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与陆机

合集下载

《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中文体论思想的比较分析92

《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中文体论思想的比较分析92
刘勰在《附会》里说道:“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品藻玄黄,摛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缀思之恒数也。”他提出了端正文之体制的五个主要方面:情志、事义、辞采、宫商以及具体的辞藻。他将前四者比喻成人体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他将“情志”比作“神明”,即一个人的精神,是人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决定人正常生存的首要部分,可见在刘勰眼中“情志”之重要。这也是他对曹丕、陆机思想的超越之处。
二、《文赋》中的文体论思想及其继承与超越
仔细阅读《文赋》,不难发现,陆机在继承、发展曹丕的文体论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体论体系: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在这里还可以看出,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对曹丕“诗赋欲丽”观点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在强调了诗与赋的美学特征的同时,也是各自以“缘情”、“体物”为基础的。这也是与他的中心观点“意物相称,文辞逮意”相联系的。
从陆机的《文赋》开始,文体被古代文论家们分得越来越细致,划分标准也产生了细微的变化。这是文体论的一个新的发展。
首先,是在探究方法上,与他们相比,刘勰的探究方法更加科学、系统与细致:他对每种文体的起源及历史发展状况、名称含义特点、此种文体的风格特点、代表作品、创作要领和方法,都做了深刻的、全面的、精到的论述。
其次,在具体论述上,他不仅对不同文体的特点归纳得更多更具体,他甚至将不同文体又往下细分到不同类别来探求其特点。如:在《明诗》中,他将诗细化到四言与五言来加以分析,他认为“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倜傥,则清丽居宗。”

试论魏晋“尚丽”文风的形成与发展——从曹丕到陆机

试论魏晋“尚丽”文风的形成与发展——从曹丕到陆机

赋, 丽以则 ; 词人之赋 , 丽以淫。 ” [ 4 ] 班 固《 汉书 ・
夫不 为也 ” 。 提 出 “诗 人 之 赋 丽 以则 , 辞 人 之 赋 丽 以淫” 。认 为 赋作 的 “ 丽” 要有规范 , 这 种 认 识 对后世 关 于 赋 的文 学 批 评 有 一 定 影 响 。实 际 上 就是对 于 赋 的 “ 丽” 有 保 留意 见 。比扬 雄 更 进 一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1 —1 6
龙 ・ 丽辞》 ) 。扬雄在 《 法言 ・ 吾 子》 称“ 诗人之
作者 简介 : 岳磊 ( 1 9 8 7 一) , 男, 汉族 , 云 南泸西人 。海 南师范 大学 2 0 1 0级 文艺 学研 究生。主要研 究方 向: 中国古代 文 学理 论。
试 论魏 晋 “ 尚丽 ” 文 风 的形 成 与 发展
— —
从 曹 丕到 陆机
岳 磊
(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海南 海 口 5 7 1 1 5 8 )

要: 魏晋“ 尚丽 ” 文风 的形 成 与发 展 与曹 丕和 陆机 有很 大关 系 。曹 丕 继 承汉 赋 丽 的特
点并对时人的审美观念和创作实践进行总结从而提出了“ 诗赋欲丽 ” , 是对“ 丽” 的肯定 , 有首 倡之功。陆机推崇尚丽文风并大力推行 , 继承和发展 了曹丕的“ 诗赋欲丽” 思想。他们引领 了 魏晋“ 尚丽 ” 文风 的形 成与 发展 。
实 际教化 没 有 一 点好 处 。这 是 典 型 的 文 为 世 用 论 。这种 观 点 可 以说 从 根本 上 否定 了赋 作 “ 丽”
作用就是对丽的肯定 , 有首倡之功 , 其《 典论 ・ 论 文》 云 诗赋欲丽 ”。《 周礼 ・ 夏官 ・ 校人》 : “ 丽

三国时期文学史知识要点:最著名的是这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

三国时期文学史知识要点:最著名的是这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

三国时期文学史知识要点:最著名的是这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三国时期文学的特点主要是:1.三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大分裂时代。

在此之前,我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以后则是一个分裂时期。

2.三国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三国时期有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即社会动荡和战乱,这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特殊的影响。

4.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等。

一、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一生南征北战,统一了中国北方。

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改革税收制度,使长期分裂割据的东汉王朝出现了休养生息的大好局面。

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作家。

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文作品,其中《短歌行》是最著名的一首诗。

全诗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二、曹丕曹丕,字子桓,是曹操的儿子。

他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历法、地理等知识。

他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使曹魏政权日益强盛。

曹丕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他在曹操的基础上,大力提倡文学,并提倡“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他认为文章应该有“骨气”、“才气”和“生气”三种性质,因此他的文学作品大多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燕歌行》是曹丕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写诗人对生活环境和现实斗争的感受,是一首抒情诗。

诗中四句描写了燕雀在空中飞翔,歌唱春天到来;燕子在水里游水;黄莺在树上鸣叫;微风吹来,树叶摇曳;树木繁茂茂盛。

诗人感叹自己生活环境的恶劣和自己遭受的不幸,流露出了对人生的悲叹。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作者:狄子怡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3期摘要:《文赋》是对文体观念进行论著的非常详细的一部著作,在中国的文体学著作发展当中产生着积极的意义。

对于《文赋》的问题价值观念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曹丕的著作进行了继承同时也为《文心雕龙》的创作提供了沃土载体。

关键词:陆机;《文赋》;文体观念;文体学;意义西晋时期著名的文豪陆机对于如何形成一定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创作心得,而他也把自己的创作体会写入到了著作《文赋》当中。

和曹丕的著作《典论·论文》比起来,《文赋》这部作品在结构上显示得更加的完整和严密,同时在相应的零售环节当中也更加的细致和深入。

一、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文赋》通篇主要是围绕如何形成问题所展开研究和探索的,在最后一部分当中,所提倡的是要讲文章的社会功能方面的问题。

从全篇的结构出发,在最后一段当中也重点论述了重视问题的具体原因,因为正是文章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能够引导国家的大事,同时也承担着教化方面的责任,因此更要注重文体的建设。

关于文章具体的社会功能,陆机和曹丕的观点是相似的,甚至可以说有着一脉相承的特点,他们都把文章提到了国家的层面来进行探讨,但是相比之下,曹丕的说法要比曹丕更加的深入。

关于文章究竟具备着哪些社会方面的功能,曹丕并没有细细的进行说明,它是以一种帝王的豪气对文章的价值进行阐述,他渴望通过文章来进行观念的表达,因此体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色彩。

相比之下,曹丕并不会选择这样的一种方式,他对原文章的社会功能在具体的论述当中体现出了一定的逻辑性思维。

在曹丕的观念当中,虽然他所阐述的内容是在儒家思想范围之内的,但是所展示出来的内容十分具体,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在第1层次当中,会做出一定的铺垫,以此来达到第2层次的效果。

曹丕本人在《文赋》的问题价值观念上对曹丕的观点进行了继承,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体价值观念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发展历程,并且在曹丕的阶段当中出现了一定的过渡和转折。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三是提出了文体论。首先区分了不同文体的 特征:“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 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一划分 方法虽比较粗疏,但大体划定了后世通行的 广义的文学的范围。而其中特别标举的“诗 赋欲丽”的主张,强调了文学对华丽形式的 要求,既是曹丕本人诗赋实践的理论反映, 也代表了建安文人共同的文学观念。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最后一篇为全书的 自序,说明自己创作这部书的目的和部署的 意图。按《序志》的说明,全书可分为上、 下两编。前二十五篇为上编,主要论述文学的 基本问题及各种不同文体的历史发展状况; 后二十五篇为下编,着重论述有关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发展、作家的才能与 修养等理论问题。全书精心结撰,组织严密, 自成系统,体大思精。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许多品评诗文的篇 章和著作,综观此时文艺理论发生、发展的 历史,也可窥见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过程。
一、 曹丕《典论做太子 时期。全书已不传,今只存《论文》和《自 叙》二篇。《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的一篇文学理论与批评专论,在文学批评史 上有划时代的意义。篇制虽短,但已涉及了 文学理论批评的几个重要方面。
二、 陆机《文赋》
陆机的《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又一篇比较系统和全面的 论著,着重阐述创作论。文章围绕文、意、 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 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文不 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陆机认为构思是创作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作 家构思,必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构思中要有 想象,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 内,挫万物于笔端”,善于捕捉客观世界的形象 诉诸文字。
四是关于文学批评。阐明了文人之间的关系, 认为由于各种文体特点不同,除少数通才能 备其体,一般说来作家不能兼擅,不应“各 以所长,相轻所短”,批评了“文人相轻” 的古来陋习和“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等文坛 不良风气。对"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给予恰如 其份的评价。

陆机的文论思想

陆机的文论思想

第十讲陆机的文论思想(提纲)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论史上首先谈论作家创作心理的专论文章。

1、陆机与《文赋》陆机是西晋太康诗坛的代表诗人(另一人是潘岳),被称为太康之英”(钟嵘语)、“一代之杰”(《晋书》)。

陆机的文论思想陆机的《文赋》,前承曹丕《典论》,后启刘勰《文心雕龙》文赋》创作宗旨在于探讨“ 作文之利害所由好与不好的原因)”,以达到“ 曲尽其妙”的目的。

陆机深感写文章常常是“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所以著文分析原因,找出规律,试图解决问题。

1)陆机的《文赋》是一篇关于创作——由创作的起因,到艺术构思,到文字的表达——全过程的深入而细致的剖析文章。

首先是创作冲动的产生:“感于物”和“志于学”文赋》开篇即言创作的动因,一是“感物伫中区以玄览),二是“志学”颐情志于典坟)两个方面。

感物”说,不自陆机始。

志学”说,影响深远。

其次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和特点:紧接着陆机谈到艺术构思问题。

A、构思的过程分两步:起初是静思以寻物(意与物的关系)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深思傍求,或熟思博采),精骛(精神驰骋)八极,心游万仞”;后来是酌辞以达意(意与文的关系)“其致也(文思来时),情瞳胧而弥鲜(内在朦胧的感情逐渐清晰),物昭晰而互进(外在鲜明的物象纷至沓来),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六艺群言,统归行文时驱谴),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言想象可以升天入地)。

于是沉辞怫(音, 浮)悦(吐词艰涩),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陆机在谈论辞与意、意与物的关系时,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意之称物、文之逮意很难B、艺术想象问题。

那么,艺术想象的实质就是“意之称物,文之逮意”构思活动了,其特点就是艺术构思的特点。

陆机指出,艺术构思要求新求变:“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之已披,启夕秀之未振”,即汲古纳今,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艺术想象最终的结果要落实到“选义(适当的事义)按部,考辞(确切的言辞)就班”,也就是文字的表达问题。

陆机与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一)

陆机与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一)

陆机与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一)【内容提要】曹丕的时代结束后,中国的文学自觉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上继续向纵深演进。

陆机承上启下,揭橥文学特征,探讨创作规律,建立审美标准,并相应地在创作中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追求艺术的表现力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演进的流程。

陆机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趋同性展示了文学自觉的历史走向。

【关键词】陆机文学自觉文学理论创作实践当文学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获得独立的存在时,它就大步跨入了自觉的时代。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样一个时代肇端于汉末,以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为背景,以比较自由解放的文化思想的冲击为动力,唤醒了人的自身意识,也唤醒了人的文学意识。

文学的自觉在无名氏古诗中已孕含量的蕴积,至曹丕的时代腾起质的飞跃,出现了重视文学价值、探讨体制风格、提出审美要求、品评作品优劣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现象。

文学创作也扬弃了外在于自身的目的,致力于人的表现,美的创造。

这颇象鲁迅说的,近于西方“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1],当然两者的历史意义是无法比拟的。

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一个文学冲决传统的功用观念对创作的束缚、寻求按自身规律充分发展的变革历程。

它在曹丕的时代迈出了辉煌的第一步后继续向纵深演进,至西晋踏入一个新的阶段,借用鲁迅的表述方式,就是“陆机的时代”。

因为无论在理论形态或实践形态上,陆机都能踪继前秀,启范后叶,有力地推动了演进的流程。

就其历史贡献而言,实为曹丕之亚匹。

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审视陆机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并试图藉以展示文学自觉的历史走向。

承上启下的文学理论文学是在自身不断得到实践、认识、把握中发展的。

对文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把握的尝试,可以说是它从自在阶段跨入自觉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陆机的《文赋》就是这样一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尝试,首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创作过程及其规律性与复杂性。

其实在曹丕的时代,丰富的创作就已提供了进行这种探讨的可能性。

历史之所以选择了陆机,我认为就在于文学自觉的演进的必然性。

陆机的《文赋》

陆机的《文赋》

陆机的《文赋》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

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在这篇《文赋》的正文之前,陆机写了一个序言,其中说: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这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文章作品的创作“用心”,一是“意称(chèn)物”——如何使创作中作家的主体情意和创作客体的物象彼此相称而融合;二是“文逮意”——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把心中孕育出来的具体生动的文意(“意象”)及时地把握住并且准确地表现出来。

围绕着这样两个问题,陆机具体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详细过程,总结出了多方面的艺术创作理论。

我们主要应该掌握住下面几点:1、艺术构思说:序言中所说的“意称物”阶段,主要是指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它又包括——(1)、构思准备这就是《文赋》正文的第一段所论述的——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还是如上所说,对这些原文我们在这里没有时间细致地进行串讲剖析,请看教材和参考教材。

总之这是一段很精彩的阐述,提出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既要深深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物,同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冶自己的心胸,这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章作品。

(2)构思阶段至于到正式的艺术构思阶段,陆机是这样论述的: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⑷“诗缘情而绮靡”具有重要的理论倡导 意义。 • 这一句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情动于中才 发而为诗;二是指诗是一种美妙动人的体 制。 还有一种说法是绮指文辞,靡指声音 。可备一说。 • ⑸“离方遁圆,穷形尽相”表现了艺术 概括的思想。
• 四 小结
• 这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用赋的形式论文的著 述,是一篇很好的论文专著。 • 其贡献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鲜明提出了“诗缘 情”的主张,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二是首次具体 地探讨了艺术创作的各方面问题,其中对物、意 、辞三者关系的论述,对艺术想象的论述,对文 章立意、措辞、声律的论述等,都是有开创意义 的。其他有关写作细节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有价 值的意见。它对南朝文学批评的影响也是不可低 估的。
四、文学价值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 而尽,乐荣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 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 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 传于后。 一些文章本身具有政教功能,尤其诏策、奏 表、盟誓、檄文、封禅文等,对国家军政大事相 关,可以说是“经国之大业”,其他诸如子、史、 集部也各有功用,诗赋的讽谏作用也被儒家所重 视,李充《翰林论》赞应璩诗“风规治道,盖有 诗人之旨焉。”所以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是 有根据的。
三、 分段析论
• 1.小序乃全文之关键,论述了“意不称物,文不
逮意”的问题。其中意乃构思中的“意”,说明 全篇是讲构思的问题。 • 其研究的模式为: 物 ── 意 ── 文 • 其要解决的问题是: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 2.第一小段讲创作前的准备,论述学习古人 和酝酿感情。学习古人是为了陶冶性情, 增加知识,解决“文不逮意”的问题;但 仅此还不够,还要解决感情的问题,感情 是由感物而来,所以“遵四时”四句讲四 时之感物。 • 陆机的物感说的多是自然物,其后钟嵘《 诗品》才将社会物列入物感行列,刘勰《 时序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也重视世情。
• 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 ”,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 ;也与刘勰的“养气说”有区别,《风骨 》、《养气》诸篇认为气是后天形成的, 是可以由养而致的,而曹丕的“文气”则 是先天的,“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其后论文气较有名的有韩愈的“气盛言 宜”说;有苏辙论文气“文者,气之所形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对韩愈说 法的发展,认为文气合一。
• 至于文章对于个人乃“不朽之盛事”也为 曹丕所重视。他的《与王朗书》说:“生 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 ,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疬数起 ,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 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 • 这是自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 ”、“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说 的继续,是对扬雄以来所兴起的个人著述 风气的发扬。
二、 关于《文赋》
• 《文赋》中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在言 意关系上,他主张言不尽意;在创作心理 上,主张虚静;在陶炼文思时主张顺应自 然天机。 • 《文赋》在后世很有影响,魏晋时期几 个大家都不同程度受到陆机影响。 • 章学诚《文史通义· 文德》说:“刘勰氏 出,本陆机氏说而倡论文心。”其中《神 思篇》、《物色》篇都可以看出《文赋》 的影响。
• 3.第二段主要讲创作灵感和艺术想象问题 论述了想象的两个阶段:a 由“收视反 听”到“心游万仞”,即先保持虚静状态 ,然后启动想象。b 当灵感来临之际,想 象与外物产生密切的联系。在灵感阶段, 想象具有以下的特征:a不受时空限制;b 意与物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产生作品 的“情”。 c新颖的文辞产生于灵感勃发 之后,“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之衔钩。 ”四句。
• 文学的娱乐作用美感作用曹丕在《论文》 中却没有提到。但从他写了不少诗赋,有 提出“诗赋欲丽”的主张来看,起码他是 不反对文学的娱乐和美感作用的,只不过 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更多地考虑经国的问 题而已。
陆机和《文赋》
一 、 生平与思想
• 生于东吴名将之后,祖父陆逊为丞相,父抗为大 司马。20岁前,长于国破兵乱之际;后拜张华 ,结识名流权贵,后附赵王伦、成都王颖,后被 宦人诬有反意被杀,云亦被杀。机时年43岁。 • 政治上以儒为主,兼具道家思想。 • 文学上赋及文成就高于诗,诗以拟古为多,赋 以抒情小赋为主。 • 关于《文赋》,杜甫《醉歌行》说“陆机二十作 《文赋》”,后又有41岁作,入洛后作等三种 说法。从《文赋》所表现出的对文章的成熟看法 ,作《文赋》时应不止于20岁。
5.第四段从意与辞两方面说明行文的乐趣。 值得重视的有两句:⑴ “课虚无”句乃 道家有形生于无形,有声生于无声之意; ⑵ “函绵邈于尺素”句,即后世绘画上所 说尺幅千里之义。
• 6 第五段论文学体式风格 • ⑴曹丕将文体分为八类,计有奏、议、 书、论、铭、诔、诗、赋;陆机分为十体 ,计有诗、赋、碑、诔、铭、箴、颂、论 、奏、说;与曹丕所分相比,多了箴、颂 二体,以“说”体换了“议”体。 • ⑵论述了作家个性、审美爱好的不同, 决定了他们作品的风格各异。见“夸目者 尚奢”四句。 • ⑶论述了文体不同,对作品风格的要求 不同。
古代文论曹丕与陆机曹丕及其源自典论· 论文》一、生平与思想
•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魏文帝。今存 《魏文帝集》二卷,《三国志· 魏志》有传 。 • 初好文学,写《典论》尚在太子时,颇重 己作,曾书予孙权、张昭。后刻石立于庙 门之外及太学,凡六碑。
• 一、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 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 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 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 见,谓己为贤。

曹丕根据过去文学批评存在的两种不良 倾向,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以往批评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是:a 贵 远贱今,向声背实。b暗于自见,谓己为 贤。 • 他提出的主张是“审己度人”。
• 二、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 巧抽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 •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广有影响的“文气说”是从《 典论· 论文》开始的。但气的运用则有较长的历史 。 • 曹丕的《论文》开始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 ”的主张。并用以分析作家不同的才情与作品的 不同风格。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 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陆机已经认识到 了关于想象的这样几个重要的问题:一是 想象是由对外在事物的感触之后产生的; 二是想象经历了由无到有的先期过程;三 是想象是主客观互动的过程;四是想象具 有超时空的特征;五是新颖的艺术语言必 定是产生于灵感的后期。这样程度的认识 ,是难能可贵的。
• 4.第三段讲在结构上如何布置文辞及意与 辞的主从关系 • 其中要点有三:⑴ 尽量使构思中的意象 能够用文辞充分地表现出来; • ⑵ 写作中出现或顺利,或艰涩的情况, 要靠虚静的心态去促使文思流利; • ⑶ 在意与辞的关系上,以意为主。
• 三、文体论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 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 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 共论述文体八种,诗赋外,多是应用文字。 • 提出文体的主张,主要是根据当时现实中一些公 文的写作存在一些问题。象铭诔两体,自汉以来 ,对传主的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所以提出“实” 字加以规范;书论之体重在说理,所以不能逞以 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
• •
齐梁声律论亦源于陆机。四声八病。 萧统《文选序》的基本思想亦脱胎于陆机 。“事出于沈思,义归乎藻翰。” • 物感说对刘勰、钟嵘有影响。 • 缘情说对批评史的影响深远,屡被人提 及。此外陆机关于构思、灵感、继承与革 新、风格、文体、结构等方面的论述都对 后世有影响。 • 此外,《文赋》作为美文,是后世重要 的蒙学读物,许多选本均予以选录。
• “诗赋欲丽”:此前人们对诗赋作为一个 独立的门类的认识还是不明确,如将《诗 》列为经,对楚辞,汉人除司马迁外,正 统文人对其艳丽的辞采和运用神话传说持 否定态度,对乐府也难入主流作家视野; 对赋虽认识到它不同于经史子部,但还是 被视为小道,甚至其文学辞采也被目为“ 竞侈宏丽”而受到指责。所以虽自汉代以 来文学创作日益表现出美词丽句的倾向, 但在理论上是相对滞后的。在此,曹丕的 “诗赋欲丽”就有了重大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