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古代先民的语言交流,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在文学发展的同时,文学批评也逐渐形成,并且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阶段:《诗经》时期的文艺批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被誉为“乐府之宝”、“文学瑰宝”,在我国古代文学史和文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诗经》不仅是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重要的文艺批评著作。
《诗经》的注释和解释是古代的文艺批评活动。
在《诗经》时期,文艺批评的重点主要是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分析和解释。
它不仅针对于诗歌,也包括了乐曲、舞蹈和礼仪。
《诗经》的注释者和解释者对于这些艺术形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有着深刻的发现和研究。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的说明,它不仅仅是解释了关雎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还对于乐曲的演奏方式和民歌的传承方式做了详细的说明,这种注释方式在古代文学批评中非常常见。
第二阶段:唐宋时期的文艺批评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文艺批评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
在唐宋时期,文艺批评主要是分析和评价诗歌,涉及到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了小说和戏曲等各类文学作品。
在唐代,文艺批评的代表性作品是《全唐诗》的注释和评价。
《全唐诗》编选出了诗歌的优秀作品并进行了分类。
注释者不仅对于诗歌的字句用法进行了详细解析,更重要的是对于诗歌的情感和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宋代的文艺批评则更注重对于诗歌的创作和修辞手法的研究。
在宋代,文艺批评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文学理论著作,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评价。
例如唐宋八大家对于诗歌鉴赏和价值的评价,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文艺批评的发展。
第三阶段:元明清时期的文艺批评元明清时期的文艺批评,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在元代,文艺批评对于诗歌的创作和诗人的形象刻画更为注重。
古代文学批评史

批评史诗言志:出自《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
“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
万章下》。
“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风化说:出自《诗大序》:“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其中“风”是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教”是教育、教化之意。
文气说:出自曹丕《典论。
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
意象:意、象二字初现于《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感,“象”是指感情投射于其上的自然之物。
★知音: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
《知音》是篇文学批评与鉴赏论,解决“文情难鉴”的问题。
不足之处是对批评家的生活体验、对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研究谈得不全面。
★《诗式》:是唐代诗僧皎然所作的一部重要诗格。
该《诗式》诗论主张最有价值的部分即诗歌意境的创造和诗境与禅境的思想。
点铁成金: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
活法:南宋初期吕本中《夏均父集序》中“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是指一种灵活的创作方法,在规矩中寻求变化,变化中又遵循法则。
《毛诗序》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批评论文:《修竹篇序》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廓清了道路:《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见到东方虬《咏孤桐篇》之后写的诗篇。
其短序虽是对东方虬诗歌的评论、赞赏,但实则是陈子昂提倡文风、诗风改革的一篇宣言,其理论主张有:★苏轼的诗文理论主张: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学革新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怎样理解李清照《词论》中“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最高较系统地提出对词体艺术特征的认识,词“别是一家”说,是《词论》的理论核心,是李清照词学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宋代词学注重词体艺术的本体精神的表现。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指研究中国古代至近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历史的一门现代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特色。
它以中国化的宇宙观、人生观与美学观为理论基石,是对古代文艺创作、欣赏与评论的各种阐述。
中国文学批评整体上既有着显在的范畴、命题,也有着潜在的审美文化蕴涵,尤其是后者,是产生中国文学批评显在理论形态的灵魂。
从先秦的孔孟、老庄开始,就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这一理论倾向,呈现出与重视知识与逻辑范式的西方文论不同的民族文论特征。
作为一门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一般是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也就是从时间上这门课只会讲到中国现代以前,最晚近也就讲到王国维、鲁迅这些人。
一般按照时间顺序从头到尾的讲述历代对于文学的看法。
比如说文学的功能,《诗大序》中文以载道的看法。
比如文学的分类,古代文学体裁有很多:文、赋、诗、说、书、传、耒等等,《文心雕龙》大概分了三十多种文体,这些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都有详细的分类。
比如关于文学观念的一些理论学说,古代品评文学作品有滋味说,载道说,意境说等等,王国维就提出意境说,诗的好坏要看诗的意境。
李贽的童心说,要求文学作品要表达真性情。
总之,中国古代批评史讲的是中国古代的人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论性看法。
如果通俗的说,中国文学批评史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由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从学科上来说,是建立在现代文化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因此理所当然地要将重点放在理论的阐释上面,这是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而且对于文献的梳理与归纳也离不开理论观点的指导。
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文献功底,而且要注重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文化的学习,同时对于西方哲学等理论要有所掌握,自觉地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深化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的认识及研究。
中国文学批评史植根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之上。
中国文化在最高境界上是审美与文艺的境界,是生命精神的结晶,这种精神意蕴与人格境界,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不仅关注的是理论范式,更追求的是形而上的人格精神与超验境界。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曾叫“古代文论”,全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空是“中国古代”;包含“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两个方面。
文艺学的分支: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阐述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在历史的过程中对文学作个别的、具体的研究。
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一般针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属于个别、具体的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一般规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树立基本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创作(作家——作品)文学鉴赏(作品——读者)“意境”,王国维认为作品有境界,必须做到情景交融,“‘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闹”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对这两佳句的分析是文学批评,其成果为总结意境的理论提供依据,而在文学史中,许多人都在证明意境的存在。
书目:《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张少康、刘三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二、三、四),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化特色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西方文学批评转化为商品生产,成为独立职业。
中国文学批评是士大夫仕宦以外聊以娱人娱己的风雅余事,“余事作诗人”,“余事作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原训“文学裁判”(literary criticism)。
十八世纪以前,西方盛行“判官式的批评”,批评家与作家势不两立。
十九世纪以后,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才逐渐缓解。
法国法朗士(1844-1924)《生活文学》宣扬印象主义批评理论,“为了真诚坦白”,“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把冷嘲和同情都摆在读者面前,由他们看了以后自己去作判断”。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主要思想及其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古代文学批评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注重对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儒家经典书籍,如《诗经》、《礼记》等,这些书籍都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1.儒家文学批评思想儒家文学批评思想主要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儒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道德的价值,能够教育人们。
例如,孔子提倡的"君子居而不精舍,动而思之"的观点,强调了作品要具有启迪人心的作用。
2.墨家文学批评思想墨家文学批评思想注重作品的技艺。
墨家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有完美的结构和技巧,并强调文学批评应该有系统性。
3.道家文学批评思想道家文学批评思想主张作品应该具有自然的表达。
道家认为作品应该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应该是自然流露。
三、古代文学批评的传承古代文学批评的思想在后世批评家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宋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代表,主张文学应该讲究气韵和词章之美。
书中详细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后世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明代文学批评明代文学批评主要注重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评价。
明代批评家王韬的《文心雕龙序》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清代文学批评清代文学批评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实际观察和分析。
文学批评家纪昀的《初刻拍案惊奇》是一部集小说创作、评价于一体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文学批评的演进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学形态的不断改变,文学批评也在不断演进。
现代文学批评在西方的影响下进入中国,形成了独立的批评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参考书目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四卷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精选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赵逵夫主编《先秦文论全编要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少康、卢永璘选编《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郁沅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祖诜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运熙、顾易生编选《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穆克宏、郭丹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一二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清代)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丁福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张少康、刘三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和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简介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简介古代文学批评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以及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著作不仅揭示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
以下将选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批评著作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巨著,作者刘勰。
全书共五十篇,涉及文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包括文体的起源、发展、特点、功能等。
刘勰在书中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
同时,他还对文学创作中的风格、意境、情感表达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风骨”等重要概念。
《文心雕龙》不仅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诗品》《诗品》是南朝钟嵘所著的一部诗歌评论著作,主要对汉魏至齐梁时期的五言诗进行品评。
钟嵘在书中将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位诗人的作品进行点评,既有整体评价,也有具体诗篇的分析。
他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特质,强调诗歌的“吟咏情性”功能。
《诗品》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诗歌提供了宝贵资料,而且展示了钟嵘独特的诗歌审美观和批评方法。
三、《沧浪诗话》《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所著的一部诗话著作,主要探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问题。
严羽在书中提出了“妙悟”说和“兴趣”说,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和意境的重要性。
他认为诗歌创作应以自然为美,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艺术境界。
《沧浪诗话》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古代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四、《原诗》《原诗》是清代叶燮所著的一部诗歌理论著作,主要探讨诗歌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问题。
叶燮在书中提出了“理、事、情”三位一体的诗歌创作观,认为诗歌应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
他还对诗歌的风格、语言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才、胆、识、力”四要素说。
《原诗》对清代诗歌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重点汇编注:《中国古代文学批判史》非文学院初试参考书目,然往年真题中偶有涉及,如朱熹的文学思想及14年的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此类题目虽于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中有所涉猎,然内容不足以回答考题,故虑于此,特将之重要内容陈列于下。
此书亦为文学院本科必修内容,此下内容取自于华南师大考研古代文学方向复试要求书目,即复旦王运熙版本。
文学批判史内容繁多,亦为学习古代文学史之理论根基,故所列出重点较多,然非悉数均需记背。
下加横线黑体标题者乃本人认为较为易考者,可作为参考。
再者由往年此部分真题可见多出自宋代,应当多加注意。
然而已连续两年考察黄庭坚的诗歌主张,故窃以为今年再考文学批评史机会不大,以防万一,还请诸位抽空将此资料浏览一二,有所印象为佳。
先秦篇一、孔子的文学思想;(1)论诗;孔子以诗为修身之具,曾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所谓“兴于《诗》”即从古人诗篇中得到启发,引起向上之志,可以离开全诗的本来意义而断章取义加以发挥。
如《论语·八佾》中子夏体会出女子以白色妆点其容貌固有美质,但仍需以礼修身,孔子对之加以称赞可见此观点。
再者孔子也从政治、外交的方面说明《诗》的效用,如其于儿子伯鱼言道:“不学《诗》,无以立”。
又如所谓的“兴观群怨”说,也说明了孔子对于诗的功用的深刻理解。
(2)论言辞;春秋时代于外交、政治等方面,言辞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孔子注重言辞,如其评述学生的专场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其认为言辞表达应恰到好处,既要有文饰,也不可过分,所谓“辞,达而已矣。
”如孔子所谓的“文质彬彬”的观点,即过于朴质则显得粗鄙,过于文饰则浮夸不实,就文辞而言,要求有文采而注意修饰,不过分。
二、孟子的文学思想;(1)以意逆志说;《孟子·万章上》指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文指文字,辞指言辞,志指作者思想,孟子要求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内容,去体会作者意图,方而得到正确理解。
此观点对于如何理解诗歌的内容提出较好的见解,反映出孟子对于文学作品修辞特点的认识。
(2)知人论世说;《孟子·万章下》指出:“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即要较为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除了“以意逆志”外,还应结合作者生平思想及所处时代加以认识,这种结合作者境遇、作品背景加以考虑的分析作品方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知言养气说;孟子提出的“知言”和“养气”说虽不非谈论文学,但得到后世论文者的重视,常被运用作为理论依据。
《孟子·公孙丑上》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可见,孟子所谓的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功夫,所谓的“浩然之气”即一种因相信自己的言行合乎正义而产生的将强的自信的昂扬精神状态,表现出孟子关于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
所谓知言是辨别言辞的能力,判断出不正当言辞错误的实质。
两者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知言的能力植根于养气,人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升则自然会加强辨别言辞实质的能力。
三、老庄的文学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庄子·秋水》中以龟自喻,言宁可“生而曳尾于涂中”,不愿“死为留骨而贵”,此合乎后世文人所求,如钟嵘于《诗品》中言阮籍“情寄八荒之表”,或是萧统对于陶渊明隐居不仕的赞誉。
再者,老庄也追求真淳人格,反对矫饰虚伪,如《老子》中提到的“赤子”。
(2)崇尚自然无为;此为老庄思想的根本性观点。
《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不可见闻,其对所创生的事物的支配也无痕迹,故称“无为”,但道生万物,乃万物存在之根据,故称“无不为”。
进而提出“道者,顺自然也”,即万物规律自然有之,无需加以干涉,当遵循道的根本,于无所为中成无不为之事。
推衍至文学批评,则以不见雕琢造作痕迹为美,如后世王国维所言之“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
而推衍至为文之法,则追求因感而发乃创作之最高境界,如苏轼所谓“非能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
(3)得以而忘言说;庄子提出“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指言语虽为达意之具,但若拘泥于言辞反而不得其道。
后世文人将之引入诗论,指出诗的意趣在于可传达无法言尽而吟味不已的趣味。
如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耳”,王士祯言“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
(4)虚静、心斋、坐忘;“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以待物者也。
惟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为坐忘”。
可见所谓虚静心斋坐忘,即排除感觉、心智,忘怀物我,达到的“吾丧我”之境界。
如《庄子·养生》中提到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即因庖丁的主观精神与天地万物合一,与物无忤,故不受物所累。
魏晋南北朝篇一、曹丕的文学思想;【即《典论·论文》主要的观点】(1)论作家;曹丕提出以气论文,指出作家予人的总体感受,近乎今所言之风格,如言徐幹“时有齐气”,即指齐地人性格舒缓,而徐幹作品正予人以此轻缓舒适之感。
再者曹丕指出了文与气的关系,“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至于引气不济,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指出写作取决于自然秉受之气,即天才,故为文难言之妙处不可轻易传授,此观点不免有失偏颇。
(2)论文体;曹丕提出“四科八体”,即“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疏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从而从作家才能偏至的观点论及各文体的特点,后人将之称为“文体论”,阐释了文章体裁与风格之关系。
(3)论文章价值与作用;曹丕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从而从作者个人及国家政治社会之作用指出了文章的意义。
二、陆机的文学思想;【即《文赋》主要观点】(1)论创作的发生;作者认为创作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情感因四时景物推迁而触发,即“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二是阅读他人作品时心生感慨,即“永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芳”。
陆机突出了自然环境对于作者情感的触动作用,反映出其对自然的敏感,是六朝文论中值得关注的内容。
然而究其根本,作者的喜怒哀乐根源在于社会和个人境遇,自然只是诱因。
(2)论构思时的思维活动;首先作者指出无论是构思或是创作中,应当集中精神,不受外界干扰,做到心境清明,即“眇众虑而为言”,对各种设想深入思索,精妙构文。
再者,构思时思维活动极为活跃,想象范围于时空上俱广阔,即所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故作者可将天地万物纳于笔下。
再次,作者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和形象,所谓“物昭晰而互进”,“物”即作者头脑中的映像,而构思中作者将情感深入于所描写的事物中,于深情中通畅文意,如“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可见,是否存在强烈情感和鲜明形象是作者思维活动与理性思维的区别所在。
(3)论文章体貌风格的多样性;首先,陆机认识到因作者个性、审美爱好等的差异,作品风貌也呈现出多样性,如“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即追求炫目之美的作者多侈丽宏衍之作。
其次,陆机说明不同体裁风貌各异,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即诗歌因情感激动而生,可予人以美好之感,而赋具有描绘物象的特点。
从而反映出文学的两大功能:表现自我与描绘事物;再次,陆机指出不同的生活经历也会导致风格的不同,如班固的《幽通赋》哀而不怨,而冯衍的《显志赋》却抑扬顿挫,是因为“怨之徒也”导致。
(4)论文章的审美标准;文章体貌应丰富多变,有相同的要求,即立意构思要巧妙,文辞要妍丽,具有声音之美,“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再者,理想之作当具备应、和、悲、雅、艳的特点,且于内容与文辞有所主从之别,所谓“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也强调新颖独创,如陆机本人诗作云:“秀色可餐”、“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用词新颖独到。
三、刘勰的文学思想;【即《文心雕龙》的主要观点】(1)全书总纲--《原道》至《辨骚》五篇;Ⅰ原道、征圣、宗经;刘勰提出文章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所谓“声发则文至”,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取自然之物、音而成文章之美,此皆“道”之表现,即“神理之数”,有老子的影响。
而古代圣人创作文章以表现道,治理国家,进行教化,达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从而将圣人之道(儒)与自然之道想通,给予文章以政治教化及个人修养两个功能。
从而圣人所制之经乃后世诸文体的渊源,亦为后世文学作品的思想及艺术树立标准,并点出“宗经”六义:情深、风清、事信、义直、体约、文丽。
总体而言论及文学的起源、作用、思想艺术标准;Ⅱ正纬、辨骚;纬即纬书,刘勰一方面批判了纬书荒诞的内容,另一方面认为纬书中对古代传说及自然现象之记载“事丰奇伟”,有利于写作。
骚指《离骚》及屈原、宋玉之作,刘勰赞美了屈原作品,称之“词赋之英杰”,详细分析了《楚辞》中各篇的特色,点出“奇”、“华”是《楚辞》最为显著的特点。
从而提出作文当“倚雅颂,驭楚篇”,以达奇正兼采,华实相扶的效果。
(2)论内容、形式、体制;Ⅰ论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情采篇》】情指情感,即思想内容。
采指文采,即语言形式。
刘勰以外物作比,指出为文当质文并重,“故情者,文之经也。
辞者,理之纬也”。
批判内容不充实而单纯只是追求华丽形式之作,强调创作应首先具有思想情感,所谓“为情而造文”。
Ⅱ论内容;刘勰提出“情深而不诡,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的标准,即重视作品情思,反对片面追求华丽形式,以情感真挚与否作为判定作品的标准。
重视作品内容思想的“正”,即儒家的正道,以求之发挥文章教化及修身的作用,“固宜正义以绳理”。
Ⅲ论形式;首先应做到“体约而不芜”,“芜”即繁芜,刘勰一方面重视词藻声律、对偶用典,另一方面反对时刻可以求奇文风,提倡体要。
即以体要原则,恰当运用声律词藻以达雅丽目的。
再者强调“文丽而不淫”,刘勰是永明病说的拥护者,其注重声律对偶等语言因素于文章的作用。
同时要求为文“不淫”,即不淫滥过渡,指出美丽文采可表现内容,过度文采反而使得内容不明白。
(3)论风格与文风;Ⅰ论风格与作家之关系;【《体性篇》】刘勰提出文章风格由作者的才(才能)、气(气质)、学(学习)、习(习性)决定,前两者为先天之情性,后两者为后天之陶染,“才有天资,学慎始习”。
故而重视后天的学习,可以弥补先天才气不足之弊,所谓“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
再者将文章风格分为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并对各代名家风格有较为一致的判定,如贾谊乃“清”,班固乃“雅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