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也论曹丕的文气说

2015.11曹丕作为王侯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首领,与建安七子交往甚密,他在《与吴质书》中写到:“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1]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他们关系亲密,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曹丕深受曹操“人为贵”思想的影响,提出“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唯贤知贤,人不易知”(《秋湖行》),在这种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导下,曹丕对作家的批评,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评判,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
“文气说”思想内涵丰富,涉及到文学的本体、作品的风格及作家的人生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试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曹丕的“文气说”。
一、曹丕“文气说”的独特内涵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是这样论述“文气”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2]曹丕认为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每个作家身上体现出的“气”,也各不相同,用音乐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别,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这里的“气”究竟有什么内涵呢?中国古代哲学家注重“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视为一体,提出了“元气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而致。
汉代时,哲学家们将人的品性与“气”结合起来,认为人的性格是由所禀受的气决定的。
汉末魏初所盛行的人物品评活动也较多地从“气”的角度谈论人的品性。
基于以上理论依据,曹丕提出了“文气说”,他所谓的“气”,主要偏重从气质着眼,作品的气貌和作家的气质、才气相统一,但着重强调的是后者。
其实,这里的“气”既指作家的天赋,也指作家后天的才能,它们是统一的。
但在那个时代,人们常把后天才能看作天赋的转换,曹丕说“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此处的“气”就是天赋和后天才能的相统一的表现,由于每位作家气质各不相同,故创作风格也迥异,如“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等。
谈曹丕“文气”说

谈曹丕“文气”说舒城晓天中心校程贞转231350一、“文气”里的“气”之源“气”的概念起源于春秋战国。
最初是与“道”紧密结合的一个用语。
中国古典哲学对宇宙如何形成、生命如何产生等问题有很深入的思考,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的根本范畴是“道”,老子对“道”进行了描绘,“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是天下万物之母,但在老子哲学中,能够直接生成生命现象的并不是“道”,而是“气”。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这段话进行了分析,“就《老子》42章说,它大概是一种宇宙形成论的说法,因为它在下文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照下文所说,一它本是一个哲学范畴,代表了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后来逐步进入美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理论使用最广的范畴之一。
从先秦以至汉魏,所谓“气”除了包括生理之气的意义外,还包发展出含有精神气质的内容。
这种内容的变化引出了关于主体修养的养气说。
于是,气“不可力强而致”,成了“气可以养而致”。
中国最早的养气说是针对养生而发的,所养之气主要是指人的血气。
如《左传·昭公十一年》有“守气”之说,孟子又把“知言”、养气联系在一起,并把“配义与道”作为积养其浩然之气的方法。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公孙丑》)孟子最关心的是社会生活中人性的善与人格的美,“浩然之气”所指的也是人的道德修养、伦理人格等理性生命之光辉。
孟子首创“气”之概念;所谓“浩然之气”,便是孟子所禀有正义之气——禀赋正义之意气。
浩然之气既可“塞于天地之间”,则文人之意气自亦可充塞于诗文之中。
所谓“养气”,也就是一种不断向理想人格提升的道德修养,需要“集义所生”、“配义与道”,艰苦努力,方能“塞乎天地之间”。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发布时间:2021-09-03T02:21:42.54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8期作者:郭丹妮[导读]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气”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曹丕以前人对“气”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建安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即突出作家的个性气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文气说”作为曹丕文学和美学思想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文气说”的产生、内容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曹丕的《典论·论文》反应了汉魏之交美学思想的变化,他提出的文艺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通过研究建安七子的才能之所长,辨析各种文体的特征,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他开创了从作家的精神世界这一层面来把握文学作品特色的基本思路,从作家的个性入手来研究文学创作的基本风格。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曹丕“文气说”的理论来源曹丕的“文气说”这个命题的提出,有极其深厚的思想渊源。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气”论。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从对作为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到作为世界本源的哲学本体再到对文学艺术品评的一个审美范畴,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演变。
根据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气”的阐述,大致可以把“气”的内涵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富有代表性的是先秦时期老子的观点,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就是指代“气”,老子认为是“道”产生了混沌的“气”;混沌的“气”又在此基础上分化为“阴”和“阳”两种气;“阴”和“阳”二气又互相交通而形成一种和合的状态;万物就从这里产生。
曹丕“文气”说述评

曹丕“文气”说述评摘要:“文气”说是曹丕的重要理论,并首次提出了不同作家的“气”的“清浊”不同,决定了作品的“巧拙”与否。
这一看法不仅是对先人关于“气”理念的继承,也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清浊,巧拙,气东汉末年,魏晋初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致使人们倾向于臧否人物,而文学在不自觉和自觉中走向了品论文章这条路。
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便是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种新风气。
在此,我将从“文气”说由来,“文气”说主要内容,“文气”说的影响三大方面对曹丕“文气”说进行一个述评。
一.“文气”说由来提到“文气”不得不先提到“气”。
“气”来源于哲学的范畴,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类似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中的某一元素。
在先秦诸子著作里,“气”被看作为两个观点。
一种观点是被看作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万物的生成。
例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在老子看来,道生成混沌一气,一气生成阴阳二气,阴阳感应生成冲气而成三气,三气生成万物。
因此,自然万物乃是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和谐统一的产物。
因此,老子的“气”(阴阳二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气”就是连接“道”和“万物”的桥梁,“气“既有“道”的无,也有“万物”的有的性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气”指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境界。
例如: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气”是一种正气,是个体人格精神和英雄性格之气,为曹丕“文气”说的心理方面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讲,“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又讲:“人禀气而生,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在这里,王充用“禀气”多少来评人的聪明贤拙,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虽然还没有脱离董仲舒将“气”伦理道德化的攀笼,但已有明显的进步。
浅析曹丕“文气说”

目录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
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浅谈曹丕的“文气说”

浅谈曹丕的“文气说”作者:黄立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4期摘要:“文气说”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其中对文学风格,曹丕开创性地提出了“文气说”,并将气分“清浊”。
这不仅是对先人提出的“气”的升华,同时也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气之清浊;风格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42-01魏晋时期,随着我国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相继产生。
曹丕的《典论·论文》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不可小视。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五个主要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介于“文气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文气说”进行一些分析,从“文气说”的源起到令人争议的清浊之辨,做一个由表及里的论述。
一、“文气说”的源起气,在中国古代实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可是其中的“金”是指金属,显然不是石器时代所有的概念,因此英国的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认为在五行说之前,中国上古时代也曾经有过一个气、水、火、土的四大元素说,与古印度和古希腊哲学一样。
“气”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哲学范畴之一。
那么,曹丕所谓的“气”又是什么呢?在蔡镇楚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在盛源、袁济喜先生合著的《华夏审美风尚史·六朝清音》中,他们都认为曹丕“文气说”的提出是受孟子“养气说”的影响而来。
但我认为不然,曹丕所说的“气”与孟子所说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的“气”是有区别的。
论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

文学作 品而言 , “ 气” 又是文 学作 品本 身所表现 出来 的风 格 ,
这是与创作主体本 身的天赋、 个性 、 气质 紧密 相连 的。所 以, 曹丕所 提 出来 的“ 文 以气为 主” 是指创作 主体在进 行文学创 作时, 其 本 身所 具备 的天 性 、 才能、 气质、 禀赋 起 了 关键 作
对“ 气之清浊有 体” 这一命题 , 也是众说纷 纭。曹丕认为 “ 气之 清 浊有 体 , 不可 力 强而 致 ”“ “ ㈣。若 把创 作 主 体 的 “ 气” 简 单分成“ 清” 与“ 浊” , 则不妥 , 因为作 家的“ 气” 千 变万
素, 也是人 精神情 感活动 的生命形态 , 中国古代 “ 生命 哲学”
证: 徐干 “ 时有齐 气” : 应砀 “ 和而不壮 ” ; 孔融 “ 体气 高妙” ; 刘
曹丕在 《 典论 ・ 论文 》 中首次提 出了“ 文气 ” 的命题 , 他 说: 桢“ 壮 而不密” , “ “ 他奔放 、 洒脱 、 倔 强的个性 决定 了其 作
文 以气为主 , 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 音乐 , 曲度 虽均 , 节奏 同检 , 至于引气 不齐 , 巧拙有素 , 虽在父兄, 不
起 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 。
如何理解曹丕所提 出的“ 气” 呢?有人认为“ 气” 是作家 的“ 才情 ” , 有人说“ 气” 指 作家先天 的气质 、 禀赋 , 有人则认 为 “ 气” 是个人后天培养训练的习性。 “ 气” 是什么呢? 在 中国传统哲 学 中, “ 气” 是一个 具有普遍 意义 、 涵摄 丰 富而演 变繁杂 的范畴之 一 。它 既是组成 宇宙万物 的物质元
一
化, 不能用“ 清” “ 浊” 来简而概 之, 作家 的气 质禀赋是“ 清” 与
曹丕的文气说

曹丕的文气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句出于皇帝金口的名言,使历代文人引以为荣,纷纷用它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使它的名气越来越响。其实,曹丕说这句话,既是拾王充《论衡》之牙慧,又别有用心,并不值得如此揄扬。在这篇文论中,真正对后世文艺理论有很大贡献而值得重视的,乃是它所提出的“文气”说。
汉末魏晋,品评人物的清议之风大为流行,气的刚柔强弱自然也成为一个广泛地用来评骘人物容貌、体质、性情、贤愚等等各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所谓“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至”(王充《论衡·无形篇》),“人禀气生,性分各殊”(刘劭《人物志》)云云。
到此为止,所谓的“气”虽然包括了人外在和内在的所有特征,但还仅限于人物自身,到了曹丕手上,他又依据气所原有的循环、流动的特点,将气的概念进而引申到人类的创作领域。他的“文气”说,实际上就是将人的创作活动视为人的禀赋的投射或外置,因此正如人以气为主一样,他所创作的文也是“以气为主”的。
气既已上升为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那么人类的生命自然也来源于这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故《礼记·乐纪篇》说“气盛而化神”,《列子·天瑞》说气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这也就是庄子在《知北游》中所说的:“通天下一气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摘要:《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关键词: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著。
通过学习,我觉得《典论论文》最突出的一个内容即曹丕提出了文气说。
《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天赋禀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不可力强而致”。
正如音乐之巧拙,即使循着同样的曲谱和节奏,音乐家们还是演奏出了不同的特色。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他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和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
曹丕所提倡的“气”,和孟子所说的“气”则是完全不同的性质。
孟子的“气”是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具有的“配义之道”的“浩然之气”;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是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
“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文气”遂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
但对曹丕的“文气”说的解释历来众说纷坛,分歧很多。
对于“气”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一曰才性,二曰气势,三曰风气,四曰风格,五曰才气,六曰语气。
我认为,文以“气”为主主要指作家的“风格”而言。
风格即人,也就是说作家的个性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
作家的才能为什么各不相同呢?为什么有人擅长写这种文体,有人则擅长写那种文体呢?为什么写的是同一类文章而风格又各不相同呢?曹丕认为这是由于人的个性不同的缘故,亦即各人禀气之差别而造成的。
曹丕在其文论中讨论了许多作家作品风格的差异,对其不同的优长都予以充分肯定,从而表现出他的文学批评标准。
曹丕说“气之清浊有体”,把气分成清浊,认为这种分别是由“体”决定的,不可以勉强改变。
这就是在讲各个作家所具有的写作风格,是由各人的性格决定的,是别人勉强学不到的。
曹氏父子诗的不同风格就是一例。
曹操亲身经历长期的战乱,有统一的大志,却又未曾实现,所以他的诗慷慨悲壮。
曹丕缺乏曹操的雄才大略。
他的诗风格柔婉。
两种风格绝然不同。
所以“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
曹丕注意到作品的风格,推究造成风格的原因,是有意义的。
综上面所述,曹丕说明:气质不同,决定人们的喜好不同;而喜好不同,又决定文章的风格和人们对文体的选择也就不同。
一句话,气质决定人们对文体的把握不会是全面的,总会有所长,也会有所短,这就是“文各有体,鲜能备善”的理论根据。
但“气”并非空穴来风,以文化的修养为根本,个人思想为基,见之文字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
想增加“气”量,就必须增强“内功”。
饱读诗书,增强见闻,多想多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
然而,读书也要有技艺,每个人各有偏好,读书就要挑一些和自已风格相近的看,收获才会最好。
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诗的风格始终是以沉郁为主,学不了李白的飘然不群。
“风格”,真象曹丕所说“不可力强而致”。
我觉得曹丕这段关于文气说的论述,在逻辑上还显示了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
我们知道概念由内涵和处延构成。
内涵为质,外延为用,内涵越丰富(明确),外延就越小,适合范围就越窄;反之亦然。
比如,“人”的内涵没有“男人”的丰富,但“人”比“男人”的外延广,不论男女老小都可称为“人”,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男人”。
这里的“气”是一个概念,下面的“气有清浊”是说明了概念的处延。
“文以气为主”,是独立一句,对文章的“标准”下了一个判断。
下面的那些是一种递进关系,是对“气”的特点作进一步解释,其实就是由内涵到处延的过渡一样。
曹丕是我国文学史上提出文气说的第一人。
“文以气为主”这个命题的提出,就意味着理论上对作家创作个性的一种确认。
对作家来说,各人成就可能有大小之分,艺术上可能有高下之别,但只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卓然有以自立,则其名字和业绩就不会淹没在滔滔历史长河之中。
《典论论文》首先提出了作家才能与风格关系的理论和四科八种的文体风格论,为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风格论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其“文以气为主”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中文气说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文章具有崇高价值的说法是对文章价值观的突破,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重大影响,常常成为后世创作者和理论批评者所标榜的一个原则。
总之,《典论论文》确是一篇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学理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参考文献:
《典论论文》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