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气说的理论内涵
谈曹丕“文气”说

谈曹丕“文气”说舒城晓天中心校程贞转231350一、“文气”里的“气”之源“气”的概念起源于春秋战国。
最初是与“道”紧密结合的一个用语。
中国古典哲学对宇宙如何形成、生命如何产生等问题有很深入的思考,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的根本范畴是“道”,老子对“道”进行了描绘,“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是天下万物之母,但在老子哲学中,能够直接生成生命现象的并不是“道”,而是“气”。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这段话进行了分析,“就《老子》42章说,它大概是一种宇宙形成论的说法,因为它在下文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照下文所说,一它本是一个哲学范畴,代表了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后来逐步进入美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理论使用最广的范畴之一。
从先秦以至汉魏,所谓“气”除了包括生理之气的意义外,还包发展出含有精神气质的内容。
这种内容的变化引出了关于主体修养的养气说。
于是,气“不可力强而致”,成了“气可以养而致”。
中国最早的养气说是针对养生而发的,所养之气主要是指人的血气。
如《左传·昭公十一年》有“守气”之说,孟子又把“知言”、养气联系在一起,并把“配义与道”作为积养其浩然之气的方法。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公孙丑》)孟子最关心的是社会生活中人性的善与人格的美,“浩然之气”所指的也是人的道德修养、伦理人格等理性生命之光辉。
孟子首创“气”之概念;所谓“浩然之气”,便是孟子所禀有正义之气——禀赋正义之意气。
浩然之气既可“塞于天地之间”,则文人之意气自亦可充塞于诗文之中。
所谓“养气”,也就是一种不断向理想人格提升的道德修养,需要“集义所生”、“配义与道”,艰苦努力,方能“塞乎天地之间”。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发布时间:2021-09-03T02:21:42.54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8期作者:郭丹妮[导读]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气”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曹丕以前人对“气”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建安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即突出作家的个性气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文气说”作为曹丕文学和美学思想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文气说”的产生、内容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曹丕的《典论·论文》反应了汉魏之交美学思想的变化,他提出的文艺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通过研究建安七子的才能之所长,辨析各种文体的特征,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他开创了从作家的精神世界这一层面来把握文学作品特色的基本思路,从作家的个性入手来研究文学创作的基本风格。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曹丕“文气说”的理论来源曹丕的“文气说”这个命题的提出,有极其深厚的思想渊源。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气”论。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从对作为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到作为世界本源的哲学本体再到对文学艺术品评的一个审美范畴,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演变。
根据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气”的阐述,大致可以把“气”的内涵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富有代表性的是先秦时期老子的观点,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就是指代“气”,老子认为是“道”产生了混沌的“气”;混沌的“气”又在此基础上分化为“阴”和“阳”两种气;“阴”和“阳”二气又互相交通而形成一种和合的状态;万物就从这里产生。
也论曹丕的文气说

也论曹丕的文气说作者:皇甫国芳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22期皇甫国芳内容摘要:曹丕首次提出的“文气说”是古代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命题,文章阐释了曹丕倡导的“文气说”中“气”的独特内涵,揭示了曹丕以“清”与“浊”作为审美标准和以遒劲刚健作为审美追求的独特审美风格,展现了曹丕关切文学的人文精神传承的审美观照。
关键词:文气说风格清浊人文曹丕作为王侯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首领,与建安七子交往甚密,他在《与吴质书》中写到:“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1]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他们关系亲密,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曹丕深受曹操“人为贵”思想的影响,提出“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唯贤知贤,人不易知”(《秋湖行》),在这种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导下,曹丕对作家的批评,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评判,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
“文气说”思想内涵丰富,涉及到文学的本体、作品的风格及作家的人生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试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曹丕的“文气说”。
一、曹丕“文气说”的独特内涵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是这样论述“文气”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2]曹丕认为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每个作家身上体现出的“气”,也各不相同,用音乐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别,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这里的“气”究竟有什么内涵呢?中国古代哲学家注重“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视为一体,提出了“元气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而致。
汉代时,哲学家们将人的品性与“气”结合起来,认为人的性格是由所禀受的气决定的。
汉末魏初所盛行的人物品评活动也较多地从“气”的角度谈论人的品性。
文气说

文气说关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个性关系的理论观点。
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论“气”,首先论证文章风格各异、成就不同的根本原因,强调文章各有特色是由于作家各有不同的气质、个性,故称:“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是说人的气质、个性有清、浊的不同。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气分“清浊”,犹分“阴阳”这与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说的“气有刚柔”是一致的。
“清”是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
“浊”是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
由于作家的气质、个性的清浊不同,决定了诗文风格、成就的千差万别。
作家的气质、个性是先天的。
所以“不可力强而致”,即不是用人力可以强行造成或改变的。
因此由于作家的气质、个性的不同,创作就各有自己的专长与特点。
就是曹丕自己极为赞赏的“建安七子”,也认为他们难能兼擅。
如说徐干“时有齐气”,应玚则“和而不壮”,刘桢则“壮而不密”,孔融是“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气”,在中国古代本指构成宇宙万物的一种自然物质。
《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
”王充将“气”与精神活动联系起来,提出“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论衡·论死》)的观点。
这里的“血气”是指构成人体的物质、元气。
前此,孟子还曾提出“知音”、“养气”之说,孟子解释他所善养的“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集义所生”,需要“配义与道”。
这里的“气”,是指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曹丕继承了这些有关“气”的观点,运用于文论之中,阐述作家的气质、才性、思想修养、创作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的关系。
这对认识文学创作及其风格、成就,很有价值,对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但过分强调作家的先天气质、才性,忽视后天学习,包括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创作的影响,是其重大的局限。
曹丕“文气”说述评

曹丕“文气”说述评摘要:“文气”说是曹丕的重要理论,并首次提出了不同作家的“气”的“清浊”不同,决定了作品的“巧拙”与否。
这一看法不仅是对先人关于“气”理念的继承,也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清浊,巧拙,气东汉末年,魏晋初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致使人们倾向于臧否人物,而文学在不自觉和自觉中走向了品论文章这条路。
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便是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种新风气。
在此,我将从“文气”说由来,“文气”说主要内容,“文气”说的影响三大方面对曹丕“文气”说进行一个述评。
一.“文气”说由来提到“文气”不得不先提到“气”。
“气”来源于哲学的范畴,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类似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中的某一元素。
在先秦诸子著作里,“气”被看作为两个观点。
一种观点是被看作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万物的生成。
例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在老子看来,道生成混沌一气,一气生成阴阳二气,阴阳感应生成冲气而成三气,三气生成万物。
因此,自然万物乃是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和谐统一的产物。
因此,老子的“气”(阴阳二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气”就是连接“道”和“万物”的桥梁,“气“既有“道”的无,也有“万物”的有的性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气”指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境界。
例如: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气”是一种正气,是个体人格精神和英雄性格之气,为曹丕“文气”说的心理方面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讲,“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又讲:“人禀气而生,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在这里,王充用“禀气”多少来评人的聪明贤拙,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虽然还没有脱离董仲舒将“气”伦理道德化的攀笼,但已有明显的进步。
浅析曹丕“文气说”

目录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
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中西“文气说”与“风格论”之比较

中西“文气说”与“风格论”之比较中西的文论家都就文学风格论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讨。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气说”历史悠久,并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位置。
西方风格论的提出同样甚早,并也出现了许多对风格进行论述的文章。
一、“风格”与“文气”概说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的来源,原本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理念,其原始含义,一种说法是:元气生出一切事物,人之所以具有生命,便是秉承了自然之气,如“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篇》)。
另一种说法是:道生万物,而元气即是其中介,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其中的“一”就是指天地尚处于浑沌一体时的元气。
而“文气”,也是一个囫囵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准确的解释,但是它有一个基本的内核:“是指作家从体格元气到精神、气质、情感与性格的总和,是作家在精神活动和实践中表露出来的心理生理与行为方式特征的总和。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说,即是借用这种“气”将作家自身特质与作品相联系。
即“气”决定了作家的内在特质,而这些特质通过文章展现出来,形成“文气”,于是便有了“文如其人”、“心画心声”的说法。
在西方“风格”论中,有这样的解释,“假如‘风格’一词更为明确地特别规定为语言的表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风格是语言的表现形态,一部分被表现者的心理特征所决定,一部分则被表现的内容和意图所决定。
”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不能被割裂。
被作家的心里特征所决定的风格的一部分,也就是风格的主观方面,风格好比一件附体的衣物,而衣物的褶皱和姿态是由衣服下肢体所决定的。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风格”便是作家的一面镜子,从文章语言的表现形态中,可以看到作家的精神特征。
二、“风格”与“文气”的一致性中国“文气说”的基本特征与西方“风格论”的观点有其共通之处。
西方风格论认为作家本身的气质及其所有的精神特质和其作品的风格面貌是基本一致的,“因内而符外”是“风格”论的基本的理念,布封提出的“风格即是人”也是该理念直观的体现。
古代文论—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古代文论》论文文以气为主关键词:文气,曹丕,风格摘要:“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接下来,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文气”说进行阐释。
一、“文气”说的提出与发展魏代的曹丕在其著作《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此所谓的“气”,显然是作家创作的个人特点和独创性,也就是风格,从理论上来讲就是对作家风格的确认和认可。
对于作家来说可发展面扩大了,也更加严格了,不仅要求内容形式的独到有力,其在文体风格语言运用上也要独树一帜,这样也就不会湮没在历史涛涛之河中了。
曹丕把作品风格和作家个性相互联系,以为风格导源于个性,且在其著作中列举四例,分别是:“徐干,孔融,刘桢,王粲”。
在曹丕看来,“气”不外乎两种,即清、浊两类。
清,多指阳刚之气;浊,多指阴柔之气。
两种气,代表两种风格类型。
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一论述,不仅指出了风格的独创性,而且阐释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作家的创作个性所决定,也是构成文学风格之独创性的基础。
风格导源于个性,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相统一,这是“文气”说最重要的观点,也是表现了曹丕真知灼见的地方。
其后,到了梁代,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也说“缀虑成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意思是说:谋思成篇,一定要充分的守住“气”,使文辞刚健充实,这样才有新的光辉,气对作品的作用,犹如飞鸟使用两个翅膀。
刘勰的这一说法,把“气”与文辞联系起来,对后世影响极大。
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韩愈进一步发展了刘勰的思想,使其更加具体化。
韩愈提出:“气,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