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本
国审小麦品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1品种名称:绵麦367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1275-1/99-1522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川农16晚熟1天。
幼苗半直立,苗叶中等宽窄,分蘖力强,生长势旺。
株高80厘米左右。
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均匀、饱满。
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0.9万穗、22.3万穗,穗粒数42.4粒、43.5粒,千粒重均为44.9克。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赤霉病、叶锈病,慢条锈病,高抗白粉病。
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38克/升、763克/升,硬度指数46.5、53.9,蛋白质含量11.25%、13.00%;面粉湿面筋含量18.2%、24.6%,沉降值28.5毫升、30.0毫升,吸水率50.5%、57.6%,稳定时间1.2分钟、3.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95E.U、235E.U,延伸性126毫米、188毫米,拉伸面积83.0平方厘米、60.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4.6kg,比对照川农16增产22.2%;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3.5kg,比对照川农16增产5.7%。
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6.1kg,比对照品种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23日至11月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6万苗。
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西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湖北襄樊地区,贵州中部和西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2品种名称:扬麦20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扬麦10号/扬麦9号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早熟1天。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
株高86厘米左右。
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
国家小麦记载标准

第一节国家小麦品种试验记载标准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抗逆性与抗病性可因地制宜进行必要的记载。
其中耐湿性、落粒性、穗发芽、黑胚率、赤霉病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记载项目;越冬百分率为黄淮北片麦区、北部冬麦区记载项目。
其他麦区如有上述问题时,亦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要补充记载。
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两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
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
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级),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
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匍匐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抗病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
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
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统一略去小数点后的数字。
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全区的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剑叶,或棍棒型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即为抽穗期。
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的日期。
4.全生育期:冬麦区为播种至成熟的日数(播后造墒的注明出苗期),春麦区为出苗至成熟的日数。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匍匐。
(3)半匍匐。
(5)直立。
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1)纺锤型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
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

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抗逆性与抗病性可因地制宜进行必要的记载。
其中耐湿性、落粒性、穗发芽、黑胚率、赤霉病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记载项目;越冬而百分率为黄淮北片麦区、北部冬麦区记载项目。
其他麦区如有上述问题时,亦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要补充记载。
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两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
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
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
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匐匍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抗病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
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
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统一略去小数点后的数字。
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全区的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剑叶,或棍棒型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即为抽穗期。
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的日期。
4、全生育期:冬麦区为播种至成熟的日数(播后造墒的注明出苗期),春麦区为出苗至成熟的日数。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匍匐(3)半匍匐(5)直立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项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小麦品种筛选试验总结]小麦品种区域试验
![[小麦品种筛选试验总结]小麦品种区域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621fba0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7.png)
[小麦品种筛选试验总结]小麦品种区域试验1试验目的筛选出适合XX县区不同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当的小麦新品种,特制定本方案。
2试验基本情况本试验落实在XX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地。
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3%左右。
秋浅翻深松整地,春起垄。
亩施化肥尿素8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氯化钾4公斤。
5月5日人工播种,设计平方米保苗600株。
每个处理6行,行距30厘米,行长10米,面积30平方米。
田间管理同生产田。
3供试品种供试品种43个。
龙辐麦18、龙06-6508、龙辐麦16、克04-213、克06-578、龙麦33、龙06-6626、龙06-6269、龙10135、龙6162、龙06-6798、龙30342、克06-804、克07-174、克06-247、克06-127、克06-109、克06-782、克06-511、克06-186、龙辐麦06-0988、龙辐麦05-0613、克04-923、克02―368、龙辐k06-1613、龙辐麦06-0277、克06-964、克06-30、克06-842、克06-772、克06-388、克06―1191、克06-486、克06-698、克06-484、克07-183、克07-829、克06-874、克06―703、克06-479、克06-778,克旱16和龙麦26为对照。
4生育期调查及结果5月5日播种,5月20日出苗,各品种生育期差别不显著。
只有龙辐麦06-0988,8月6日成熟,生育日数78天,其他各品种生育期都在80天以上。
对照品种龙麦26和克旱16都在8月18日成熟,生育日数90天。
比对照品种生育期长的品种(系)有21个,是克06-578、龙麦33、龙06-6626、龙10135、龙06-6798、龙30342、克06-804、克07-174、克06-247、克06-127、克06-109、克06-782、克06-964、克06-842、克06-772、克06-388、克06―1191、克06-484、克07-183、克07-829、克06-778。
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本

附件2天津市冬小麦品种试验记载本(2018-2019年度)试验级别:承试单位:试验地点:海拔东经:北纬试验负责人:记载人:一、试验设计供试品种个共同对照品种名称辅助对照品种名称重复次数次小区长米、宽米小区面积平方米每小区行密度万苗/亩试验田面积亩二、供试品种三、栽培管理1、前茬:土质:水(旱)地:2、基肥:(种类、数量、质量、施用时间及方法):3、整地(时间、机具质量):4、种肥(种类、数量、施用时间及方法):5、种子处理:6、播种期:月日播种方法:7、追肥:(种类、数量、质量、施用时间及方法):8、中耕除草(时间、次数、方法及质量):9、灌溉:(时间、次数、方法):10、防治虫害:(对象、时间、药剂名称和方法):11、收获期:月日12、其它:四、田间种植图→↑五、小麦生育期的气温和雨量(常年气象资料系年平均)特殊气候及各种自然灾害对试验的影响:4注:除“小区产量”外,所有数据保留1位小数;“小区产量”保留2位小数。
56注:除“小区产量”外,所有数据保留1位小数;“小区产量”保留2位小数。
7七、生育期、茎蘖动态、汇总表注:全生育期为出苗期至成熟期的日数;所有数据保留1位小数。
注:所有数据保留1位小数,“其他病虫害”如未发生不记载,发生按“3”、“5”记载。
十、方差分析1、产量表: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产量结果汇总表注:“小区产量”、“总和”、“平均亩产量”、“比对照增减”保留2位小数;1亩=666.67㎡。
2、变量分析表: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 F 值显著水平─────────────────────────────────────────品种间区组间误差─────────────────────────────────────────总变异━━━━━━━━━━━━━━━━━━━━━━━━━━━━━━━━━━━━━━━━━3、新复极差法测验显著性:━━━━━━━━━━━━━━━━━━━━━━━━━━━━━━━━━━━━━━━━━━━ P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R0.05LSR0.05───────────────────────────────────────────4、产量差异性比较表:十一、气象对小麦生育影响及对供试品种的简评1、气象条件对小麦生育影响2.对供试品种的简评:3、建议。
小麦品种(系)区域试验记载标准

小麦品种(系)区域试验记载标准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及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两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
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
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级),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
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匍匐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抗病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
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
株高略去小数点后的数字。
一、田间记载(TMJ-I区域面积测量仪)(一)物侯期1、出苗期: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穗部顶端小穗(不连芒)露出剑叶,或棍棒型穗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时为抽穗期。
3、成熟期:(SLY-E称重型高精度电子自动数粒仪)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期。
4、全生育期:播种至成熟的日数(播后造墒的注明出苗期)。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匍匐。
“3”:半匍匐。
“5”:直立。
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芒长40毫米以下,穗的上下均有芒。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穗的上下均有芒。
4、穗型:分五级。
“1”:纺锤型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
“2”:椭圆型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
“3”:长方型穗子上、中、下,正面、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
“4”: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
“5”: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小麦考种系统区域试验记载项目与标准

小麦考种系统区域试验记载项目与标准小麦考种系统区域试验记载项目与标准一、小麦考种系统简介概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其背后有众多育种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为了选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高质小麦品种,育种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测量工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小麦考种,而为了更加方便考种人员开展工作,现代农业中,往往是采用专业的小麦考种系统来测量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
过去采用人工开展考种工作,工作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数据测量上面,有时候为了确保小麦试验示范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资料的完整性,往往还需要进行大量重复的试验,以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再加上工作量一增加,考种的周期又必须要延长,因此育种的周期往往得不到保障。
但是应用小麦考种系统这种仪器法来开展考种工作之后,不仅获取小麦考种数据快而准,而且可以有效环节考种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大大缩短了育种的周期,保证了农业播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托普云农小麦考种系统帮助考种人员严格把关考种工作,通过科学化的分析调查技术来获得准确的试验结果,既提高了当前小麦考种工作的技术含量,又准确的删选出了适合地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为今后的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小麦种植的品质。
小麦考种系统对于小麦作物的产量提高和栽培管理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它的帮助下,小麦种植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持续不断的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小麦粉制品,既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满足了现代人群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托普云农小麦考种系统可以测量水稻、小麦、油菜、大豆等作物种子,采用高精度称重传感器及高分辨率摄像头拍摄被测种子图像,在获取种子重量的同时,计算出被测种子的粒数,根据被测种子粒数和重量,可快速获取种子的千粒重、平均长、宽等信息。
二、小麦考种系统技术参数:1. 种子直径测量范围:1.5-10mm2. 种子数量测量范围:0-500粒3.重量测量误差:±0.01g4. 数量测量误差:±0.5%5. 种子尺寸测量误差:±2%6.工作环境:-20~50℃三、小麦考种系统功能特点:1.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采集种子图像并进行分析;2.可通过已存储的图片获取种子粒数;3.实现多种不同检测对象的实时检测;4.快速计算出各粒种子长短轴等信息;5.安装方便,操作简单;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国家小麦品种试验申请表

国家小麦品种试验申请表
年月日
1.此表一式3份,分别寄送全国农技中心品种管理处、本组试验主持单位和申请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种子管理站(局)。
2.此表可复印或按格式制作(单页A4纸两面打印)。
3. 品种来源不清楚(含申请新品种保护、国家审定和省级审定三者间品种亲本来源描述不一致),且无法说明缘由的品种将不予受理。
4.冬麦品种试验申请受理截止时间7月30日,春麦品种试验申请受理截止时间11月15日。
5.国家小麦品种试验组别:长江上游冬麦组、长江中下游冬麦组、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黄淮冬麦区旱肥组、黄淮冬麦组旱薄组、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北部冬麦区旱地组、东北春麦早熟组、东北春麦晚熟组、西北春麦水地组、西北春麦旱地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天津市冬小麦品种试验记载本
(2018-2019年度)
试验级别:
承试单位:
试验地点:海拔
东经:北纬
试验负责人:记载人:
一、试验设计
供试品种个共同对照品种名称
辅助对照品种名称重复次数次
小区长米、宽米小区面积平方米每小区行密度万苗/亩
试验田面积亩
二、供试品种
三、栽培管理
1、前茬:土质:水(旱)地:
2、基肥:(种类、数量、质量、施用时间及方法):
3、整地(时间、机具质量):
4、种肥(种类、数量、施用时间及方法):
5、种子处理:
6、播种期:月日播种方法:
7、追肥:(种类、数量、质量、施用时间及方法):
8、中耕除草(时间、次数、方法及质量):
9、灌溉:(时间、次数、方法):
10、防治虫害:(对象、时间、药剂名称和方法):
11、收获期:月日
12、其它:
四、田间种植图→↑
五、小麦生育期的气温和雨量(常年气象资料系年平均)
特殊气候及各种自然灾害对试验的影响:
注:除“小区产量”外,所有数据保留1位小数;“小区产量”保留2位小数。
注:除“小区产量”外,所有数据保留1位小数;“小区产量”保留2位小数。
七、生育期、茎蘖动态、汇总表
注:全生育期为出苗期至成熟期的日数;所有数据保留1位小数。
八、抗逆性汇总表
九、室内考种汇总表
注:所有数据保留1位小数。
十、方差分析
1、产量表: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产量结果汇总表
注:“小区产量”、“总和”、“平均亩产量”、“比对照增减”保留2位小数;1亩=666.67㎡。
2、变量分析表:
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 F 值显著水平
─────────────────────────────────────────品种间
区组间
误差
─────────────────────────────────────────总变异
━━━━━━━━━━━━━━━━━━━━━━━━━━━━━━━━━━━━━━━━━
3、新复极差法测验显著性:
━━━━━━━━━━━━━━━━━━━━━━━━━━━━━━━━━━━━━━━━━━━ P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R0.05
LSR0.05
───────────────────────────────────────────4、产量差异性比较表:
十一、气象对小麦生育影响及对供试品种的简评1、气象条件对小麦生育影响
2.对供试品种的简评:
3、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