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子桓以下_纯乎魏响_也谈曹丕诗风之变

合集下载

浅谈曹丕诗歌的创新性

浅谈曹丕诗歌的创新性

浅谈曹丕诗歌的创新性摘要:众所周知,曹丕作为曹魏的开国皇帝,其政绩不算好,也不算差,中规中矩,但其在文学上的地位却不容忽视。

作为“三曹”之一,曹丕以其便娟婉约的诗风为确立“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典范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纵观曹丕一生整个诗歌创作,他以其独特的感情细腻风格以及大胆的创新为诗歌创作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其代表作《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后世流传,可见其对诗歌艺术形式的大胆创新。

而其诗歌中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其诗歌清丽的审美特点,都对后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summary:As everyone knows, Cao Pi is the founding emperor Cao Wei, its performance is not good, not bad, quite satisfactory, but its status in literature can not be ignored. As one of the "three CAOS", Cao Pi with its graceful poetry Juan to establish "Jian'an Fenggu" this poetic aesthetics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for Chinese poetry. Throughout Cao Pi's life, the creation of poetry, he opened a new road for its unique feelings and exquisite style and bold innovation as the poetry creation. The representative of "Yan Ge Xing" is China's earliest existing literati style, posterity, the bold innovation on the art form of poetry. And his poems reveal the rich emotionperception,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try and, had its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关键词:曹丕诗歌、艺术形式创新、生命感悟、审美特点、创新性正文:一、曹丕对诗歌艺术形式的创新。

曹操诗歌

曹操诗歌

曹操的大半生处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期,可谓乱世英雄。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诗歌全是乐府歌辞。

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精神。

曹操诗歌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其体式上的“突破”与“创新”。

内容上将“小我”之壮志与悲“大我”之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

艺术风格上的“慷慨悲凉”,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风骨”,其精神实质凸显无遗。

具体地说,“曹公古直”[2],其诗绝少华美的辞藻,喜从大处着墨,内涵厚重而气势恢弘,抒发感情往往跌宕起伏,个性色彩极为鲜明。

从他开始,乐府诗实实在在地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用其悲凉苦恨之调,以写汉末动乱。

《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

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亦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文风。

一、诗歌形式的大胆创新曹操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诗歌,现存的二十多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

《魏书》说“太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3],确是实录。

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4](《汉书·艺文志》)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

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

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

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

”[5]究其原因,缘于曹操喜爱并精通乐府音乐,他今传诗作皆为乐府诗。

“以乐府题叙汉末事”,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对酒》等。

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行》、《篙里行》,以写汉末动乱,自曹操“旧瓶装新酒”以乐府古题自作诗之后,建安诗人遂风气仿效。

也论_汉音_与_魏响_三曹_诗歌创作的历史定位_黄志浩

也论_汉音_与_魏响_三曹_诗歌创作的历史定位_黄志浩
实在复古主义的情结上,胡、许两氏略无二致,许氏
只是稍作调整而已。至明末清初,陈祚明《采菽堂
古诗选》卷五又在胡、许之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孟德
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之断语,陈氏此论又为
后来的沈德潜所承袭:“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
纯乎魏响。”[3]从此“汉音”、“魏响”之说,对后代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来明人开始认识到汉魏诗歌之
己的音乐修养来作出判断。于是得出了“知夔为精
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等人,将他们罚为养马士。
曹操对钟磬的重视,源于他喜欢的相和歌辞与西汉
《安世房中乐》的密切关系。汉初唐山夫人首唱的
《安世房中歌》中就有“高张四悬,乐充宫廷”的句
子,这与《晋书·乐志》中的“轩悬钟磬”之意是一致
的。而《房中乐》在西汉乃是“郊庙祭祀乐”与“燕
用《秦女休行》咏庞烈妇者同。若改用《庞烈妇行》,
则是自为乐府新题,非复旧制矣。”相传蔡邕所作的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一首,内容也与长城
饮马无关,当也是用乐府旧题写时事之歌辞。班固
有《宝鼎诗》一首,其歌辞形制与汉武帝所作颇同,
当亦是一首用乐府旧题所写的作品。事实上,乐府
诗歌从汉武帝算起,至建安已有了300余年的历史,
夔,能识旧法,以为军谋祭酒,使创定雅乐。时又有
散骑侍郎邓静、尹商善训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
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悉总领之。
远详经籍,近采故事,考会古乐,始设轩悬钟磬。而
黄初中柴玉、左延年之徒,复以新声被宠,改其声
韵。”以此可知,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平荆州获
杜夔之前,他早已进入宫廷,并已有雅乐师、歌师、舞

论三曹诗歌之思想内涵

论三曹诗歌之思想内涵

论三曹诗歌之思想内涵作者:高子然蒲庆娜董小伟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3期摘要:建安文学是一个独特的文学时代,研究三曹也历来都是理解魏晋文学的重点。

本文旨在探讨曹操、曹丕和曹植因其个人或社会因素不同,在诗歌中呈现的不同思想内涵。

关键词:三曹;建安文学;思想内涵建安文学因其独特的历史社会背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历来是一个绚烂而独特的存在。

而三曹父子,作为其代表,在战争功名,生命体验,游仙求药等创作题材上各领风骚,成绩斐然。

一、曹操“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是《三国志》注引《魏书》对曹操的评价。

受乐府诗的影响,曹操在诗歌创作中喜爱用旧调、旧题写内容,是汉末的实录。

[1]大部分诗歌都真实展现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关于战争,功名,事业的创作,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其中关于描写战乱之下,百姓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作品广为称颂:“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长年的战争,白骨累累,千里之内没有任何生息,每每想起,令人肝肠寸断。

东汉末年,一场豪强势力的大混战,最苦的莫过于黎明百姓。

这首蒿里行,无疑是当时战乱下遍地荒芜,千里白骨最真实的写照。

曹操戎馬一生,经历的战乱不计其数,在战役中的切身体验,让曹操在战争题材的创作中总是能够表现出其独特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对战乱下百姓的苦难生活,有着切实而深刻的描绘。

实现大一统的梦想是曹操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从意气风发到久经战乱,曹操从未放弃过他的政治理想,如此的抱负,也在曹操的诗歌创作中贯穿始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相比于曹丕和曹植,生为父亲的曹操无疑处于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环境更为动荡的年代,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使曹操有着更多的关于战争的深刻体悟,加之曹操与生俱来的雄才大略,政治远见,让他的创作更容易富有动荡社会的时代感,“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创作集中在战乱军旅,抱负理想等题材上,无疑是三曹中最具社会功用的。

浅析曹丕“文气说”

浅析曹丕“文气说”

目录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

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第二讲 曹丕 - 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第二讲 曹丕 - 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第二讲曹丕(187-226)——清绮婉秀之响子桓俊发尚清绮,婉秀便娟韵致长。

文士情兼公子气,已开魏响感而伤。

清绮婉秀清:诗思有一种理性的节制;情多悲哀;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

(《文心雕龙·明诗》)绮:注重词采婉秀:情思细腻深幽或跌宕起伏,表达方式曲折蕴藉刘勰《文心雕龙·才略》:“魏文之才,洋洋清绮,……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子桓笔姿轻俊,能转能藏,是其所忧。

转则变宕不恒,藏则含蕴无尽。

其源出于《十九首》,淡逸处弥佳。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读子桓乐府即如引人于张乐之野,泠风善月,人世陵嚣之气,淘汰俱尽。

古人所贵于乐者,将无在此?”何谓“魏响”?——主抒情,重绮丽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

”《善哉行》——语简、景真、情浓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羣雊,猴猿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善哉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

感心动耳,绮丽难忘。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庄子·齐物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乎!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大墙上蒿行》——情思的跌宕起伏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羣类随大风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

_子桓以下_纯乎魏响_也谈曹丕诗风之变

_子桓以下_纯乎魏响_也谈曹丕诗风之变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一九九七年第二期“子桓以下,纯乎魏响”——也谈曹丕诗风之变许善述 清人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①。

在建安诗坛上,由曹操开创的重抒情的诗风,经过曹丕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变古朴凝重的“汉音”,而为清新绮丽的“魏响”。

建安诗风这一重大转变,表明了我国中古诗歌创作自曹丕开始便朝着自觉追求诗歌自身艺术的方向发展,标志着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曹丕的诗风之变值得再作进一步研究。

一、题材扩大,抒情代替写实曹丕曾自述:“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马之间”②。

他自幼精习武艺,及长大成人又投身过战争,故他的诗歌创作不无取材于战争的生活内容。

以战争生活为诗歌题材,这在他父亲曹操的诗歌中并不少见。

但是,拿曹丕和曹操相比,他们在诗歌创作题材上,又确实明显不同。

曹操诗歌主要取材于战乱的社会现实,而曹丕在诗歌创作上则是将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诸如纨绔子弟的游荡生活,贫子心中的不平,弃妇的怨艾,拉纤兵士行役之苦等等广泛的社会问题与闾里之事,都成为他诗歌创作中的重要题材。

建安诗歌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抒情上。

就抒情来说,曹丕诗歌又自具新貌。

观曹操作诗,敢于直面乱离的社会现实,直抒胸臆,直陈其事,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曹丕则将诗歌抒情的中心移向乱世余人心理的表达上,从中不见他对社会生活事件作具体记叙,抒情内容往往完全脱离叙事成份而变为纯抒情化。

这一抒情上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得出来。

第一,曹丕诗歌有时明明取材于具体事件之中,而他在诗中却偏偏避开叙事去专作抒情。

如他所写《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其中挽船士与新婚妻别离一事,当系他行军至黎阳过清河时见到的事③,而作者却于诗中完全放弃对这一事件作任何叙写,则将笔墨全都集中到新婚妻子别离时对其夫的诉述上:“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轻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曹丕篡汉文言文翻译

曹丕篡汉文言文翻译

昔汉室衰微,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曹操崛起于乱世,以雄才大略,平定中原,成为一代枭雄。

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自幼聪颖,才识过人,深得曹操宠爱。

曹操临终前,将曹丕托付于诸葛亮,希望他能辅佐曹丕,共同治理国家。

曹操病逝后,曹丕继位,是为魏文帝。

然而,曹丕野心勃勃,欲篡汉自立。

他深知,篡汉之事非同小可,若不除掉阻碍,难以成事。

于是,曹丕开始密谋篡汉。

首先,曹丕收买汉献帝身边的宦官,使其在皇帝面前说曹操的坏话,离间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

接着,曹丕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压异己,排除异己势力。

他提拔亲信,安置亲信于要职,以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

与此同时,曹丕暗中派遣使者,游说各方势力,争取支持。

他承诺,若能篡汉成功,将分封土地,给予丰厚赏赐。

于是,不少地方势力纷纷响应,表示愿意支持曹丕篡汉。

然而,曹丕篡汉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汉献帝身边的忠臣们,如荀彧、贾诩等人,对曹丕篡汉之事坚决反对。

他们力挽狂澜,试图阻止曹丕篡汉。

然而,曹丕势力庞大,荀彧、贾诩等人难以抵挡。

终于,在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篡汉成功。

他迫使汉献帝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国号魏,年号黄初。

汉献帝被迫退位,成为魏国的傀儡皇帝。

这场篡汉之变,史称“黄初之变”。

曹丕篡汉后,为了巩固政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重用贤能,选拔人才,以充实自己的势力。

其次,他整顿朝纲,严惩贪污腐败,以树立自己的威信。

此外,他还推行一系列改革,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然而,曹丕篡汉之举,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他们认为,曹丕背叛了汉室,是国家的罪人。

在这场篡汉之变中,无数忠臣良将被迫害,国家陷入了动荡。

总之,曹丕篡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变革。

这场变革,既展现了曹丕的雄才大略,也暴露了其野心勃勃的一面。

尽管曹丕篡汉后,国家逐渐走向繁荣,但他篡汉之举,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后世子孙,应以此为鉴,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一九九七年第二期“子桓以下,纯乎魏响”——也谈曹丕诗风之变许善述 清人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①。

在建安诗坛上,由曹操开创的重抒情的诗风,经过曹丕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变古朴凝重的“汉音”,而为清新绮丽的“魏响”。

建安诗风这一重大转变,表明了我国中古诗歌创作自曹丕开始便朝着自觉追求诗歌自身艺术的方向发展,标志着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曹丕的诗风之变值得再作进一步研究。

一、题材扩大,抒情代替写实曹丕曾自述:“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马之间”②。

他自幼精习武艺,及长大成人又投身过战争,故他的诗歌创作不无取材于战争的生活内容。

以战争生活为诗歌题材,这在他父亲曹操的诗歌中并不少见。

但是,拿曹丕和曹操相比,他们在诗歌创作题材上,又确实明显不同。

曹操诗歌主要取材于战乱的社会现实,而曹丕在诗歌创作上则是将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诸如纨绔子弟的游荡生活,贫子心中的不平,弃妇的怨艾,拉纤兵士行役之苦等等广泛的社会问题与闾里之事,都成为他诗歌创作中的重要题材。

建安诗歌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抒情上。

就抒情来说,曹丕诗歌又自具新貌。

观曹操作诗,敢于直面乱离的社会现实,直抒胸臆,直陈其事,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曹丕则将诗歌抒情的中心移向乱世余人心理的表达上,从中不见他对社会生活事件作具体记叙,抒情内容往往完全脱离叙事成份而变为纯抒情化。

这一抒情上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得出来。

第一,曹丕诗歌有时明明取材于具体事件之中,而他在诗中却偏偏避开叙事去专作抒情。

如他所写《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其中挽船士与新婚妻别离一事,当系他行军至黎阳过清河时见到的事③,而作者却于诗中完全放弃对这一事件作任何叙写,则将笔墨全都集中到新婚妻子别离时对其夫的诉述上:“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轻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通过新婚妻这一诉述,则将她在与其夫别离时刻所产生出的依恋、恐惧、哀痛、怨愤种种极为复杂的心绪,全都委婉详尽地表达了出来。

又如《代刘勋出妻王氏作》二首,是作者因王宋被丈夫刘勋抛弃而代她鸣不平的。

刘勋官至平虏将军,颇为曹操所亲,和曹丕有交往;对于刘勋出妻的原因,曹丕当然知道。

据《玉台新咏》称:“王宋者,平虏将军刘勋妻也,入门二十余年,后勋悦山阴司马氏女,以宋无子出之。

”可见,王氏的被弃,主要是因为刘勋另有新欢。

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与失去人身保障,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严重问题。

诗人这时代出妻鸣不平,正表现出对受害妇女的同情。

同样,作者在《代刘勋出妻王氏作》二首中,放弃对任何事实的叙写,只将笔墨集中到对出妻不平心理的刻画上。

第一首诗,通过弃妇的自怜自叹(“翩翩床前帐,张以蔽日辉。

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共归。

缄藏箧笥里,当复何时披?”),表达出弃妇今后将面临投靠无门的身世之惧。

第二首诗,则以弃妇的坚贞自持(“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

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远望未为遥, 不得共。

”)反衬出刘勋的轻薄寡情,达到鞭辟入里的揭露目的。

第二,曹丕诗歌工于言情,更集中体现在那些为诗人精心塑造出艺术形象的诗篇中。

如《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篇,作者精心塑造出一思妇形象。

从这思妇身上表现出“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④的感人魅力,全在于作者把思妇怀念远人的情怀表达得浓烈而又深切。

看她忽儿自疑自问:“念君客游多思肠,……君何淹留寄他方?”忽儿愁情难遣:“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忽儿仰天浩叹:“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牵限河梁?”真是柔肠婉转,情词悱恻。

第三,曹丕诗歌充分实现抒情化,又突出表现在那些为抒写诗人自我心中难言之隐的诗作中。

因其是心中的难言之隐,诗歌在行文时不以客观事实为依傍进行直叙,而是借比兴象征之词兴托以成篇。

如《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旧称“魏文思贤之作”⑤。

这种理解,已经看出了诗人全以寄托为言的作诗宗旨。

诗言“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从全诗均以比兴象征为词看,这“朝”、“夕”非谓一天的早晚,乃泛指时间长久的比喻性说法;“佳人”也不是容颜艳冶的女子,而是贤才的代称。

盖句意谓早就盼望贤才到来,而贤才却始终未到来,心绪殊为不安也。

诗人思贤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让贤人能帮助他取得天下以成就大业。

这在他尚未代汉、甚至未称太子之前,又不可向人明言,只好“中心藏之”,可又“何日忘之?”正缘于此,以下诗句便不惜絮叨,诉说着心中这种难言之隐:尽管无心饮食,也一刻不停止追求,追到天涯,追到海角,既托飞鸟寄言,又折兰英馈赠,还结桂枝相表白,结果“佳人”终未到来,而诗人的心境又“何得斯须”能平静?诗中表达出的这种片刻不安与万般烦恼的心绪,正是诗人在争立太子与争夺天下活动中的心境写照。

《杂诗》(“漫漫秋夜长”、“西北有浮云”)二首,字面上是抒写客子的思乡之情,但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又当包含着更多的兴托内容。

故明张凤翼说:“二诗有疑惧意,应是操欲易世子时作。

而旧注未及,故识此以发明诗旨”⑥。

观诗言“绵绵思故乡”(《杂诗》其一)、“吴会非我乡”(《杂诗》其二),可知非作于邺中。

作为国之“副二”的太子,诚不可一刻离君侧,而今远行在外,恐久生弃置,此乃深哀有难以语人者,“言外有无穷悲感,若不止故乡之思”(陈祚明语)。

诗人这种“寄意不言”的创作方法,使诗歌具有深远意境,也为后世文人在以诗歌形式表达彷徨苦闷心绪时开辟出广阔的创作途径。

可以说,正始时期阮籍的《咏怀诗》,以兴托为宗,便直接受到建安此类“杂诗”艺术的影响;再往后,左思的《咏史》、陶潜的《饮酒》、庾信的《咏怀》、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等,在抒情特色上也都渊此一脉。

二、笔势舒缓,微情正尔动人从诗歌运笔行文所形成的情致韵味上看,曹丕和曹操二人诗作又完全不同。

曹操作诗,常以粗放之笔,大处落墨,诗歌的气势浩瀚;曹丕作诗,则从不采取激昂奔放之词、喷礴以出,而是以细致舒缓的笔调去抒写幽微之情,诗歌的韵味显得深美。

陈祚明说:“魏文帝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

倾国倾城,在绝代佳人,本无意动人,人自不能定情耳”⑦。

陈氏所论,便是针对曹丕诗歌的笔势和取得的抒情效果说的。

曹丕诗歌笔势舒缓和具有内在感染力,正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1、用极平常话,说出极伤心事,于平淡之中见出极为深微与复杂的真情。

前举《代刘勋出妻王氏作・翩翩床前帐》一诗,便是这样。

诗自抒情主人公口中缓缓道出其婚姻生活的悲剧,言她始婚时带着床帐来到夫家;遭弃时又带着床帐回到娘家,这床帐现在只得收藏在箱笼里,将来是否有人会取用它呢?诗歌围绕对床帐这一与妇女婚姻生活有特定关系的事物进行咏叹,展示出女主人公在婚姻生活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路程,其事可悯,其情可悲。

对于女主人公生活道路上这一惨痛的遭遇和难堪的处境,作者不径直写出,甚至连一句带感情的话也未写上,只在平平常常、似乎与床帐的对话中,借物以形己,不言人而人已自在,不言情而情已自见,其感人力量自在其中了。

2、幽清凄冷的自然景色描写与哀怨缠绵的人物形象刻画相结合,形成一种微风远韵映带人心的艺术感染效果,使诗情于舒徐含蓄中显得分外苍凉。

如《寡妇》诗,因友人阮元瑜(阮 )早亡,伤其妻寡居而作。

诗从霜露交下、落叶凄凄、雁鸣云中、归燕徘徊等等足以引人心神凄伤的深秋肃杀凄凉景象写起,然后引入寡妇于清秋静夜中对亡夫的思念及对她自怜孤栖的形象刻画,结束以“愿以君兮终没,悉何可兮久怀”二句,表达出无法忍受这一人生的巨大哀痛,深化诗情。

全诗便是这样景为情设,情寓景中,哀怨缠绵,掩映生辉。

曹丕诗歌写景写情,均极细秀凄凉,用笔之妙,人所称美。

清代王夫之便曾说过:“读子桓乐府,即如引人于张乐之野,冷风善月,人世陵嚣之气,淘汰俱尽”⑧。

足见,曹丕诗歌笔墨中所包蕴的情致韵味何等深厚。

3、兴义迭出,勾锁关连,于从容舒卷之中,不断拓展延伸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前举《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以别妻诉述丈夫离家之后生活失去依托为全诗抒情中心。

除开端“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二句交代事件外,全诗都用比兴手法,感物伤怀,悲叹身世:“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轻忽迁移。

”就诗中所列意象看,凉风、秋草、蟋蟀、寒蝉、枯枝等等,都具有苦寒凄切的感情色彩,与人物身世、生活极相吻合。

而凉风吹动大地,则草木摇落,那些弱小的生命蟋蟀、寒蝉之类,也均受其害。

但就相随”句意来看,则又可以说昆虫在遇到厄运危时,犹能相随以鸣,而人却避免不了别离,真是人不如物,何其可悲。

诗意便在比兴中得以多层面的显示,此古人所谓“诗所以贵比兴者,质言之不足,比兴言之则宛转详尽”⑨。

曹丕诗歌中比兴的运用,正可以达到表情的好效果。

另外,诗中使用了连锁句:“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轻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则又使诗歌意脉前后勾连掩映起来。

诗歌围绕别妻的活动,写她从耳闻寒蝉的鸣声,到目见蝉抱枯枝的形象;再由枯枝被风卷起、寒蝉也随之离枝远逝,联想到丈夫离家而去,自己必将会因之身世播迁,以及岁月无穷、会合难期种种极为复杂的思想情绪,都在环环勾锁、层层掩映的画面和想象中,徐徐拓展和延伸开来。

4、句句用韵,长讴曼咏,掩抑徘徊。

人称“古今无两”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除行文当中能转能藏、细致逼真地刻画出人物思想活动外,其中的情致韵味也表现在音节之间。

全诗代思妇言情,句句用韵,声口柔曼,情态靡靡。

诗的发端四句,写物候迁移,引起思妇对君子的思念。

辞气清柔,声情摇曳。

中间转入思妇的沉思,写她中肠摧切,泪下沾衣,乃至援琴鸣弦,以自排遣;但是,她仍是在极力掩制住感情,只在“短歌微吟”,“其情掩抑低徊,……故不及为激昂奔放之词”βκ。

结束四句,补叙夜景,就牛女双星限河遥望,为之太息,做到以赋寓比,彼己双收,余味不尽。

全诗便是这样千曲百折,曼声抑扬,不愧为“歌行之祖”(王尧衢语)。

三、清词丽句,不失自然音旨在诗歌语言上,“曹公古直”,子桓文藻。

诗歌语言由始初的质朴到注重文采,这是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清张玉谷《论古诗》(四十首之十六)云:“老瞒气格极雄深,开魏犹然殿汉音。

文帝便饶文士气,《短歌》试各百回吟”βλ。

这里,张氏既从诗歌气格上肯定了曹操的诗,也从诗歌词采上肯定了曹丕的诗。

曹操和曹丕都写有《短歌行》四言诗,“曹公‘月明星稀’,四言之变”βµ;子桓“仰瞻帷幕”,“去《三百篇》远”βν。

足见二人所作《短歌行》四言诗,均能出脱《三百篇》句法,而自抒情意。

拿曹操诗歌看,诗中已有“文蕴质中,情溢景外”的丽语,如诗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等诗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而曹丕全诗情词悱恻,终篇为词为语,比曹操又发展了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