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
曹丕怎么死的

曹丕怎么死的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是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也是魏文帝曹丕的正式封号。
他是曹操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皇位,并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奠定了魏国的基础。
然而,曹丕在位期间并不长,只活了39岁,那么他是如何死去的呢?曹丕生平曹丕于187年出生在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亳县)的一个军事世家家族中,他有个兄弟曹植,还有一位同母异父的弟弟曹彰。
曹丕的父亲曹操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曹丕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政治智慧,曹操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父亲的权力和地位,成为了魏国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改革措施,加强了魏国的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军事政策,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地位。
曹丕的死因曹丕在位期间,身体一直不好,经常因病而休息。
据记载,曹丕生前患有“丹毒”(即丹疹),这是一种皮肤病,症状是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和水疱。
丹毒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皮肤接触、血液传播等方式传播。
在曹丕去世前,他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
据史书记载,曹丕临终时出现了高热、寒战和呕吐的症状。
据说曹丕的内脏已经非常虚弱,无法承受剧烈的病痛,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曹丕去世后,他的长子曹睿继承了他的皇位,成为了魏明帝。
曹丕的死对魏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改变魏国的统治地位。
曹丕的影响曹丕作为魏国的第二位皇帝,对魏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魏国的统治地位。
他还进行了军事改革,提高了魏国的军事实力。
此外,曹丕还注重文化建设,提倡文学艺术。
他曾经召集了一批文学家和艺术家,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和比赛。
他本人也是一位文学家,亲自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如《观沧海》、《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曹丕的这些举措不仅为魏国的政治和军事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也为魏国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
三国时期的名将曹操的儿子

三国时期的名将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三国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同样,曹操的儿子也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重点介绍曹操的儿子们以及他们在三国时期的贡献和影响。
一、曹操的长子曹丕曹操的长子曹丕,也被称为魏文帝。
曹丕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才能。
他于220年继承父亲的位子,成为曹魏的首任皇帝。
在位期间,曹丕致力于推广文化和艺术,使曹魏逐渐成为一股有影响力的政治实体。
曹丕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以骈文闻名于世。
他的代表作有《典论》、《与吴质书》等。
他的文学成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创了骈文的先河。
二、曹操的次子曹植曹操的次子曹植是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
虽然他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不及其兄曹丕,但他的文学才能却远胜于曹丕。
曹植的文学天赋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
曹植以其优美的诗文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包括《洛神赋》、《白马篇》等。
其中,《白马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曹植还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曾多次为父亲曹操提供良策。
虽然他的贡献被后人所忽视,但他对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其他曹操的儿子除了曹丕和曹植,曹操还有其他几位儿子,如曹昂、曹河、曹霖等。
虽然他们的名声不如长子曹丕和次子曹植响亮,但他们在三国时期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曹操的儿子们在军事方面承袭了父亲的衣钵,他们中的一些人继承了曹操的军事天赋,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在曹魏政权中,他们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为曹魏的发展和统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总结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将,他的儿子们也都是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
曹丕和曹植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们的才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的曹操儿子们虽然名声不如他们两位哥哥响亮,但他们在军事和政治方面同样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曹操一家在三国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才能和贡献为这个时代增添了不少色彩。
他们在政治、文化和军事方面的成就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皇帝七步成诗的才子皇帝

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皇帝七步成诗的才子皇帝曹丕,字子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战略家,也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
他除了执政有方,对于文学艺术也有着非凡的造诣。
据史料记载,在位期间,曹丕曾以七步成诗的才能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曹丕的生平事迹、七步成诗的故事以及其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曹丕,即魏文帝,是魏国建立者曹操的长子。
他出生于公元187年,幼年聪颖好学,在曹操的培养下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年少时就展现出了很高的文学天赋,善于作诗。
曹丕即位后,致力于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
据《魏书》中记载,曹丕在一次宴会上,与好友相谈甚欢。
宴会结束后,曹丕提议以七步成诗的方式进行文艺竞赛。
他们约定每人用七步的步韵各写一首诗,以观赏对方的才华。
曹丕首先起舞,一边走一边作诗,最终用七步的时间完成了一首优美动人的诗作。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登楼赋诗》。
《登楼赋诗》是曹丕的一首咏怀之作,通过对登楼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以及对将来的期许。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变迁和沧桑。
这首诗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并广泛流传至今。
曹丕七步成诗的才能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赞叹。
这个传奇的故事凸显了曹丕在文学上的卓越才华和独特的创作能力。
同时,曹丕七步成诗也成为后世文人的激励和追求的目标。
通过这一故事的传承,曹丕的文学形象得以永久地留在了历史长河中。
曹丕的七步成诗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成就,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皇帝的独特魅力。
曹丕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并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渴望让国家强盛。
七步成诗的才艺更是使曹丕在政治上更加得到臣民的认可和支持。
他以文治国的理念,用自己的文学才能来影响和感染人们。
曹丕的七步成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他治国策略的一种体现。
在曹丕的统治下,魏国的文化繁荣达到了一个巅峰。
他鼓励文学艺术的发展,提倡才华横溢的文人登第,使得魏国的文化底蕴不断积累。
曹丕短歌行译文及注释

短歌行〔魏晋〕曹丕原文: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作品简介《短歌行》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此诗写思亲之情。
每四句为一解,共六解。
第一解写睹物思人,而人不在;第二解写失去依恃,泪流不已;第三解以写鹿麂飞鸟之乐,反衬己悲;第四解写孤独无依之哀;第五解写怀忧早衰;末解痛亲早亡。
全诗写得质朴、本色,且其中有作者诗文“工于言情”的特点,十分细致、生动。
逐句译文仰瞻(1)帷幕,俯察(2)几(3)筵(4)。
抬头望灵堂,低头看灵位。
其物如故(5),其人不存。
东西还是原来样,父亲却已不在人间。
神灵倏忽(6),弃我遐迁(7)。
他的魂魄是这样匆忙,把我丢下,弃我于人间。
靡瞻靡恃(8),泣涕(9)连连(10)。
我无依无靠不见亲人面,止不住两眼泪涟涟。
呦呦(11)游鹿,草草(12)鸣麑(13)。
走著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14)。
翩翩的飞鸟啊,带著小鸟飞回巢边。
我独孤茕(15),怀此百离(16)。
只有我孤苦零丁,满怀悲苦痛难言。
忧心孔疚(17),莫我能知(18)。
忧伤的心啊,太痛苦,没人知道我的悲酸。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19)。
古人有过这样的话:"忧愁会使人衰老"。
嗟(20)我白发,生一何(21)早。
可怜我的白发,生得多么早!长吟永叹,怀我圣考(22)。
长歌复长叹,把父亲深深怀念。
曰仁者寿(23),胡不是保(24)。
古语说:”仁德的人可以长寿”。
为什么我的父亲不长寿百年?注释(1)仰瞻:抬起头来谦恭的观看。
意同“瞻仰”。
(2)俯察:低下头来仔细的看。
(3)几:矮小的桌子,古代人用以倚凭身体。
(4)筵:竹席。
(5)如故:同原来一样。
(6)倏忽:疾速。
曹丕简介

【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的儿子。
公元二二○年代汉称帝,即历史上所说的魏文帝。
曹丕继承其父曹操的事业,在经营国家、发展中原地区的生产方面,也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他维护豪族利益,建立了所谓「九品中正法」,为自此以后四、五百年间腐朽反动的士族门阀制度开了头,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很坏的。
曹丕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都喜爱文学,都是建安时期文学方面的积极创作者和热心提倡者。
曹丕诗文的风格悲婉凄清、低回纤弱。
《文心雕龙》曾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沈德潜曾说「子桓诗有文士气」,大约都是指的这个意思。
总的说来,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不如其父与其弟。
但就论说文而言,曹丕的成就比其弟曹植为高,有名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专篇著作。
曹丕的著作有辑本《魏文帝集》,诗歌注本以黄节的《魏文帝诗注》略为详备。
三国魏朝开国皇帝曹丕生平简介

三国魏朝开国皇帝曹丕生平简介魏文帝曹丕,魏国的开国皇帝,枭雄曹操之子。
生于公元187年,死于公元226年,享年四十岁,于公元220年登基,在位六年,死后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世祖,最后葬于首阳陵。
曹丕是东汉末期著名的政治家。
天生聪颖,自幼便博览群书,诸子百家,经典古籍早已了然于心,八岁便已熟练掌握射箭骑马,从叛军中骑马逃脱时年仅十岁。
随着年龄增长,就已经跟随父亲曹操南征北战,攻破邺城,战绩斐然。
曹丕善于玩弄权术,建安二十二年,在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中取得胜利,赢了弟弟曹植,被立为世子。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魏王,此时汉朝早已岌岌可危,曹丕强迫汉献帝退位,取汉为魏,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魏朝自此建立,他推行九品中正制,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这些都体现出他卓越的政治才能。
他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他的诗歌形式多样,言语通俗清新。
此外他找人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他的《典论.论文》更是开创了文学批判的先河。
曹丕驴叫出自一个典故。
古代魏国时流传一个怪事,说是有人喜欢听驴叫,而且觉得驴叫的声音非常美妙,特别享受。
相传当时魏国很多文人名士甚至朝臣都喜爱驴叫,而且还争相模仿驴的叫声。
这在现代人看来,非常荒唐至极。
但是就像现在的有些怪异时尚风潮一样,学驴叫或许就是那时候的时尚。
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都重视文学,喜欢吟诗作对,并且在文学领域均有所成就。
魏王如此,其它文人更是争相推崇。
当时曹操为了追求文学还建造了一个铜雀台,相当于现在的别墅,专门用来提供文人活动的场所。
三曹是当时文坛领袖,其他才子又有建安七子的名号。
曹丕夺继承权的时候,更加广招人才,结交文人,为在曹操面前显露才华。
建安七子里有一个叫王粲的,和曹丕相交甚好。
王粲是建安七子里的文豪,才华卓绝,为人率性幽默。
他就常以模仿驴叫,逗趣友人。
建安二十一年。
曹操带王粲随从征讨孙吴。
次年,王粲病死。
曹丕为王粲举办了十分奢侈的葬礼,他带领一众文人好友去祭拜王粲。
曹丕所作之诗《燕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曹丕所作之诗《燕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好词好句、故事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schemes, insight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mplete stori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曹丕所作之诗《燕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曹丕所作之诗《燕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燕歌行二首》是魏文帝曹丕创造的一组七言诗。
曹丕

曹丕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
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人物简介魏文帝曹丕,魏朝开国皇帝。
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
是三国时代第一位皇帝,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
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
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年仅八岁,即能为文。
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
延康元年(220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积极调节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
当年十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
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
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
下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权力;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
提倡节俭、薄葬,预作《终制》。
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曹丕的一些措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他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率大军南下伐吴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学有相当高的成就。
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
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文帝曹丕——开启三国之世的才子皇帝提起曹丕,大家可能第一印象就是他逼迫自己的弟弟曹植,使曹植不得不七步成诗以求活命(然而仅记载于世说新语,基本肯定是伪作),还有就是篡汉自立,以及和甄宓郭女王的三角恋。
另外其他还有不少野史小说把害死曹昂、害死曹冲、害死曹彰的锅让他背。
(这些是野史段子,不见于正史)。
所以曹丕一直都属于知名度高、路人好感度低的皇帝,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大多以偏反派的配角形象出现。
那曹丕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是怎么评价他的。
《三国志》中陈寿是这样评价曹丕的:“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陈寿认为啊,魏文帝这个人,天资聪颖,文采不凡,下笔成章,博闻强记,才艺双全,就是气度不大,要是再具备博大的气度,修养公平的德行,追求远大的抱负,心存弘伟的道义,那么与古代的贤君相比,也差不多了。
也就是说陈寿是肯定文帝的文采的,但对于魏文帝政治上的作为是持否定态度的,基本算是说他政治上一事无成。
而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才略》一篇中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
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面减才,思王以势窘而益价,未为笃论也。
”这就是拿曹丕跟曹植做对比了,刘勰说魏文帝曹丕的文才,旺盛而清丽,过去的评论贬低他,认为比曹植相差千里。
但曹植是文思敏捷而才气俊秀,诗歌华丽而章表卓越;曹丕则思考周详而才力迟缓,因此他的名声不大。
可是曹丕的乐府诗清新激越,《典论·论文》辩明扼要:注意到他们各有长短,也就可以做正确的评价了。
但世俗之情对人的或抑或扬,往往是随声附和,于是使曹丕因身为帝王而降低了文才,曹植因处境困难而增加其价值,这并不是准确的论断。
此论,带有为曹丕“平反”的意味,认为世人低估了魏文帝的才华,曹丕做了皇帝,而曹植怀才不遇,出于
同情弱者的心态,人们往往褒曹植抑曹丕。
不管是陈寿还是刘勰,亦或是其他人对曹丕的评价,都肯定了他卓越的文学才能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
但我们要知道曹丕他首先是一位皇帝,其次才是一位文人,所以我们先从政治的角度谈谈他,说一下作为政治家的曹丕。
曹丕在即位魏王之初,便出台两项新政:第一项就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同时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
第二项新政是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
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在文化上,曹丕他重视礼教文乐,禁止“非祀之祭,巫祝之言”,修正被战乱毁坏的孔子家庙,回复以前的制度规模。
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在短时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得以复兴下令除禁轻税,说关口渡口是用来便于商旅j通行的,池水林木是为了防御灾害的。
设置禁令,家中税收,于百姓不利,于国家不利。
这对战乱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减轻人民负担,促进贸易,发展经济,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还下令殡葬死亡将士,禁诽谤,禁复私仇,议轻刑,以收拾散乱的民心,使北方地区出现多年不见的安定和平。
此外,曹丕在位时,还假借征吴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汉末以来,青、徐一带存在着以臧霸、孙观等为首的割据势力,他们虽归顺曹操,却拥有独立的地盘和兵力,曹操不得不对他们采取羁縻政策。
曹操刚死,在洛阳的青、徐兵就发生骚动,曹丕采取抚而不讨的策略,稳住了他们,控制了局面;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以孙权不纳质子为由,三路伐吴,借机剥夺了臧霸的兵权;黄初五年、六年(224年、225年),曹丕两次亲自督师伐吴,均止步于广陵,未与吴军交锋,却平息了利城兵变,彻底解决了青、徐的隐患。
因此后世推测,曹丕亲征的真实目的不是伐吴,而是以此为幌子
不声不响地平定青、徐割据势力,充分表现出他作为政治家的小心谨慎又不失坚决果断的素质。
史学家田余庆评价说:“曹丕在广陵之役中最终解决了青徐豪霸割据一方的问题,增进了魏国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可以说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称说而又被人们忽略了的政治大事……广陵之役解决了青徐问题,使东方归于一统,魏国国势更加强大起来”。
从政治家这个角度,曹丕和大多数政治人物并无什么差距,他的文治武功在所有皇帝中只能算是中上水平。
但从第二个角度则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作为建安时期文学家的曹丕。
我们可以完全不假思索地说,三曹的文学地位还要比他们的政治地位重要得多得多。
就先说《燕歌行》吧,这也是《大学国文》里的选文,这是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第一”都可以说是具有极大开拓性的,是具有一定划时代意义的。
言志转向抒情,也就是诗变成了真正的诗,为自己的独特感情而写的诗,内容拓宽了,形式也随之拓宽是必然之事,开始做这件事的是曹丕。
而他另一篇杂言体的诗《大墙上嵩行》,更是后世无数长篇歌行的师承。
如果说《燕歌行》对诗歌的拓宽表现在字数方面,那么这首诗的开拓则更加大胆,他几乎是在宣示人们:诗就是诗,即使写成散文的形式,它也一样是诗,诗有诗的语言,有诗独特的身份。
王夫之评价这首诗时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
”看到这两个璀璨的名字,我们或可一窥该诗的影响力。
曹丕的另一巨作《典论·论文》更是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虽然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它的大部分。
从现在传世的章节来看,除了对文学的空前重视,它同样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及功业追求。
无论如何,文学自觉性的旗帜在这里高高升起,无论是为天下,还是为自己,至少它们已经能在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不再是雕虫小技。
“载主而征,救民涂炭。
彼此一时,唯天所赞。
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我想,曹丕始终是一位才子,他内心充满着建安精神——对价值与功业的追求,所以他成为当上皇帝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