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同步训练 第3单元 第13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13《植树的牧羊人》-最新教学文档

13植树的牧羊人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均无误的一项是()A.慷慨.(kǎi)帐蓬.(pēnɡ)废墟.(xū)薰.衣草(xūn)B.溜.达(liū) 呼啸.(xiào) 应.征(yìng) 白桦.树(huà)C.微薄.(báo) 急燥.(zào) 戳.穿(chuō) 山毛榉.(jǔ)D.酬.劳(chóu) 坍.塌(dān) 滚烫.(tàng) 热腾.腾(téng)2.选词填空。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________(干渴干旱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________(源源不断络绎不绝不绝如缕)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________(鲜艳鲜亮鲜嫩)薄荷。
那些________(废弃抛弃作废)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
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________(探索憧憬探讨)新生活的勇气。
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________(飘扬飘荡飘忽)。
3.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春天到了,普罗旺斯地区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B.林伟光这个“沙漠地上的创业青年”在庙庙湖这片沙漠地上一待就是四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万顷良田。
C.贵州一个4岁的男孩被父母丢在幼儿园6天,他的冷血父母竟然刨根问底....,相互推脱责任。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政和县,身为县委书记的廖俊波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拈.轻怕重...,而是带头扑下身子,工作在一线。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习题(含答案)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
1.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干涸.()坍塌..()戳.()酬.劳()流淌.()帐篷.()水渠.()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谷文昌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B.我们应该对“欠薪”问题来个刨根问底....,找出真正的症结,并对症施治。
C.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D.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精彩的表现折服了观众。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4.“中国梦·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畏艰难·奔梦】奔走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①写一句励志名言警句。
示例: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
(张海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你最喜欢的名著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6题;共12分)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 干涸(hé)倒坍(tā)刨根问底(páo)挑头(tiǎo)B. 琢磨(zuó)溜达(liù)山毛榉(jǔ)流淌(tǎng)C. 白桦(huá)数落(shǔ)呼啸(xiào)鲜嫩(nèn)D. 酬劳(chóu)薄荷(bò)薰香(xūn)废墟(xū)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B. 为打通这条路,他将老树的树干砍伐后,刨根问底地挖掘起来。
C. 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D.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B.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C. 溜达:散步,闲走乍看:刚刚开始看D.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B.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C.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D.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5.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动作)B.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动作)C. 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D. 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
2019年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作业

2019年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作业一、选择题1.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局面称为()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2.(2019·陕西)“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D.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3.反腐败问题因为牵扯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A.下令释放奴婢B.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减轻刑罚D.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4.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②减轻刑罚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①③5.下列不属于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下令释放奴婢B.减轻农民的负担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D.禁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6.某同学依据朝代更迭示意图(如:下图)概括时代特征。
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7.下表为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此现象直接导致()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黄巾起义的爆发8.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C.中后期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9.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C.有直领地和份地的区别D.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10.以下文物或模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A.青铜器马踏飞燕B.陶院落C.击鼓说唱俑D.汉并天下瓦当二、判断题11.公元184年,张角领导了黄巾起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当堂同步训练2(含答案)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废墟.(xū)干涸.(gù)坍.塌(tān)缝隙.(xì)B. 忠.厚(zhōng)山窝.(wō)橡.子(xiàng)毛榉.(jǔ)C. 琢.磨(zhuó)应.征(yīng)滚烫.(tàng)扰.乱(rǎo)D. 硬.朗(yìng)毁.灭(huǐ)薄.雾(bó)白桦.(huá)【答案】B【解析】A.“涸”应读“hé”;B.正确;C.“应”应读“yìng”;D.“桦”应读“huà”.答案:B本题考查字音.要熟记拼写规则,形似字,误读字、生僻字更要注意.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B.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C.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D. 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答案】A【解析】选项A:正确;选项B:“戮”应为“戳”;选项C:“微簿”应为“微薄”;选项D:“薄菏”应为“薄荷”;故选:A项本题考查字形,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区别.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3.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嘉陵江畔,南充渡口,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对弈,或垂钓,或舞蹈,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我市高新区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B.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丰富了当时及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D.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干涸.(gù) 坍.塌( tān) 枯.树( kū) 慷慨.无私( kǎi)B.流淌.( tǎng) 应.征( yīng) 浇灌.( guàn) 刨.根问底( páo)C.鲜嫩.( nèn) 缝隙.(xī) 湿润.( rùn) 沉默寡.言(guǎ)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 jiǎn) 毫无遮.拦( zhē)4.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春天到了,普罗旺斯地区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B.林伟光这个“沙漠地上的创业青年”在庙庙湖这片沙漠地上一待就是四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万顷良田。
C.贵州一个4岁的男孩被父母丢在幼儿园6天,他的冷血父母竟然刨根问底....,相互推脱责任。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政和县,身为县委书记的廖俊波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拈轻怕重....,而是带头扑下身子,工作在一线。
二、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2当堂同步训练(含答案)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栋.梁(dòng)干涸.(gù)坍.塌(tān)B. 遮.拦(zhē)呼啸.(xiào)缝.隙(féng)C. 溜达.(da)戳.坑(chuō)微薄.(báo)D. 酬.劳(chóu)乍.看(zhà)鲜嫩.(nèn)【答案】D【解析】A有误.“干涸”的准确读音“gān hé”,注意“坍塌”的读音.B有误.“缝隙”的读音是“fèng xì”,注意“遮拦”的读音.C有误.“微薄”的准确读音“wēi bó”,注意“戳坑”的读音.D准确.注意“乍看”的读音.答案:D此题考查字音的辨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海拔废嘘地毯沉默寡言B. 毅力敬佩干躁源源不断C. 富饶滚烫硬朗刨根问底D. 水渠流淌帐蓬不毛之地【答案】C【解析】A、有误,“废嘘”的“嘘”应为“墟”;B、有误,“干躁”的“躁”应为“燥”;C、准确.注意“刨根问底”的书写.D、有误,“帐蓬”的“蓬”应为“篷”.注意“水渠”的书写.答案:C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错别字的辨析此题是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平时认真书写,规范书写,仔细辨析.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B.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C.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D. 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答案】B【解析】A、“一千二三百米”是约数,应删去“一千二、三百米”中的顿号.B、准确.注意例句是并列的两个句子,分别指出了“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没有生命”.C、“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是选择问句,应把前一个问号改为逗号;D、转述句,应把冒号改为逗号.答案:B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的考查,属于考试必考题,要熟练掌握基本符号的用法,并灵活在句子中辨析.4.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A.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B.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C.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D.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答案】D【解析】A准确.把狂风比喻成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形象生动写出了风之大.B准确.把他比喻成神秘泉水,形象生动写出了对他的赞美.C准确.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形象生动写出了对白桦树挺拔的赞美.D有误.“安静,忠厚,不张扬”等人格化的词语,赋予狗人的特性,写出了对狗的喜爱之情,拟人修辞.“像”表示比较,而非比喻.答案:D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灵活分析.二、语言表达5.学习了《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后,大家对文中的牧羊人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决定在班中开展以“我看人生意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 中咏月诗三首《我的思念是圆的》同步练习 苏教版

第13课《我的思念是圆的》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咽下 B.咽喉 C.狼吞虎咽 D.咽唾液答案:B解析:分析:B项“咽”读yān,其他都读yàn。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三首咏月诗的相同点是( )A.中秋咏月B.思念亲人C.盼望团聚D.赞美月亮答案:ABC解析:分析:除了D项,其余全部是三首咏月诗的相同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的时代,都表达了()之情。
A.相思B.赏月的欣喜之情C.过节的兴奋之情D.对亲人的祝福答案:A解析:分析:三首咏月的诗虽然写于不同年代,但有共同的对中秋夜的相思之情。
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4.三首咏月诗的不同之处( )A.时代不同B.形式不同C.所咏之月不是八月十五D.内容不同答案:ABD解析:分析:三首咏月的诗都是写于八月十五,但是时代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也有所侧重。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的比较鉴赏能力。
5.由“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我们可以联想到()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答案:A解析:分析:诗句的意思是无论相距多远,都能共享一轮圆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6.“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由此句我们可以想到苏轼《水调歌头》里的()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答案:D解析:分析:月圆之夜,亲人确不能团聚,所以可以想到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7.“我的思念是圆的”,“圆”指的是()A.团圆、团聚B.圆满C.圆月D.圆圈答案:A解析:分析:“我的思念是圆的”,形象地表达作者渴望亲人团聚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13课同步练习
一、双基积累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pāo( )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chà( )那间僵直了,随既就扑撒.( )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 )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扑撒.( ) 模.( )样
(2)根据拼音写汉字。
pāo( )举chà( )那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2.选词填空。
(1)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A.攀附 B.依附 C.附着)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2)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A.举起 B.掀起 C.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
3.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用词、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品析)。
(1)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品析:
(2)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品析:
4.综合性学习。
“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学完课文,你肯定会有新认识。
请根据下面的要求答题。
(1)请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
答:
(2)请举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道理。
答:
二、美文品析
(2017·江苏模拟)阅读文章,完成5~8题。
卧听风雨
汗漫
①先是一道闪电一下子照亮了卧室,又迅即恢复了黑暗,仿佛即开即落的巨大的白花。
然后,雷声轰然而至。
继而,风雨大作。
我从梦中醒来,类似一尾鱼从深深的海底浮出了水面。
哗哗作响的雨声密集得没有一丝缝隙和缺口。
雨声与风声的力量相等。
我的这间位于住宅楼顶层的卧室,仿佛成了危巍的河岸。
河水汹涌啊!我卧于岸上,仿佛一只不穿衣服的昆虫卧于岸上。
半开着窗子,雨滴随风落在我的身上,仿佛水花溅在那一只昆虫的身上。
这是夏季的雨,盛大,劲健,使卧听者愈感渺小。
这是万物拔节、繁殖时期正需开怀畅饮的喜雨啊,沛然淋漓于田野、森林、草原、兽穴之上。
我的双手也许将会因这一场夜雨的影响而发生些微的变化吧?更粗壮一些并饱含汁液,继而开花结实,收获十亩金黄的汉字?
②没有闪电和雷鸣。
不知何时窗外开始飒飒有声,雨声。
卧室内的寒意又重了一层。
风声大于雨声,这是秋夜之雨的特征。
“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位听雨的古代书生,窗外有一池荷塘。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这位听雨的古代书生,枕边有一位美人。
而我独卧,窗外只有几棵法国梧桐,可以细微地辨别出树枝相互摩擦的声音,又一片黄叶随风坠入雨中的声音,两只小鸟在巢里低语的声音……卧听风雨,我感觉自己渐渐脱离了现实,仿佛孤居于森林之中、湖水之湄,一间木屋安放着我的身体、书籍、桨、玉米种子。
而被秋雨淋湿了身体的兔子、乌鸦、土拨鼠等等小动物被我的灯光吸引,纷纷跑来聚拢于木屋的四周甚至屋顶,从而证明我是一个有能力给它们带来暖意的人……一个卧听者再次陷入的梦境,有了秋雨的因素。
③风声远远大于雨声了。
风声如狮吼虎啸,而雨声仅仅如琴瑟,且夹杂着雪粒,一同打击在窗上。
冬天这个鼓手在软硬兼施地练习指法。
我是蒙在鼓中的人了?季节正因一次次夜雨而不断转折并变幻着面目,日益冷峻。
这是可以令古代的书生们梦境驰骋并留下佳作的雨夜啊!陆游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便一齐涌入他的梦中,涌出他的狼毫。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便梦回吹角连营了。
五十弦翻塞外之声……而我枕边无酒(有饮料),无剑(有鼠标),一个被股票、物价消磨了壮志的人怎有颜面对满纸壮语的先人?这是属于英雄暮年的雨呵!挟带着早年的沙场、野草、呼喊卷土重来,安慰着苍苍白发下的永远不愿疲顿安卧的烈士之心。
而我,只有卧听而已。
④也只有春天的雨夜能够减少一丝我内心的痛感和不安。
沙沙沙,没有了夏雨的肃穆、秋雨的苍凉、冬雨的尖锐。
雨声大于风声,这是春夜之雨的特征。
我想,雨声是否类似于身体,而风声是否类似于灵魂呢?春夜之雨使身体大于灵魂并使两者趋于和解了吧?因而卧听之人的内心大都应该趋于平静、欣悦。
比如,蒋捷“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显然是万念俱灰的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则显然是温醇醉人的春雨。
再比如,还是陆游,在杭州的某座小楼里卧听一夜春雨,便不再梦铁马、梦冰河,而是期待第二天早晨深巷里会出现卖杏花的人了。
我栖居的这座楼也许太大了一些,楼外的巷子太宽阔直率了一些,所以我对卖杏花的人自杭州一路寻觅到我的楼下已经不抱幻想。
窗外的酒店里,卖玫瑰的人倒是不少。
想一想陆游,他大概是一个只宜于买杏花的人吧?
(摘自《江南晚报》) 5.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词概括四个雨季的特点。
答:
6.作者由“听秋雨”引发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答:
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先是一道闪电一下子照亮了卧室,又迅即恢复了黑暗,仿佛即开即落的巨大的白花。
然后,雷声轰然而至。
继而,风雨大作。
答:
8.请你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境。
答:
三、写作练笔
9.【写法借鉴】作者以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句来写风雨中各种景物的变化。
如把树林子比作
“一块面团”,把槐树上攀附不住的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把“斜着飘”的瓦片比作“树叶”,都逼真地写出了风势之大。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写一段景物的变化。
答案解析
1.(1)答案:sǎmú
(2)答案:抛刹
(3)答案:既即清青
2.答案:(1)A (2)C
3.(1)答案(示例):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葡萄蔓被风吹得凌乱不堪的情形。
(2)答案(示例):运用“跑、撑、撞、滑、跌倒”一连串准确的动词,准确地表现了羊在风雨中的惊慌失措。
4.(1)答案:“风暴”比喻重大的挫折和磨难。
整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是:经受住重大的挫折和磨难的生命更加坚强,人只有经历磨炼才能使自己更加成熟。
(2)答案(示例):贝多芬虽然耳聋,但是他不气馁,不放弃,不向逆境(困难)低头,终于他的坚强和热爱音乐的执着打动了上帝,他成功了,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5.【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文章依次写了夏雨、秋雨、冬雨、春雨,找到描写各个季节雨的特点的语句,筛选相关词语作答即可。
答案:夏雨:肃穆;秋雨:苍凉;冬雨:尖锐;春雨:温醇。
6.【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把握。
阅读文章第②段,抓住作者联想到的诗句及作者想象孤居于森林的木屋中的景象回答。
答案:作者由秋雨联想到“留得枯荷听雨声”“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的古人诗句,并把自己想象孤居于森林的木屋中,小动物们聚拢于木屋四周。
7.答案(示例):作者运用“先是、迅即、然后、继而”一系列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现了夏天雨来得急促的情形。
8.【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听雨的感受理解作者的心境。
答案:表达了作者闲适、豁达的心境,通过听雨,作者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9.答案(示例):秋来到了,萧瑟的秋风卷起了枯黄的落叶,轻轻地吹拂着大地,落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尽情地飞舞,像是给我们带来秋的消息。
落叶被秋姑娘亲了亲,变成了一枚枚金币,漫天飞舞。
秋跟小草亲亲脸,小草害羞地穿上了黄衣裳,真是秋高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