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与科学知识观研究_陆千惠
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

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
在引言部分概述了该议题的重要性。
接着从研究方法与工具的应用、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以及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课堂中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在结论部分对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促进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性科学议题、课堂研究、重要性、研究方法、案例分析、实证研究、教学实践、挑战、对策、学生影响、总结。
1. 引言1.1 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概述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旨在探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相关议题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社会性科学议题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课堂中可以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通过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理论,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分析社会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激发他们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愿望和行动。
本文将探讨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方法与工具的应用、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以及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2. 正文2.1 探讨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的重要性课堂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是指以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为基础,探讨当代社会课题和问题的学术研究活动。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科学课程中社会性科学议题内容解析与教学建议

社会性科学议题内容解析
社会性科学议题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为指导,以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
议题。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研究内容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探索社会性科学议题。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索社会性
科学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内容,深入理解社会性科学
议题的研究内容,以及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社
会性科学议题研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综合社会性科
学议题的信息,学会如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社会性科学
议题,以及如何探索社会发展规律。
3、激发学生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兴趣。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社
会性科学议题研究兴趣,让学生能够从社会性科学议题中发现自己的
兴趣点,并且能够把自己的兴趣点转化为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研究内容。
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与科学知识观研究

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与科学知识观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生参与到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和论证的需要越来越强烈。
与此同时,初中生论证能力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趋势,因此,研究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与科学知识观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在本研究中,我们先假设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与科学知识观存在一定的联系。
然后,我们通过在学校中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观测等方法,获取关于不同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初中生论证能力的数据。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科学知识观对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有重要影响。
此前的调查结果表明,有正确的科学知识观的初中生在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方面表现突出,而那些科学知识观错误的初中生则表现稍逊。
因此,正确的科学知识观是培养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的重要前提。
其次,论证能力也与参与到讨论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有关。
实验室实验结果表明,参与到讨论的社会性科学议题越少,初中生的论证能力也越少。
因此,家长和学校应给予初中生更多机会参与到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以提高他们的论证能力。
最后,论证能力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现场观测结果表明,初中生论证能力强弱与其受到的社会性影响有关,学生在受到正面影响的环境中表现出色,而受到负面影响的学生则表现稍逊。
因此,家长和学校应该给予初中生良好的社会性环境,以培养他们和激发他们的论证
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知识观、参与到讨论的社会性科学议题以及所处的环境,都对初中生的论证能力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正确的科学知识观,让初中生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讨论,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都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
谈社会性科学议题与科学论证教学

第22卷第1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2, No. 1谈社会性科学议题与科学论证教学陈彦芬(衡水学院科研处,河北衡水053000)摘要:社会性科学议题和科学论证教学是当前科学教育界研究与实践的两个热点问题。
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SSI),是指由于科技的发展与应用而产生的对社会具有冲击和影响的议题,一般具有开放、结构不良、跨领域的特征,往往隐含着争议与两难。
社会性科学议题最根本的教学价值,是其能为教学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资源。
科学是一种以论证为基础的社会活动,将科学论证运用于某个主题的教学,就称之为科学论证教学。
科学论证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社会性科学议题作为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素材,其选择需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科学论证教学也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其中关键是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关键词: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教学;非形式推理;科学教育DOI:10.3969/j.issn.1673-2065.2020.01.020作者简介:陈彦芬(1965-),女,河北冀州人,教授。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603014)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20)01-0106-04收稿日期:2019-08-20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教育研究的新理念、新观点不断涌现,新成果层出不穷。
有学者对国际科学教育类三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IJSE)、《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JRST)、《Science Education》(SE)近年来所刊登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社会性科学议题、科学本质、科学探究、科学论证教学、情境教学、概念教学等方面。
本文拟对科学教育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和科学论证教学两个热点问题进行简要阐释,并提出对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以期有所启迪。
谈社会性科学议题与科学论证教学

谈社会性科学议题与科学论证教学
社会性科学议题与科学论证教学是现今社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结合社会性科学的议题与科学的论证整体
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的教学活动,其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和引导,而学生的角色
是通过自身学习获取知识且能够分析论证,做出相应论述的能力。
社会性科学议题与科学论证教学涉及到许多内容,教师首先要重视学
生理解社会性科学课程,社会性科学议题及其需要有关理论和方法论,以及解读社会形态、组织状况,进行仔细分析和论证;其次,教师将
议题贯通到学生日常生活,如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术生活等,使
学生的学习更形象化,而学生也相应的关注社会性科学议题,进行更
加全面的认知,增强整个课程的学习意义。
社会性科学议题与科学论证教学是现今社会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
项重要内容,它将为学生学习社会性科学议题结合科学的论证打下良
好的基础,而教师的作用则更多的是指导和引导,以让学生有自觉的
学习。
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与科学知识观研究

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与科学知识观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性科学及其学科拓展,科学议题论证能力及科学知识观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在中学逐渐得到重视和实施。
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与科学知识观是初中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成分,而初中生的正确认识、认知考虑和道德判断,进而影响初中生社会性科学的学习和应用。
因此,研究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与科学知识观乃至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和科学知识观对初中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基于研究,我们结合培养社科议题论证能力和科学知识观提供了丰富的原则和见解。
首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初中生在认识、处理社会性科学议题方面的认知和推理能力薄弱,因此,在实施社会性科学课程时,要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建立正确概念、把握议题解决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能力。
其次,要把科学知识观纳入到社会性科学的教学计划中去。
初中生学习社会性科学时,要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观,让学生学会以科学知识观去看待社会性科学现象,要培养学生把科学思想作为一种认识社会性科学现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此外,还有必要以小组活动形式,以及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发掘自己的联系,将社会性科学认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及真实社会现实有机地融合,使之成为有意义的实践能力创新。
最后,还要引导初中生加强理性思维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和科学知识观,让他们全面认识社会性科学现象,利用科学认识探索问题的答案,做良好的推理有联系的科学知识,从而更新其道德观念,提高学习行为,行使正确的道德评价。
综上所述,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与科学知识观是初中生正确认识、认知考虑和道德判断的重要基础,培养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能力与科学知识观,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科学的理解和认知的发展。
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

2、设计问题或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其假设提出、证据收 集和逻辑推理等能力。
3、安排课堂或实验室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分 析实验结果,从而评估其观察和分析能力。
4、让学生针对某一科学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从论文中可 以看出学生在收集和评估证据、逻辑推理及表达和交流能力方面的表现。
5、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 和培养策略,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其优势,弥补不足。
综上所述,科学论证能力是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提升中学生的 科学论证能力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发展与培养策略。通过了解学生的科学论证能 力结构、测评方法和发展培养策略,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 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锻炼其表达 和交流能力,并通过倾听他人观点,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
3、带领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过 程中,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和论证,从而发展其科学论证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例如如何收集和评估证据、如何 运用逻辑推理、如何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等,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 法。
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培养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 示将围绕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测评与发展培养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中学生的 科学素养和论证能力。
一、科学论证能力结构
科学论证能力是指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运用证据和逻辑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或解释某一现象的能力。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观察
4、实验
5、调查
6、数据收集与分析
7、结论
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为载体发展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

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为载体发展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作者:***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0年第09期我校以“创·美”教育为特色,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开设了丰富的多学科校本社团课程,学生在各种社团活动中探索创新,研究创造,体验活动带来的成长。
背景分析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特色,我们对生物、历史、化学、创客等多学科社团进行整合,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为载体,进行单元式主题探究,旨在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结合威海沿海区域特点,我们从衣、食、住、行4 个维度,设计4 个议题进行探索:衣——天然染料染制的布料和人工合成染制的布料,你会选择哪种?食——沿海地区不宜吃加碘盐,是真还是假?住——填海造地建造的海景房,是最美的家吗?行——结合威海地域,哪种交通方式更适合出行?通过一系列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探索,培养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科学全面分析问题,理性选择、关注社会热点,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衣”议题整体设计“衣——逐本溯源:天然染料染制的布料和人工合成染制的布料,你会选择哪种?”如何能通过这一议题将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内涵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探究中学有所获,我们利用星形图(见图1)对议题进行梳理。
科学:本议题主要涉及生物、化学、历史等学科。
生物学科主要通过观察、分析、体验活动等,逐渐形成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化学学科方面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对比染料的成分,分析人工合成染料对环境的影响。
历史学科方面主要梳理天然染料和人工染料发展历程路线图,分析2 种染料对生活、环境、社会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通过系列探索,学生采用多學科融合探究方式,形成科学思维。
政策:国家倡导环保、健康,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
国家教育也提倡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然教育。
通过议题研究,学生能科学理性地分析判断,选择可发展的、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安全:环境安全对社会发展、个人健康影响很大,如何发展经济同时兼顾健康、环境安全,是当前的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证 。 在 反 驳 论 证 上 ,有 42 人 (22.1% ) 无 法 建 立
验证 总体
0.17* 0.68**
0.25** 0.75**
0.73** 0.75**
0.77**
反 驳 论 证 ,有 136 人 (71.6%)的 学 生 能 够 建 立 1~2 个 反 驳 论 证 , 仅 12 人 (6.3% ) 能 够 建 立 3 个 及 以
分情况如表 2 所示, 单题的平均得分均在 3 分以 证,仅 3 人(1.6%)能够建立 3 个及 3 个以上的再
上 ,呈 现 出 建 构 主 义 倾 向 。 其 中 “ 确 定 性 ” 单 题 平 反 驳 论 证 。 从 论 证 总 数 来 看 , 有 31 人 (16.3% ) 无
均 分 3.94, “ 来 源 ” 单 题 平 均 分 3.90, “ 发 展 ” 单 题 法 建 立 任 何 论 证 , 有 35 人 (18.4% ) 能 够 建 立 1~2
本研究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科学知识观, 以及 在社会性科学议题中的论证能力和表现进行问卷 调查, 以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科学知识观与论证 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1 研究方法
本 研 究 采 用 Conley, Pintrich, Verkiri,Harrison (2004)所 开 发 的 科 学 知 识 观 量 表 [8]对 学 生 的 科 学 知识观进行调查。 问卷分 4 个维度: 来源、 确定 性 、发 展 和 验 证 ,共 26 题 ,其 中 反 向 题 11 题 ,正 向 题 15 题,按照 4 个维度依次排 列 。 问 卷 内 容 采 用 李克特量表,作答选项区分为 5 项:完全同意、基 本同意、拿不准意见、基本不同意、完全不同意, 正向题赋分依次为 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反 向题赋分则相反。 利用重测法测得该问卷的信度 为 0.92,属 于 可 信 任 范 围 。
再一次确定自己的立场;第 3 部分:学生需要为自
表 3 初中生的理由类型
己最终确立的立场建立支持论证、 反驳论证和再
反 驳 论 证 。 利 用 重 测 法 测 得 该 问 卷 信 度 为 0.81,
属于可信任范围。
2 套 问 卷 已 于 2013 年 5 月 在 杭 州 一 所 公 立
初 级 中 学 施 测 , 每 套 问 卷 发 放 280 份 , 回 收 241
人数为 168,占总人数的 88.4%。 这一结果表明,初 分 。 在 本 研 究 中 3 项 子 能 力 得 分 情 况 如 表 6 所 示 ,
中生在给出理由时基本上能够做到有理有据。
3 项子能力的平均分均未超过 1 分。
2014年 第 49 卷 第 4 期
生物学通报
15
表 6 学生论证子能力得分 支持论证得分 反驳论证得分 再反驳论证得分
果学生能够给出可靠的科学依据,则属于证据型。 1 个论证,得 1 分,如果学生能够给出 2 个或 2 个
学生确定立场的理由类型如表 3 所示,直觉型 以上的论证, 则得 2 分 。 “支 持 论 证 ”、“反 驳 论
学生人数为 22 人,占总人数的 11.6%,证据型学生 证 ”、“ 再 反 驳 论 证 ”3 项 论 证 子 能 力 的 满 分 均 为 2
份 , 回 收 率 为 86.1% , 有 效 问 卷 数 为 190 份 ( 男 生
87 份 ,女 生 102 份 ,缺 省 1 份 ),有 效 率 为 78.8%。
本 研 究 利 用 spss17.0 进 行 数 据 的 分 析 与 处
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初 中 生 的 科 学 知 识 观 如 表 1 所 示 ,Conley
平均值
0.81
0.92
0.74
标准差
0.48
0.60
0.56
思维导向显得比较固定, 并没有因为接触了不一 样的材料而有较大的拓展。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 材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
表 7 初中生论证思维导向类型数
综上所述,学生的论证能力还不是很高,很多 学生无法建立合理的支持、反驳、再反驳论证。 从 标准差的角度来看, 学生论证表现的离散程度较 大。通过这一论证活动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论证 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从根源上看,他们日常学习 中在这方面的练习极少。 2.2.3 学 生 的 论 证 思 维 导 向 学 生 在 论 证 活 动 中需要 2 次给出理由明确自己的论证立场, 这些 理由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 “社会导向”、“经济导 向”、“生态导向”及“科学技术导向”。 学生论证的 思维导向类型数分析如表 7 所示。
直觉型 22
11.6%
证据型 168 88.4%
2.2.2 学 生 的 论 证 子 能 力 表 现 学 生 在 论 证 活
动的第 3 部分需要针对自己的最终立场给出 “支
持论证”、“反驳论证”、“再反驳论证”, 这 3 类论
证子能力的描述统计如表 4 所示, 每位学生平均
可 建 立 的 支 持 论 证 为 0.83 个 , 反 驳 论 证 为 1.03
*0.05 水 平 上 的 显 著 相 关 ,**0.01 水 平 上 的 显 著 相 关
上 反 驳 论 证 。 有 60 人 (31.6%)无 法 建 立 再 反 驳 论
初 中 生 在 科 学 知 识 观 的 量 表 问 卷 中 各 维 度 得 证 , 有 127 人 (66.8% ) 能 够 建 立 1 ~2 个 再 反 驳 论
将学生的论证子能力进行分数统计, 评分标
由 分 为 证 据 型 和 直 觉 型 两 大 类 。 如 果 学 生 给 出 的 准 参 照 施 容 (2013) 所 使 用 的 论 证 子 能 力 评 分 标
理由是仅凭感觉的,则他们的回答属于直觉 型 ;如 准 [9],论 证 数 量 为 0 则 得 0 分 ,如 果 学 生 能 够 给 出
et al. (2004 ) 开 发 的 学 生 科 学 知 识 观 量 表 各 维 度
与 总 体 之 间 的 相 关 性 均 达 到 0.65 以 上 ,并 呈 现 显
著相关,而各维度之间也呈现显著相关。
表 1 科学知识观量表维度相关性分析
来源 确定性 发展
验证 总分
来源 确定性
0.76**
人数 百 分 比 (%)
Kuhn[3]指 出 “思 考 即 论 证 ”。 人 们 可 以 根 据 自 己所持有的信念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 日常生活 中遇见的种种现象与议题, 也常常需要采取论证 的形式进行思考。因此,论证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 养形成的一项重要内容。
科学知识观作为学生对于科学思考的过程, 会 影 响 学 生 推 理 的 形 式 和 最 终 的 决 策 [4]。 目 前 关 于“学生科学论证能力与科学知识观”的研究并不 多, 而有些研究者在研究时使用一般知识观的工 具进行调查,并没有使用科学知识观的工具,因此 具 有 一 定 的 局 限 性 [5]。 Mason 和 Scirica 曾 对 意 大 利 8 年级学生进行推论能力的研究, 发现学生在 推论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知识观与推理能力中的
数据显示, 初中生的论证思维导向显得比较 单一,这与他们自身论证能力不高有关。 2 次确定 立场的思维导向类型的平均数接近, 说明学生的
平均数 标准差
初次确定立场的 再次确定立场的
思维导向类型数 思维导向类型数
1.24
1.14
0.75
0.75
2.3 科学知识观对初中生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 能力的影响 2.3.1 初 中 生 科 学 知 识 观 与 理 由 类 型 学 生 的 理由类型主要分为 2 类即直觉型和证据型, 利用 T 检验分析这 2 类学生在科学知识观“来源”、“确 定性”、“发展”、“验证”4 个维度上的得分是否有 显著的差异。
标准差
1.40
确定性 3.94 1.41
发展 3.79 1.59
验证 总体 3.40 3.92 1.28 1.35
未建立论证 建立 1~2 个论证
支持论证 43 145
反驳论证 42
136
再反驳论证 60
127
论证总数 31 35
2.2 社会性科学议题论证活动
建立 3 个及以上论证 2
12
3
124
2.2.1 初 中 生 的 理 由 类 型 本 研 究 学 生 的 理
如表 8 所示,在“基因改造食品”这一论证活 动中, 证据型和直觉型学生的科学知识观在 “来 源”、“确定性”、“发展”、“验证”4 个维度上均未显 示显著性差异。
表 8 不同理由类型初中生在科学知识观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来源
平均数 (标准差) t值
直觉型 证据型
15.36 ( 5 . 62 ) 25.86 ( 9 . 23 )
学生论证能力的调查则是采用吴玫湘所编制 的 “基 因 改 造 食 品 ”的 调 查 问 卷 [5]。 本 问 卷 分 为 3 个部分:第 1 部分:学生阐述“基因改造食品”的 科学知识并给出自己的立场;第 2 部分:学生阅读 2 篇有关“基因改造食品”但论点相反的文章,并
14
生物学通报
2014 年 第 49 卷 第 4 期
0.60
1.738
对初中生论证子能力进行次数统计, 结果如 表 5 所 示 ,有 43 人 (22.5%)无 法 建 立 合 理 的 支 持 论 证 , 有 145 人 (76.3% ) 能 够 建 立 1 ~2 个 支 持 论 证,仅 2 人(1.1%)有能力建立 3 个或 3 个以上的
发展
0.23** 0.23**
平 均 分 3.79, 而 “ 验 证 ” 单 题 平 均 分 为 3.40, 处 于 个 论 证 , 有 124 人 (65.3% ) 能 够 建 立 3 个 及 3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