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畸形
子宫畸形ppt

与泌尿系统关系
子宫和肾脏的胚胎发育是密切相关的,其发生都来源 于体节外侧中胚层,这两个系统发育异常往往并存, 也就是子宫发育畸形妇女常合并肾脏异常,多见为单 侧肾发育不全或肾脏异位。因此,超声诊断子宫发育 异常患者有必来自进行泌尿系统检查。其他
与妊娠的关系 诊断方法
问题
如何诊断幼儿型幼稚子宫? 子宫畸形对女性盆底功能有无影响?
感谢聆听!
感谢您的阅读! 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及打印。 欢迎下载!
V型:纵隔子宫。两侧副中肾管融合完全,间壁未吸 收。分为不完全型纵隔子宫和完全型纵隔子宫。此型 最为常见。
VI型:弓形子宫。两侧副中肾管融合不全致宫底部发 育不良,宫壁略向宫腔突出而呈鞍状。
AFS分型
VII型:已烯雌酚(DES)相关。母体在妊娠2个月内 服用DES致副中肾管发育缺陷。T型宫腔常见。
VII级-DES相关异常:二维超声较难显示子宫收缩带 和T形宫腔,三维超声成像可以显示宫腔内膜形态异 常。
病例(部分)
纵隔子宫: 病史:女性,停经45天 ,阴道流血
病例(部分)
弓形子宫 病史:女性,人流术后10天复查
Meyer-Rokitansky-Kuster-Hauser综 合征
是一种先天性无阴道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发育不全, 常伴有泌尿系统、骨骼发育异常的病症。
II型:单角子宫:一侧副中肾管未发育或发育缺陷。 分为单纯单角子宫、残角有宫腔且与单角子宫宫腔相 通、残角有宫腔且与单角子宫宫腔不相通、残角为实 体。
AFS分型
III型:双子宫。两侧副中肾管未融合,各自发育为独 立的子宫和宫颈。
IV型:双角子宫。两侧副中肾管尾端大部分融合,仅 在宫底部融合不全。
子宫畸形的常见症状是什么

子宫畸形的常见症状是什么
*导读:子宫畸形的症状并不是固定的,有些患者可以没有任何方面的症状,但也有些患者会有较为明显的症状,比如,月经异常就是其中之一。
……
子宫畸形的症状是否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并不是
固定的,有些子宫畸形的患者没有任何的症状,甚至是终身没有任何的症状,但若是能身体检查的情况下,还是得以确诊的,但若是出现了明显的症状时,患者要及时正规的进行治疗。
*子宫畸形
*1、月经异常
月经异常是子宫畸形疾病的最常见症状,尤其是先天性无子宫或始基子宫的子宫畸形疾病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患没有月经的情况。
除此之外,若是幼稚型子宫畸形疾病的患者,也可以没有月经的情况出现,当然,也有些患者是月经过少、迟发、痛经、经期不规则等表现;应该对子宫畸形疾病有足够的警惕。
*2、不孕
不孕是子宫畸形疾病的症状之一,这也可以说是患者的并发症之一,无子宫、始基子宫、幼稚型子宫等子宫发育不良者,应该注意的是,这其实是现在临床上,女性不孕的最常见因素之一,所以,对子宫畸形疾病也要有足够的警惕。
*3、病理妊娠
应该有所了解的一点是,发育异常之子宫于妊娠后的情况下,也可以引起流产,早产或胎位异常的情况出现,但除此之外,若是病情相对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引起妊娠期自发性子宫破裂的情况出现,所以说,子宫畸形这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威胁也是比较大的,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
几种常见子宫畸形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鉴别诊断
完全性双角子宫与双子宫
双子宫:盆腔内探及两个完整的子宫,分别有 独立的内膜、宫腔线、宫壁,多有两个宫颈 (也可有一个宫颈),两个宫体完全分开
完全性双角子宫:子宫体外形异常,宫底中线 外部凹陷,但终止在宫颈内口水平,
几种常见子宫畸形的 鉴别诊断
1
目录/Contents
1
子宫内生殖器发育概述
2 02
3
女性内生殖器畸形分类 异常子宫及影响
044 02
鉴别诊断
02
2
女性内生殖器的胚胎发育
1.初始器官形成期。胚胎第6-8周时,男女胚胎均同时 含有两套生殖管道,即中肾管和副中肾管。中肾管为男 性生殖管道的始基,副中肾管为女性生殖管道的始基, 若生殖腺分化为卵巢,由于缺乏雄激素的作用,胚胎双侧 中肾管退化,而副中肾管发育。
双侧宫颈可以分开或相连 常有阴道纵隔 双子宫不是两个正常的子宫,而是两个单角子宫
13
双子宫
14
双子宫
15
双子宫对妊娠和生育的影响
双角子宫的生育能力低于单角子宫,但足月产可达 60%
单角子宫和双子宫有20-30%的机会可达足月
16
3.双角子宫
定义:子宫体外形异常,宫底中线外部凹陷,但终止在 宫颈内口或宫颈内口以上水平,部分地将子宫体部分开。
2.融合期。胚胎第10周,双侧副中肾管中段及尾段在中 线处与对侧相融合。
3.中隔吸收。双侧副中肾管融合后,管腔中遗留一个中 隔,至胚胎12周,中隔吸收。
3
女性内生殖器的胚胎发育
4
女性内生殖器畸形分类
正常管道形成受阻所致异常:处女膜闭锁、阴道横隔、 阴道斜隔、阴道纵隔、阴道闭锁、宫颈闭锁;
先天性子宫畸形

AFS分类法
Ⅳ级:双角子宫(子宫的两角在宫 底水平未完全融合)。
完全型
部分型
AFS分类法
V级:纵隔子宫(子宫阴道段纵隔 未吸收或未完全吸收)。
完全型
部分型
AFS分类法
Ⅵ级:弓状子宫(子宫阴道段纵隔未完全 吸收,在宫腔及宫底部形成轻微切迹)。
AFS分类法
Ⅶ级:己烯雌酚(diethystilbestrol, DES)相关异常(因胎儿期在宫内受己烯 雌酚暴露因素影响而形成 T形子宫)。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2015)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年9月第50卷第9期第648-651页
Troiano & McCarthy提出的区分 双角子宫和纵隔子宫的方法(2004)
Mu¨llerian duct anomalies: imaging and clinical issues. Radiology 2004;233:19–34.
双子宫 双角子宫 纵隔子宫 单角子宫 残角子宫
AFS分类法
美国生育协会(AFS)先天性子宫畸形分类法(1988)
The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classification of adnexal adhesions,distal tubal occlusion, tubal occlusion secondary to tubal ligation,tubal pregnancies,Mullerian anomalies and intrauterine adhesions. Fertil Steril 1988;49(6):944-955
临床处理 单角子宫 及没有内膜的残角子 宫可不手术,有内膜 的残角子宫是手术的 指征。
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

▪ 4、单角子宫 子宫外形呈梭形,横径较小,宫腔内膜呈
管状,向一侧稍弯曲,在同侧可见正常卵巢。 临床表现为不孕症、臀位、胎膜早破等孕产 期并发症发生率高。 临床表现为不孕症、习惯性流产、因宫腔狭 小,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臀位、胎膜早破等 孕产期并发症发生率高。
2020/5/22
2020/5/22
2020/5/22
(三)双侧副中肾管融合后中隔吸收不良所致畸形
▪ 纵膈子宫——双侧副中肾管融合后,中隔 吸收受阻,形成不同程度的纵膈,纵膈由 宫底到宫颈内口或外口为完全纵膈子宫; 纵膈止于宫颈以上任何部位为不全纵膈子 宫。
2020/5/22
(四)其他分类
▪ 弓形子宫——子宫底部未完全融合,宫底 部中央区肌层局限性增厚,向宫腔轻微突 出,患者基本无任何临床症状。(《超声 医学》将其归为最轻型的双角子宫)。
2020/5/22
▪ 2、始基子宫 子宫小,呈条索状肌性结构回声,厚度
<1.0cm,宫体宫颈结构不清,无宫腔线和内 膜回声,双侧卵巢可见。 临床表现为原发性闭经。
2020/5/22
▪ 3、幼稚子宫 盆腔显示子宫结构,但子宫较正常小,宫
颈相对较长,宫体与宫颈之比为1:1或2:3。 可显示正常卵巢结构。 临床表现为:初潮延期或月经正常、痛经、 月经量过少、不孕。
▪ DES相关异常——胎儿期在母体己烯雌酚
(diethystilbestrol,DES)的影响可引起
子宫肌层形成收缩带样发育异常,副中肾
管下端发育障碍,宫腔呈T形改变,或宫腔
上段缩窄,下三分之二增宽,可伴有阴道
形成不全、阴道中隔或一侧阴道闭锁,青
春期后发生较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此
类国内较少见,罕见诊断报道。经腹及经
子宫畸形妇女的妊娠和生育能力

的压力 使 畸形 的子 宫 难 以承受 , 引 起 晚 期 流产 和早 产 。 子 宫 畸形造 成 的形 态 异 常 还 可 以导 致 胎 儿 宫 内生 长 受
副 中肾管 为女 性 生 殖 管 道 始 基 。两 侧 副 中 肾管 的 限, 胎位不正, 产程异 常 , 而增加手术产率 , 产褥期发生 头 段形 成两侧 输 卵管 。两侧 中段 和 尾段 合 并 , 构成 子 宫 感 染 的几率 也增 加 。畸形 的子 宫 很 容 易 同时存 在 子 宫 及 阴道 上段 。副 中肾管 最尾 端与 尿 生殖 窦 相连 , 并 同时 颈 、 子宫体的肌肉发育不完全 , 随着妊娠月份 的增长 , 诱 甚 至 出现 胎 膜 早 破 、 胎 盘 早 剥 及 产 分 裂增 殖 , 形成 阴道 板 。随 后 阴 道 板 由上 向下 穿通 , 形 发 子宫 不协 调 收缩 ,
・
1 4 26 ・
 ̄u r n a l C l i n w a l a n d脚 e 咖Z Me d i c i  ̄ f . 1 2 , No . 1 7 S 印. 2 0 1 3
子 宫 畸形 妇 女 的妊 娠 和 生 育 能 力
陈瑛 ( 首都 医科 大 学 附属 北京友 谊 医院妇 产科 北京 1 0 0 0 5 0 )
【 关键词 】 子 宫畸形 妊娠 生育
子宫 畸形是 女性 生殖 道畸形 中最 常见 的 一种 , 人 群 在 2 9 2 4 5 例分娩的病例中, 妊娠合并子宫畸形共 1 0 8 例, 发 平 均 发生率 为 2 % 一 4 % 。子 宫 畸形 导致 生 育能 力 受 损 生率约为 0 . 4 % 。其 中以子宫纵 隔最为常见 , 占4 9 .1 %, 其 占2 1 . 3 % 。另有研 究表 明最 常见 的子宫 畸形 和一 系列 产 科 并 发 症 , 如先兆早产 , 胎膜早 破 , 胎 位 异 次 为双子宫 , 常, 剖 宫产 率增 加 等 J 。不 同类 型 的 子 宫 畸 形 , 对 妇 女 是双角子宫, 子宫纵隔的妊娠结局最差, 其发生流产和妊娠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表现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表现女性怀孕的解剖基础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而子宫内膜是怀孕后胚胎着床发育的基础。
生育期子宫内膜的病变往往是引起不育的原因之一。
子宫内膜病变见于子宫畸形、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炎、内膜结核、子宫内膜增殖症及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子宫畸形子宫畸形的发病率为0.1%~1.0%,子宫畸形常致不孕、不育。
临床上以双子宫、双角子宫或纵隔子宫最为多见。
畸形子宫的内膜和肌壁往往发育不良,宫腔狭窄,血供不足。
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受精卵种植,因而不易妊娠。
超声检查子宫畸形最好选择在月经前期,因为此时子宫内膜较厚,便于观察宫腔形态。
若有少见的畸形,不典型声像图或伴有复杂的畸形情况下,必须仔细观察,并配合超声监护下探查官腔或采用声学造影、碘油造影等手段以明确诊断。
1.双子宫超声见左右两个子宫图像,两个宫腔均见内膜回声。
横断面可见两个子宫体呈“蝴蝶状”,并可见双阴道、双宫颈。
2.双角子宫声像图见宫底部增宽,中间有一切迹,形成左右各一突起的马鞍状,两角内可见子宫内膜线。
宫颈、宫体正常。
3.纵隔子宫子宫横径呈增宽图像,内膜回声分左右两部分。
若两部分内膜延续至宫颈,为完全纵隔子宫。
两部分内膜在宫腔中部或下部汇合则为不全纵隔子宫。
(二)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的肿块,呈球形向宫腔突出,有蒂相连。
息肉可大小不等,大的息肉可充塞整个宫腔,影响受孕。
声像图表现:宫腔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呈低回声或中等强回声。
有时形态不规则,有时可见息肉脱落至宫颈管内(图43—15)。
(三)粘膜下肌瘤子宫肌瘤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中青年妇女中,约20%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可能影响生育,国外学者报道1731例不育妇女,30%与子宫肌瘤密切相关。
子宫肌瘤中生长在子宫腔内的粘膜下肌瘤最易导致不孕症的发生,这犹如在宫腔内放置了一只球形的宫内节育器(IUD),妨碍生育。
肌瘤表面的子宫内膜缺血、坏死、萎缩,不利于受精卵着床。
子宫畸形超声诊断标准及思路

定义和分类
01
02
03
04
05
子宫畸形是指女性生殖 器官在发育过程中出现 的结构异常,包括形态 、大小、位置等方面。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可以将子宫畸形分为不 同的类型。
根据形态学分类:根据 子宫的形态特征,可以 将子宫畸形分为鞍状子 宫、单角子宫、双角子 宫、纵隔子宫等多种类 型。
根据位置分类:根据子 宫的位置不同,可以将 子宫畸形分为前倾前屈 位、前倾后屈位、后倾 后屈位、水平位等。
根据大小分类:根据子 宫的大小不同,可以将 子宫畸形分为正常大小 型、增大型和缩小型。
根据病因分类:根据子 宫畸形的病因不同,可 以分为先天性异常和后 天性异常两大类
02
子宫畸形的种类和特征
子宫畸形分类
子宫畸形超声诊断标准及 思路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子宫畸形的种类和特征 • 子宫畸形超声诊断标准 • 子宫畸形超声诊断思路 • 子宫畸形超声诊断的难点和挑战 • 子宫畸形超声诊断的优化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子宫畸形是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疾病,可导致不孕 、流产、早产等问题。超声检查是临床上诊断子宫畸形的常 用方法之一,因此制定子宫畸形超声诊断标准及思路十分重 要。
目前尚无统一的子宫畸形超声 诊断标准,部分诊断标准仍存 在争议,需要结合临床实践和
病理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挑战性因素
技术因素
超声诊断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技能 水平对子宫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 影响。经验不足或技能不熟练的 医师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和判断子 宫畸形。
仪器因素
超声仪器性能和参数设置也会影 响子宫畸形的诊断效果。高分辨 率、高频率的探头和适当的仪器 参数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准 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勒管遗迹:无子宫形态,可见双侧长形等回声结构, 无内膜回声。
临床处理 先天性无子宫或始基子宫如合并无阴道者可行 阴道成形手术。
2.单角子宫和残角子宫 单角子宫 三维超声冠状 切面 子宫轮廓外形可正常, 或仅宫底见一侧宫角另 一侧呈圆弧形,内膜腔 不呈三角形,而呈匕首 形或朝向一侧弯的镰刀 形。
AFS分类法
VII级:己烯雌酚(diethystilbestrol DES)相关异常 (因胎儿期在宫内受己烯雌酚暴露因素影响而形成 T 形子宫)。
R.SALIM在AFS的基础上补充的容积超声分类法 (2003)
子宫形态 正常 弓形 不全纵隔子宫 畸形 宫底轮廓 平直或凸状 凹陷切迹中心外呈钝角(>90°) 纵隔未达宫颈,凹陷切迹中心处呈锐角 (<90°) 外部轮廓 均匀凸起或凹陷切迹<10mm 均匀凸起或凹陷切迹<10mm 均匀凸起或凹陷切迹<10mm
残角子宫 三维超声冠状 切面 在单角子宫的一侧发现 一个实质性回声团,中 央可无内膜腔或有内膜 腔,有内膜腔者多合并 残角子宫腔积液。 临床处理 单角子宫及 没有内膜的残角子宫可 不手术,有内膜的残角 子宫是手术的指征。
3.双子宫 三维冠状切面 两个完整的宫体,仅宫颈外部连接在一 起,内膜完全分开为两条,内膜底端分别指向左右侧。 临床处理 一般不需 矫形手术,如合并阴 道斜隔应切除阴道隔 解除经血引流不畅的 问题。
正常女性胚胎在6周末两侧苗勒氏管中段及尾段开始合 并形成子宫,合并初期时一直保持有中隔为两腔,12 周末中隔消失为单一内腔。 如受到某些内在或外来因素干扰,导致子宫在形成的 任何时期出现停滞,即可造成不同类型的子宫畸形。
基本分型
子宫未发育或发育停滞
• 先天性无子宫 • 始基子宫 • 幼稚子宫
完全纵隔子宫 畸形
双角子宫 单角子宫或残 角子宫
纵隔从宫底至宫颈,完全分隔宫腔
形成两个完整的宫角
均匀凸起或凹陷切迹<10mm
两个宫角之间底部切迹 >10mm
一个完整的宫角与该侧输卵管间质部相连, 如果存在一侧残角,则底部 残角子宫底部凹陷 切迹>10mm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2015)
Troiano & McCarthy提出的区分双角子宫和纵隔 子宫的方法(2004)
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内陷<宫壁厚度的50%且宫腔内隔厚度>宫壁厚度的 50%,定为纵膈子宫;若宫底内陷>宫壁厚度的50%,定为双角子宫。
谢红宁主任等报道的子宫畸形的特殊类型(2006)
子宫畸形的超声表现和临床处理原则
1.无子宫或始基子宫 超声表现 无子宫盆腔正中、膀胱后方未能探及子宫 回声。始基子宫子宫呈一实质性低回声结节,中央未 见内膜样回声。此种类型经二维超声扫查即可发现, 三维超声成像意义不大。
双侧苗勒氏管融合障碍
• 双子宫 • 双角子宫 • 纵隔子宫 • 单角子宫 • 残角子宫
AFS分类法
美国生育协会(AFS)先天性子宫畸形分类法(1988)
AFS分类法
I级:苗勒氏管不发育或发育不良
a.阴道闭锁
b.宫颈闭锁 c.始基子宫
d.管状子宫
e.复合异常
AFS分类法
II级:单角子宫或残角子宫(两条苗勒氏管之一不发 育或发育不良)。
4.双角子宫
三维冠状面 内膜腔呈Y形 或蝶翅状,子宫底部形成两 个完整的宫角。
临床处理 双角子宫一般不 需矫形手术,妊娠结局不良 而无其他原因者才可考虑子 宫整形术。
5.纵隔子宫 三维冠状面 子宫外形轮廓正常或轻度凹陷,完全纵 膈子宫可见纵膈自宫底中央延伸至宫颈段;不全纵膈子 宫可见纵膈自宫底延伸未达宫颈。
先天性子宫畸形
简介
先天性子宫畸形(Congenital uterine anomalies)是妇 科的常见疾病,是临床妇女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位不正、、早产、胎盘残留等 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可导致胚胎种植技术失败。
子宫是由两条苗勒氏管(即中肾旁管)发育、融合、 中隔吸收演变而成的
AFS分类法
III级:双子宫(苗勒氏管在子宫和阴道横向融合失 败)。
AFS分类法
IV级:双角子宫(子宫的两角在宫底水平未完全融 合)。
AFS分类法
V级:纵隔子宫(子宫阴道段纵膈未吸收或未完全吸 收)。
AFS分类法
VI级:弓状子宫(子宫阴道段纵膈未完全吸收,在宫 腔及宫底部形成轻微切迹)。
临床处理 如有不良的妊娠表现可经宫腔镜切除纵隔,视 纵隔的厚薄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6.弓形子宫 三维冠状切面 子宫 底部正常或外缘轻 度凹陷呈弧形,宫 底部中央肌层增厚 向宫腔突起。 临床处理 多数无需 手术。
7.特殊类型子宫 具有不典型性,其临床上需个性化处理。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