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合集下载

中古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部分的读书笔记

中古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部分的读书笔记

中古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部分的读书笔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与文学
理论。

文学批评是面向现实的、具体的,而文学理论则是指向逻辑的、抽象的,两者有所区别,但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书写形式
(一)注重阐述理论,建构体系的专著
(二)随笔摘记式的文论专著,大量的诗话、词话、文话、曲话、小说话等即属此类。

(三)文学选本。

(四)文学评点本。

(五)散见于论者别集或本人其他论著中的有关专论、序跋、书信、日记、札记,乃至诗词作品等。

(六)各类典籍与各种非本人之作中的论文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演变历程与主要特点:先秦两汉是中国文论发展的奠基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承传了西周贵族构建的以“制礼作乐”
为核心的精神,将《诗》《书》《礼》《乐》《易》进行了加工、整理后奉为经典。

其中有不少直接论及了“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度概括力与富有生命力的词语、概念与命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发展的成熟期。

有关文学的作家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开拓与创新,初步建立了中
国古代文论的范畴体系。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不《典论:论文》。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深化期。

随着唐诗的繁荣、宋诗的新变,文学批评家在用新的思想观念总结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时,出现了大量的诗格、诗话类著作,提出了“兴象”“意象”“意境”“兴趣”
等新的审美范畴,产生了殷播、皎然、司空图等重要诗论家和严羽《沧浪诗话》那样影响深远的诗学著作。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填空和名词解释) doc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填空和名词解释) doc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一、填空题。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孔子关于诗三百的论述:思无邪。

3、庄子对音乐的论述:天籁、地籁、人籁。

4、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5、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

6、最早提出“文人相轻”:曹丕《典论》。

7、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8、“滋味说”:钟嵘《诗品》。

9、“诗有别才”:严羽《沧浪诗话》。

10、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11、唐•诗学理论:陈子昂“兴寄”说。

12、第一篇评论词的文章:李清照《词论》。

二、名词解释。

1、孔子——兴观群怨语出《论语》。

兴,指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观,指诗能够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社会的中得失。

群,指诗能够帮助人们统一思想,加强团结,交流感情。

怨,指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教”思想的体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孟子——①知人论世语出《孟子》。

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这一学说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重大,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被称为“中国文艺社会学批评的真正始祖”。

②知言养气语出《孟子》。

“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文辞体现他的内在品格。

“养气”是指人要修养自己的内在品德,培养高尚情操。

“知言养气”强调了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辨别各种言辞的实质,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它对后世曹丕的“文气说”、韩愈的“气盛言宜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③以意逆志语出《孟子》。

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读者不要望文生义、机械理解作品,而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期末复习重点~~~~

“三表法”:(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得意忘言:《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类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的认识实践。

“得意忘言”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得意忘言”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的文学观识记:“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

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

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的作用。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诗言志《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指诗歌表现出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表现。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最好的手段。

1.文艺与思想道德修养《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是以仁为中心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

2.文艺与外交活动《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赋诗来实现,如果不懂《诗经》不能灵活引申运用诗的意义,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就无法听懂别人的意图,也无法委婉表达自己的要求,善于熟练运用“赋诗”的方法,则能比较顺利取得政治外交的胜利。

3.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是归于正,提倡中和之美,内容与文学语言都应该委婉曲折,不能过于激烈过于只露。

4.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子曰:小子河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之名。

”兴:审美作用诗歌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感情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观: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

群:团结作用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对不仁的现象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5.文学内容与形式《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内容为主导,内容与形式并重,言有物,言有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一、教案简介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先秦时期主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

3. 理解汉代至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4. 掌握宋代至清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和成就。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

2. 第二章:汉代至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教学重点:理解汉代至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掌握重要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的观点。

3. 第三章:宋代至清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演变教学重点:掌握宋代至清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和成就,了解重要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的贡献。

4. 第四章: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学的鉴赏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5. 第五章:文学批评与批判性思维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学会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和批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知识和主要观点。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五、教学评估1. 平时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清晰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3. 期末考试:设计相关的试题,评估学生对文学理论批评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转型教学重点:了解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转型过程,掌握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和成就,认识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7. 第七章: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多元化教学重点:理解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多元化趋势,掌握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和成就,了解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三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三节
▪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尤其是在 中国新时期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中,取代了“典型”说而成 为核心的审美范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作为文艺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出现于唐代。传为王昌 龄所作的《诗格》一书中提出:
▪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 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 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 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 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非常相 近却又是有所区别的,也可视 为意象和境界的区别。“象外 之象”指玲珑透彻而又意蕴多 重的诗歌审美意象,“景外之 景”则是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 整体诗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兴”与“兴象”
▪ 滋味和兴象,在唐代诗学中是具有标志性和普遍性的范畴。 兴象之“兴”,缘于中国先秦诗学中的比兴,也成为后来的 “感兴”之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பைடு நூலகம்
▪ 兴是作家受到外物的触发,唤起 了内心的情感,从而引起创作的 冲动。其中有这样几个要素:一 是要有外物的触发,也即“感 物”;二是这种感发的偶然性或 随机性,而非预先立意,刻意为 之;三是主体情感的唤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皎然所提出的“取境”是通过 诗人创作运思而得,主张苦思, 达到成篇之后“有似等闲,不 思而得”的境界。
▪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 之极也。”——皎然《诗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晚唐的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 偕”命题。
▪ 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人。 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沉渍益 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 乃诗家之所尚者,则前所谓必 推于其类,岂止神跃色扬 哉?——司空图《与王驾评诗 书》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1、文气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精神气质。

但它的具体内容则在文论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变化和侧重。

○1《周易·系辞上》中的“精气为物”,《文子·十守》中的“精气为人,粗气为虫” 。

“气”指某种构成生命、产生活力、体现为精神的抽象物,无形而无所不在。

○2春秋时代学者大都重视“气”的社会作用,并认为精气所体现的精神是通过人的心官发挥效用,主宰行为的。

儒家解释音乐的礼教作用,也强调“气”,认为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礼记·乐记》)。

○ 3战国时代,出现了庄子、孟子对立的养气观。

庄子认为,专心一志地求道,应不用耳、心听断,而“听之以气”。

因为“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其实质是把“气”绝对抽象化,要求以虚无待物,绝对无为。

孟子则恰相反。

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养的“气”有具体内容:“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集义所生”。

由于养气而可以“知言”, 所以孟子是把抽象的“气”变为具体的思想、充实的精神,具有刚强正直的道义内容。

共同特点是把“气”这一造物哲学概念发展为思想原则概念,成为指导人的行为的某种精神。

○ 4最早将气的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他所说的“气”就是文气,是文章所体现的作家精神气质,其具体内容指作家天赋个性和才能,所以是独特的,不可强求,也不能传授。

他以这样的“文气”为文章的特征,用为写作和批评的准则。

他评论“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在《与吴质书》中说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都是指他们个性才能所形成的精神气质在各自文章的体现,这是“气”的概念最早用于文章写作和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评史(上)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1.殷璠“兴象论”“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

“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

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

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

2.王昌龄“诗境论”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

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

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为强制所能达到的。

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一般以<<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作为主要依据。

3.杜甫的文学思想要求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

杜甫对庾信后期诗歌、齐梁著名诗人艺术成就、初唐四杰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戏为六绝句>>中以诗论诗,杜甫对待前代文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又要“转益多师”。

杜甫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讲究传神。

4.皎然“取境说”“取境”指诗歌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境神王,佳句纵横”。

他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融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皎然对诗境审美理想的追求,仍是在天真自然,有象外之奇,有飞动之貌,写冥奥之思,若不思而得。

皎然在<<诗式>>、<<诗议>>中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

<<诗式·取境>>云“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

予曰:不然。

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

此亦不然。

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

此高手也。

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5.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

他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

诗歌的“味外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醇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

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指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

司空图欣赏的是以这种艺术意境来表现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寄托佛老情操的诗歌。

司空图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

它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和化合,是和某种特定的外在境界相联系的。

诗歌“醇美”之味在诗外,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6.白居易:为艺术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他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7.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陈子昂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两个弊病,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与“风骨论”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

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他的文学主张。

“兴”指诗歌审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

“寄”指寄托,指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即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

“风骨”指“汉魏风骨”,要求文学作品应以表现政治理想抱负、抒发豪情壮志为主,要具有济世安民的广阔社会内容;要求创造鲜明、生动、自然、传神的艺术形象。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1.<<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是一种积淀着社会政治伦理内涵、体现出社会群体人际规范的思想情感,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2.孔子的系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

“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是“泛爱众”,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要把人作为人来对待,而不是把人当做可以任意杀戮的贵族私产。

3.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

“兴”指感受,要求修身必先学诗。

“立于礼”就是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指通过音乐的陶染,来改造自己的性情以及内心世界,使自己从本能出发就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诗经>>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突出。

如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赋诗言志。

(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尽善尽美”“以中和为美”。

5.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感发意志”,指诗歌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指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壮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他要求文艺能具体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是孔子思想中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

6.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孔子认为语言文辞的作用在于充分地表达人的思维内容,即形式的根本目的在完美地体现内容,不必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唯信辞巧”“文质彬彬”---“质”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它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它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史起着主导作用。

7.论雅乐与郑声:孔子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他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有助于养成以仁义为特点的高尚品德品质,而不去做悖礼违义的事情。

而郑声容易诱发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

这是孔子文艺思想上比较保守方面的集中表现。

8.孟子思想:民本思想、仁政学说、性善论孟子也强调文艺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孟子的“与民同乐”是在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诗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诗论建立在乐论的基础上。

“乐”指快乐之乐,指一切美好事物之享受,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把它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

孟子“与民同乐”思想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理论依据--人们感觉器官有共同性,因此他们在审美感知方面也有共同之处。

孟子尊敬古乐,发展革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

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问题,看到了争取民心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兴亡与民心之向背是密切联系着的,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

“以民为本”是他“民贵君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孟子认为要做到“与民同欲”,一是要施行仁政,二是要发扬仁教,还要有“与民同乐”的实际行动。

“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意”指说诗者的主观体会和理解,即读者之意。

孟子认为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必须要能“知人论世”,即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这也是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孟子“知言养气”说---提倡“浩然之气”,认为能够具有“美”“大”“圣”“神”的高度人格美的人亦即是具有浩然之气的人。

他认为志、气、言有密切关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9.荀子思想---“天行有常”自然观,他充分肯定人的积极作用,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人定胜天”,重视人的创造性在文艺发展中的作用。

政治上--“法后王”、隆礼尊法、王道与霸道。

认为“后王”所作所为乃是对“先王”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与发展。

对待“五经”提出“学莫便乎近其人”,要向现实中真正有学问的人学习。

荀子指出人性本恶,提倡学习,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创作出日臻完美的文艺作品。

荀子提出的“全”“粹”的美的境界,认为创作对象必须经过创作者的主观努力,对之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改造,方有可能使之成为真正完美的艺术品。

荀子主张文艺创作要从现实出发,不断有新的创造发明,不能唯以复古为尚。

荀子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 是对儒家文学思想的重大发展。

他认为文学是明道的,表现在荀子的道既是社会政治之道,同时又是具有哲理性的自然规律之道,既是先王之道,又是后王之道。

明道与言志的结合,亦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荀子在认为文学批评中应以“道”作为基本标准,一切言论行动包括文学在内都应当合乎“道”。

他强调,言辞应当符合于辨说的需要,辨说应当符合于人内心的意图,而人的内心意图应当符合于“道”。

荀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原道征圣、宗经思想的先声,他要求以道、圣、经的原则指导现实。

荀子对文艺和政治关系做过系统的论述,<<乐论>>的核心是论说音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他指出音乐也是“言志”的,音乐是人感情的自然流露,提出了“音乐—人心—治道”的模式。

他还全面阐述了礼乐关系,提出了礼别异、乐合同的思想。

他还提出了“以道制欲”的重要命题。

他的文学观是诗、乐、礼三位一体的。

10.“中和”是儒家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

虚静、玄览是道家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