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品种区域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

合集下载

辣椒雄性不育杂交系列品种区域试验报告

辣椒雄性不育杂交系列品种区域试验报告
量 ;抗 病性
1 材 料和 方 法
11 供 试 品种 . 区域 试 验参 试 品种 为 强 丰 7 0 、报 喜及 东 方 31 14 0 ,以二 金条 为对 照 。生 产试验 参 试 品种 分 3 , 组 第 1 :强 丰 70 ,对 照为 二金 条 ;第 2 :报喜 , 组 31 组
期产 量 表现 稳定 ,高产 。适 合在 早春 大棚 或 日光温
室栽 培 。
东方 14 0 为晚熟辣椒 品种 ,植株生长势强 ,株
高 7 ~7 m,开展 度 6 m 左右 ,始 花节 位 1 ~ 0 5c 5c 6 1 节 。果色 绿 ,果 实硬度 好 ,椒 条直 且光 滑 ,果腔 8
产 业 发 展 起 到极 大 的促进 作 用 。
12 试 验方 法 _ 区域试验 分 别选在 四川省 简 阳市 、海 南省 东方
市 、山东省 苍 山县 、湖南 省岳 阳市 及安 徽省 和 县 5
个试 验 点进 行 。试验 统一 采用保 护地 栽培 ,设 4次 重复 ,小 区面积 84m ,随机 区组 排列 。调 查各 参 . 试 品种 的植物 学性 状 、 熟性 、 前期产 量 和总产 量 。 栽 培管 理 方法 同常规 。 生产 试验 第 1 品种 试验 点为 四川 省 简 阳市 和 组
5d开 花 ,定植 至盛 收天数 也 比对 照提早 5d左 右 , 为 中早 熟 品种 ;东方 14 花节 位最 高 ,定 植 至开 0始 花 天 数 最 长 ,采 收 时间 也最 晚 ,为 晚 熟 品种 。
23 前期产量和总产量比较 .
抗病 类 型划分 标准 :
231 区域 试验各 品种 前期 产量和 总 产量 比较 _.
叶 色深 ,始 花节 位 9节左 右 。果 实 长羊 角形 ,果 色 浅绿 ,果 长 2 ~2 m,果肩 宽 1 m,平均 单果 2 5c .c 8

辣椒杂交组合03—10-6区域比较试验

辣椒杂交组合03—10-6区域比较试验
红( v3 ) 。
1 . 2 试 验 方 法
由表 1 、 表2 、 表3 、 表4 、 表5 、 表6 和表7 可知 , 组合
V1 ( 0 3 — 1 0 — 6 ) 与对 照 品种 小 区产 量 呈 显著 差 异 , 并
且 在不 同地 区产量 差异 较小 , 产量 稳 定 。 该 组合在不
1 建 立 集 约 化 育 苗 基 地
( 包括 优 秀 、 卓越等) , 番 茄 包括 浦 粉 一号 ( 9 8 - 8 ) 、 浙
粉2 0 2 等, 茄子包 括 艳丽 长 、 江丰 1 号、 黑船 等 , 辣椒包
括洛椒 系列等 , 黄瓜 包 括 申青 1 号等。
上海跃 科蔬菜 原种 场是 宝 山区专业 的蔬 菜种 子 繁育基 地 ,为解决 宝 山 区规模 化蔬 菜 生产基 地 的蔬 菜种 苗供应 问题 , 近年来 , 宝 山 区有关部 门投 入 了大 量人 力 、 物力 和财 力 , 将 该基 地 打造成蔬 菜集 约化 育 苗基 地 , 以满 足对 蔬菜秧 苗 的需 求 。

穴 盘基质 育苗 , 采用 草 炭 、 蛭 石和珍 珠岩配制 基
质。草炭 由丹麦 进 口, 育 苗效果 好 , 蛭石要求 粒径2 ~
3 mm, 基 质 的配 方 比例 为 蛭 石2 0 %、 草 炭4 0 %、 珍 珠
岩4 0 %。 为 了保 证 壮苗 , 在选 择穴 盘时 一定要根据 不 同作物 品种 、 不 同苗龄 等 因素选 择适 宜的穴盘 , 一般
成收” 。优 质壮 苗 为蔬 菜 丰 产优 质 栽 培 提供 良好 基
础, 同时蔬 菜 育苗 对 于节 种节 能 、 省工省力、 增 加茬 口、 抗灾 减灾 、 提高 土地利 用率 具有 重要 作用 。蔬菜 集 约化 育苗技 术具有 操作 简便 、 缓 苗迅 速 、 育苗 成 活 率高 、 丰产高 效等优 点 , 已经渐 渐成 为育 苗技 术的发 展方 向 。 近年 来 , 宝山 区随着蔬 菜 规模化 生产 进程 的 加快 , 蔬菜集 约化 育苗得 到 了快速 发展 , 为宝 山蔬 菜 生产 效益 的提高做 出 了重要 贡献 。

辣椒新品种徽椒1号区域比较试验

辣椒新品种徽椒1号区域比较试验
域 比较试 验 , 将试 验结 果 总结 如下 。 现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试 验 材 料 . I
攀 鞴 E I(前 ㈤ g(、 期k期, 产)k 量 )k Ⅱ 一 Ⅲ产c g 量
供试 辣椒 品种 为徽 椒 1 ,种 子 由淮南 市农 业 号
科学 研 究所提 供 ;选用 当地表 现较 好 的 主栽 品种洛
椒 9 A作 对照 , 阳诚研 辣 椒研 究 所生 产 。 8 洛
12 试 验 方 法 .
表 2 徽 椒 1号 区域 比较 试 验 前 期 丰 产 性及 稳产 性
试 验 在 钢 架 塑 料 大 棚 内 , 茬 为甘 蓝 , 壤 为 前 土
沙壤 土 ,肥 力 中等 。试 验 设 6个 小 区 ,小 区 面 积 72 。3次 重 复 , 小 区栽 4 .m , 每 0株 , 行 距 为 3 e 株 0 mx
上海蔬 菜

S ANG H HAI E E A L S V G T B E
2 1 () 7 02 1: 2
优 新 品种 ・
辣椒 斩 品种 微椒 1号 百域 比笈试 劈
孙 萍
( 徽 省 黄 山 区 农技 推广 中心 安 25 0 ) 4 70
徽 椒 l 是 淮南 市农 科所 选育 的杂交 一代 辣椒 号
பைடு நூலகம்
产量( ) k g
I I I Ⅲ
均产量 c 、
() ” k g
2 结果与 分析
2 0 — o 7年连 续 2年 观察 记 载 徽椒 1号 于淮 06 20 南 、 北 、 山 区三 地 的前 期 产 量 、 产 量 , 验 结 淮 黄 总 试 果 进行 方 差分 析 , D n a s 复 极 差 法分 析 其 差 用 u en 新

线辣椒新品系LD区域试验报告

线辣椒新品系LD区域试验报告
上对 辣 椒 品种 的多 样性 要 求 E益 迫 切 。然 而 , 国 t 我
1 材 料 与 方 法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马江辣椒科技示范 园麦辣间 套 地 。土 壤类 型 为填 土 , 力 中等 , 肥 前茬 为 辣 椒 , 参 试 品种为高色 素品系 L D,对 照 品种 为陕椒 20 01
hg — imetl erp p e ai i, a h a i dn sS anio2 0 (K , u D’ cl au s i pg n i a e prvr t h stesmeye iga ha j 0 1 C ) b t h n ey l a L S oo vlei r
21 0 1年 3月 1 t 3E播种 ,采用 塑料 薄 膜覆 盖 冷 床方 式育 苗 。 定植 前按 每 67m 施 入 3m 猪 粪培肥 6 z 地力 。5月 1 日定 植 , 4 行距 5 .c 株 距 2 m, 2 m, 6 6c 每 穴 3株 , 区面 积 9 .m , 小 33 每小 区定 植 202株 。6 5 月 1 8日沟 施小 行肥 ,每 67m 施 入 尿素 3 g定 6 z 2k ;
Re i n lTe tRe r n w ne r Pe pe t a n 。 —LD g o a s po to a Ne Li a p r S r i ’ _ ・ —
Xu Nal Lu Jn h i Zh a g Ca r n2 i i n1 i ig u 1 u n na
K y w o ds l e r a p r n w s a n L r g o a e t r p r e r i a p e ; e t i D; e in lts; e o t n p r
随着 辣 椒产 业 的壮 大 , 其 是辣 椒 深 加工 与 精 尤 加 工 的发 展 , 以及 消 费 者 多样 性需 求 的趋 势 , 产 生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实施方案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实施方案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实施方案一、研究目的。

本次试验旨在比较不同辣椒品种的生长发育情况、产量和品质,为辣椒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优化种植管理措施,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

二、试验地点。

本次试验选择位于南方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种植基地作为试验地点,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试验品种。

本次试验选取了常见的辣椒品种,包括但不限于红辣椒、青辣椒、黄辣椒等,以覆盖不同颜色和辣度的辣椒品种,确保试验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四、试验设计。

1. 土壤准备,选取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作为试验用地,进行深翻和耕作,确保土壤松软透气。

2. 播种管理,按照不同辣椒品种的生长特点和要求,合理确定播种密度和深度,保证每株植株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

3. 施肥管理,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辣椒生长需求,科学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确保植株的养分供应和生长发育。

4.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并处理辣椒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确保植株健康生长。

5. 生长调控,根据不同辣椒品种的生长情况,进行适时的修剪和调节,促进植株生长和结果。

五、试验指标。

1. 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面积、茎粗等指标。

2. 产量,以每亩产量为指标,对不同辣椒品种的产量进行比较。

3. 品质,包括辣度、口感、外观等指标,通过专业评定和消费者调查对不同辣椒品种的品质进行评价。

六、试验方法。

1. 试验前期,对试验地点进行环境调查和土壤分析,为试验做好前期准备。

2. 试验过程,严格按照试验设计和管理方案进行试验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试验后期,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制定科学的结论和建议。

七、试验总结。

通过本次试验,可以得出不同辣椒品种的生长发育情况、产量和品质的比较结果,为辣椒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辣椒产业的发展。

八、试验意义。

本次试验的开展将为辣椒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优化种植管理措施,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促进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

辣椒田间试验实施方案

辣椒田间试验实施方案

辣椒田间试验实施方案一、试验目的。

本次试验的目的在于验证不同种类辣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以便为农民提供种植辣椒的科学种植方法和技术支持。

二、试验地点选择。

试验地点选择在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进行,以确保辣椒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三、试验材料准备。

1. 不同种类辣椒种子,选择市场上常见的辣椒品种,如指天椒、朝天椒、红辣椒等;2. 土壤改良材料,有机肥、腐熟稻草等;3. 农具,铁锹、镰刀、喷雾器等;4. 实验用具,量筒、PH试纸、温度计等。

四、试验步骤。

1. 土壤准备,清理试验地点,将土壤杂质清除干净,施入适量有机肥,进行耕作松土。

2. 种植准备,按照试验设计,划定不同种类辣椒的种植区域,做好标识。

3. 播种管理,按照种植要求,将不同种类辣椒种子均匀撒播在相应的种植区域,覆土压实。

4. 管理保护,定期给予适量水分,及时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

5. 数据记录,定期记录生长情况、生长高度、叶片颜色、开花结果情况等数据,并进行分析。

五、试验注意事项。

1. 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试验设计;2. 注意保护试验地点,避免外来干扰;3. 注意安全防护,做好个人防护措施;4. 注意试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分析,确保数据准确性。

六、试验预期结果。

通过本次试验,我们预期能够得出不同种类辣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为农民提供种植辣椒的科学种植方法和技术支持,提高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七、试验结束。

试验结束后,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试验报告,总结试验经验,为今后的辣椒种植提供参考。

以上就是本次辣椒田间试验的实施方案,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推动辣椒种植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辣椒品种试验观测项目与记载标准

辣椒品种试验观测项目与记载标准

辣椒品种试验观测项目与记载标准1 基本情况1.1试验地概况主要包括地点、地形、海拔(平原、高原、高山)、土壤类型、前茬、小区面积等情况。

1.2 田间管理情况包括基肥、整地、播种期、密度(株行距)、浇水、施肥、除草、打药、采收期等。

2 辣椒品种试验观测项目与记载标准2.1 田间观测项目田间观测项目见表1。

表1田间观测项目2.2 调查方法2.2.1主要生育期2.2.1.1始花节位:第一片真叶着生节位到首花节位的节数。

调查10株,取平均值。

2.2.1.2始花期:30%以上植株第一朵花开放。

2.2.1.3结果期:50%以上植株结果。

2.2.1.4始收期:30%以上植株第一次采收成熟商品果。

2.2.1.5终收期:各参试品种最后一批商品果采收结束的日期。

2.2.2熟性以对照(CK)的前期产量占总产量1/3时的采收日期为标准。

2.2.2.1早熟品种:参试品种的前期产量大于或等于CK。

2.2.2.2中熟品种:参试品种的前期产量小于CK但大于3/5CK。

2.2.2.3晚熟品种:参试品种的前期产量低于3/5CK2.2.3果实商品性采收盛期选充分长足的10个商品果测定,取平均值。

2.2.3.1果形:牛角形,羊角形,灯笼形,线形,螺丝形,锥形,指形,球形。

2.2.3.2果色:深绿,绿,淡绿,黄绿,乳白,黄,紫,红。

2.2.3.3果面特征:光滑,微皱,皱。

2.2.3.4果面光泽:暗,中等,亮。

2.2.3.5单果重:称重。

2.2.3.6果长:测量果实纵径。

2.2.3.7果宽:测量果实基部最大横径。

2.2.3.8肉厚:在果实基部横切测定。

2.2.3.9心室数:统计果实心室数。

2.2.3.10辣味:辣,中辣,微辣,无辣味,甜。

2.2.3.11品质:好,较好,中,较差,差。

2.2.4 丰产性分别调查每个小区的产量,统计参试品种和对照品种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

2.2.4.1前期产量:对照品种始收后20天之前的产量。

2.2.4.2总产量:从始收到终收的累计产量。

日光温室辣椒新品种区域比较试验记载-公司管理范文.doc

日光温室辣椒新品种区域比较试验记载-公司管理范文.doc

日光温室辣椒新品种区域比较试验记载-企业管理范文一、试验目的:通过引进辣椒新品种,鉴定各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逆)性,研究适合**区日光温室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辣椒新品种,配套完善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为辣椒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区温室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二、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设在**区沙产业示范园区第号棚,属沙质土壤,棚长M,棚宽M,共间。

试验地块肥力中上水平,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前茬为,各小区田间管理措施均匀一致。

三、试验设计(一)试验设计与方法本试验共设处理,采用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0(5*6)平方米。

行距:_____厘米,株距______厘米,每小区行(垄)每穴_____株,密度________株/亩。

(二)供试辣椒品种:(一)栽培管理1、前茬:土质:水(旱)地2、基肥(种类、数量、施用时间及方法):3、整地(时间、方法):4、种肥(种类、数量、施用时间及方法):5、种子处理:温汤浸种6、播种期:月日小区株数:________ 株/小区种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定植期________7、追肥(种类、数量、施用时间及方法):8、中耕除草(时间、次数及方法):9、灌溉(时间、次数、方法):10、防治虫害(方法、对象、时间、药剂名称、浓度):11、收获期:(次数、时间、数量)12、其它:(二)植物学特征观察1.植株1. 1生长势强、中、弱1. 2株高地面植株基部至全株最高处1. 3侧枝生长情况分枝性强、中、弱,分枝横展较开张,较直立1.4开展度枝叶横展最宽处及与此直交最宽处1. 5主茎支撑能力植株倒伏、略倒伏、不倒伏2.叶2.1叶形取植株中下部大叶观察。

卵圆形、卵形、披针形等2.2叶色黄绿、绿、深绿3.花3.1第一朵花着生节位。

主茎基部第一真叶数起,第一朵花着生叶数3.2花冠色泽白、白有紫晕、紫、浅绿黄4.果实4.1果实着生方向果顶向下、向上、向侧4.2第3台果实的长、宽最长部分纵径为果长,最宽部分横径及其直交处横径为宽4.3老熟果色泽深红、暗红、鲜红、桔红、桔黄4.4果形羊角形、锥形、指形4.5果面特征有无棱沟,皱缩及其他4.6果柄长、短,向上直立或向下弯曲4.7单果重10个果平均重(三)生物学特性记载1.物候期1. 1定植期移栽日期1. 2开花期50%的植株开放第一朵花的日期2.产量2.1单株产量10株平均产量2.2单位面积产量(公斤/亩)理论产量,实测产量2.3种子千粒重随机数100粒种子称重,两次重复平均,允许误差为5% 3.抗逆性3.1耐旱、耐涝用强、中、弱表示3.2抗病虫性病虫害名称,危害部位,危害期,发病株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辣椒品种区域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
1.农业生物学特性记载
1.1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日期。

1.2出苗期:全区有50%的幼苗出土。

1.3分苗期:3片真叶时分苗的日期。

1.4 定植期:实际定植日期。

1.5开花期:50%的植株开放第一朵花的日期。

1.6座果期:开花后有50%植株第一果实直径达1厘米左右时定为座果期。

1.7始收期:30%的植株第一果实达到商品成熟度。

1.8终收期:最后一次采收商品果的日期(6月下旬左右)。

以上调查项目均以月/日表示
1.9生育期:从出苗到终收所经历的天数,以天表示。

2.植物学特征记载
2.1生长势:强、中、弱。

2.2抗逆性:耐寒性、耐热性、耐旱性、耐涝性、抗虫性等。

用强、中、弱表示。

2.3植株高度:地面植株基部至全株最高处。

2.4开展度:枝叶横展最宽处。

2.5叶色:黄、绿、深绿。

2.6第一朵花节位:从主茎基部第一真叶数到第一朵花着生叶片数(取10株平均,精确到0.1,不能用比如“1—2节”的形式表述)。

2.7果实横径:最宽部分为果实横径,盛收期取10个果平均。

2.8果实纵径:最长部分为果实纵径,盛收期取10个果平均。

2.9果形:羊角形、牛角形、灯笼形等。

2.10果青熟期色泽:乳黄、黄绿、绿、深绿。

2.11果肉厚度:盛收期取10个果平均,以厘米表示。

2.12果面特征:有无棱沟、皱缩、光泽及其它。

2.13单株果数:全生育期取10株商品果平均值。

2.14平均单果重:盛收期取10个果平均值。

2.15心室数:用个表示(取10株平均,精确到0.1个,不能用比如“1—2个”的形式表述)。

2.16商品性:好、较好、中等、差。

2.17风味:辣、中辣、微辣、甜。

2.18品质:好,较好,中,较差,差。

2.19调查每个小区杂株数,统计百分率。

品种纯度= 小区总株数-杂株数
×100
小区总株数 3.产量记载
3.1 前期产量:指最早采收的参试品种始收后前20天的产量,以kg/667m 2表示。

(前期一般可采收两次)
3.2总产量:各品种始收至终收的产量总和,以kg/667m 2表示。

注意:以商品果为采收标准,不能过早或延迟采收而影响正常产量。

4.病害记载
4.1辣椒病害调查种类主要是病毒病、灰霉病、疫病、炭疽病。

4.2调查方法:发现中心病株的第15天调查,要求调查三次重复的所有株数。

4.3病毒病
4.4辣椒病毒病单株病症分级标准 0级:无任何症状;
1级:心叶明脉,轻微花叶;
3级:心叶及中部叶片花叶,有时叶片出现坏死班;
5级:多数叶片花叶,少数叶片畸形、皱缩,有时叶片或茎部出现坏死斑,或茎部出现短条班;
7级:多数叶片畸形、细长、或茎杆、叶脉产生系统坏死,植株矮化; 9级:植株严重系统花叶、畸形,或有时严重系统坏死,植株明显矮化,甚至死亡。

品种群体抗性分级标准:
%
1009
)(⨯⨯⨯=∑调查总株数相对级数值各级病株数病情指数
免疫(I):(病情指数=0,无侵染)
高抗(HR):(0<病情指数≤10)
抗病(R):(10<病情指数≤20)
耐病(T):(20<病情指数≤40)
感病(S):(40<病情指数≤60)
高感(HS):(60<病情指数≤100)
4.5辣椒灰霉病单株病症分级标准
0级:健康无症状;
1级:地上部分仅果叶有病斑;
3级:地上茎枝有病斑;
5级:茎基部有病斑;
7级:地上茎枝与茎基部均有病斑,部分枝条枯死;9级:全株死亡。

品种群体抗性分级标准:
免疫(I):(病情指数=0,无侵染)
高抗(HR):(0<病情指数≤10)
抗病(R):(10<病情指数≤20)
耐病(T):(20<病情指数≤40)
感病(S):(40<病情指数≤60)
高感(HS):(60<病情指数≤100)
4.6辣椒疫病单株病症分级标准
0级:健康无症状;
1级:地上部分仅果叶有病斑;
3级:地上茎枝有病斑;
5级:茎基部有病斑;
7级:地上茎枝与茎基部均有病斑,部分枝条枯死;9级:全株死亡。

品种群体抗性分级标准:
免疫(I):(病情指数=0,无侵染)
高抗(HR):(0<病情指数≤10)
抗病(R):(10<病情指数≤20)
耐病(T):(20<病情指数≤40)
感病(S):(40<病情指数≤60)
高感(HS):(60<病情指数≤100)
4.7辣椒炭疽病单株病症分级标准
0级:无病班;
1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3%~8%;
5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9%~15%;
7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16%~25%;
9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25%。

品种群体抗性分级标准:
免疫(I):(病情指数=0,无侵染)
高抗(HR):(0<病情指数≤10)
抗病(R):(10<病情指数≤20)
耐病(T):(20<病情指数≤40)
感病(S):(40<病情指数≤60)
高感(HS):(60<病情指数≤100)
5.综合评价
各性状均按9级分级
∑(性状级别×该性状权数)综合评价指数=—————————————×100
∑(性状权数×最高级数)
5.1、产品商品(市场)适应性:
(1)采收时按商品菜特点分级调查。

(2)分级标准:
一级:不适应本地区市场需要。

三级:不适应本地区市场需要,但可勉强销售。

五级:可在本地区市场销售,但不是最受欢迎的类型。

七级:与本地区主销售类型相似。

九级:比本地区主销售类型更符合市场要求。

(3)权数:2
5.2品种生态适应性
(1)在各品种结果中期进行调查。

考察各品种对当地土壤、水质、气候、生产管理习惯、流行病虫害的适应能力。

最后作出评价。

(2)分级标准
一级:不适应本地区生态环境,不能正常生长。

三级:生长势(非绝对生长量)明显低于对照。

或有较严重的生理病害、流行病虫害。

五级:生长势(非绝对生长量)稍低于对照。

或有少量生理病害。

七级:生长势和生态适应性与对照相当。

九级:生长势和生态适应性明显优于对照。

(3)权数:1
5.3产品感观品质评价:
(1)采收时对各参试品种青果感观品质(外观及食味品质)进行形态学估测(为保证区试可操作性暂不进行食用品评)。

(2)分级标准:
一级:果实弯曲、果面不光滑、大小不一、果肉纤维多。

三级:果面不光滑,果实大小不均匀、果肉纤维较多。

五级:外观及食用品质与对照相似。

七级:果面平滑有光泽、大小匀称、果肉脆嫩,品质略优于对照。

九级:果面平滑有光泽,大小匀称、果条顺直、果肉脆嫩,品质明显优于对照。

(3)权数:1
5.4鲜椒产量
(1)根据调查数据进入综合评价指数统计。

(2)分级标准:
一级:青果产量<对照之50%;
三级:对照之50%<青果产量<对照之90%;
五级:对照之90%<青果产量<对照之110%;
七级:对照之110%<青果产量<对照之130%;
九级:青果产量>对照之130%。

(3)权数:2
附件2
表1. 农业生物学特性记载表
表2. 植物学特性记载表
表3. 主要病害记载表月/日
表4. 产量记载表
表5. 抗逆性调查表
表6. 品种纯度调查表
表7 . 综合评价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