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专题研究绪论
历史中外古代文学批评

历史中外古代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和评价的学科,自古代以来就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外古代文学批评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批评方法。
本文将从中外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中文文学批评的起源中文文学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就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承载和传达道德价值观。
这种观点在后来的文学批评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也对文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批评和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唐代的文学批评家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经世致用”的观点,主张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宋代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修辞”、“章法”等批评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外文文学批评的起源古代外文文学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文学批评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模仿”和“悲剧六要素”等理论,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罗马的文学批评家奎因提出了“真实性”和“效果”等批评标准,对欧洲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中外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中外古代文学批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道德价值和社会意义,注重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评价。
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批评则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注重对作品的结构和风格的分析和评价。
在中外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派和批评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
例如,中国的韩愈和柳宗元主张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而刘勰则强调文学作品的修辞和章法。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模仿”和“悲剧六要素”的理论,古罗马的奎因则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效果。
四、中外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中外古代文学批评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文学批评文体,但真正形成并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还是在唐宋时期。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和文体理论的贡献,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韩愈的《进学解》、苏轼的《文心雕龙序》等。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目的和原则,以及诗、赋、文、曲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技巧。
他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统一,提出了“意蕴独到”、“神归其主”等理论观点,并进一步规范了文学创作的规则和标准。
韩愈的《进学解》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另一部重要著作。
在《进学解》中,韩愈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评,提出了“疏远言辞”、“顺情载道”等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
他还批评了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华丽词藻、空洞文辞等,强调文学应该回归到真实生活中去,体现人性的真实和深度。
苏轼的《文心雕龙序》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著作。
苏轼在《文心雕龙序》中对刘勰的《文心雕龙》进行了评论和补充,强调了创作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他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关注作品的个性和独特之处,而不是僵化地套用一些规则和公式。
他还对文学创作的技巧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除了以上这些重要的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著作之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还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价等。
这些研究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在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创新。
这些成就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背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是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不同形式和风格。
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文学批评文体也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学批评文体的存在和发展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审美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整体认识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当今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通过对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系统整理和深入探讨,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提供重要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揭示其中的文学意蕴和审美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在文学创作与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揭示文学批评的规律和特点,为今后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与其他文学批评文体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展我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的认识,促进跨文化交流与文学研究的发展。
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对当代文学研究和人文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缩减版一、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思想。
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概念、重要人物和主要成果。
1.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探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二、第二章:先秦文学理论批评2.1 概述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讨论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研究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2.2 重点人物与思想孔子与《诗经》的批评墨子与兼爱非攻的文学观庄子与自由创作的文学理念屈原与楚辞的兴起三、第三章:汉代文学理论批评3.1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汉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3.2 重点人物与思想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批评价值扬雄与模拟论班固与《汉书艺文志》文学批评与选文标准四、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4.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分析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4.2 重点人物与思想曹操与建安文学的革新曹丕与文学批评的标准陆机与《文赋》的文学思想刘勰与《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五、第五章:唐代文学理论批评5.1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分析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5.2 重点人物与思想韩愈与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柳宗元与文言文的革新皎然与诗歌创作的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五章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可以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不期的重点人物和思想有深入的认识。
六、第六章:宋代文学理论批评6.1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宋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6.2 重点人物与思想欧阳修与唐宋八大家文学理论王安石与新学派的文学观苏轼与文人画的文学理念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七、第七章:元代文学理论批评7.1 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教学难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教学学时:2学时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
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
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1

分。 (二)刘勰用“本乎道,师乎
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来 概括《原道》、《征圣》、《宗经》、 《正纬》、《辨骚》篇的基本思想。 刘勰把“文”抬高到“道之文”的 崇尚地位很有深意。《辨骚》的主 旨是以“宗经”的原则去规范文变, 使之不离雅颂之正道。“文能宗经, 体有六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的是“情、风、事、 义、体、文”,刘勰“原道”“征 圣” “宗经”的根本用心在于对 “文”的弘扬。
(二)虚静观。老庄主张在认 识“道”的整个过程中必需排除一 切既有观念的干扰,只有通过虚静 养心、绝思绝虑以达到与“道”合 一的精神境界,才能创造出合乎自 然的最完美的艺术。
(三)虚实观。老庄从有无相 生的哲学出发,要求文艺做到虚实 相成,实际上他们更重虚的作用。 但因此忽视“实”的作用,就产生 了片面。
2
第一节 概述 (一)这个时期的文学,已经 进入“自觉的时代”,同时带来了 人们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陆机首 倡“缘情”说,肯定作家个人情感 因素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摆脱 了经学附庸的地位获得解放,人们 对创作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 (二)这个时期产生了一大批 有相当系统性的论文和论著,大都 着眼于艺术创作内部规律的探讨, 广泛涉及到创作规律各个方面的问 题。理论家们对作家情感活动规律 的探讨,对作家才思、个性、风格 的高度关注,其意义格外重大。 人们对作品形式美和审美特征 的认识和理论总结,突破了儒家传 统教义的束缚。 (三)魏晋玄学的兴起大大助 成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玄学家对言、 象、意关系的论述,成了这个时期 和以后的文学家追求言意之外的情 致旨趣的理论根据,由此也产生了 一系列重要的审美范畴和文学理论 批评新概念。 玄学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 力,这正是产生创造性理论成果的 必要保证。 还应注意由于佛教传人,佛家 的思辨方式,他们重逻辑的精神对 理论探讨的影响。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 文》和陆机的《文赋》 《典论·论文》通过对七子创 作的分析,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文学 理论批评观点。 (一)关于文学的价值和地位。 曹丕破天荒地把文学提高到“经国 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地位,也 大大提高了原本低下的文人的地 位,促进了文学发展。 (二)关于“文气”说。曹丕 主张“文以气为主”,能从作家的 个性特点去探索作品的风貌,寻求 作家风格答案。 (三)关于文体论。曹丕概括 出奏议、书论、铭诔和诗赋各体的 特征,总结了它们的写作要求。尤 其是“诗赋欲丽”,突破了“寓训 勉于诗赋”的传统束缚。 (四)关于文学批评的原则和 态度。曹丕的“文气”说和文体论 直接导致了他的文学批评原则的提 出。他反对“文人相轻”,“各以 所长,相轻所短”的积习,提出了 “审已以度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 原则和态度。 陆机《文赋》是总结了自己和 别人的经验而论“作文利害之所由” 的,理论内容更见丰富: (一)《文赋》产生的社会背 景,以及它的中心内容:缘情文学 的发展招来了传统观念的非议和攻 击,裴子野《雕虫论》列数六朝文 学的重要罪状就是“摈落六艺,吟 咏情性”。而“吟咏情性”正是《交 赋》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文赋》探讨“作文利 害之所由”,涉及到诸如创作修养、 想象构思、修辞技巧、文质并重、 文体辨析、重视独创、兴会感应等 各个方面的问题,而以艺术想象构 思为中心问题展开论述。陆机认识 到可以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来解决 创作中“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的 主要矛盾。 (三)如何解决“物”、“意”、 “言”之间的矛盾,是《文赋》力 图解决的问题。因为千姿百态的客 观事物“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文学创作,形象塑造又是“随手之 变,良难以辞逮”,所以没有固定 的模式可循,陆机提出“虽离方而 遁圆,期究形而尽相”的主张,只 有“因宜适变”,才能摆脱成规的 束缚,通过艺术构思达到“穷形尽 相”的艺术效果。因为主变,陆机 自然主张创新,强调“谢朝华于已 披,启夕秀于未振”,“虽杼轴于 予怀,怵他人之我先”,但他并不 因此排斥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 (四)从对文学本质特征的深 刻认识出发,陆机突出总结了文学 的情感因素、形象的概括力以及内 容与形式的美,都是具有时代特征 的可贵的艺术见解。 第三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 由于《文心雕龙》的体大思周, 见解精深,可以先从它的结构入手 了解它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其中的 主要观点和主张。 (一)《序志》篇把《文心雕 龙》分成“文之枢纽”(上篇前五 篇,是论述《文心》写作的指导思 想)、“论文叙笔”(上篇其余二 十篇,是全书的文体考察部分)、 “剖情析采”(下篇前二十四篇, 集中探讨了创作、批评、鉴赏的规 律)与“长怀序志”(全书最后一 篇,是《文心雕龙》的总序)四部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4.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5.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6.《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7.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8.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9.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