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督教
三个角度浅探我国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路径

I求索篇I;个角度浅探我国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路径文/周云周晨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共6次提及我国的宗教工作,强调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首次将“坚持 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直接写入如此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报告中,是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习总书记的讲;话是对既有的宗教方针政策的肯定和发扬,同时指明了未来宗教工作的方向.本文以基督教为案例,回顾宗教中国化的历史,.探讨当前坚持宗教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为基督教更好地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概念解读(一)“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概念关于“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意蕴内涵,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解析:一是宗教事务中的价值引领.要引导宗教人士认同主流价值观、中华文化、基本政治制度以及遵守法律.宗教活动的开展应当确保社会安全与稳定,增进民族团结。
二是宗教事务中的机制建构.建立由政府引导,宗教组织实行,信众追随,社会参与的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机制。
政府机构在明确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前提下,建立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宗教事务;宗教组织在办教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宗教仪轨;信众在保持宗教信仰、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要能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大众尊重信仰自由,尊重信教群众的权利,同时也在适当的条件下,帮助宗教组织和信众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
三是宗教事务的功效评价.要将是否能够坚持中国化方向,作为衡量宗教管理部门和宗教团体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主要准绳之一。
(二)“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与“宗教中国化”“宗教中国化”的概念由来已久,并在宗教界和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要在理论上阐发“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命题,首先必须厘清“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与“宗教中国化”两个命题之间的异同.宗教中国化,是指所有本地和外来宗教在与中国社会的交往过程中,在维持其特殊性的前提下,表现出来的不断适应中国社会以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规律,这一进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体表现为,宗教团体主动顺应时代规律,尽力使宗教的教义经典的解读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精神需求相适应,以获得社会和群众的实际认同。
历史趣谈基督教何时传入中国 基督宗教传入中国的历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基督教何时传入中国基督宗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导语:基督宗教在中国有四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展示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
其长达1300多年的在华传基督宗教在中国有四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展示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
其长达1300多年的在华传播构成了基督宗教在中国存在与发展的复杂图景。
就基督宗教四传中国的历史而言,在前两次传播过程中,作为西方基督宗教近代历史上宗教改革运动之产物的基督教(新教)尚不存在;而基督宗教第三次传入中国则以天主教各修会为主,特别是耶稣会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
但在基督宗教第三次入华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宗教改革运动后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亦开始来华传教,在中国沿海各省留下痕迹并产生影响。
基督宗教第四次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这次传播亦使基督教大量涌入中国,并真正获得其立足和发展,成为基督宗教在华的三大教派之一。
基督宗教第一次来华传播为唐朝时“景教”的传入。
在此之前有关基督宗教入华的情况仅为传说,包括认为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多马曾于公元52年从亚历山大城出发、经海路到印度和中国传教,认为东汉时期曾有两位东方教会人士以养蚕织丝技术之研习为名到中国传教,以及认为公元3世纪末已有传教士来“赛里斯”(丝国)传教等说法。
但这些说法迄今仍无任何历史根据和可靠资料来对之确证。
通过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的证实,基督宗教第一次传入中国乃是唐太宗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时景教的来华。
“景教”即中国唐代对古代基督宗教一异端宗派“聂斯脱利派”的称呼。
聂斯脱利派被正统教会打成异端后曾从叙利亚传入波斯、阿拉伯和印度等地,并从波斯传入中国。
因此,唐时中国生活常识分享。
真信与世俗之间:景教与基督教中国化研究

真信与世俗之间:景教与基督教中国化研究景教是早期传入中国的一种基督教教派,也被称为“拜上帝教”。
它是公元7世纪中叶由波斯人奉使者突突达尔带来东宋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引入的基督教派别。
景教与传统的基督教有一些区别,具有独特的教义和仪式。
而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更多的是在16世纪末开始的。
景教与基督教的中国化研究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个问题涉及到宗教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景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二是与中国社会的互动。
这两个方面的特点为景教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景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相融合,体现在教义和仪式上。
景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景教以“上帝”为主神,将其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相类比。
景教仪式中的礼拜和庆祝活动也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祭祀活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这种融合和结合,体现了景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互动和开放。
景教与中国社会的互动体现在传播和接受上。
景教传入中国后,积极与中国社会进行接触和交流。
景教教派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不局限于给外来人士传教,还包括向中国本土人士传教。
景教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这也是景教在中国传播较为顺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景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景教传教士的数量有限,其传播范围相对较窄。
而且,由于受到道教、佛教等本土宗教的影响,景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并不是特别大。
与此景教也在中国的历史状况下经历了很多变迁和困境,最终由于历史原因逐渐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景教与基督教的中国化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播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景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促进不同宗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基督教中国化演讲稿原文5分钟(精选4篇)

基督教中国化演讲稿原文5分钟(精选4篇)演讲稿1: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有关基督教中国化的话题。
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片热土上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以及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首先,基督教中国化指的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和融合的过程。
最早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唐朝时期,而真正的传播则要从明朝开始。
在中国,基督教逐渐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基督教文化。
其次,基督教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基督教宣扬的爱与和平的理念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和谐”等价值观相契合,加深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人伦和社会和谐的思考。
其次,基督教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基于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爱,基督教对中国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基督教还对中国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元素,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最后,基督教中国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而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处理好,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基督教在中国关于信仰自由和宗教自主的问题上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总的来说,基督教中国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相互交融的结果,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文化元素。
同时,它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基督教中国化一定会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谢谢大家!演讲稿2: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基督教中国化。
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融合,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基督教文化。
首先,基督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入了一些本土的元素。
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采取了积极地本土化策略,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并与基督教的教义相结合。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如:天主教辅仁大学、天主教耶稣会震旦大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沪江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等。
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
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中国教会大学还包括南京:金陵神学院,上海: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为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
以及徐汇神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主教辅仁大学,天津:天津工商学院,长沙:湘雅医学院等。
当年(新中国成立前)沪上七大私立名校(大学):圣约翰(教会大学)、震旦(教会大学)、复旦、光华(圣约翰分离的教会大学)、大夏、大同、沪江(教会大学)。
基督教调研情况汇报

基督教调研情况汇报近期,我对基督教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旨在了解基督教在中国及全球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信徒生活和社会影响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数据和采访等方式,我得出了以下的调研情况汇报。
首先,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基督教信徒数量逐年增长,目前基督教在中国的信徒人数已经超过一亿。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但近年来也逐渐向内地和农村地区扩展。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政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总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其次,基督教在全球的发展情况。
全球范围内,基督教是最大的宗教之一,信徒数量超过20亿。
基督教在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特别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基督教的信徒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基督教在全球范围内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再者,基督教对信徒生活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爱、宽恕、仁慈等价值观念,对信徒的生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家庭、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实践,这对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基督教对社会的影响。
基督教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教育、慈善、社会公益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贡献。
基督教的价值观念和教义也对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基督教信徒在社会中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基督教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信徒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的发展状况和影响力需要得到重视和关注,以促进宗教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此次调研情况汇报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基督教中国化培训感想

作为一名参与基督教中国化培训的学员,我有幸在这次培训中收获颇丰,不仅加深了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培训过程中的几点感想。
首先,基督教中国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基督教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学习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史,了解到许多基督教领袖和神学家的努力,他们积极推动基督教本土化,为我国基督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基督教中国化不仅是教会内部的事务,更是国家宗教政策的一部分,是我们每一位基督徒的责任。
其次,培训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基督教思想建设、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老师们深入浅出地讲解,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量知识。
例如,在“基督教信仰的跨文化之路”课程中,游斌教授从基督教信仰的跨文化之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化基督教思想体系的跨文化构建之路。
这使我认识到,基督教中国化并非简单地移植西方教义,而是要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教义,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再次,培训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参观邹城市基督教两会驻地、礼门义路亭和基督教中国化展室,直观地感受到了基督教中国化的实践成果。
这些参观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基督教中国化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以通过具体行动来实现的。
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基督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基督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此外,培训期间,我们与来自各地的基督徒骨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享了各自在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这种交流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基督教中国化贡献力量。
最后,我要感谢组织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培训机会。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他是中国第一个基督教的使徒,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他是中国第一个基督教的使徒,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本文导读:1843年夏天,洪秀全在多次科举考试中落第,“多有抱恨”,他研读了西方基督教在中国的布道书《劝世良言》之后,开始确立拜上帝的宗教信仰。
后来人们称此创立了拜上帝教。
不久,他的好友或亲戚冯云山、洪仁玕及李敬芳等便成为第一批信徒。
1844年春夏间,洪秀全和冯云山离乡在两广传教,于广西贵县以赐谷村为中心,发展信徒一百多人。
但这年秋天洪、冯两人在赐谷村分手。
洪秀全返回广东,冯云山数月后进入桂平县紫荆山区。
前后三年,两人音讯不通。
1844年秋至1846年间,洪秀全在家乡以教书为生计,从事《原道救世歌》等宗教著作的撰写,完善他的拜上帝宗教理论。
1847年春夏间,洪秀全和洪仁环前往广州,到美国传教士罗孝全教堂学习教道,并希望获得洗礼,但没有成功。
从上可见,洪秀全在1843年夏至1847年夏天的四年中,他经历了信奉上帝、两广传教、在家乡完善拜上帝理论和向外国传教士学习教道的四个过程,宗教活动的主线贯串贯串其中,但从未提及他在两广创立了“拜上帝会”的组织。
但是,冯云山与洪秀全分手后的三年,他在紫荆山区的活动情形则大不相同。
1847年夏天,洪秀全从广州直奔广西去寻询冯云山,他还不知云山在广西何处。
到贵县赐谷村时,才从表兄王盛均那里得知冯云山在紫荆山区。
洪秀全于是8月27日前往相会,他看到紫荆山的情形,这在《太平天国起义记》第六节记述云:(冯)云山在紫荆山区数年,以巨大的热情传教,获得成功,有很多人,甚至全姓全族的人,受了洗礼。
他们自己成立了一些宗教团体,聚集在一起进行宗教礼拜,很快就以“拜上帝会”之名闻名于远近。
就连冯云山被捕下狱时,都被认为是拜上帝会的一个严重挫折。
洪秀全闻讯从贵县赶回紫荆山,十分焦急,还写了一首古风表达了这种心情,称冯云山为“同心同德”,“义胆忠肝”的“真兄真弟”,赞扬他“共布大道”,发展革命的功劳,期待着他早日出狱,争取革命成功,“同享宇宙于太平”(《太平天国起义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传入及其传播简况(新教=基督教、耶稣教,罗马教=天主教、正教=东正教)基督教先后四次大规模传入中国:
第一次:唐贞观九年(635年)景教
第二次: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元代也里可温教也称十字教
第三次:16世纪的明清之际天主教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徐日升传天主教、马礼逊(新教传教士)
第四次:1840年鸦片战争后
解放后,中国基督教会发起了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会的本土化
(二)基督教的教义
1、三位一体是它最基本的信条。
(圣子圣父圣灵)
2、基督教相信教会是由基督建立起来的,是基督的身体。
3、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
(三)《圣经》
1、《圣经》也称《新旧约全书》,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
2、《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圣书,包括的经卷是基督教从犹太教经典继承而来的。
3、《新约全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启示录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