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中施工缝的设置有哪些要求

合集下载

试述确定混凝土施工缝留设位置的原则,接缝的时间与施工要求

试述确定混凝土施工缝留设位置的原则,接缝的时间与施工要求

试述确定混凝土施工缝留设位置的原则,接缝的时间与施工要

确定混凝土施工缝留设位置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1. 结构原则:根据混凝土结构体系确定缝留位置。

在结构整体刚度相对较高的地方,如梁、柱、墙等结构节点处需要设置缝留,以实现结构的整体连续性。

2. 功能原则: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确定缝留位置。

例如,在混凝土地坪中需要设置无形缝或施工缝来控制裂缝的发生,确保地坪的平整度和使用性能。

3. 温度变形原则:根据混凝土的温度变形情况确定缝留位置。

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体积变化,为了避免温度变形引起的开裂,需要在适当的位置设置缝留。

4. 施工工艺原则:根据混凝土施工的工艺要求确定缝留位置。

如大体积施工、浇注间断、浇筑层次变化等场合都需要考虑设置缝留来满足施工要求。

至于接缝的时间与施工要求,一般有如下规定:
1. 早期接缝:在混凝土开始硬化但尚未完全干燥之前进行的接缝称为早期接缝,一般在混凝土硬化后的24小时内进行。

早期接缝有助于控制混凝土的裂缝形成,并减少振动和温度变形对混凝土的影响。

2. 晚期接缝:在混凝土完全硬化后进行的接缝称为晚期接缝,一般在混凝土硬化后的28天内进行。

晚期接缝主要用于分割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减少内部应力集中,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总的来说,混凝土施工缝留设位置的原则是根据结构、功能、温度变形和施工工艺等要求确定。

接缝的时间则根据混凝土的硬化程度和施工要求进行选择。

混凝土浇筑时施工缝的一般要求

混凝土浇筑时施工缝的一般要求

混凝土浇筑时施工缝的一般要求
【学员问题】混凝土浇筑时施工缝的一般要求?
【解答】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缝的平面应与结构物的轴线垂直,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和弯矩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
1、应凿除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凿除时,处理层混凝土须达到下列强度:
1)用水冲洗凿毛时,须达到0.5MPa;
2)用人工凿除时,须达到2.5MPa;
3)用风动机凿毛时,须达到10MPa.
2、经凿毛处理的混凝土面,应用水冲洗干净,在浇筑次层混凝土前,对垂直施工缝宜刷一层水泥净浆,对水平缝宜铺一层厚为10~20mm的1:2的水泥砂浆,或铺一层厚约300mm的混凝土,其粗集料宜比新浇筑混凝土减少10%.
3、重要部位及有防震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或钢筋稀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在施工缝处补插锚固钢筋(钢筋直筋不小于16mm,间距不大于20mm或石榫;有抗渗要求的施工缝宜做成凹形、凸形或设置止水带)。

4、施工缝为斜面时应浇筑成或凿成台阶状。

5、施工缝处理后,须待处理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继续浇筑混凝土。

需要达到的强度,一般最低为1.2MPa,当结构物为钢筋混凝土时,不得低于2.5MPa.混凝土达到上述抗压强度的时间宜通过试验确定。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混凝土地面施工缝留设原则

混凝土地面施工缝留设原则

混凝土地面施工缝留设原则一、引言混凝土地面施工缝留设是指在混凝土地面施工过程中,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合理设置缝隙,以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保证地面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地面施工缝留设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二、缝留设原则1. 尺寸原则:缝留的尺寸应根据混凝土地面的面积、厚度、材料特性和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

一般情况下,缝留的间距不应超过混凝土厚度的1.5倍,缝留的宽度一般为混凝土厚度的1/4至1/3。

2. 形状原则:缝留的形状应尽量简单,避免过于复杂的曲线或角度。

常见的缝留形状有直线型、网格型和环形等,选择合适的形状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3. 布置原则:缝留的布置应考虑地面的整体性和美观性,避免出现过于密集或过于稀疏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缝留的布置应遵循等距离、等面积原则,使地面的缝隙分布均匀。

4. 时间原则:缝留的设置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硬化程度和收缩变形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地面的初凝时间为24小时左右,此时可进行初步的缝留设;而最终缝留设应在混凝土完全硬化后进行,通常为28天左右。

5. 材料原则:缝留设所使用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能,能够有效防止地面的开裂和变形。

常用的缝留材料有橡胶条、聚合物条和金属条等,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提高地面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三、注意事项1. 缝留设应在混凝土浇筑前进行充分的规划和设计,确保缝留的位置和尺寸符合要求,并与其他构造物相协调。

2. 缝留设的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缝留的形状、尺寸和布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缝留设后,应及时进行养护,避免因温度变化或外力作用引起的地面开裂和变形。

4. 在地面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缝留设,及时修补和更换损坏的缝留材料,确保地面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5. 在特殊情况下,如地面承受大荷载或受到温度变化较大的影响时,应采取额外的缝留措施,以增强地面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四、结论混凝土地面施工缝留设是保证地面整体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混凝土的施工缝和后浇带处理有哪些要求

混凝土的施工缝和后浇带处理有哪些要求

混凝土的施工缝和后浇带处理有哪些要求?(1)施工缝的设置与处理1)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并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柱:宜留置在基础、楼板、梁的顶面,梁和吊车梁牛腿、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②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高超过1m),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

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③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④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⑤墙: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⑥双向受力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穹拱、薄壳、蓄水池、斗仓、多层刚架及其他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2)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 1.2N/mm2;②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③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④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2)后浇带的设置和处理后浇带是为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克服由于温度、收缩等而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

后浇带通常根据设计要求留设,并保留一段时间(若设计无要求,则至少保留28d)后再浇筑,将结构连成整体。

填充后浇带,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并保持至少15d的湿润养护。

后浇带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处理。

——2011年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考点本页下面内容为赠送的可以自由编辑删除【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1Z101000 工程经济1Z101010 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及应用P111.利息的计算P112. 资金等值计算及应用P513. 名义利率于有效利率的计算P111Z101020 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P1421.经济效果评价的内容P1422. 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P1823. 投资收益率分析P1924. 投资回收期分析P2225. 财务净现值分析P2426. 财务内部收益率分析P2527. 基准收益率的确定P2628. 偿债能力分析P281Z101030 技术方案不确定分析P3131.不确定性分析P3132.盈亏平衡分析P3333.敏感性分析P381Z101040 技术方案现金流量表的编制P4141.技术方案现金流量表P4242.技术方案现金流量表的构成要素P451Z101050 设备更新分析P5351.设备磨损与补偿P5352.设备更新方案的比选P5553.设备更新方案的比选方法P561Z101060 设备租赁与购买方案的比选分析P6161.设备租赁与购买的影响因素P6162.设备租赁与购买的比选分析P621Z101070 价值工程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P6671.提高价值的途径P6772.价值工程在工程建设应用中的实施步骤P711Z101080 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P78 81.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方案的选择原则P7982.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方案的技术分析P7983.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方案的经济分析P801Z102000 工程财务1Z102010 财务会计基础P8411.财务会计的职能P8412.会计核算的原则P8513.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P8614.会计要素的组成和会计等式的应用P881Z102020 成本与费用P9121.费用与成本的关系P9122. 工程成本的确认和计算方法P9323. 工程成本的核算P9924. 期间费用的核算P1051Z102030 收入P10631.收入的分类及确认P10632. 建造(施工)合同收入的核算P1091Z102040 利润和所得税费用P11441.利润的计算P11442.所得税费用的确认P1171Z102050 企业财务报表P12351.财务报表的构成P12352.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作用P12453.利润表的内容和作用P12754.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和作用P12855.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和作用P1321Z102060财务分析P13361.财务分析方法P13362.基本财务比率的计算和分析P1351Z102070筹资管理P13971.资金成本的作用及其计算P13972.短期筹资的特点及和方式P14173.长期筹资的特点及和方式P1451Z102080流动资产财务管理P14881.现金和有价证券的财务管理P14882.应收账款的财务管理P15083.存货的财务管理P1511Z103000 建设工程估价1Z103010 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P15311.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的组成P15312. 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的组成P15513. 工程建设其他费的组成P1581Z103020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的组成与计算P16521.按费用构成要素划分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P165 22.按造价形式划分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P168 23.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计算方法P17024.建筑安装工程计价程序P1741Z103030 建设工程定额P17731.建设工程定额的分类P17732.人工定额的编制P17933.材料消耗定额的编制P18234.施工机械台班使用定额的编制P18435.施工定额和企业定额的编制P18736.预算定额与单位估价表的编制P18937.概算定额与预算指标的编制P1931Z103040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概算P19741.设计概算的内容和作用P19742.设计概算的编制依据、程序和步骤P19843.设计概算的编制方法P20044.设计概算的审查内容P2081Z103050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图预算P21151.施工图预算编制的模式P21152.施工图预算的作用P21253.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依据P21354.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P21355.施工图预算的审查内容P2191Z103060 工程量清单编制P22061.工程量清单的作用P22062.工程量清单编制的方法P2221Z103070 工程量清单计价P22771.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法P22772.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方法P23473.投标报价控的编制方法P23874.合同价款的约定P2441Z103080 计量与支付P24781.工程计量P24782.合同价款调整P25083.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P26184.施工索赔与现场签证P26485.合同价款期中支付P27386.竣工结算与支付P28087.合同解除的价款结算与支付P2881Z103090 国际工程投标报价P28791.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的程序P28792.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的组成P29393.单价分析和标价汇总的方法P299 94.单价分析和标价汇总的方法P299 95.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的技巧P30296.国际工程投标报价决策的影响因素P305。

施工缝设置要求

施工缝设置要求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7.4.5 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

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条文说明:7.4.5 混凝土施工不应随意留置,其位置应事先在施工技术方案中确定。

确定施工缝位置的原则为:尽可能留置在受剪力较小的部位;留置部位应便于施工施工缝留设位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中,大多数工程师通常将梁板构件的混凝土施工缝留置在跨中的三分之一“处”,即距离支座位置三分之一跨的位置。

主张把施工缝留置在这个位置的人,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在均布荷载的梁构件中,跨中三分之一处的剪力不大,弯矩为零,其综合受力较小,所以把混凝土的施工缝留置在跨中三分之一处。

而且,大多数工程师认为把施工缝留置在跨中是不允许的这种留置方法合适吗?下面以钢筋混凝土梁为例进行分析。

1、混凝土施工缝对剪力影响较大,对弯矩影响不大。

在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构件中,梁的抵抗弯矩是由钢筋混凝土的受压和钢筋的拉力形成的,而混凝土施工缝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不大,所以混凝土施工缝对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弯矩承载力影响不大;由于施工缝两侧的混凝土为两次浇注,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对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影响较大。

施工缝留置时,不需要考虑弯矩,只需考虑剪力即可。

2、规范规定了确定施工缝位置的两原则: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第7.4.5条规定:“混凝土施工缝不应随意留置,其位置应事先在施工技术方案中确定。

确定施工缝位置的原则为:尽可能留置在受剪力较小的部位;留置部位应便于施工。

”对于承受荷载的梁构件来说,什么地方剪力较小呢?显然是跨中,跨中的剪力为最小。

所以施工缝留置在跨中是最合适的位置。

旧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中规定了梁的施工缝留置在“跨中三分之一范围内”。

请注意是跨中三分之一“范围内”,不是跨中三分之一“处”。

从这个规定看出,跨中三分之一的范围内都是可以的,跨中是最合适的部位,而跨中的三分之一“处”,是这个合适范围的边界点,也就是这个范围的最不利点。

主梁施工缝留置原则和位置

主梁施工缝留置原则和位置

主梁施工缝留置原则和位置
一、原则
1.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确定,并宜留在结构受剪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2.施工缝应尽量避免留置在受剪承载能力较小的部位,如梁的下部、拱的下部等。

3.施工缝应留置在便于施工的位置,如梁的中部、拱的中部等。

4.施工缝应留置在受力较小的部位,如梁的跨中、拱的跨中、板的跨中等。

5.施工缝应留置在便于继续施工的部位,如梁的支座处、拱的支座处等。

二、位置
1.梁的施工缝应留在跨中1/3处。

2.拱的施工缝应留在拱顶和拱脚1/4处。

3.板的施工缝应留在纵横墙交接处或板长边受力较小的部位。

4.箱形结构的施工缝应留在纵横墙交接处或基础顶面。

5.筏形基础的施工缝应留在底板中部。

6.塔式结构和高层建筑的施工缝应留在基础底板上表面或顶面。

7.梁与柱相接处的施工缝应留在柱帽上方200mm左右处。

8.板与墙相接处的施工缝应留在门窗洞口两侧上方约30mm处。

9.大型结构的施工缝应留在伸缩缝和沉降缝附近或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10.其他特殊要求的施工缝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混凝土浇筑中施工缝的设置有哪些要求

混凝土浇筑中施工缝的设置有哪些要求

混凝土浇筑中施工缝的设置有哪些要求整体混凝土宜一次性连续浇筑完成,但由于施工技术或施工组织方面的缘故而无法一次性浇筑完成时,就应当预先选定适当的位置留设施工缝。

施工缝是结构的薄弱部位,假设位置不当或处理不行,将会导致渗漏、开裂甚至妨碍结构平安,必须予以重视。

(1)施工缝的留设位置施工缝的留设原那么是应当留设于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具体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①柱子,留设于根底的顶面、梁的下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②和板连成一体的大截面梁,留在板底面以下20~30mm。

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③单向板,留在平行于短边的任何位置;④有主次梁的楼板,应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留在次梁跨度的中间三分之一范围内;⑤墙,留设于门洞过梁跨中三分之一范围内,或纵横墙的交接处;⑥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拱、壳、仓、池、设备根底、多层刚架及其他复杂结构,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2)后浇带的留设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匀沉落等因素会引起混凝土的裂缝。

为了防止这类裂缝的产生,先在结构的某个部位留设带状的临时施工缝,保留一段时刻后再浇筑,这确实是基本后浇带。

后浇带的留设位置、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其保留时刻,一般不应少于28d;其宽度一般为700~1000mm,以防止应力集中并方便施工。

后浇带内的钢筋应维持完好。

浇筑后浇带所用混凝土应比原结构混凝土提高一个强度等级,或使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后至少湿润养护15d。

(3)施工缝的处理在施工缝处接着浇筑混凝土时,要注重以下事项:①已浇筑的混凝土其压缩强度不应小于1.2N/mm2;②在混凝土外表应往除垃圾、水泥浆、松动石子及软弱混凝土层,凿毛、冲洗并充分湿润至少24h;③浇筑混凝土前,宜在施工缝处展设一层10~15mm厚的水泥浆,以利结合;④施工缝处应细致捣实,保证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现场混凝土制备与浇筑施工工艺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现场制备的一般混凝土和轻骨料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工程 施工缝的留设与处理

混凝土工程 施工缝的留设与处理

4)楼梯梯段施工缝宜设置在楼梯板跨度端部1/3范围内
5)单向板的施工缝留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纵横墙交接处
7)高度较大的柱、墙、梁以及厚度较大的基础可根据施 工需要在其中部留设水平施工缝;必要时,可对配筋进行 调整,并应征得设计单位认可
3、留设方向
施工缝留设界面应垂直于结构构件和纵向受力钢筋。结构构件厚 度或高度较大时,施工缝或后浇带界面宜采用专用材料封挡。
4、施工缝的处理
1)结合面应采用粗糙面;结合面应清除浮浆、疏松石子、软弱混凝土 层,并应清理干净;
柱、墙施工缝留设在基础顶面
施工缝留在 基础顶面
施工缝留在基础 顶面0-300mm
柱、墙施工缝留设在楼层结构顶面
2)柱、墙施工缝也可留设在楼层结构底面,施工缝与结构下表面的距 离宜为0-50mm。
施工缝留在 梁底下面
施工缝留在 梁底下面
3)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 内
施工缝的留设与处理
1、施工缝的定义
按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先浇筑混凝土达到 一定强度后继续浇筑混凝土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
施工缝
2、留设位置
宜留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方便施工的位置
2、留设位置
1)柱、墙施工缝可留设在基础、楼层结构顶面,柱施工缝与结构上表 面的距离宜为0-100mm,墙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300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浇筑中施工缝的设置有哪些要求整体混凝土宜一次性连续浇筑完成,但由于施工技术或施工组织方面的原因而无法一次性浇筑完成时,就应当预先选定适当的位置留设施工缝。

施工缝是结构的薄弱部位,若位置不当或处理不好,将会导致渗漏、开裂甚至影响结构安全,必须予以重视。

(1)施工缝的留设位置施工缝的留设原则是应当留设于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具体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柱子,留设于基础的顶面、梁的下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②和板连成一体的大截面梁,留在板底面以下20~30mm。

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③单向板,留在平行于短边的任何位置;④有主次梁的楼板,应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留在次梁跨度的中间三分之一范围内;⑤墙,留设于门洞过梁跨中三分之一范围内,或纵横墙的交接处;⑥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拱、壳、仓、池、设备基础、多层刚架及其他复杂结构,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2)后浇带的留设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等因素会引起混凝土的裂缝。

为了避免这类裂缝的产生,先在结构的某个部位留设带状的临时施工缝,保留一段时间后再浇筑,这就是后浇带。

后浇带的留设位置、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其保留时间,一般不应少于28d;其宽度一般为700~1000mm,以避免应力集中并方便施工。

后浇带内的钢筋应保持完好。

浇筑后浇带所用混凝土应比原结构混凝土提高一个强度等级,或使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后至少湿润养护15d。

(3)施工缝的处理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已浇筑的混凝土其压缩强度不应小于1.2N/mm2;②在混凝土表面应清除垃圾、水泥浆、松动石子及软弱混凝土层,凿毛、冲洗并充分湿润至少24h;③浇筑混凝土前,宜在施工缝处铺设一层10~15mm厚的水泥浆,以利结合;④施工缝处应细致捣实,保证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现场混凝土制备与浇筑施工工艺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现场制备的普通混凝土和轻骨料混凝土工程。

一、施工准备材料⑴水泥1)水泥宜选用425号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2)水泥的各项指标应分别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85)标准和《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92)标准要求。

常用水泥的使用范围(略)4)水泥进场时,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并要核对其品种、标号、包装重量和出厂日期。

使用前若发现受潮或过期,应重新取样试验。

包装重量不足的另行堆放,作出处理。

5)水泥质量证明书各项品质指标应符合标准中的规定。

品质指标包括氧化镁含量、三氧化硫含量、烧失量、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抗压和抗折强度。

6)混凝土的最大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50kg/m3.⑵砂1)砂宜优先选用坚硬不含杂质有棱的硅质砂粒。

2)砂按其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

混凝土工程应优先选用粗中砂。

3)砂的含泥量(按重量计),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或等于C30时,不大于3%;低于C30时,不大于5%.对有抗掺、抗冻或其它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用砂,其含泥量不应大于3%,对C10或C10以下的混凝土用砂,其含泥量可酌情放宽。

⑶石子(碎石或卵石)1)石子宜选用花岗岩为好。

其余石灰岩、砂岩、页岩、或其它水成岩必须取样做石材强度检定。

同时应根据混凝土建筑物或构物的使用情况和强度要求,决定能否使用或有限制性使用。

2)石子最大粒径不得大于结构截面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3/4.混凝土实心板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2.且不得超过50mm.3)石子中的含泥量(按重量计)对等于或高于C30混凝土时,不大于1%;低于C30时,不大于2%;对有抗冻、抗渗或其它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石子的含泥量不大于1%;对C10和C10以下的混凝土,石子的含泥量可酌情放宽。

4)石子中针、片状颗粒的含量(按按重量计),当混凝土强度等于或高于C30混凝土时,不大于15%;低于C30时不大于25%;对C10和C10以下,可放宽到40%.⑷水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可拌制各种混凝土,不需再进行检验。

2)若采用非饮用的天然水、受污染的湖泊水、地下水等,应先经检验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的规定才能使用。

⑸轻骨料1)轻骨料混凝土用轻粗骨料、轻砂(或普通砂)与水泥和水配制而成,其干密度(原称干容量)不大于1950kg/m3.2)轻骨料主要有粉煤灰陶粒和陶砂、粘土陶粒和陶砂、页岩陶粒和陶砂,以及天然轻骨料中的浮石、火山渣等。

3)采用轻骨料应分别符合《粉煤灰陶粒和陶砂》(GB2838-81)标准,《粘土陶粒和陶砂》(GB2839-81)标准。

《页岩陶粒和陶砂》(GB2840-81)标准,《天然轻骨料》(GB2841-81)标准的规定。

其试验方法应按《轻骨料试验方法》(GB2842-81)标准执行。

⑹外加剂和掺合料详见本节四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

机具⑴移动式混凝土搅拌机按进料额定容量有250L和400L两种,按搅拌方式有自落式和强制式两种。

自落式的型号应采用JZ、JD、JS型系列产品。

⑵振动器分插入式振动器、平板式振动器、附着式振动器和振动台。

⑶台枰,能称量200kg以上材料,且有CMC标志。

⑷斗车(手推车)作业条件⑴基础工程应先将基坑内积水抽干或排除,坑内浮土、淤泥和杂物要清理干净。

⑵墙、柱、梁等模板内的木碎、杂物要清除干净,模板缝隙应严密不漏浆。

⑶复核模板、支顶、预埋件、管线钢筋等符合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并办理隐蔽验收手续。

⑷脚手架架设要符合安全规定:楼板浇捣时尚应架设运输桥道,桥道下面要有遮盖,浇筑口应有专用槽口板。

⑸水泥、砂、石子及外加剂、掺合料等经检查符合有关标准要求,试验室已下达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

⑹台秤经计量检查准确,振动器经试运转符合使用要求。

⑺根据施工方案对班组进行全面施工技术交底,包括作业内容、特点、数量、工期、施工方法、配合比、安全措施、质量要求和施工缝设置等。

二、操作工艺1、浇筑前应对模板浇水湿润,墙、柱模板的清扫口应在清除杂物及积水后再封闭。

2、根据配合比确定的每盘(槽)各种材料用量要过称。

3、装料顺序:一般先装石子,再装水泥,最后装砂子,如需加掺合料时,应与水泥一并加入。

4、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自全部材料装入搅拌筒中起至开始卸料时止可按表5-24规定采用。

⑴掺有外加剂时,搅拌时间应适应延长。

⑵粉煤灰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宜比基准混凝土延长10至30s.⑶轻骨料混凝土加料顺序:当轻骨料在搅拌前预湿时,先加粗、细骨料和水泥搅拌30s,再加水继续搅匀。

未经预湿的轻骨料先加1/2用水量,然后加粗细骨料搅拌60s,再加水泥和剩余水量继续搅拌均匀。

混凝土运输⑴混凝土在现场运输工具有手推车、吊斗、滑槽、泵送等。

⑵混凝土自搅拌机中卸出后,应及时运到浇筑地点。

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水泥浆流失、坍落度变化以及产生初凝等现象。

如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有离析现象时必须在浇灌前进行二次拌合。

⑶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表5-25的规定。

掺用外加剂的混凝土,其运输延续时间应由试验确定。

2)轻骨料混凝土运输延续时间应适当缩短,以不超过45min为宜。

若产生拌合物稠度损失或离析较重者,浇筑前宜采用人工二次拌合。

⑷混凝土运输道路应平整顺畅,若有凹凸不平,应铺垫桥枋。

在楼板施工时,更应铺设专用桥道,严禁手推车和人员踩踏钢筋。

混凝土浇筑的一般要求⑴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如超过2m时必须采取措施。

⑵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如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导管、溜槽或在模板侧面开门子洞(生口)⑶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进行,每层浇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

一般分层高度为插入式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在不超过500mm.平板振动器的分导厚度为200mm.⑷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应快插慢拔。

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按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

移动间距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0~400m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混凝土面5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

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

⑸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

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及混凝土初凝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小时应按施工缝处理。

⑹浇筑混凝土时应派专人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插筋等有无位移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毕。

桩基承台、梁、混凝土浇筑⑴承台梁浇筑混凝土时,应按顺序直接将混凝土倒入模板中。

如留缝超初凝时间应按施工缝处理。

右使用吊斗直接卸料入模时其吊斗出料口距操作面高度,以300~400mm为宜,并不得集中一处倾倒。

⑵振捣时应沿承台梁浇筑的顺序方向采用斜向振捣法,振动棒与水平倾角约60°左右,棒头朝前进方向,棒间距以500mm为宜,要防止漏振,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翻浆冒出气泡为宜。

混凝土表面应随振捣按标高线进行抹平。

⑶梁的施工缝宜留置于相邻两承台中间的1/3范围内,并用模板挡好,留成直槎(企口)继续施工时,接缝处混凝土应先凿去浮浆,用水湿润并浇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万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使新旧混凝土接合良好,然后才继续浇筑混凝土。

柱、墙混凝土浇筑⑴柱、墙浇筑前,或新浇混凝土与下层混凝土结合处,应在底面上均匀浇筑50mm厚与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浆。

砂浆应用铁铲入模,不应用料斗直接倒入模内。

⑵柱墙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500mm左右。

混凝土下料点应分散布置循环推进,连续进行,并按表6-24控制好混凝土浇筑的延续时间。

⑶浇筑墙体洞口时,要使洞口两侧混凝土高度大体一致。

振捣时,振动棒应距洞边300mm以上,并从两侧同时振捣,以防止洞口变形。

大洞口下部模板应开口并补充振捣。

⑷构造柱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得超过300mm.⑸施工缝设置:墙体宜设在门窗洞口过梁跨度1/3范围内。

墙体其它部位垂直缝留设应由施工方案确定。

柱子水平缝留置于主梁下面、吊车梁牛腿下面、吊车梁上面、无梁楼板的柱帽下面。

梁、板混凝土浇筑⑴肋形楼板的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推进,先将梁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楼板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

⑵和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允许单独浇筑,其施工缝应留设在板底下20~30mm处。

第一层下料慢些,使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第二层料。

用“赶浆法”使水泥浆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进,振捣时要避免触动钢筋及埋件。

⑶楼板浇筑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动器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