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文气说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曹丕“文气”说的理论价值

曹丕“文气”说的理论价值
有 涯垠 , 阳者薄靡而 为天 , 清 重浊者 凝滞 而 为地 。清妙 之合 专 易 , 浊 重 之凝 竭难 , 天先成 而 地后 定 。天 地 之袭 精 为 阴 阳 , 阳之专 精 为 四 故 阴 时, 四时之 散精 为万 物 。 清 气 即是 阳气 , ” 浊气 即是 阴气 。这是 宇 宙 间
相轻 ” 。他认 为 , 自古 以来 , 人 之 间一 直 存 在着 相 互 轻薄 的现 象 , 文 这 对文 人 自身 的发展 是不利 的 。它往往 导致 文人 的 自我 膨胀 , 以至于 不 能够 正确认 识 自己、 评价他 人 , 乃至不 能 够客 观认识 当前 的文 学创 作 ,
在一定 程度 上阻 碍 了文 学 的发 展 。曹 丕真 切 地 认识 到 这 一现 象 的 危
∞ ∞


存在 的两 种气 , 它们 之 间并 不 存在 真正 的对 立 , 无 优 劣 之分 。东 汉 也
以后 , 物品评 盛行 , 、 人 清 浊常被 用作 人物 品藻 , 但是 , 义却 发生 了细 意 微 的变化 。清 和浊俨然 成为对 立 的两极 , 明显 的优 劣之 分 。如 王充 有 《 衡 ・ 相》 论 骨 篇说 : 非 徒 富贵 贫 贱有 骨 体 也 , “ 而操 行 清 浊亦 有 法 理 。
七子 ” 学识 渊博 , 善于 创新 :于学 无所 遗 , “ 于辞 无所 假 ” 另 一 方 面又强 ;
。 又 馘 舌典 警.
调他 们 自身的个 性 。如 , 他评 徐 干“ 时有 齐气 ” 评 应场 “ , 和而 不壮 ” 评 , 刘桢 “ 壮而不 密” 评 孔 融“ , 体气 高妙 ” 这 些 , 是依 据作 家 自身具 有 的 , 都 主体 个性 、 质 所 得 出 的结论 , 顾 了作 家 的不 可更 易 的性 情 和后 天 气 兼 修养 。

心理学视域中的曹丕“文气说”探析

心理学视域中的曹丕“文气说”探析

是 “ 然之 气 ” ?他说 : “ 为气 也 ,配 义 与道 ”, “ 浩 其 是集 形 体 为 喜 怒 也 。 ” ( 《 子 ・公 孙 丑 章 》 注 ) 《 周 书 》 孟 逸
中 国 分 文 学砑笼
说: “ 民有 五气 ,喜 、 怒 、欲 、惧 、忧 。 ” (《 人解 》 ) 官 前 者认 为 , 气是 产 生情 感 的基 础和 根 源 ,后 者 则 直截 了 当地 把情 感 叫 作气 。在 曹 丕 的时 代 ,许 多 著 作 中 的 “ ”,都 指 气 情 感 的激 荡 。 千粲 在 《 登楼 赋 》 中写 他 上 当 阳城 楼 ,感 悟 怀 旧 ,心情 凄 怆 ,涕 泪横 流 ,以 至 “ 阶 除而 下 降 兮 ,气 交 循 愤 f胸 臆 ”。这 个 在 胸臆 中的 交愤 之 气 , 既指 因情 绪激 动 而 引起 的呼 吸 急促 ,也指 凄 伤 不 平之 情 。曹植 《 应 氏 》 首 送 之 一 ,写他 看 剑 洛 阳一 片荒 凉 景象 之 后 说 : “ 我 平 常居 , 念 气 结不 能 言 。 ”此 气 ,也 指 感情 的激 荡 。 又如 “ 感心 动耳 , 荡气 同 肠 ” ( 丕 《 墙 上 蒿 行 》 ) , “ 气 正 纵横 ” ( 曹 大 胆 曹 小 《 广 陵 屿 } 》 )等 ,这 些 气 都指 强烈 的感情 勃 发 。 至 : 作 曹 丕在 《 典论 ・ 文 》 巾所 说 的作 家 之气 ,是 与 感情 密 论 不可 分 的 。曹 丕 说 : “ 干 彳逸 气 ,但 未遒 耳 。 ” ( 《 吴 公 丁 与 质 书》 )所 谓 “ 气 ” , 逸 骏逸 超 俗 之气 ,就 性 质而 言 ,与 的 不 同 个 性 (“气 之 清 浊 ” ) 表 现 为 不 同 的 (“ ” )。 作家 的个 性 气质 是 有 差另 的, 因此 文 章 的风 格 体 U 也 是 多种 多样 的 。曹 丕 把 文学 作 品 的风 格 看作 是 作 家气 质 、

文气说

文气说

文气说关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个性关系的理论观点。

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论“气”,首先论证文章风格各异、成就不同的根本原因,强调文章各有特色是由于作家各有不同的气质、个性,故称:“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是说人的气质、个性有清、浊的不同。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气分“清浊”,犹分“阴阳”这与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说的“气有刚柔”是一致的。

“清”是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

“浊”是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

由于作家的气质、个性的清浊不同,决定了诗文风格、成就的千差万别。

作家的气质、个性是先天的。

所以“不可力强而致”,即不是用人力可以强行造成或改变的。

因此由于作家的气质、个性的不同,创作就各有自己的专长与特点。

就是曹丕自己极为赞赏的“建安七子”,也认为他们难能兼擅。

如说徐干“时有齐气”,应玚则“和而不壮”,刘桢则“壮而不密”,孔融是“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气”,在中国古代本指构成宇宙万物的一种自然物质。

《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

”王充将“气”与精神活动联系起来,提出“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论衡·论死》)的观点。

这里的“血气”是指构成人体的物质、元气。

前此,孟子还曾提出“知音”、“养气”之说,孟子解释他所善养的“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集义所生”,需要“配义与道”。

这里的“气”,是指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曹丕继承了这些有关“气”的观点,运用于文论之中,阐述作家的气质、才性、思想修养、创作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的关系。

这对认识文学创作及其风格、成就,很有价值,对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但过分强调作家的先天气质、才性,忽视后天学习,包括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创作的影响,是其重大的局限。

浅谈曹丕的“文气说”

浅谈曹丕的“文气说”

浅谈曹丕的“文气说”作者:黄立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4期摘要:“文气说”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其中对文学风格,曹丕开创性地提出了“文气说”,并将气分“清浊”。

这不仅是对先人提出的“气”的升华,同时也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气之清浊;风格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42-01魏晋时期,随着我国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相继产生。

曹丕的《典论·论文》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不可小视。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五个主要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介于“文气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文气说”进行一些分析,从“文气说”的源起到令人争议的清浊之辨,做一个由表及里的论述。

一、“文气说”的源起气,在中国古代实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可是其中的“金”是指金属,显然不是石器时代所有的概念,因此英国的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认为在五行说之前,中国上古时代也曾经有过一个气、水、火、土的四大元素说,与古印度和古希腊哲学一样。

“气”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哲学范畴之一。

那么,曹丕所谓的“气”又是什么呢?在蔡镇楚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在盛源、袁济喜先生合著的《华夏审美风尚史·六朝清音》中,他们都认为曹丕“文气说”的提出是受孟子“养气说”的影响而来。

但我认为不然,曹丕所说的“气”与孟子所说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的“气”是有区别的。

文气说的思想内涵呢

文气说的思想内涵呢

文气说的思想内涵呢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气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所谓“文气”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创作主体即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各异,“文气”说强调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气”论作家作品的理论传统。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其人及其时代
曹丕是一个政治家、学者、诗人。他多才多
艺,有胆有识。政治上主张“以德化民”, 被后人成为“旧时明君的典型”(郭沫若)。 作为一个学者,他一生博览群书,曾经动员 大批学有专长的人将当时众多书籍分门别类, 编成《皇览》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 类书。同时,他还是一个诗人,写了不少优 秀的诗,其中,有五言,有七言,大都感情 真挚,文辞优美。
文体论

共论述文体八种:奏议宜雅(文辞的典雅, 又指内容的雅正),书论宜理(书论的写作 以说理为主,要求说理严密有理致),铭诔 尚实(文辞的朴实,内容真实),诗赋欲丽 (肯定审美价值)。
文气说
曹丕的《论文》开始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
为主”的主张。并用以分析作家不同的才情 与作品的不同风格。曹丕的“气”一指作家 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 艺术风格。
文以气为主:关于作家创作主体性的认识
曹丕认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是以“气”为
支撑的。这个“气”表现在作家艺术家身上, 具化为作家艺术家的主体的道德、性格、气 质及审美修养,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融入文 学艺术作品诸因素中去,则是文学艺术的风 格。这风格是独特的,也只有独特,才能形 成风格。
文以气为主:关于作家创作主体性的认识
文人相轻:关于批评心理的分析
文人相轻:关于批评心理的分析
曹丕认为,作家才。他 的基本态度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众多的文体决定作家的文学创作只能在某些 领域保持优势,即他只可能在一个或几个领 域独领风骚,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独领风骚。 这是由作家、艺术家的修养、气质、情感、 性格等因素所决定的。
文人相轻:关于批评心理的分析

曹丕从古往今来的文学批评实践中领悟了“文人相 轻”这一心理,在《典论· 论文》开篇就说:“文人 相轻,自古而然。”他认识到,这是一种不良的恶 习,这一陋习是贯穿古今的,说到底,是一种民族 心理在文学批评中的表现。曹丕分析了这一恶习产 生的原因,他认为是作家、批评家的认识偏差问题, 只做到了“知己”,而没做到“知彼”。一方面表 现对自己长处的“善于自见”,对别人长处的视而 不见;另一方面表现对自己短处的视而不见,对别 人短处的视而易见。

论曹丕《典论论文》

论曹丕《典论论文》

论曹丕《典论论文》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也是曹丕政治才能和文化政策的集中体现。

这篇文章创作于三国时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总体评价、政治才能和文化政策三个方面探讨曹丕《典论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曹丕《典论论文》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文气”、“文章”、“文人”为核心概念,通过对文学现象的评述,阐述了曹丕对文学本质和功能的认识。

该文表现出曹丕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刻的艺术洞察力,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曹丕的政治才能表现在诸多方面,其最大特点在于他具备了统筹全局的能力。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丕以独特的眼光和果敢的决策,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注重法制建设,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使得魏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

此外,曹丕还实行“九品中正制”,将人才选拔和任用纳入了科学化的轨道,这一制度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科举制度的蓝本。

在文化政策方面,曹丕提倡“建安风骨”,极力推崇有才华的文化人。

他尊重知识分子,将他们的作品视为瑰宝,这使得建安文学得以繁荣发展。

曹丕在位期间,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墨客,如曹植、王粲、阮瑀等,他们共同为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曹丕还大力发展佛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曹丕《典论论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该文体现了曹丕深邃的文学见解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亦是他文化政策的集中体现。

在历史上,曹丕《典论论文》对后世文学批评、政治智慧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当我们谈论中国文学批评时,曹丕的《典论论文》无疑是一部重要的作品。

这部创作于三国时期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文气说”,强调了作家的个人风格和才华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在此,我们将深入探讨《典论论文》中曹丕如何以独特的见解,为中国文学批评开创了新的篇章。

名词解释曹丕的文气

名词解释曹丕的文气

名词解释曹丕的文气曹丕,字子桓,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是曹操的长子,曹魏的建立者,也是三国时期曹家政权的开创者之一。

曹丕除了在政治上的卓越表现,还以其独特的文采和文气而闻名于世。

所谓“文气”,就是指一个人在文学创作或言辞表达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和特点。

曹丕以其独特的文气,在当时的文学界影响深远。

首先,曹丕的文气表现出了对诗词的热爱和才华。

他在诗文创作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和造诣。

他工于辞章,善于运用修辞和押韵技巧,使他的作品韵味十足,意境深远。

他的《文赋》和《与杨修书》等作品被誉为当时文学的经典之作。

其次,曹丕的文气体现了他对历史的热衷和理解。

他在作品中常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历史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迁,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抒发情感。

他的作品《建安七子文》,以七子为主线,充满了历史沧桑和英雄气概,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曹丕的文气还体现在他对美的追求和表达上。

他以其细致入微的文字描写和独特的意象表达,创造了许多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典故和意象,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他的《七步诗》中通过描摹七步之情,展示了他对于真爱的认同和推崇。

此外,曹丕的文气还表现在他对文学语言的运用上。

他擅长运用辞章妙词和双关语,使作品更加富有变化和趣味性。

同时,他的作品还融入了大量的音韵技巧,使诗句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种精妙的语言运用,让曹丕的作品独具一格,令人过目不忘。

总结起来,曹丕以其独特的文气,对于当时的文学发展和后世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以精妙的文字和优美的表达,展示了他对诗词、历史和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他的文气不仅在当时广为传播,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曹丕的文气使其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为我们理解历史和欣赏美的力量提供了新的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丕的文气说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题,它首先明确地将“气”的概念引入文学
领域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作家的个性、气质与文学创
作是不可分割的,把作家的“气”视为文章的生命,自觉地抒发个人的情感,追求文学创作的个
性,因此,“文气说”的出现促成并标志着“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昭示着一个人的觉醒和文
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并把文学创作推向了唯美的时代。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
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也就是“文章
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
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
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那么,曹丕所谓的“气”又是什么呢?大体可理
解为:“气”就是文章中反映出来的作家的气质个性,也即作者的天赋禀受。它具体融化在作
品里,则表现为作品的精神风貌,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艺术风格。曹丕的“文气说”受东汉
末年品评人物的风气影响,品评文章的风气也逐渐形成。故而,品文章亦是品人。
首先曹丕所说的“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
心理范畴,全然没有伦理道德色彩,完全不同于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这种观点的出现与
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连年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导致人口大量丧
亡,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极度混乱的社会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产生更多的是感时伤乱
的悲凉情绪,“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的凄惨景象使得儒家传统的中庸
思想,温柔敦厚的思想价值取向不可能在当时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认同。而另一方面,以曹操
为首的建安文学家们同时又是胸怀远大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建功立业,力挽狂澜的雄心壮志和
自信,使得他们更多的是探寻自身的价值所在,由广泛的社会道德的研究转向对自己内心的省
查和肯定。因此,能表现他们个性特征与时代特色的“气”之说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以气为

主”,就是说文必须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决定着作品的存在价值与生命力,而这种艺术风格的最终形成,则
取决于作家的独特个性与气质。
其次,曹丕又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将“文气”大致上分为“清”与“浊”两大类。所谓“清”,
就是指一种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所谓“浊”则是一种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清”、“浊”代表了两
种风格类型。“气之清浊有体”告诉我们人的气质有清有浊,表现出不同的体态风貌。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以气论人,处处体现出对清气的偏爱。“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
也。”、“应旸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以至乎杂以嘲戏。”曹丕在对各建安文学作家的看法作出阐述时也流露了他对遒劲、质刚的文学
风格的赞赏和肯定。而这种肯定也与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干练坚强、清爽豪迈的主流审美取向密
不可分。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创作取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使得后世往往更加推崇这种遒劲、
质刚的文风,后人论及文气往往重刚强而弃柔弱。文之气乃文之精华,曹丕的这一价值取向不
仅在文学方面深刻影响着后人,它对中华民族独立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塑造与形成也有着深
远的影响,从曹丕的“文气说”到吴晗的“骨气说”,文章与文气的相互融合,也赋予了文章以精神
的灵魂,成为指导与鼓励后世文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启明灯和精神支柱
“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同时也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
性及不可改变性,认为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秉性不同,因而无法以人力来改变,亦无法以
人为的方式来授受。曹丕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也表
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魏晋时期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一
个文学思想解放的时期,受时代影响,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开始复苏觉醒,作家开始有了自己
的精神指向,有了独立的个性和人格。不同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创作出不同类型的作
品,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学形式,甚至是同属建安文学代表人物的曹操三父子的作品也有着自己
不同的艺术特色,曹操的诗气韵雄浑,古直悲凉,而曹丕的诗则便娟婉约,异于其父的悲壮之
习,曹植的诗歌则更是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诗品〉〉)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
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 ,而又兼备其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在这样一个时代背
景下,曹丕开始反映并总结了这种文学现象,弘扬主体精神的“文气说”,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
物,也是文学实践的总结,它是在时代精神和艺术实践的沃土中长出来的理论之花。
曹丕认为“气”是先天禀赋的,“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因而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
特长或特殊风格。 “文气说”将作家创作的个人气质、天赋看做关键是有道理的,是开创性的,
但不可否认他并未深究,所以显得片面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的创作特色的形成包含着先
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曹丕所提出的“气”既是人的气质与天赋。所谓
“气质”就是“人神经兴奋度的强弱”,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而“天赋”是智力能力的其
中一项,也是与生俱来的。但,人虽有天赋却不加以训导、锻炼便会无所长。没有后天环境的
影响,作家的风格就如缺了角的凳子一般,而性格的形成既是后天因素的影响,对于作家写作
风格的影响不可小视。总的来说,从“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的提出到谈及作家文人的气
质、个性和文风,曹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虽然有些片面,但“文气说”的合理成分大于其不
合理之处,对于后世文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曹丕“文以气为主”的文学理论也为后世文学流派的形成分化提供了最早的理论基础,它强
调了作家的个体价值,肯定了不同作家各异的创作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发展繁荣有着开创性的
贡献,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后来的陆机、刘勰,钟嵘等正是沿着他
所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进。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著的那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
朽之盛事,〈〈典论论文〉〉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成就,也可以完全可以说是不朽之盛事了
吧。“文气”说作为《典论·论文》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它提出的从“气”论文对后世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综合地评论作家作品的风气。曹丕首倡的“文气”说开时代先
声,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走向有很大影响。它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
时期,对提高文学的社会地位,促使作者们重视创作个性,提高创作质量,起着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