
整枝 、 化控 、 不 不打 药 的情况 下仍 能 获得 高产稳 产 , 其 增 产2 . %和1 .8 2 0 年参 加安徽省 棉花 品种 Ⅱ 13 2 75 %。 0 2
低 酚棉 籽还 能 够综 合 开 发 利用 。适 宜 长江 及 黄 河 棉 组 生 产试 验 结 果 表 明 :籽棉 每 公 顷3 3 .5 g 5 4 k 、皮 棉 4
遍 减 产5 6 ,但 皖棉2 平均 亩 产 籽棉 在 10 g)上 , 3 5 0 4 0 0 为 宜 。 ~成 1 5k 1 7 0 5 0 株 . . (
. 高产 田块 达2 o 2 0 g 比中2 、 2 皖杂4 等 品种 每 23 合理 施 肥 0~ 5 k 。 9 3 B、 0 亩增 加籽 棉5 k 1 上 。 0 g. ) . (
小 , 圆有 尖 , 般 4 5 , 重 5 3 , 壳 薄 , 絮 2 栽 培 技 术 要 点 卵 一 ~室 铃 . g铃 4 吐
. 畅 。 衣 分 4 . % , 指 8 4 , 指 1 . g 霜 前 花 率 21 适 时播 种 28 0 衣 .g子 0 05 , 6
8 %- 0 。 5 9%
维普资讯

oo c n m/
高效节本栽培技术
刘 伟
棉 开 发研 究 中心
25 0) 3 00
皖棉2 ( 叫 “ 杂3 ”是安 徽 省 淮 北 市黄 淮 海 棉2 平均 每公 顷籽 棉3 5 . k, 棉 1 3 . g 比对 照 15 L 淮 号 1 1 6 47 g皮 5 5 27 , k 低 酚棉 开发 研 究 中心 利 用 综 合 的育 种 方 法 于 1 9 年 泗棉 3 分别 增产2 . %和2 . % , 99 号 16 2 02 4 增产达 显 著水平 。 冬用 淮z 2 l 系作母 本 、 : 8 t 淮 I 系作父 本培 育 出 的杂 交 棉 同 时 皖 棉 2 比 对 照 品 种 皖 杂 4 每 公 顷 增 产 籽 棉 t 1 0
油 后 棉 可 在4 中 、 旬 育 苗 。 月 下 每钵
1 2 健 籽 。 照 “ 透钵 一 播 干 籽 一 盖 细 干 土一覆 ~粒 按 湿 20 ~0 2 0 1 2 0 年在 淮 北试 验 示 范表 明 : 地 膜 ” 的程序 进行 , 土厚度 以2 3 m为宜 。 覆 ~c
1 产 量表 现 . 2
宜 适 当增施 基 肥 , 0 应适 当增大钾
并 轻 稳 重 2 0 年 参加安 徽 省棉 花 品种 Ⅱ组 区试 。在7 试 肥施 用 量 。 按 照 “ 施或 不 施 苗肥 , 施 蕾 肥 , 施 01 个
2相 而且 具 有较 强 的 生殖 生 长优 下 部果 枝夹 角较 大 , 中上部 果枝 夹 角较 小 , Ⅱ式果 枝 , 综 合抗 虫 性 与3 B 当 ,
生长 势稳 , 较耐前 期 低温 , 中后 期高 温 , 应性 广 。 适 果 枝层 次清 晰 。 花蕾 苞 叶 中等 , 花冠 花药 均 为乳 白色 , 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