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选)绪论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课件·绪论、第一节:“典乐”与“诗言志”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课件·绪论、第一节:“典乐”与“诗言志”

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建立在民族文学的土 中,全盘苏化与全盘西化都解决不了中国文学 的特殊问题。如史诗问题、文学分类问题、诗 歌意境问题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1)熟悉重要的文论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论 观点; (2)了解古代文论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大体轮 廓; (3)初步运用古代文论的知识分析和评价文 学现象; (4)培养进一步钻研古代文论的兴趣。
• • • • • •
1927年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个研究热潮: 一是建国前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 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 二是建国初 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 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是开放后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 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蔡仲翔《中国文学理论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顾易生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蔡镇楚《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
(4)唐代的孔颖达就明确提出:“在己为 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情志的统一, 扩大了“诗言志”的表现范围,在文学思想 发展上是一个进步。 纵观人们对“诗言志”的认识, 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产生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歪曲阶段, 四、调和阶段。
诗言志”的提出,可 以 说为中 国古代 文学 理 论举行 了简朴 的奠 基礼!
“教胄子”而要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 虐,简而无傲”的道德要求,这完全是儒家中 庸思想的表白,它的产生时代应该更晚。
《尧典》论乐反映出漫长的历史中的文艺观念 的演变,从重视“神人以和”的宗教功能发展 到强调“教胄子”的政教功能,显示了宗教文 艺观向政治文艺观的质的飞跃。这在中国文艺 思想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仁,里仁为美,即有德者为美。 有德者则幸福指数最高,所以孔子赞美颜回的德行,批评宰 予‚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论述人的情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这就是所谓的‚比德‛说 总之,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 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他的美学观 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尚实致用的精神及其文艺服务于政 治的载道观念,对我国传统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 论 语 阳 货 》
迩 之《 事诗 父》 ,可 远以 之兴 事, 君可 ,以 多观 识, 于可 鸟以 兽群 草, 木可 之以 名怨 ”。
—— ·

(四)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从美与善的关系来分析文学艺术,尽美又尽善,形式 与内容的统一。 必须注意,孔子更加注重善,即文学的内容,也即文 学的伦理道德属性、社会教化功能。 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 孔子论述了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断章取义,引申为文论。 (五)论美及其美感的社会性与实用性
儒家思想中的‚守中‛思想,伦理意识中的‚中正‛思想 与道家思想中的阴阳和合,天人合一思想,杂糅生成了中 国古典社会的‚中和‛美学观念和美学精神。
中国古典文学中缺少那种蕴藉着伟大精神力量的崇高感,也缺少 那种充满毁灭性精神力量的悲剧意识,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生发中找到原因。 比如:通变观 《系辞》:‚生生之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刘勰《文心雕龙》:‚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文律运周,日 新其业‛,‚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 乎时序‛ 叶燮《原诗》:‚时有变而诗因之‛ 赵翼:‚诗文随时运,无日不趋新‛
(三)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 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有确定性, 也有多义性。 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只可意会不 可言传,得意忘言,不立文字,直 指人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诗家之景如蓝 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及与 眉睫之前。虚实相生,神与物游, 情景交融· · · · ·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21第九编晚清文学 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21第九编晚清文学  绪论
▪ 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开路的领土、资本和文化侵略,导致王 朝官制、税制、币制以及精神信仰的混乱,从经济命脉和国 体人心上打乱了王朝的正常运转。
▪ 晚清还是一个人才辈出、思想异常活泼的时代。嘉庆年间清 王朝相对放松了思想控制,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的社会思潮 贯穿了晚清百年之间,前者试图从传统思想与学说中寻求自 强的理论,后者那么是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逐渐改变思想观 念,学习列强的长处以自强。
▪ 一大批思想家应时而起,林那么徐、魏源、龚自珍、曾国藩、 冯桂芬、郑观应、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
第二节 晚清文学的上下限 、分期
▪ 晚清文学,指的是从嘉、道之际到民国初百年间的文学。
▪ 本编立足文学立场,吸取了前辈学人的观点,主张晚清文学的上 限应确定为嘉、道之际。晚清文学的下限,本应放在民国的建立, 鉴于文学的延续性,仍以“五四〞为界,因为“五四〞以后,中 国文学确立了新文学的方向,古代各体文学已失去了文坛主流的 地位。
▪ 本编把百年晚清文学史分为两期:道光、咸丰、同治五十余年为 第一期,光绪、宣统及民初近五十年为第二期。
▪ 第一期,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主潮是经世致用,同时西学中用初见端 倪。文学上有三个现象:一是以龚、魏为代表的经世派文学 家兴起;一是宋诗派成为近代诗坛主流;一是桐城文派再度 崛起,并产生了湘乡文派。这三个文学现象在五十年间得到 了完整的呈现。
▪ 光绪时期,洋务运动逐渐深入,中西文化的交流、冲突加剧, 甲午战败,这些因素都直接刺激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全面接 受,西方文化成为一种引领时代前行的异质学术资源。
▪ 文学革新借助的文化资源、学术资源主要是西学,展示了西 学东渐的深入。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传统学术彻底失去了 在政治结构中的地位,随着新型大学学科建制的完善,现代 学术的格局逐渐明确,传统文学失去了其制度与学术层面的 奥援,这时与新文学跷跷板的形势彻底反转。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351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351P)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 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 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汉乐府
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 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 汉代的乐府诗。《汉书· 艺 文志》载:“自孝武立乐 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 赵之讴,秦、楚之风,皆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 可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 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 后人称为乐府诗。
《易经·归妹》: 女承筐,无实;士刲(kui)羊,无血。 《易经·中孚·六三中》: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44
原始歌谣——原始时期的民歌、民谣,是 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 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 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 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 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 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 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 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41
4、我国古代神话主要包括哪几类内 容?这些神话故事主要保存在哪 几部古籍中?
5、我国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42
一、先秦文学的含义
广义——指秦始皇统一中国 以前的所有文学。 狭义——主要指秦始皇统一 天下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 文学。
43
二、先秦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一阶段:殷商以前(前11世纪以前) 原始歌谣、神话故事、早期散文 1、原始歌谣、
明清文学
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 术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 品化成为一种新趋势。 在表现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文学之外,反映 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了重要地 位。

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第一编先秦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第一编先秦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 久已衰落的词在清初出现了“中兴”,陈维崧极大地开拓了 词体的境界。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志怪传奇小说推向了颠峰,堪称中 国文言小说之绝唱。
▪ 元明以来兴盛的戏曲,成为清代作者抒情言志的文学方式, ▪ 通俗小说创作真正进入作家独创的阶段,自况自喻的因素增
强,便产生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
▪ 由宋元南戏生成的传奇,文学之士竞相 创作,成为有明一代文学的重要文体。
▪ 传统的诗文难于复现唐宋的优势,守护 旧文体的作家提出复古的理论主张。
▪ 反理学、张扬人性的人文思潮在小说、 戏曲中突显出来,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学 的新趋势。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八、清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
▪ 清代诗人继承传统的“诗言志”“缘事而发”的基本精神和 审美原则,创作出极丰富的诗篇
三、文学史的任务
▪ 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任务,是通过对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 作品的解析,展示文学的历史面貌及其成就、特色。
神话 诗经 楚辞 汉赋 古诗 唐诗 宋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四、文学史的方法是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
▪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既是一种历史,也就应当具有史学史 书的属性。
▪ 文学史和一般史学著作又有不同。文学史研究基本上是历史 的动态的文学批评,通过历史的和审美的文学批评,建构文 学的历史书写。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五、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
▪ 文学史的建构、书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有历史 跨度不同的通史、断代史,也可以有不同体裁的文体史、类 型史。
▪ 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是没有止境的,文学史的书写也会随着文 学史研究的深入而有所变化、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
第三十九页
《春 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称,如史籍所
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
秋》、《宋春秋》、《齐春秋》等。
《孟子·离娄》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
,一也”。《礼记·坊记》也言及《鲁春秋》,似乎《春
秋》又是鲁国史籍的专名。
《尚 书》
上古历史文献集。 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 书”。 《史记·孔子世家》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 战国时期。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 标志。
第三十六页
《尚书》的内容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 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 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伏羲神话
伏羲又叫太昊伏羲,属文化创造神。据说他是华胥 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他能够沿着 生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 他听了八方风的乐音,便 画出“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 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据此
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驾辩》的乐 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开始显露 出来了。
三个历史阶段。
先秦文学:时间跨度大,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中国 (前221)时期的文学 ,是中国文学产生和发展的最 初阶段。
先秦散文:主要指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社会和封
建社会初期秦朝的散文。
第三十二页
二、先秦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散文的萌芽至早期历史散文《 尚书》的出现。 2、春秋时期。 3、战国时期至秦初。
第四十八页
屈原

《中国古代文学》PPT课件_OK

《中国古代文学》PPT课件_OK

34
3、曹操的影响
• (1)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对后人的影响, • (2)为四言诗体注入活力。
• 不仅以其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 一代诗风,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 建安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35
东晋文学
代表作家:陶渊明
晋 36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44
三、女性题材诗
• 1、描写女性的美貌 • 《清平调词》咏杨贵妃: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45
2、抒写女性对爱情的向往

《夜坐吟》
•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 金釭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24
二、汉代历史散文是两汉文学的 最高成就
汉代历史散文比先秦时代有了较大的发 展,其主要特征是传记文学体裁的出现。
《史记》是史传散文的典范之作,开创了 我国正史的写作体例。
25
三、汉乐府民歌和汉代文人诗是 两汉文学的重要形式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在 诗歌的形式上较之四言诗有所突破;在表现的内容 上,叙事的成分有所增加。
• 辞赋是汉“一代之文学”,具有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特点。汉代辞赋作家有 300多人,比较杰出的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等,汉代辞赋的作品有 3000多篇,形成了汉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景观。
• 名家名篇: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 、班固《两 都赋》、张衡《归田赋》 、《二京赋》
1、《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2、《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 主义的基础。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现实主义精神。 3、《诗经》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 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全套PPT课件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全套PPT课件
和自然景物的时候,依然流
露出深厚的悲慨。如下面这
首《太行》:
▪ 紫盘天井上,青幕太行郛。 风雨诗何壮,冈峦气不奴。 争韩来破赵,报楚去趋吴。 临老河山眼,苍茫得酒壶。
二、学者诗人顾炎武和李邺嗣
▪ 顾炎武(1613—1682), 原名绛,入清改名炎武,字 宁人,号亭林,又自署蒋山 傭,江苏昆山人。顾炎武是 著名的思想家,为抗清复明 事业历尽艰辛,一生著述甚 丰,在经学、史学和音韵学 领域成就卓著,是清代学术 的开山。诗则有《亭林诗 集》。
第八编 清前中期文学 绪论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清王朝的经济、文化与清代学术 ▪ 第二节 清代的人文思潮与文学 ▪ 第三节 清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集成特点
第一节 清王朝的经济、文 化与清代学术
文化保守主义
▪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它是由北方女真族(后改 称为满族)执掌政权的。在占有全国的过程中,尽管清政权经过 了(zhan zheng)征服、采用了多种的(Zhong zu)压迫的手 段,但它其实是历史上汉化程度相当迅速而彻底的一个少数民族 政权。这种情况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这个王朝对中国封建 政教传统的高度认同和全面尊崇,既然清政权出于自身原因拿不 出更新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那么,就只能回过头去向古人学 习和索取,以古为尊,以古为荣。这样,有清三百年便形成了一 种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态势
经济繁荣
▪ 经过前期近数十年的治理,清政权的地位得到稳固,经济逐 渐恢复,社会朝着繁荣富庶的方向发展。
▪ 随着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世面上呈现出承平的景象, “商贾云集,列肆贸易”,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由此 诞生。
▪ 清朝统治者出于稳固政权的考虑,在统治上实行了高压和笼 络两手。
▪ 一方面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任用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 官员;迅速恢复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命题,八股 文取士;还将大量文人集中起来,编纂巨型类书、丛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如兴 修水利,招集逃亡,鼓励垦荒,军民屯 田,禁占民地为牧地,限制抑良为奴, 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元代还比较注重 发展手工业、丝织业、棉织业、陶瓷业、 印刷业比前代都有进步。货币的统一和 纸币的大量发行,南北大运河的重新开 凿,海运的开辟和海外贸易的扩大,更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呈现 出了相当繁荣的局面。
后期,主要作家有萨都剌、杨维桢、 高启、顾瑛、王冕。一个方面是诗 中富于世俗生活的情调,他们讴歌 城市的繁荣或人生的享乐,反映了 新兴市民阶层乐观、进取的精神。 另一个方面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元代文学
第1讲
第一章 绪论
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 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自成吉思汗在漠 北统一各蒙古部 落、建立大蒙古 国(1206),至 蒙古王朝灭金、 统一北方 (1234),为第 一阶段;
由此至蒙古 大军占领南 宋都城临安 (1276), 即蒙古人统 治中国北方 的时期,为 第二阶段;
由此至元顺帝退 出大都(今北 京)、明王朝建 立(1368),即 元王朝统治整个 中国的时期,为 第三阶段。
政治 (1)“尊用汉法” ,建立了一定自
主权的行中书省 。 《易》“大哉乾元”
行省制度:渊源于魏晋的行台,“台”指在 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于其驻在之地设立临 时性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北朝、隋和唐初,都曾置行台(或称行台尚 书省)于外州以行使尚书省职权,亦设尚书 令、仆射、尚书、丞、郎等官,但不必皆备。 如任职者权大位高,则称大行台。因军事需 要而设的临时机构,唐太宗以后取消这种建 置。元代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行省 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 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 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 派出机构。
南戏:又名温州杂剧,它的曲调由宋词、 唱赚和民间小曲综合发展形成,在表演 艺术上以民间歌舞戏为基础,间受宋杂 剧的影响。流 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南戏的体制特 点是比较自由灵活,一本戏的出数可长 可短,无严格的宫调要求。“四大南戏”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 《杀狗记》,“荆刘拜杀”
元代以前的话本留存不多,讲史家的话本一 般称作“平话”,如《五代史平话》、《全 相平话》;小说家的话本多称作“小说”, 如元刻本《新编红白蜘蛛小说》(现存残页) 和清平山堂刻本的《六十家小说》。还有称 作“诗话”的,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话本本来是说话人演讲故事的底本,往往只 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编印成书,就成为一种 通俗读物,形成一种特殊的体裁和风格,代 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明清人摹 仿话本体裁而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近人称 为“拟话本”;讲史类的作品则称为“演 义”。
元诗:元诗大致可以分为前、中、 后三个时期。
前期包括蒙古王朝之初至元大德 之前,不过实际上主要是指元世 祖忽必烈统治北方和进而统一全 国的三十多年,主要作家有戴表 元、郝经、刘因、仇远、赵孟頫 等。笼罩着时代的浓重的悲哀
中期约在大德至天历间,代表作家 为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四人, 并称“元诗四大家 。以盛唐诗风 作为典范,主观上想制作与当时社 会相适应的所谓盛世之音,其中包 含着一种伦理价值回归的倾向。
黄 道 婆 雕 像
真 人 画 像
黄 道 婆 墓
元 大 都 遗 址
文化:废除科举考试,知识分子地位 低下。
姚燧:大凡今仕惟三途:一由宿卫(禁 卫军,轮流值宿守卫之意),一由儒, 一由吏。
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 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三教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玉皇大帝), 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 八举九解元
(2)奉行民族压迫政策 四等人制:蒙古、色目、汉人和南 人 ,不平等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任用官吏方面。 ②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 ③对汉人、南人进行严密的军事防 制。
(3)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 野,民不聊生。
叶子奇 《草木子》说:“元朝末年, 官贪吏污,始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 耻之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 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 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 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 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 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 漫不知忠君爱民之为何事也。”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 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 八道九棋琴。
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 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 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
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吸收了诸 宫调等讲唱文学的特点,并以北曲为声 调的的新兴文艺,是以一种曲调与科白 相结合,通过歌唱、念白、舞蹈和音乐 伴奏来表演一个故事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杂剧属戏剧。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 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 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 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散曲:元代盛行的新体诗,分小 令和套曲两种样式。散曲属诗歌。 小令是单个的曲子,套曲,又称 “套数”“散套”,通常用同宫 调的若干曲子联缀而成,长短不 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பைடு நூலகம்声”。
元杂剧一般以大德年间(1297—1307) 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元杂剧高 度繁盛的时期,作家、作品的数量相当 可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等是元杂剧前期最重要的作家。后期明 显不如前期,但有些作品的思想与艺术 具有时代与地域的特色,如秦简夫的 《东堂老》就是一例。其他重要作家有 郑光祖、乔吉等。
话本 说话艺人的底本。话本起源于唐代人 的“说话”,也称作“话”, 话本(见宋元 话本)在宋代逐渐盛行,开始有刻本流传。 话本一般指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人的底 本,但傀儡戏、 影戏、杂剧和诸宫调的底本, 也称作话本(据《都城纪胜》及《西厢记诸 宫调》)。后来还有人把明清人摹拟话本而 写的短篇白话小说也称为话本。又有人只把 小说家的底本称作话本。话本多数以叙说为 主,中间穿插一些诗词,也有以唱词为主的。 明代人则称为评话或词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