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综合练习题

合集下载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答案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答案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位学者被认为是文学批评史的奠基人?A.儒略斯·凡内根B.威廉·黑兹里特C.西塞罗D.亚里士多德答案:D2.下列哪一本著作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重要里程碑?A.《文心雕龙》B.《笺疏》C.《古文观止》D.《论诗》答案:A3.以下哪位批评家将文学创作比喻为“刺剑,剑锋必须磨利”?A.蒲松龄B.鲁迅C.毛泽东D.周作人答案:B4.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作者消失”的文学批评理论?A.罗兰·巴特B.罗曼·雅各布森C.温斯顿·麦凯恩D.托·纳奇克答案:A5.以下哪位批评家被称为“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泰斗”?A.钱钟书B.胡适C.周作人D.聂绀弩答案:B二、简答题1.请简述西方文学批评史中的“新批评”理论。

答:新批评是20世纪中期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种理论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黑兹里特和R·P·布莱克莫尔。

新批评强调文本自身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形式、语言和符号等方面,而非从意识形态、历史背景等角度进行解读。

新批评主张读者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作品,并通过对作品内部的分析和解构来理解其真正含义。

2.《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什么?答:《文心雕龙》是唐代刘勰所著的一部论述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心雕龙》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经验,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和审美价值。

该书提出了文学的“德艺双馨”观念,强调文学作品应既具有思想内涵,又具有艺术表现力。

《文心雕龙》尤其对后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简述鲁迅的文学批评思想。

答: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开创了以社会批评为导向的文学批评思想。

鲁迅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是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通过文学批判社会现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中国文学批评史全

中国文学批评史全

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
一、填空(60分):
1。

孔子论《诗》的功用道:“《诗》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迩之(),远之(),多识于()。

2.孟子论《小雅·北山》时,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其言曰:“故说诗者,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3.《毛诗大序》论诗歌、乐舞的产生,说:“诗者,(),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4.所谓“四家诗”是指()、()、()、()四家,流传至今的只有()一家。

《诗大序》所谓“六义”是()、()、()、()、()、()。

5.汉代()、()都热情赞美屈原的作品,()则在肯定屈原作品忠
君讽谏的基础上,对屈原的为人处事之道有所批评。

6.扬雄晚年悔其少作,认为作赋是“童子()”,“壮夫不为也”。

他又说:“诗人
之赋(),辞人之赋()。


7.曹丕论文语主要见于(《》)和(《》)。

他把八种文体分为四类,分别指出它们应有的特点:“(
)”。

8.《文心雕龙·体性》篇所说的“体”是指(),“性”是指()。

9.( )的编撰者是殷璠。

这部诗歌总集体现了崇尚( )合( )的审美理想。

10.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 )、()、( )四类。

11.晚唐()以味喻诗,提出“味外之旨”、( )等说法,主张诗歌应有难以言
传的韵味,耐人咀嚼。

二、回答问题:
1.汉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2.钟嵘的诗歌审美标准是什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 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中国文学批评史测试题(一)

中国文学批评史测试题(一)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03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A、尽美矣,又尽善也B、思无邪C、尽美矣,未尽善也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孔子“尽美矣,又尽善也”两句话所评价是()。

A、《武》乐B、《离骚》C、《韶》乐D、《小雅》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孟子B、庄子C、孔子D、司马迁4、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先秦思想家是()。

A、庄子B、孔子C、老子D、孟子5、提出“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的先秦文论家是()。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受到孟子“知言养气”说影响的有:A、曹丕《典论•论文》B、韩愈《答李翊书》C、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D、陆机《文赋》2、受到"诗可以怨"说影响的有:A、发愤著书说B、不平则鸣说C、蚌病成珠说D、诗穷而后工说3、以"物感说"为文学产生原因的文论有:A、《礼记·乐记》B、《荀子·乐论》C、《文赋》D、《诗品序》4、"诗言志"说出现在:A、《尚书》B、《左传》C、《礼记·乐记》D、《孟子》5、提出"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文论家有:A、荀子B、扬雄C、韩愈D、刘勰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哲学基础。

正确错误2、"知言养气"之"气"和"文以气为主"之"气"的意思是一样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b)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b)。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b)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得外部规律方面得就是( 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得内部规律方面得就是( 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得两大支柱(教化说)与( 意境说)。

4.《词话丛编》得编者就是( 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得批评方法得批评家就是南宋末年得(刘辰翁)。

三、填空题:1.1927年,_陈中凡_得《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得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得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得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得文学批评;(2)笔记体得诗话与词话;(3)文人间来往得书信与各种文集得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得文学批评;(6)专门性得论著;(7)诗选与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得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中国古代文论得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得社会形态、中华民族得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得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得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得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与宗法性得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得与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得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得概念、范畴往往就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得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得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与教化说为两大支柱得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得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得结构与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与使用技巧。

“古雅”得审美范畴与“复古”得文学思潮也就是中国古代文论得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综合练习题第一讲先秦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两汉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着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文中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8.王充的主要着作是《论衡》;他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佚文》篇)。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3.《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4.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

“四科”具体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四科”实际上共八种文体。

5.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

八种文体具体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着名观点。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10 类。

实际上最关系到文学的是诗和赋两种文体。

9.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0.教材认为:从陆机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和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教材认为:“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辞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这主要都是指诗赋等纯文学而言的。

12。

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13.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原道》篇中。

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

广义的文指的是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

狭义的文当即是“人文”,指人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

16.教材指出:《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7.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8.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19.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性”概念,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不同,个性特点也不一样。

20.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直接体现作家的才性,也就是:才、气、学、习的特点的。

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22.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见诸其所着的诗论专着《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教材认为是“直寻”。

23.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24.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5.教材指出: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祟尚清新自然。

26.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27.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干之以风力”,同时“润之以丹采”,只有二者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28.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29.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着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30.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文心雕龙》的)“风骨”说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着名的风骨论。

“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着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而“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钟嵘的)“风骨”(“风力”)论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又要“润之以丹彩”。

“风力”与“丹彩”兼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他在《诗品序》里论及建安文学时,怀着无限崇敬的笔触写道:“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次有攀龙托凤,自至于属车者,盖将百计。

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

第四讲隋唐五代1.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纲领。

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3。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批评。

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4. 教材指出: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的符合这样条件的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着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

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

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

而他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

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10.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1.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回答“古圣贤人所为书俱存,辞皆不同,宜何师?”的问题时说:“师其意,不师其辞。

”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出的“发愤着书”说—脉相承的。

13.教材指出:中唐的诗歌理论,较为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注重艺术审美方面的探讨,可以诗论家司空图为代表;另一种是强调作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这可以诗人白居易为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