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东县小黄村西汉墓(M5)发掘简报
历史趣谈萧县龙山子墓地考古发掘取得宝贵历史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萧县龙山子墓地考古发掘取得宝贵历史资料导语:近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县博物馆组成考古发掘队,在萧县龙山子墓地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清理古墓葬16座,出土各类文近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县博物馆组成考古发掘队,在萧县龙山子墓地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清理古墓葬16座,出土各类文物80余件。
这批墓葬的发掘,对研究从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时的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价值,特别是出土的两件陶溷(猪棚舍与厕屋结合)模型,清晰地展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个侧面。
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现场负责人任一龙介绍,今年4月份,根据萧县当地政府部门的申请,省文物部门对龙山子的一处建筑工地现场调查,确认为一处汉代墓地。
对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古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计清理古墓葬16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80余件。
目前,考古发掘已经结束,进入下一步的室内整理工作。
这批两汉时期的古墓,有石室墓、砖室墓及砖石混合墓三种结构,出土文物以陶器居多,类型有鼎、盒、钫、盘、盆、釜、甑、罐、壶等,出土的模型冥器有陶仓、磨、井等,铜器有铜镜、指环、带钩等。
料器中的口琀时代特征明显,做工精细。
铁器主要有剑,已锈蚀,保存较差。
这些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况,对研究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具有很高的价值。
“此次考古发掘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大力支持,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涉及到生活、生产、铸造等方方面面,给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佐证,意义深远,是我们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人文变化和民风民俗的宝贵历史资料。
”任一龙说。
生活常识分享。
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考古发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我 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支持考古发掘工作,为推动我 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内容
在近日,我们对唐代墓葬群进行了发掘。在全部唐代墓葬中,我们发现了一座 唐李寿墓,其结构及随葬品都表现出唐代墓葬的特点。以下是我们对唐李寿墓 发掘的详细情况。
张汤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内,墓葬形制为土圹竖穴,规模较大, 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出土文物丰富,包括玉器、铜器、铁器、陶器等各 类文物,其中部分文物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此外,墓中还 发现了大量文献资料,包括竹简、木牍等,为研究汉代法律制度提供了宝贵的 史料。
பைடு நூலகம்
张汤墓的意义
参考内容二
引言
2021年6月至8月,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 西安市长安区的一座西汉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葬被确认为西汉武帝时 期御史大夫张汤的墓葬,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和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 示将对该墓葬的发掘过程、分析评价以及研究价值进行简要报道。
正文
张汤墓的基本情况
谢谢观看
通过对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的发掘和研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 西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还能深入探讨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这次发掘也为我国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持,对 于推动我国考古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结尾
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的发掘简报为我们揭示了西汉时期一个重要贵族墓地 的面貌和价值。通过对墓葬的清理和研究,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 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 社会的认识,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刍议战国至汉代弩机的发展及特征

刍议战国至汉代弩机的发展及特征作者:陈利纬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9期摘要:弩机的发明在我国武器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铜质弩机的制造技术在战国至汉代逐步成熟,其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括,代表着古代最为先进的军事技术,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战国;汉代;兵器;弩机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9.030弩是一种由复杂机械结构组成的远射型武器,《武备志·军资乘》卷103记载:“中国之利器曰弓与弩,……唯弩之用为最。
”其拥有比弓更加强劲的杀伤力,成为战国至秦汉时期最有威力的武器之一。
弩由弩机、弩弓、弩臂三部分组成,《吴越春秋》把弩的特点归纳为“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其中的“机”与“枢”指的就是关键构件弩机。
弩机可以将张弦上箭和瞄准发射分解成两个单独的动作,提高了箭矢的命中率,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之一。
1 弩机的起源弩是由弓发展而成的武器,其将弓横置于弩臂前端,通过弩机控制弦的回弹。
《说文解字》就将“弩”释为“弓有臂者”,因此弩及弩机的出现时间必然晚于弓。
三国谯周所著的《古史考》称“黄帝作弩”,把弩的出现时间上溯至远古时代。
宋兆麟、何其耀等学者结合纳西、独龙、哈尼等少数民族弩的结构,推测我国新石器時代不少遗址中发现的带孔长条形骨片,可能为原始弩上的扳机①,但这一推论还缺乏直接证据。
从《周礼》《战国策》《孙子兵法》《吴越春秋》等古代文献材料来看,弩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广泛运用于战争中。
高至善等学者主张弩是春秋时期楚人的发明。
②朱凤瀚先生认为铜质弩机约出现于春秋晚期,其前身木弩机的出现时间则应更早。
③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铜弩机的普及是在战国时期,河南、陕西、湖南、四川等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现。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M3、M52墓出土的铜弩机为已知最早的实物例证,其已经具有悬刀、牙、望山等核心部件,表明最迟至战国早期,古人就已掌握铜弩机的制作技术。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一、背景介绍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是中国古代汉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自从2018年发掘工作开始以来,不断有珍贵的文物被发掘出土,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发掘过程1.调查准备:发掘前,考古学家对满城汉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确定了发掘的范围和目标。
2.地表勘察:采用地表勘察技术,对墓区进行了全面的勘察,确定了墓葬的分布和结构。
3.探究墓葬:根据地表勘察结果,考古学家利用非破坏性调查技术,如地质雷达和电阻率测量,逐步揭示了各个墓葬的形状和大小。
4.清理工作:在确定墓葬的位置后,发掘团队进行了清理工作,移除了覆盖在墓葬上方的土壤和石块。
5.发掘墓葬:发掘团队采用慎重的方式,逐层发掘墓葬。
在发掘的过程中,记录下每一层的结构和墓葬内的文物。
6.文物保护:发掘出土的文物需要进行及时的保护和修复,以确保其保存完好。
三、发现与成果1.陪葬品:在满城汉墓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
这些陪葬品展示了汉代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和艺术风格。
2.墓葬结构:通过发掘工作,考古学家揭示了满城汉墓的墓葬结构。
墓葬中的石室、木构墓室和墓道等结构,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和礼仪提供了重要依据。
3.墓志铭:在墓葬中发现了一些墓志铭,对于研究墓主人的身份和家族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四、研究意义1.历史考证:通过对满城汉墓的发掘和研究,可以对汉代社会的历史进行考证,填补历史上的空白。
2.文化研究: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和墓志铭等资料,为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3.艺术价值:墓葬中的陪葬品展示了汉代艺术的风采,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保护与利用1.文物保护:对于发掘出土的文物,需要进行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以确保其完整保存。
2.文物展示:将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进行展览,可以向公众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3.旅游开发:满城汉墓的发掘和研究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机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安徽肥东小黄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The Excavation of the Western Han Burials at Xiaohuang Village in Feidong County,Anhui 作者: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肥东县文物管理局[1];陈小春[1];王峰[1];秦让平[1];亢艳荣[1];程京安(摄影)[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4-17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2期
主题词: 发掘简报;安徽省;西汉墓;文物考古研究所;100米;基本建设;西汉时期;出土器物
摘要:小黄村墓群位于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文集乡小黄村,东北距小黄村约80米,西北距合宁高速约400米,南距合宁铁路约100米(图一)。
为配合基本建设,2014年7~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群进行了钻探和发掘,共清理汉代至清代墓葬20余座。
其中M10、M11方向一致,形制相近,年代均为西汉时期,出土器物较为丰富。
现将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文物》杂志2006年第11期--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_纪春华

B 型 外侧以黑色为地 , 朱绘云气 纹 。口沿 饰弦纹 、点状纹 ,耳面 饰草叶纹 。标本 M19 ∶16 , 长 13 .4 、宽 10 厘米(图二一 、三七 ∶6)。
勺 1 件(M19 ∶18)。木胎 。圆口 , 长 条柄 , 柄端下折 , 柄面内凹 , 勺 内及柄面髹 朱漆 , 余 涂 黑漆 。标本 M19 ∶18 , 通长 25 、宽 9 .5 厘米(图二 二 、三八 ∶2)。
B 面 “ 算 簿” 二 字横 排 墨 书 , 隶体 , 字 迹较大 。正 文竖排九 行 , 计 115 字 , 字 迹较小 。中偏左 有一“ 卿” 字(图二四)。
算簿 集 八 月事 算二 万 九复 算 二千 五(1) 都乡八月事算五千 五(2) 东 乡 八月 事算 三 千六 百 八十九(3) 垣 雍 北乡 户八 月 事算 三 千二百八十五(4) 垣 雍 东乡 八月 事 算二 千 九百卅一(5) 鞠(?)乡八月事算 千八百 九十(6) 杨 池 乡八 月事 算 三千 一 百六十九(7) · 右八月(8) · 集九 月 事算 万 九 千九 百 八十八复算二 千六十五(9) 2 .标 本 M 19 ∶40 -5 , 长 22 .6 、宽 6 .5 厘米 。一面有 文字 , 6 行 76 个字(图二五)。 丙充国谨伏地再拜请(1) 孟 马足 下 寒气 始 至 愿孟 为 侍前强幸酒食(2) 道出入谨故(?)饮(?)酒(?) 言充国所厚言 ◆吏充(3) 国 愿孟 ◆厚 左 右 充国 伏 地幸甚有(4) ◆◆充 国 愿得 奉 闻 孟 ◆急 毋恙(5) ◆伏 地再拜(6) 3 .标本 M19 ∶40 -10 , 长 23 、宽 6 .7 厘 米 , 两面均有文字 。 A 面 6 行 120 个字(图二六)。 贲且伏地再拜请(1)
《文物》杂志2006年第11期--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_纪春华

从地域上看 , 这座古墓应归属于北岗汉墓群 。 这里 原是 浅水 塘和 稻田 , 墓 上 无封 土堆 ,
形制 为竖 穴土 坑墓 。当我 们赶 到时 , 椁 盖板 被 推土 机推 至一 旁 , 墓 室内 填满 新土 。葬 具为 一 椁一棺 , 椁板紧贴 墓坑壁 。椁 长 3 、宽 1 .8 米 , 椁 内有一 边厢 、一 头厢 。人 骨架 已朽 , 葬式 不清 , 性别不明 , 头向北偏东 30°。棺 、 椁内随 葬品 丰 富 , 主要 放置 在椁 内的头 厢和 边厢 里 。 部 分随 葬品 遭块 土挤 压而 损坏 , 并 有移 位现 象 (图二)。
壶 2 件 。侈 口 , 平沿 , 束 颈 , 溜肩 , 鼓腹 渐收 , 平 底 。肩 两侧置桥 形耳一 对 , 耳面 饰叶脉 纹 。肩饰 水波纹 , 腹饰弦 纹 。 最大直径在腹部 , 上半部施青色釉 。标本 M19 ∶4 , 口径 10 、高 23 厘米(图 三 ∶4)。 标本 M19 ∶5 , 形体略瘦高 , 腹 部饰弦纹 。 口径 12 、高 26 厘米(图三 ∶3)。
·4 ·
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
图二 墓葬平 、剖面图 1.陶瓮 2、3 .陶盒 4、5.陶壶 6、7.陶罐 8.陶鼎 9、14、 19 、20.铁镇 10 .铜斧 11 .铜洗 12、15、16 .漆耳环 13 .铜灯 17 .木盒 18 .漆勺 21 .漆 盘 22 、39 .漆案 23~ 31.木俑 32 .铜钫 33.铜 壶 34.铜 碗 35、37.漆盆 36.漆 38.漆笥 40 .木牍 41 ~ 45.木俑 46.铜镜 47.漆奁 48.铁削 49.带 钩 50.铁剑
皖北小孙岗、南城孜、杨堡史前遗址试掘简报

石器
、
骨角 器 和动
(
0
.
25
米 物 骨 骼等
:
其中
、
,
陶 器分为 夹 蚌 陶
,
基本上
第 8层
于该 层 下
—
灰 黑 色土
,
,
土 质 较 致密
 ̄
,
包 含 同 时 夹砂
叠 压 大 多 数
、
)
泥 质 陶 和 夹 云母 陶
,
前者 占绝
大 量 红 烧土 颗 粒
。
厚0
.
0 7
2
,
1
3
 ̄
0
.
2
米
H4
0
叠 压 于 该层 下
色土
,
土 第 2
 ̄ 1
层 均 为 新 石 器 时 代 文 化堆 积
。
,
质 疏松
、
夹 第
1
0
层下 为 黑 棕 色生 土
(
_
\T
、
道 土
杂 大 量 红 烧
颗粒
 ̄ ,
二
)
遗迹
、
厚 本 次试 掘 共 发现 房 址 2 座
i t
1
3
,
t
h e ex c ava t io ns o f
X
i
ao s u n
g
an
g
S it e i n H u a i na n
t
y
,
N a nc h e n
g
zi S it e in
G uz he n C ou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B 型:4 件。敞口,最大腹径在上腹。圆唇,溜 颈较细,溜肩,肩上两对称桥形耳,圆鼓腹,底近
肩,肩部两对称桥形耳,圆鼓腹,底近平。肩部饰 平。颈部饰数道水波纹,器身饰数道凹弦纹,耳面
两周凹弦纹,压于耳上根部之下,耳面饰叶脉纹。 饰叶脉纹。口径 10.8、高 21.8、最大腹径 16.2、底径
M5:11,口径 12.4、高 15.2、最大腹径 17.8、底径 10 9.2 厘米(图五:4;封二:2 左)。
陶罐 1 件。M5:63,泥质灰陶,敞口,方唇,短 米(图五:5;封二:3)。
束 颈 ,弧 肩 ,肩 部 两 对 称 牛 鼻 形 耳 ,下 腹 斜 内 收 ,
陶釜 1 件。M5:20,泥质灰陶,素面,保存完
凹圜底。器身饰凸弦纹。口径 15、残高 30.4、最大 整。敛口,溜肩,圆鼓腹,圜底。口径 6、高 4、最大腹
纹 ,两 组 弦 纹 间 距 与 桥 形 耳 跨 度 相 当 ,分 别 压 于
B 型:1 件。M5:40,盘口,口近直,圆唇,束颈,
耳上、下两根部之下,两组弦纹之间多以数道水 弧肩,肩部两对称铺首衔环耳,扁鼓腹,圈足。唇
N 波 纹 装 饰 ,耳 面 饰 叶 脉 纹 。M5:28,口 径 9.8、高 下饰一周凹弦纹,口、颈部饰数道水波纹,器身饰
M5 出土遗物也较丰富,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和木器。陶器主要有罐和壶,据形制判断,年代
应为西汉晚期,丧葬风俗保留了较多的本土区域文化因素。
关键词:小黄村 西汉 墓葬 土坑墓 陶器
中图分类号:K878.9
文献标识码:A
小黄村墓群位于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文集 小黄村,墓地东北距小黄村约 80、西北距 037 县道 近 150、南距合宁铁路约 100 米。墓地为台阶形田 地,东侧有一条南北向、相对高度约 1~2 米的废 弃砂石路,其余三面皆为稻田,地势东高西低(图
A 型:8 件。口微侈,最大腹径在腹中部。圆唇, 条,圆鼓腹,底内凹。颈部饰数道水波纹,器身饰
W 束颈,弧肩,肩部两对称桥形耳,耳根上部堆筑羊 数道凹弦纹,耳面饰叶脉纹。口径 13.8、高 35.8、最
角 形 泥 条 ,扁 鼓 腹 ,底 微 内 凹 。肩 部 饰 两 组 凹 弦 大腹径 25.2、底径 13.6 厘米(图五:1)。
耳 ,扁 鼓 腹 ,平 底 ,肩 及 上 腹 饰 数 道 凸 弦 纹 。口 径
铜鼎 2 件。形制相同。胎较厚,保持较好。器
5.8、高 7.4、最大腹径 8.4、底径 2.7 厘米(图四:8; 盖隆起,盖顶等距离分布三个半环形钮,钮上各
封二:4)。
有 一 小 突 起 ,器 盖 与 器 身 子 母 口 相 扣 。器 身 口 内
径 19.2 厘米(图六:1;封二:5)。
铸时残留的痕迹。口径 16.2、高 28.3、底径 28.3 厘米(图七:1;彩插一:2)。
D铜甑 1 件。M5:18,口微敛,折沿,尖唇,弧
铜带钩 1 件。M5:51,琵笆形。钩首螭形,颈
厘米(图四:4)。M5:32,下腹饰多道凹弦纹,口径
丙类 5 件。器形较小,形制相近。盘口近直,
13.6、高 16.9、最 大 腹 径 19.4、底 径 10.8 厘 米(图 圆唇,长束颈,弧肩,肩上两对称桥形耳,耳根上
四:5)。
部堆筑羊角形泥条,扁鼓腹,圈足。唇下饰一周凹
C 型:4 件。折沿,最大腹径在上腹。尖唇,溜 弦 纹 ,口 、颈 部 饰 数 道 水 波 纹 ,器 身 饰 多 道 凸 弦
甲类 2 件。器形较大,依据口部形态不同可
乙 类 16 件 。器 形 较 大 。胎 或 红 或 灰 ,仅 口 分为两型。
沿 、肩 、耳 、内 底 施 青 色 釉 。依 据 口 部 及 最 大 腹 径
A 型:1 件。M5:25,敞口,尖唇,束颈较粗。溜
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三型。
肩 ,肩 上 两 对 称 桥 形 耳 ,耳 根 上 部 堆 筑 羊 角 形 泥
(二)泥质陶器
1 右)。
泥质陶器共发现 6 件(套),有罐、釜和模型明
釉陶壶 8 件。红胎,仅口、肩、耳、内底施青 器。
48
DNWH
安徽肥东县小黄村西汉墓(M5)发掘简报
图三// M5 平、剖面图 1-3、24、70.铜环 4、5、71、72.铜泡钉 6.铜盆 7、8.铜鼎 9.铜器钮 10.铜鋗 11、12、27-38、42、45、49、63.釉陶罐 13.铜车軎 14、77、78.铜铺首 15.陶井 16.铜熏炉 17、75、76.铜马镳 18.铜甑 19、67-69.铜弩机 20.陶釜 21.铜釜 22.陶灶 23.铜铃 25、26、40、41、43、46-48.陶壶 39.黛板 44.铜灯 50.铁剑 51.铜带钩 52.铁削 53.玉琀
圆 柱 ,与 承 盘 衔 接。承 盘 较 大 ,
H折沿,尖唇,浅弧腹,矮圈足,底
内凹,盘中心有一圆孔。盖口径
12.4、豆 盘 腹 径 13、柄 径 2.2~
3.2、底 座 底 径 8.4、承 盘 口 径
21.3、承 盘 底 径 10.4、通 高 22.5
W厘米(图六:6;彩插一:1)。
铜灯 1 件。M5:44,豆形,
H 一)。为配合土地平整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对墓群进行了钻探和发掘。本次发掘自 2014 年 7 月开始,至 10 月结束,共清理汉至清代墓葬 26 座(图二)。其中西汉时期的 M5 保存较好,出土遗
W 物较为丰富,现将该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发掘前 M5 封土已遭破坏,墓口完全暴露于 地 表 。墓 葬 为 带 斜 坡 墓 道 的 竖 穴 土 坑 墓 ,平 面 呈 不规则长条形,方向 115°。全墓由墓道和墓室两
称 桥 形 耳 ,圆 鼓 腹 ,最 大 腹 径 在 上 腹 ,平 底 。器 身
收稿日期 2015-04-30
《东南文化》2016 年第 1 期总第 249 期
47
图二// 墓葬分布图
饰凸弦纹,耳面饰叶脉纹。口径 8.8、高 8.8、最大腹 色釉。依据器形大小可分为三类。
H 径 11.6、底径 7.5 厘米(图四:1)。
肩,肩部两对称桥形耳,圆鼓腹,平底。器身饰数 纹,耳面饰叶脉纹。M5:41,口径 6.6、高 15.4、最大
道 凹 弦 纹 ,耳 面 饰 叶 脉 纹 。M5:29,口 径 12、高 腹径 11.8、底径 6.8 厘米(图五:3;封二:2 右)。
14.3、最大腹径 17.3、底径 9.2 厘米(图四:6;封二:
(三)铜器
敛,外肩部附两对称环形耳,扁鼓腹,腹中部有一
共出土 42 件,锈蚀程度不一,大部分器物保 周 凸 棱 ,圜 底 ,三 蹄 形 足 略 外 撇 ,足 断 面 呈 半 月
存较好,少数器物锈蚀严重。有鼎、甑、釜、鋗、盆、 形。M5:8,盖径 17.6、口径 16.2、通高 18.6、最大腹
《东南文化》2016 年第 1 期总第 249 期
N 部分组成,墓室略宽于墓道。 D 墓道位于墓室东端正中,平面呈梯形,东窄
西宽。北壁上部坍塌严重,下部渐直内收,南壁略 斜 内 收 ,东 壁 较 直 ,壁 面 粗 糙 。底 呈 斜 坡 状 ,分 为 两段,东段较长较陡,坡度约为 25°,西端靠近墓 室处较为平缓。墓道长 7.56、宽 1.84~2.84 米。填 土为灰褐色花土,较疏松,未夯打。
铜 熏 炉 1 件 。M5:16,保
存完整,由盖、豆盘、柄、座及承
盘 组 成 。盖 呈 博 山 形 ,为 三 重
山,山间有不规则镂空,盖沿施
一周宽素带。器身豆形,子口内
敛,鼓腹,外底部施一周凸状宽
带 。柄 近 圆 柱 状 ,上 粗 下 细 ,中
起 一 周 凸 棱 ,中 空 。底 座 喇 叭
形,面饰凸起凤鸟纹,座内有一
依据墓底板灰痕迹判断葬具为单棺。棺位于 墓底东部正中,残长 2.87、宽 0.72 米,其中东端应 有一头箱,长 0.45、宽 0.72 米。葬式不详。
随葬器物 90 件(套),多数置于墓室西部,绝 大 部 分 为 陶 器 和 铜 器 ,玉 器 、铁 器 和 木 器 均 放 置 于棺内,另有 2 件陶釜置于棺外北侧,而该墓唯一 的 1 件泥质陶罐则单独放置于墓道西段(图三)。
腹径 28、底径 10 厘米(图四:7)。
径 7.8 厘米(图四:10)。
陶灶 1 件。M5:22,泥质灰陶,残。平面船形,
陶盘 2 件。直口,底近平。M5:65,口径 9.1、
三灶孔,前孔较小,中孔最大,后孔大小居中。两 高 3.2、最大腹径 9.2、底 7 厘米(图四:9)。
侧 及 前 壁 近 直 ,后 壁 斜 内 收 ,前 端 外 壁 上 方 有 一
烟囱。灶门呈长方形,灶面模制后与灶壁黏 较好。筒形,口微敛,折沿,方唇,井壁靠近口沿处
结,后端外壁饰抹绳纹。长 46.6、宽 26.1、高 10.2 厘 有两对称圆孔,直壁略外鼓,平底。口径 12.8、高
50
安徽肥东县小黄村西汉墓(M5)发掘简报
胎 厚 ,器 重 ,保 存 完 整。灯 盘 壁
图六// M5 出土铜器(一) 1.铜鼎(M5:8) 2.铜甑(M5:18) 3.铜鋗(M5:10) 4.铜釜(M5:21)
N6.铜熏炉(M5:16)
5.铜盆(M5:6)
近 直 ,浅 腹 ,平 底 ,盘 中 心 有 一 锥形烛钎,以供插烛。细高柄似 花瓶状,喇叭形圈足。底部有浇
54、55、60、61.铁器 56.玉玦 57、58.铜镜 59.木器 62.石料器 64、73、74.铜饰件 65、66.陶盘 79.铜足
《东南文化》2016 年第 1 期总第 249 期
49
DNWH 图四// M5 出土陶器(一) 1-6.釉陶罐(M5:45、M5:28、M5:27、M5:11、M5:32、M5:29) 7.陶罐(M5:63) 8.陶井、汲水罐(M5:15) 9.陶盘(M5:65) 10.陶釜(M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