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的为君之道

合集下载

《相煎何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呕心沥血》等成语故事合集

《相煎何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呕心沥血》等成语故事合集

相煎何急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

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守边疆。

[出处]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释义]煎:煎熬。

煎煮得为什么那样急。

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兄弟间自相残害[相近词]煮豆燃萁、同室操戈[反义词]和睦相处[成语造句]成语解释:成语名称:相煎何急成语拼音:xiāng jiān hé jí成语解释:煎:煮;何:多么;急:紧迫。

煮得为什么那样急。

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典故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语例句:这两个王子,年龄只差一岁,小时候总是亲昵地玩在一起。

当他们渐渐知道王位的利害时,就开始相煎何急的争斗了。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成语故事公元前514年,晋国魏舒继任执政大臣,他派魏戊去当梗阳县令。

魏戊把一桩不好了断的官司上报给魏舒。

官司的一法方送一个漂亮的女乐人给魏舒。

大臣阎没和女宽借吃饭之机,劝谏魏舒,说他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成语拼音:yǐ xiǎo rén zhī xīn,duó jūn zǐ zhī fù成语解释: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典故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成语例句:他处处怀疑别人在跟他过不去,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呕心沥血的成语故事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

颜师古文言文翻译

颜师古文言文翻译

师古初仕梁,后归魏,仕魏历中书令、黄门侍郎。

魏文帝曹丕闻其名,召为侍中,委以重任。

师古在朝,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深得魏文帝赏识。

时值乱世,国家多难,师古屡献良策,助魏文帝稳定朝政,巩固政权。

一日,魏文帝召见师古,问曰:“卿才学横溢,朕欲委卿以重任,有何良策以辅佐朕治理国家?”师古答曰:“臣以为,治国之道,首在选贤与能。

陛下宜广开言路,选拔贤能之士,使各展其才,共谋国是。

其次,陛下宜严明法度,奖惩分明,使天下之人皆知法纪,不敢为非。

再者,陛下宜轻薄赋,使民得以休养生息,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魏文帝闻言,大悦,曰:“卿言极是,朕当以此为鉴。

”于是,师古屡献良策,助魏文帝改革政治,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时梁国有一名士,姓王,名朗,才学出众,然性情孤傲,不拘小节。

师古闻其名,欲试其才,遂邀请王朗至家中,设宴款待。

酒席间,师古以诗会友,出一上联:“绿竹青青,何人能对?”王朗沉思片刻,对曰:“红梅傲雪,我有何对?”师古听罢,拍案叫绝,曰:“君之才学,果然非凡,朕当委以重任。

”此后,王朗亦在朝为官,与师古共辅魏文帝,使国家政治更加清明。

师古在位期间,廉洁奉公,关心民生。

他深知百姓疾苦,多次上书魏文帝,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

魏文帝深受感动,称赞师古曰:“卿之忠诚,胜过金石。

”然而,好景不长,魏文帝病逝,曹叡继位。

新帝年幼,朝政大权旁落。

王朗因直言进谏,触怒新帝,被贬为庶人。

师古亦因旧怨,被贬为庶人。

贬谪之后,师古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潜心研究学问,传承文化,成为一代文宗。

晚年,师古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后世之人,尊称其为“颜文忠公”。

颜师古一生忠诚正直,廉洁奉公,关心民生,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他的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正如《史记》中所言:“颜师古者,梁国人也,才学横溢,忠诚正直,堪称一代文宗。

”。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什么意思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什么意思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博喻》:“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意思是如果理念志趣相合,即便是隔着高山和大海也不会感到遥远;如果理念志趣不合,就算近在眼前也觉得离得很远。

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和医药学家,出身江南士族,幼年丧父,以致家贫,所以就把砍柴所得收入换成纸笔,常常抄书学习到深夜,人们称赞他为抱朴之士,于是他就以“抱朴子”为号。

葛洪一生著述颇丰,《抱朴子》是其代表作,分内、外两篇。

该书将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联系起来,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先河,对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在《论语·卫灵公》中,就有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从相反角度阐发了志同道合的道理。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他的弟弟曹植希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报效国家,于是在一篇给曹丕的上书中提出了“志同道合”:“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意为伊尹曾是陪嫁的小臣、姜子牙曾做过屠夫钓叟,这些贤臣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商汤和周文王,他们共同成就了大业。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春秋战国时期伯牙、钟子期志同道合的故事最为家喻户晓。

历史上记载伯牙回国探亲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因志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此生不再弹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对周边和临近各国有着巨大吸引力和向心力。

为了学习中国文化,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2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先后向中国多次派出遣唐使,时间之久、规模之大,可谓古代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举。

遣唐使中最有名的当属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

历史趣谈:魏文帝曹丕是怎样篡权的?曹丕篡权事件简介

历史趣谈:魏文帝曹丕是怎样篡权的?曹丕篡权事件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魏文帝曹丕是怎样篡权的?曹丕篡权事件简介
导语:220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

为了保住性命,汉
220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

为了保住性命,汉献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

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

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

曹丕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220年十一月一日,曹丕封业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

至此,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至此,历12帝,195年的东汉王朝名实俱亡。

曹丕篡汉事件经过
和平交接
曹丕当魏王后的祥瑞简直不胜枚举:黄龙、凤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兽,无奇不有,是自古以来最美好的。

谁知曹丕的答复竟然是断然拒绝,他下令道:“当年周文王已占有天下三分之二,还向商朝称臣,得到孔子的赞叹,周公实际上已经行使了君主的职权,完成使命后还是归还给成王,我的德行远远不如这两位圣人,像许芝这些话,我怎么敢听呢?这些话使我心里害怕,手发抖,字都写不成,意思表达不清,我要辅佐汉室治理天下,功成后交还政权,辞职还乡。


可是大臣们丝毫不理会曹丕的态度,曹丕越是“谦虚”,大臣们越是起劲地劝进,他们劝进的表章连篇累牍,多得数也数不清。

东汉朝廷
生活常识分享。

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

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

精心整理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十八年,曹操带着曹丕等人,回到亳州老家上拜坟墓。

事毕,曹丕等乘马游观,经过东园,循着涡河,穿过高林,驻马书鞭,写下《临涡赋》。

建安二十一年,曹丕带着曹叡和东乡公主,随曹操东征孙权。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讽。

十一月癸卯,下诏收敛、祭奠阵亡将士。

乙卯,汉帝禅让,曹丕三次上书辞让。

辛未,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

黄初二年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

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

五月,郑甘叛乱,遣曹仁讨斩之。

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

遂加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

十一月辛未,命镇西将军曹真率诸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封赏等,平定河西,据《魏书》记载,此战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城,臣说: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然获胜,曹丕胜利在望,却不料遇到疫疾,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退兵。

黄初四年,曹仁、曹彰、贾诩先后去世。

黄初五年四月,曹丕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去世黄初六年二月,派遣使者从许昌到沛郡询问民间疾苦,救济贫困者。

同年,并州刺陵。

政治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两项新政:第一项新政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同时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

为了传之久远,他还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

三国魏朝开国皇帝曹丕生平简介

三国魏朝开国皇帝曹丕生平简介

三国魏朝开国皇帝曹丕生平简介魏文帝曹丕,魏国的开国皇帝,枭雄曹操之子。

生于公元187年,死于公元226年,享年四十岁,于公元220年登基,在位六年,死后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世祖,最后葬于首阳陵。

曹丕是东汉末期著名的政治家。

天生聪颖,自幼便博览群书,诸子百家,经典古籍早已了然于心,八岁便已熟练掌握射箭骑马,从叛军中骑马逃脱时年仅十岁。

随着年龄增长,就已经跟随父亲曹操南征北战,攻破邺城,战绩斐然。

曹丕善于玩弄权术,建安二十二年,在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中取得胜利,赢了弟弟曹植,被立为世子。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魏王,此时汉朝早已岌岌可危,曹丕强迫汉献帝退位,取汉为魏,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魏朝自此建立,他推行九品中正制,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这些都体现出他卓越的政治才能。

他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他的诗歌形式多样,言语通俗清新。

此外他找人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他的《典论.论文》更是开创了文学批判的先河。

曹丕驴叫出自一个典故。

古代魏国时流传一个怪事,说是有人喜欢听驴叫,而且觉得驴叫的声音非常美妙,特别享受。

相传当时魏国很多文人名士甚至朝臣都喜爱驴叫,而且还争相模仿驴的叫声。

这在现代人看来,非常荒唐至极。

但是就像现在的有些怪异时尚风潮一样,学驴叫或许就是那时候的时尚。

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都重视文学,喜欢吟诗作对,并且在文学领域均有所成就。

魏王如此,其它文人更是争相推崇。

当时曹操为了追求文学还建造了一个铜雀台,相当于现在的别墅,专门用来提供文人活动的场所。

三曹是当时文坛领袖,其他才子又有建安七子的名号。

曹丕夺继承权的时候,更加广招人才,结交文人,为在曹操面前显露才华。

建安七子里有一个叫王粲的,和曹丕相交甚好。

王粲是建安七子里的文豪,才华卓绝,为人率性幽默。

他就常以模仿驴叫,逗趣友人。

建安二十一年。

曹操带王粲随从征讨孙吴。

次年,王粲病死。

曹丕为王粲举办了十分奢侈的葬礼,他带领一众文人好友去祭拜王粲。

姓魏的历史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姓魏的历史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姓魏的历史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姓魏的历史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姓魏的历史名言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见解,留存至今,成为我们思考和学习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介绍不少于30句姓魏的历史名言,涵盖了政治、文化、哲学等领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魏姓历史名人的思想和贡献。

正文:1. 魏武帝曹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魏武帝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3. 魏武帝曹操:宁可抱椠百万,不可读书万卷。

4. 魏文帝曹丕:天下者,礼义之所存也。

5. 魏文帝曹丕:人有所思,心有所念。

6. 魏文帝曹丕:尚书懈怠,刺史不能不职。

7. 魏明帝曹叡:心有不恭,事有不实。

8. 魏明帝曹叡:忠良之臣,死亦如之。

9. 魏明帝曹叡:智者众言,愚者寡言。

10. 魏明帝曹叡:不独观物而后言,亦不独与人而后言。

11. 魏太武帝曹魏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12. 魏太武帝曹魏禅: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13. 魏太武帝曹魏禅:志在必得,事竟必成。

14. 魏太武帝曹魏禅:闻长安之人皆知吾之名,此何人也?15. 魏文帝曹魏禅:人人皆知朕当尊重母后,知子之有德,贤路在家。

16. 魏文帝曹魏禅:朕自作伐,所以诛暴乱,封禅禋祀不以为事也。

17. 魏景初年:凡国家之大敌,常在其内。

18. 魏景初年:国之所以亡也,必先死其上者。

19. 魏景初年:能使国民之众附我,如蚁群之归面。

20. 魏元帝曹奂:兵者,国之大事也,不可不慎也。

21. 魏元帝曹奂:天下之事难者,为之,则难矣;不为,则更难。

22. 魏元帝曹奂:后知后觉,及时不利。

23. 魏青龙二年:闻有君子,如闻鸿鹄之鸣。

24. 魏黄初之际:兵有志者,不在乎一人。

25. 魏黄初之际:一人不能为智,智在诸人。

26. 魏仿承:行方正而南面,举必行,害无隐。

27. 魏善见:知其然而偏不知其所以然。

28. 魏京海:道损不损于人,四大始明存于八正道。

29. 魏位堡:出则怒浪挟残冰,入则霜雷入浮云。

30. 魏维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范升文言文翻译

范升文言文翻译

范升,字伯山,陈留外黄人也。

初为县小吏,后举孝廉,为郎中。

升性刚毅,有节操,不苟合取容,以直道自持。

历仕汉、魏,历官至光禄勋。

升少孤,家贫,常以读书自娱。

虽处贫贱,而志节不衰,每自比于古人。

年二十,举孝廉,对策高第,擢为郎中。

时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升虽位至郎中,然不改其志,常以直言进谏,不避权贵。

魏黄初元年,升迁为侍中。

时魏文帝曹丕欲立太子,升上疏谏曰:“太子,国之储君,宜以德行为先,不宜以年齿为次。

今太子年已长,德行未备,若不早定,恐生他变。

”文帝纳其言,遂立曹叡为太子。

魏明帝即位,升为光禄勋。

时明帝好文学,升因进言曰:“陛下圣明,文学盛矣,然国之根本,在于农桑。

愿陛下省文学之务,专意农桑,以安百姓。

”明帝深纳其言,遂令百官各修职事,专意农桑。

升在朝,屡以直言进谏,不避权贵,故常遭人忌恨。

时有宦官张让,权倾朝野,升乃上疏弹劾之,曰:“张让专权误国,欺君罔上,罪不容诛。

”疏上,明帝命有司查办。

张让惧,乃求升,愿弃官免罪。

升不从,曰:“吾为忠臣,岂可因权贵而屈己?”遂不屈。

魏青龙三年,升以年老致仕,归乡里。

时乡里人皆敬重之,号为“范公”。

升归隐后,常与故人相访,谈诗论道,自得其乐。

年八十,卒于家中。

升虽历仕汉、魏,然一生廉洁自守,不营产业,家无余财。

其子孙虽不显赫,然皆敦厚朴实,承继其志。

升之为人,刚毅正直,忠诚勇敢,虽遭人忌恨,然其德行光耀后世,为世人称颂。

译文:范升,字伯山,陈留外黄人。

起初担任县里的小官吏,后来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

范升性格刚毅,有节操,不迎合取悦他人,坚守正直之道。

历经汉朝、魏朝,官至光禄勋。

范升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常常以读书自娱。

虽然身处贫贱,但他的志节并未衰减,常常以古人自比。

二十岁时,被举荐为孝廉,对策考试获得高名次,提拔为郎中。

当时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范升虽然官至郎中,但并未改变自己的志向,常常直言进谏,不避权贵。

魏黄初元年,范升升任侍中。

当时魏文帝曹丕想要立太子,范升上疏劝谏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应该以德行为先,不应该以年龄大小为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文帝曹丕的为君之道
魏文帝曹丕是三国第一个称皇帝的人,虽然一生不及曹操的文治武功,可创建魏国,发展经济,改革政治,多有建树。

尽管在历史上别人说他很善于做秀,不过毕竟因为是文人,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他还是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做事,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政客。

其一,厚待汉帝,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

不是把刘协控制在京城,而是让他留在封地,在山阳这个地方,汉朝皇帝仍然保留住自己的权威,据说后来汉献帝一直给人家悬壶济世,当了一名赤脚医生,为当地百姓决了病痛之苦。

其二,尊奉儒家,大张旗鼓的尊孔。

曹丕说:“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在鲁、韂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

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礼,修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遭天下大乱,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绝而莫继,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鷪蒸尝之位,斯岂所谓崇礼报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

”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韂之,又于其外广为室屋以居学者。

在曹丕的号召下,全国尊儒之风盛行,可惜生命太短,让人唏嘘。

其三,对于不愿意为官的前朝老臣杨彪绝不强求,彪见汉祚将终,自以累世为三公,耻为魏臣,遂称足挛,不复行。

积十余年,帝即王位,欲以为太尉,令近臣宣旨。

彪辞曰:“尝以汉朝为三公,值世衰乱,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复为魏臣,于国之选,亦不为荣也。

”帝不夺其意。

黄初四年,诏拜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朝见位次三公,如孔光故事。

彪上章固让,帝不听,又为门施行马,致吏卒,以优崇之。

年八十四,以六年薨。

曹丕是一个很重视气节的人,他仰慕杨彪的为人,所以杨彪不愿意做大魏国
的官职,他一点也不在意,相反照样好吃好喝好款待,而对于曾经投降的大将于禁,却让他在拜谒魏武帝曹操的陵墓时,故意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来羞辱于禁。

其四,杜绝后宫参政:“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

自今以后,髃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这是一项法规,果然大魏很少有后宫参政的,可惜权臣后来尾大不掉。

其五,要求薄葬,一切以节俭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曹丕曾说:“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骨无痛痒之知,頉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

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

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

”曹丕一直认为葬就是藏身的地方,死了以后,骨头也不知痛痒,因此棺椁只需要放下尸首,寿衣只需要包裹死肉,至于金银玉器之类,一定不要放到棺材里。

总之,曹丕在位的日子里,统治期间,曹魏国力进一步增加,版图得以扩大,多次击败羌胡、鲜卑等族的进犯。

死后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

比起那些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帝王,曹丕的确是一个英名的好皇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