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古代先民的语言交流,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在文学发展的同时,文学批评也逐渐形成,并且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阶段:《诗经》时期的文艺批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被誉为“乐府之宝”、“文学瑰宝”,在我国古代文学史和文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诗经》不仅是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重要的文艺批评著作。
《诗经》的注释和解释是古代的文艺批评活动。
在《诗经》时期,文艺批评的重点主要是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分析和解释。
它不仅针对于诗歌,也包括了乐曲、舞蹈和礼仪。
《诗经》的注释者和解释者对于这些艺术形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有着深刻的发现和研究。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的说明,它不仅仅是解释了关雎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还对于乐曲的演奏方式和民歌的传承方式做了详细的说明,这种注释方式在古代文学批评中非常常见。
第二阶段:唐宋时期的文艺批评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文艺批评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
在唐宋时期,文艺批评主要是分析和评价诗歌,涉及到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了小说和戏曲等各类文学作品。
在唐代,文艺批评的代表性作品是《全唐诗》的注释和评价。
《全唐诗》编选出了诗歌的优秀作品并进行了分类。
注释者不仅对于诗歌的字句用法进行了详细解析,更重要的是对于诗歌的情感和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宋代的文艺批评则更注重对于诗歌的创作和修辞手法的研究。
在宋代,文艺批评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文学理论著作,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评价。
例如唐宋八大家对于诗歌鉴赏和价值的评价,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文艺批评的发展。
第三阶段:元明清时期的文艺批评元明清时期的文艺批评,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在元代,文艺批评对于诗歌的创作和诗人的形象刻画更为注重。
古代文学批评史

批评史诗言志:出自《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
“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
万章下》。
“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风化说:出自《诗大序》:“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其中“风”是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教”是教育、教化之意。
文气说:出自曹丕《典论。
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
意象:意、象二字初现于《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感,“象”是指感情投射于其上的自然之物。
★知音: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
《知音》是篇文学批评与鉴赏论,解决“文情难鉴”的问题。
不足之处是对批评家的生活体验、对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研究谈得不全面。
★《诗式》:是唐代诗僧皎然所作的一部重要诗格。
该《诗式》诗论主张最有价值的部分即诗歌意境的创造和诗境与禅境的思想。
点铁成金: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
活法:南宋初期吕本中《夏均父集序》中“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是指一种灵活的创作方法,在规矩中寻求变化,变化中又遵循法则。
《毛诗序》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批评论文:《修竹篇序》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廓清了道路:《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见到东方虬《咏孤桐篇》之后写的诗篇。
其短序虽是对东方虬诗歌的评论、赞赏,但实则是陈子昂提倡文风、诗风改革的一篇宣言,其理论主张有:★苏轼的诗文理论主张: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学革新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怎样理解李清照《词论》中“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最高较系统地提出对词体艺术特征的认识,词“别是一家”说,是《词论》的理论核心,是李清照词学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宋代词学注重词体艺术的本体精神的表现。
文学批评的历史

分析哲学
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 “家族相似”理论 “语词即用法”的观点
维 特 根 斯 坦
现象学
胡塞尔(Edmund Husserl)
胡 塞 尔
现象学——“回到事实本身”
现象学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理解的历史性 理解的语言性
海 德 格 尔
唐宋时期
“论诗”:《戏为六绝句》、《解闷》、 论诗” 戏为六绝句》 解闷》 论诗
《调张籍》、《荐士》、《二十四诗品》; 调张籍》 荐士》 二十四诗品》 《论诗三十首》、《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论诗三十首》 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诗话”:《六一诗话》(欧阳修) 诗话 《六一诗话》 欧阳修)
明清时期
18世纪欧洲文学批评 18世纪欧洲文学批评
[英]约翰逊:《〈莎士比亚戏 约翰逊:《〈莎士比亚戏 剧集〉序言》 诗人传》 剧集〉序言》、《诗人传》 莱辛: 汉堡剧评》 [德]莱辛:《汉堡剧评》、 拉奥孔》 《拉奥孔》 [德]施莱格尔兄弟:“生产性” 施莱格尔兄弟: 生产性” 的批评观
19世纪的欧洲文学批评 19世纪的欧洲文学批评
先秦两汉时期
《诗经》评论:《毛诗》与《诗 诗经》评论: 毛诗》 谱序》 谱序》 《离骚》评论:奠定了“风骚并 离骚》评论:奠定了“ 重”的文学典范,从人品与文品 的文学典范, 两个角度评论文学的整体观念。 两个角度评论文学的整体观念。 汉赋评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曹丕: 论文》 曹丕:《典论 · 论文》 刘义庆: 世说新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 萧统:《文选》 萧统: 文选》 钟嵘: 诗品》 钟嵘:《诗品》 刘勰: 文心雕龙》 刘勰:《文心雕龙》
一、20世纪文学批评的哲学背景 二、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和解读,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文学批评史是文学批评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一下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文学批评古代文学批评起源于古希腊,最早被称为“修辞学”。
修辞学家主要负责研究作家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特定的目的,比如说,如何用语言来说服、感动或者娱乐读者。
希腊著名的修辞学家有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和长博斯。
在中国,文学批评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汉朝,就有许多文学批评文献,比如说《论语》、《史记》和《汉书》等等。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文学现象,也表达了当时学者对文学的审美观点和评价标准。
二、中世纪文学批评中世纪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欧洲,由于宗教之故,其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与宗教有关。
此时期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意大利的但丁和英国的乔叟。
但丁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性进行批评,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道德的教化和启迪作用。
乔叟则致力于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分类。
三、近现代文学批评近现代文学批评主要产生于18世纪。
这时,文学成为了一种独立的领域,并且开始重视美学的问题。
这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聚焦于诗歌和小说的分析,同时也开始对文学的历史作出重要的贡献。
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歌德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到了19世纪后半叶,文学批评开始进入了主流文化领域。
当时的文学批评标志是现实主义运动的兴起,如法国的多的梅和俄国的托尔斯泰。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了作品的实际影响和社会意义方面。
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一段多样性和分支的时期。
各种批评学派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史学等相继涌现。
这些不同的学派,各自有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结语:总而言之,文学批评史所记录的是文学批评发展的演变和变革。
文学批评的历史沿袭,包括了文学批评家的思路、原则、方法和技术的演变,这些历史发展对当代的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子·告子章句下? •
庄子
“大美〞 与“朴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 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 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 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 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 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 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 论。
礼记・乐记
• 诗经的“诗言志〞 • 定义: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 气从之。〔礼记・乐记・乐象〕 • 功能:政治与教化的作用
——?孟子·万章下?
(3)、“知言养气〞说: “我知言〔善于把握他人的言论〕,我善养
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 以意逆志:文本内体会 •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
之。」〔孟子万章上〕 • 主观的体会,直探诗人之志,把自己置身于诗境里去体会。 • 知人论世:文本外体会 • 知人-「听其言,读其文,因以窥其心而知其人。」 • 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
• 纵观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展历史 , 显然存在着中国 古代至近代 和从古希腊、古罗马至近代欧洲的东 西两大思想文化体系 , 它们都蕴含丰富的文学理 论遗产。由于长期以来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以 及我们自身研究的缺乏 , 多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理 论可谓 " 养在深闺人未识 ", 是一座有待深人开 掘的理论宝库。因此 , 对它的进一步深入研, 也 就成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 , 丰富世界文 论宝库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形态文学理论 体系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曾叫“古代文论”,全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空是“中国古代”;包含“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两个方面。
文艺学的分支: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阐述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在历史的过程中对文学作个别的、具体的研究。
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一般针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属于个别、具体的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一般规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树立基本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创作(作家——作品)文学鉴赏(作品——读者)“意境”,王国维认为作品有境界,必须做到情景交融,“‘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闹”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对这两佳句的分析是文学批评,其成果为总结意境的理论提供依据,而在文学史中,许多人都在证明意境的存在。
书目:《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张少康、刘三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二、三、四),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化特色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西方文学批评转化为商品生产,成为独立职业。
中国文学批评是士大夫仕宦以外聊以娱人娱己的风雅余事,“余事作诗人”,“余事作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原训“文学裁判”(literary criticism)。
十八世纪以前,西方盛行“判官式的批评”,批评家与作家势不两立。
十九世纪以后,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才逐渐缓解。
法国法朗士(1844-1924)《生活文学》宣扬印象主义批评理论,“为了真诚坦白”,“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把冷嘲和同情都摆在读者面前,由他们看了以后自己去作判断”。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主要思想及其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古代文学批评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注重对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儒家经典书籍,如《诗经》、《礼记》等,这些书籍都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1.儒家文学批评思想儒家文学批评思想主要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儒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道德的价值,能够教育人们。
例如,孔子提倡的"君子居而不精舍,动而思之"的观点,强调了作品要具有启迪人心的作用。
2.墨家文学批评思想墨家文学批评思想注重作品的技艺。
墨家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有完美的结构和技巧,并强调文学批评应该有系统性。
3.道家文学批评思想道家文学批评思想主张作品应该具有自然的表达。
道家认为作品应该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应该是自然流露。
三、古代文学批评的传承古代文学批评的思想在后世批评家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宋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代表,主张文学应该讲究气韵和词章之美。
书中详细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后世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明代文学批评明代文学批评主要注重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评价。
明代批评家王韬的《文心雕龙序》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清代文学批评清代文学批评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实际观察和分析。
文学批评家纪昀的《初刻拍案惊奇》是一部集小说创作、评价于一体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文学批评的演进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学形态的不断改变,文学批评也在不断演进。
现代文学批评在西方的影响下进入中国,形成了独立的批评体系。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摘要:一、引言1.文学批评史的背景和意义2.第一篇文学专论的重要性二、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概述1.古代文学批评1.先秦诸子2.汉魏六朝3.唐宋时期2.现代文学批评1.五四运动时期2.建国后三、第一篇文学专论的内容与影响1.《文心雕龙》1.作者及背景2.主要内容3.影响及意义2.《诗品》1.作者及背景2.主要内容3.影响及意义四、当代文学批评的展望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2.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探讨3.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正文: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标志着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我国的文学批评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诸子时期诸子百家的论述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汉魏六朝时期,文学批评逐渐独立,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
唐宋时期,文学批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评作品问世。
进入现代,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批评的革新,建国后的文学批评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这些文学批评作品中,第一篇文学专论为《文心雕龙》和《诗品》。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瑰宝,作者刘勰在书中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这部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批评之批评,理论之理论”。
《诗品》则是南朝梁代钟嵘所著的一部诗评著作,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文学批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合现代元素,力求创新与发展。
一方面,当代文学批评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发掘古代文学批评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文学批评需要面对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借鉴外国文学批评方法,同时关注本土文学的特点和传统。
此外,跨学科的研究趋势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总之,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专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为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评史
诗言志:出自《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
“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
万章下》。
“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
风化说:出自《诗大序》:“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其中“风”是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教”是教育、教化之意。
文气说:出自曹丕《典论。
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
意象:意、象二字初现于《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感,“象”是指感情投射于其上的自然之物。
★知音: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
《知音》是篇文学批评与鉴赏论,解决“文情难鉴”的问题。
不足之处是对批评家的生活体验、对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研究谈得不全面。
★《诗式》:是唐代诗僧皎然所作的一部重要诗格。
该《诗式》诗论主张最有价值的部分即诗歌意境的创造和诗境与禅境的思想。
点铁成金: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
活法:南宋初期吕本中《夏均父集序》中“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是指一种灵活的创作方法,在规矩中寻求变化,变化中又遵循法则。
《毛诗序》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批评论文:
《修竹篇序》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廓清了道路:《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见到东方虬《咏孤桐篇》之后写的诗篇。
其短序虽是对东方虬诗歌的评论、赞赏,但实则是陈子昂提倡文风、诗风改革的一篇宣言,其理论主张有:
★苏轼的诗文理论主张: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学革新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
怎样理解李清照《词论》中“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最高较系统地提出对词体艺术特征的认识,词“别是一家”说,是《词论》的理论核心,是李清照词学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宋代词学注重词体艺术的本体精神的表现。
★元好问标举“杜诗学”的依据:
虽然《杜诗学》一书早已失传,其内容不得而知,但作者论诗以杜为宗标志着“杜诗学”的创立,是杜诗研究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2、文学批评繁荣的表现。
(1)文学观念日趋明确。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以“诗缘情”为旗帜。
《文选》选文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并重。
《诗品》亦有相同标准。
(2)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理论批评与专论、专著大量涌现。
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大量文学批评名著问世。
(3)文学术语、文学概念的产生。
如风骨、气韵、气象、格、气格、意境、体气、体性、体势、兴趣、意兴、形似、神似、言意等概念。
(4)对文学的规律、性质与体裁的研究,对作家、作品的研究。
魏晋六朝标举“诗缘情”,注重刻画个人内心世界,侧重艺术规律的探讨,反对共性扼杀个性,充分表现个性。
魏晋多名士。
(5)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提出了绮丽、绮靡、浏亮、四声、用事、对偶等概念。
(6)对文体有了新的认识。
一填空题:
1、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古代批评论秦汉与春秋战国
1、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2、荀子的《乐论》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3、荀子《解蔽》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4、《庄子·秋水》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
5、汉代儒家文艺思想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是《礼记·乐记》和《毛诗序》
6、东汉前期在儒家文艺思想进一步深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的文艺思潮,它以桓谭、王充为最杰出的代表。
王充《论衡》一书突出地体现了真善美相结合的文艺观和美学观。
7、曹丕的《典论·论文》乃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艺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
8、陆机的《文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9、南朝文学思想发展中有两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即是文笔之争和永明声律论。
10、永明声律论的代表人物有沈约、谢眺、王融、周顒等。
11、“兴、观、群、怨”。
“兴”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
“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1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刘勰概述
1、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50篇,可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包括五篇总论及二十篇文体论,下篇包括二十篇创作论及五篇批评论发展论等。
刘勰的思想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兼有佛道思想。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故提
出“文以明道”说。
关于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刘勰提出著名的“六观”说: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刘的一些观点
1、神思认为艺术思维是“神与物游”,即始终伴随着具体物象
2、隐秀隐,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秀,是指意象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
3、风骨“风骨”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4、通变
标准类型
1、《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即“八体”,是指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褥、壮丽、新奇、轻靡
2、《熔裁》篇中说“草创鸿笔,先标三准”,“三准”是指:设情以位体、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
写出下列话语的提出者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司空图)
唐代批评论
1“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白居易提出的关于诗文价值的主张。
2、高棅的《唐诗品彙》以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来研究唐诗,并继承严羽以盛唐为法的思想。
3、“前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的有徐祯卿的《谈艺录》;“后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的有谢榛的《四溟诗话》、王世贞的《艺苑卮言》。
4、前后七子的共同诗文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5、明代从嘉靖后期开始,文艺上出现了一种新思潮,其代表人物有李贽、公安“三袁”等。
6、“唐宋八大家”一说出自茅坤的《八大家文钞》
7、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春,他们的诗学主张是幽深孤峭。
明代
1、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代表人物有李贽、叶昼、冯梦龙
2、徐渭写了有关南戏的专门理论批评著作《南词叙录》
3、吴江派和临川派论争的焦点是戏曲创作应当重音律还是重意趣,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主张重音律;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主张重意趣
4、明代后期戏曲理论方面有两部比较重要的专著,这就是吕天成的《曲品》;王骥德的《曲律》
5、用连线标出下列著作的作者
《诗品》[南朝] 庾肩吾
《词品》[南朝]谢赫
《曲品》[南朝]钟嵘
《书品》[明]杨慎
《古画品录》[明]吕天成
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思想
1、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思想直接交流和融会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和王国维。
3、梁启超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文是《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
4、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他激进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密不可分。
5、王国维最有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其核心理论是“境界”说。
王国维深入钻研过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特别爱好康德和叔本华的著作,并对中西学术的不同认真地作过
对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