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教学共4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351P)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 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 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汉乐府
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 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 汉代的乐府诗。《汉书· 艺 文志》载:“自孝武立乐 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 赵之讴,秦、楚之风,皆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 可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 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 后人称为乐府诗。
《易经·归妹》: 女承筐,无实;士刲(kui)羊,无血。 《易经·中孚·六三中》: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44
原始歌谣——原始时期的民歌、民谣,是 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 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 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 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 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 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 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 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41
4、我国古代神话主要包括哪几类内 容?这些神话故事主要保存在哪 几部古籍中?
5、我国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42
一、先秦文学的含义
广义——指秦始皇统一中国 以前的所有文学。 狭义——主要指秦始皇统一 天下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 文学。
43
二、先秦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一阶段:殷商以前(前11世纪以前) 原始歌谣、神话故事、早期散文 1、原始歌谣、
明清文学
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 术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 品化成为一种新趋势。 在表现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文学之外,反映 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了重要地 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讲义课程教案全文免费

内心世界的表达。其中,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表现了其深邃的
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03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的比较
建安文学注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描绘社会现实来抒发作者的情
感;而正始文学则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通过哲理思考和象征手法
来探索人生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诗歌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从建安时期的悲凉慷慨,到正始时期的清峻通脱,再到南 北朝时期的多元化发展,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不同的历 史阶段和风格变化。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代表作品 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等,这 些作品在表现自然、抒发情感、描绘社会现实等方面都有 独特的艺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艺术特色
注重意境的创造和情感的抒发,善于运用比兴、象征等手 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同时,魏晋南北朝诗歌还注重音 韵美和形式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跨文化交流
古代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 因素,丰富自身内涵。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学习经典作品
建议学生深入学习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领悟 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关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鼓励学生关注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 面的联系,拓展文学视野。
培养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分析 文学作品。
宋元戏曲的发展
宋元时期,戏曲艺术逐渐成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戏曲作品和戏曲家。
宋元戏曲的代表作品
杂剧《汉宫春》、《梧桐雨》等,南戏《琵琶记》、《拜月亭》等, 这些作品在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宋元诗文与批评
宋诗的发展与特点
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注重理趣和思辨,形成了独 特的艺术风格。
最新人教统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教学1课件

老子的出生 老子的西行
1
老子的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什么是 “道”?
1
《道德经》: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太 上 老 君
“道”就是平常心、是自然、 是法则、是规律。
诸 子 百 家1
真实的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春秋 时楚国苦县人,曾做过周朝 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 千言。后世被奉为 “太上老 君”。
楚辞 1 楚辞之离骚
诸 子 百 家1
春秋战国文学
主要成就: 整理古籍,传承文化, 周游列国,游说仁政,首 办私学,广收门徒,开创 儒家学派。
孔子
诸 子 百 家1
孔子收学费吗? 《论语·述而》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 未尝无诲焉。” 最得意的弟子:颜回 最富有的弟子:子贡 最勇猛的弟子:子路
孔子
魏晋遗风 慷1慨悲壮
竹林七贤:笑对人生、肆意酣畅。
1
阮 籍
魏晋遗风 慷1 慨悲壮
陶翁悠然见南山
唐诗 1
初唐:“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杨 炯
远宫廷近人生 题材广泛 风格清俊 音调铿锵
唐诗 1
盛唐:王维、孟浩然
王维
孟浩然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只, 劝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
韩
非
子
时 移
而
治
不
易
者
乱
诸 子 百 家1
主题词:法家 依法治国 中央集权
1
汉赋扬国威 乐府感哀乐
秦汉文学
秦文学:一书两歌。 《谏逐客书》李斯。《大风歌》刘邦。《垓下歌》项羽 两汉文学: 1、诗歌:当属乐府诗。乐府诗歌大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东 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日臻成熟,委婉含蓄、自然质朴。如《行行重 行行》。 2、散文:首推司马迁的《史记》,这部历史巨著,代表了两汉散文 的最高成就,开了纪传体散文的先河。 两汉时期,国力增强,文学被用于歌舞升平,以扬国威。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 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 响。
诸子散文
先秦散文的艺术成就
总结先秦散文在文学语言、篇章结构 、论证方法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 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品。
两汉辞赋与乐府民歌
宋代诗词及散文成就
北宋诗词的革新与发展
分析欧阳修、苏轼等北宋诗人的诗词革新运动,以及黄庭 坚、秦观等词人的创作特色和艺术成就。
南宋诗词的多元呈现
介绍陆游、杨万里等南宋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以 及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的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宋代散文的繁荣与成就
阐述宋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介绍欧阳修、苏轼 等散文大家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分析他们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02 03
四大名著及其他代表作品
介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 的作者、内容、艺术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列举其他代表性作 品。
明清小说的艺术特色
阐述明清小说在题材选择、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艺 术特色。
05 元明清文学
CHAPTER
元杂剧及散曲创作
元杂剧的形成与发 展
介绍元杂剧的起源、特点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要作家及作品
列举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
阐述元杂剧在戏剧冲突、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 的艺术成就。
明清小说创作高峰
01
明清小说的繁荣背景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概说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二、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应当充分重视作家研究,但作家研究也不是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不能将文学史写成作家评传的集成。正史里的 《文苑传》、《文艺传》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
三、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学创作最终体现为文学作品,没有作品就没有文学,更没有文学史。换句话说,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而前两个层面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的。
2、课程要求与考核
要求:
1、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概况,熟悉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
2、深入了解重点作品,掌握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考核:
1、期中1次作业,3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期末闭卷考试,70%分。
3、教材
1、曹础基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一、二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中国古代文学演变的分期
三古七段说: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概说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1、研究对象与内容
对象:描述中国文学创作演进的历程。
内容:文学史研究的层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窦娥冤》思想的核心
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一是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 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 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 力量。
二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 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一结果彻 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 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 “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
《双赴梦》,元·关汉卿作。写关羽、张飞死 后托梦的故事。共四折,元刊本无科白,仅 载曲词。剧情是:三国时候,刘备西蜀称帝 以后,甚为思念他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关羽、 张飞。军师诸葛亮夜观天象,见贼星耀亮, 而将星黯淡,心知关、张二人已死,但又不 敢明告刘备,只得扯谎。某日,关羽、张飞 阴魂相遇,给刘备托梦,悲愤不已,请刘备 为他二人复仇。《双赴梦》又名《西蜀梦》, 全名《关张双赴西蜀梦》或《关云长张翼德 双赴梦》,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 《元人杂剧全集》本。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 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一)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
期 原始歌舞 “优孟衣冠” 汉代“百戏”中之角 抵 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 (二)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 唐参军戏 宋杂剧 金院本 诸宫调 (三)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元杂剧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 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二)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 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 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三)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 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讲义)一、先秦诗歌1、《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汉奉为经典,故名。
最早诗歌总集。
收集西周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2、《楚辞》: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西汉刘向编)屈原: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主要作品:《离骚》、《九章》、《九歌》。
(《诗经》、《离骚》并称中国古典诗歌两大源头)散文1、《尚书》:第一部散文集2、诸子散文:《论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3、历史散文:《左传》(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左丘明)《国语》(第一部国别史)《战国策》(国别史。
西汉刘向整理)(记录策士游说言论)二、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1、汉乐府:乐府,原汉武帝设立的主管音乐的机关。
《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汉乐府叙事诗顶峰。
(2、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后世称“建安风骨”(笔力刚健,慷慨激昂)。
东晋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南北朝乐府:《木兰诗》(北朝民歌)散文:1、史书:西汉司马迁《史记》(纪传体通史。
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东汉班固《汉书》(第一部断代史)南朝范晔《后汉书》晋朝陈寿《三国志》(以上合称“四史”)2、骈文:特色,辞藻华丽,多用对偶。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3、学术专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介绍河流)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4、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唐代诗歌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白,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仙”。
风格:豪放飘逸。
杜甫,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史上影响最大。
“诗圣”。
诗被誉为“诗史”。
风格:沉郁顿挫。
3、中唐:孟诗派:韩愈、孟郊。
元白诗派:元缜、白居易。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古代文学史说课课件ppt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同时本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中国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批评等课程,并 为将来从事中国文学文化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课程概况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内容多、实践跨度长、有明显的分段等特 征,以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为基础,设置授课计划。 总授课时间为204学时,每周3课时,在4个学期内完 成。 第一学期,先秦文学,48学时。 第二学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51学时。 第三学期,唐宋文学,54学时。 第四学期,元明清文学,51学时。
解决办法:文学史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自学为辅。作品选以自学为主, 课堂讲授为辅。主辅结合,圆满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尽量调动学生 课外阅读作品和研究的积极性,讲授时,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文学史和作品的 关系,要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为纲,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基础,用文学史统 率作品,又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学史的发展规律。 注意不能过分突出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将文学史与作品割裂开来。在 理论分析上即要充分利用传统的理论资源,也要积极合理吸收新理论、新方 法。教师讲课应具有指导性、启发性。讲课时突出重点、难点,避免,一般 性地重复教材。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教材与教参
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本教 材脉络清晰,材料扎实,叙述精简,文约意丰,十分注意发掘新材料,汲取国 内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非常重视从史的角度及各类文体自身的衍变发展,来 论述历代作家作品的新成就、新特点,不作平面的一般评论或作品赏析。作动 态而非静太的历史考察,作文学发展自身规律的努力探索,是《中国古代文学 史简编》迥别于同类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在论述作 家作品时着重从史的发展的角度,指出历代作家的新成就、作品的新特点,不 写一般的作家评论和作品赏析。《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对于各类文体的发展 变化,没有总论加以概述。对于每一作家的各体作品,尽量做到综合论述,以 见“全人”,从而突出其总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