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_张伯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它以评论诗文为主,从文学创作的精神和技法方面进行文学批评,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经了以秦汉为主的先秦时期、以唐宋为主的中古时期、以明清为主的近代时期,乃至以民国为主的现代时期,把中国文学发展史分成四个时期,其中秦汉时期文学批评思想发展最为早期。
秦汉时期,以秦朝的政治基本制度和思想观念为基础,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学批评观念。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以“以善乱恶”为核心,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善恶表现来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此外,秦汉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还表现出强调“以器重文”,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表现形式来评价其艺术价值的思想;强调“以实重虚”,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内容实质来评价其艺术价值的思想;强调“以文重器”,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文学表现来评价其艺术价值的思想。
唐宋时期,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从以实重虚的思想,进入以意重言的思想,以“意群言精”为核心,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整体意境和精细表达来评价其艺术价值。
唐宋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还表现出强调“以言重音”,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语言表现来评价其艺术价值的思想;强调“以结构重形”,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结构表现来评价其艺术价值的思想;强调“以诗重文”,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诗文表现来评价其艺术价值的思想。
明清时期,文学批评思想以“以细重粗”为核心,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精致表现和宏大构思来评价其艺术价值。
此外,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还表现出强调“以新重古”,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新颖表现来评价其艺术价值的思想;强调“以古重新”,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古朴表现来评价其艺术价值的思想;强调“以文重山”,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文学价值来评价其艺术价值的思想。
民国时期,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从以新重古的思想,进入以理重情的思想,以“理性观点”为核心,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理性观点和感情展现来评价其艺术价值。
民国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还表现出强调“以情重理”,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情感表现来评价其艺术价值的思想;强调“以理重情”,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理性表现来评价其艺术价值的思想;强调“以情重文”,认为文学作品应以其情感表现来评价其艺术价值的思想。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一)北师大郭英德推荐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初学者的参考书目: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3004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总学时数:48一、说明部分1.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2. 教学目标及意义:这是一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的课程。
中国古代文论是我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极其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课程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实际,揭示其丰富的理论内容,吸取深邃的思想智慧,以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古代文学理论遗产,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修养,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研究能力。
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民族特色,儒道两家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导作用;掌握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文学批评理论,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繁荣,唐代诗歌理论的发展状况及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理论。
4.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儒家文论和道家文论,汉代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魏晋玄学与文艺理论的关系,唐宋诗歌理论和散文理论的发展状况,明代文艺复古思潮,王国维境界学说及文学代变观。
教学难点:道家的文学观,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繁荣,刘勰的《文心雕龙》,晚唐的文学理论,宋明理学、心学与文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5.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研讨6.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王运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3.蒋济永:《过程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4.社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至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7.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9.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1.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12.梁道礼:《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3.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14.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出版社15.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6.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7.吴建民:《中国古代诗学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二、正文部分绪论一、教学要求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规律。
论唐人论文四法

论唐人论文四法摘要唐代文人在评论本朝人的散文作品时,常用的四种批评手法是知人论世、摘句褒贬、意象批评和格法批评。
这四种论文方法在唐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唐人论文唐代文学批评手法论文手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式多样,手法灵活,非常讲究自身的艺术性。
在唐代,文人们在评论本朝人的散文作品时,常用的四种批评手法是知人论世、摘句褒贬、意象批评和格法批评。
虽然这四种方法并不是唐人新创,但在唐代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且影响深远。
一知人论世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说”之后,知人论世就成了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今人刘明今曾分析“知人论世说”的理论特征,他指出:“知人论世说是对诗歌、作者、世运三者关系的综合认识,即知人知世以知诗,或因诗而知人知世。
这两者是逆向的,然均突出了诗与人、与世的关系,即论诗而不局限于诗本身,要联系作者,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创作环境、动机等。
”评论者都很自觉地将批评文本与作者的生平思想、为人处事及其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试图超越文本,深入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
其中,唐代的文集序充分展示了唐人对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运用。
对此,刘明今解释道:“文集的序,或包括文人的墓志铭,这类文章体裁本身即要求综合地评论作者的文学成就及介绍相关的生平资料,最容易导入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
”知人论世法是在文体与批评家人文思想的双重影响下被广泛应用于唐代的各种文学批评中的。
如大历年间,权德舆在《唐故漳州刺史张君集序》中云:“清河张登,刚洁介特,不趋和从俗,循性属词,发为英华。
”论文首先总述作者张登的性格,还明确提出张登的文章创作都是与其人不苟合从俗的性情紧密相关的。
其中一句简短的“循性属词”奠定了全文的批评方向,即要知人论文。
接下来详细地介绍了张登的际遇和个性:“悲夫!君以伟词逸气,滞于奥渫之下。
又疾卑谄细人,白黑太明,矫枉愤厉,往往过正。
”读罢,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张登的形象——一个落魄江湖的耿直文士。
49中国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批评史阅读参考书目(一)必读书目:1、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二)一般阅读书目:1、《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4、《中国文学批评》方孝岳撰三联书店1986年版(三)扩大深化书目(仅作参考):《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文学理论史》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撰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撰中华书局1996年版《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撰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撰中华书局1995年版《中国诗学思想史》萧华荣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诗学之精神》胡晓明撰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文学理论》刘若愚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张海明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撰中华书局2002年版。
《谈艺录》钱钟书撰中华书局1984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系列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瀛奎律髓》(元)方回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诗品集解》司空图撰郭绍虞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文赋集释》陆机撰张少康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诗人玉屑》魏庆之编王仲闻校勘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中国诗学大辞典》傅璇琮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诗话辞典》蒋祖怡陈志椿主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宋诗话辑佚》郭绍虞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宋诗话考》郭绍虞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初版社1961年版《清诗话》(清)王夫之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撰人民出版社《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撰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国学概论》钱穆撰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中国禅宗史》印顺撰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993年版《文史通义》章学诚撰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参考书目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四卷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精选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赵逵夫主编《先秦文论全编要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少康、卢永璘选编《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郁沅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祖诜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运熙、顾易生编选《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穆克宏、郭丹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一二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清代)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丁福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张少康、刘三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和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阅读参考书目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参考阅读书目(一)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郭豫衡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魏晋文学史》徐公持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中国中古诗歌史》王钟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中国诗学研究》张伯伟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2002年《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中华书局1997年版《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钱志熙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卢盛江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陈洪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刘跃进北京三联书店1996 年(二)《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宋书》沈约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南齐书》萧子显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梁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陈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魏书》魏收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北齐书》李百药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周书》令狐德芬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人物志》刘劭撰四部丛刊本《世说新语》刘义庆撰四库全书本《文心雕龙》刘勰撰四库全书本《诗品》钟嵘撰四库全书本《文选》(1—6)萧统编、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三)曹操集译注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中华书局1979年版曹子建诗注黄节注叶菊生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阮籍集校注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嵇康集校注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陆机集金声涛点校中华书局1962年潘黄门集校注王增文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两晋诗风王澧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四)《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撰中华书局2003年《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戴建业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陶渊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诗品注》[梁]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品集注》[梁]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六朝文学论稿[日]兴膳宏著岳麓书社1986年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乐府诗集导读王运熙王国安巴蜀书社1999年版乐府诗述论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谢康乐诗注黄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鲍参军集注钱振伦注,黄节补注,钱仲联增补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张溥辑江苏古籍出版社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南北朝文举要高步瀛选注中华书局1998年六朝文絜笺注许梿评选黎经浩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江文通集汇注[明]胡之骥中华书局1984年宫体诗研究胡大雷中华书局2006年庾子山集注倪璠著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版汉魏六朝辞赋曹道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六朝辞赋史王琳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赋——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陈庆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骈文通史于景祥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国骈文发展史张仁青著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钟涛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颜氏家训译注庄辉明、章义和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吴先宁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五)1、《白话文学史》胡适 东方出版社 19962、《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4、《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5、《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6、《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7、《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8、《唐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 辽海出版社 1998 9、《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0、《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历年)11、《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12、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3、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4、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15、殷璠《河岳英灵集》,四部丛刊本16、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7、清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8、明胡震亨《唐音统签》,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81年20、《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唐]王绩撰韩理洲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21、《王子安集》十六卷 [唐]王勃撰《四部丛刊》本22、《卢照邻集》七卷《杨炯集》十卷 [唐]卢照邻杨炯撰徐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23、《骆临海集笺注》十卷 [唐]骆宾王撰 [清]陈熙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排印本修订重印24、《陈子昂集》[唐]陈子昂撰徐鹏点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排印本(六)1、《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唐]王维撰[清]赵殿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2、《孟浩然集》三卷 [唐]孟浩然撰 [明]朱警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宋蜀刻本3、《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唐]高适撰刘开扬编注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4、《高适集校注》 [唐]高适撰孙钦善校注中华书局1984年排印本5、《岑参集校注》[唐]岑参撰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6、《王昌龄诗注》[唐]王昌龄撰李云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7、《王维新论》陈铁民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08、《纵横论王维》王志清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李白:1、《李太白全集》三十六卷[唐]李白撰[清]王琦辑注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2、《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唐]李白撰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3、《李杜诗学》杨义北京出版社 20024、《李白诗歌艺术论》房日晰三秦出版社 19935、《李白大辞典》郁贤皓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杜甫:1、《杜诗详注》二十五卷[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校点本2、《杜诗镜铨》二十卷[唐]杜甫撰[清]杨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重印3、《杜臆》十卷[清]王嗣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重印4、《钱注杜诗》二十卷 [唐]杜甫撰 [清]钱谦益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5、《读杜心解》二十四卷 [清]浦起龙撰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6、《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叶嘉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七)1、《元次山集》十卷《拾遗》一卷[唐]元结撰孙望校中华书局1960年据《四部丛刊》本校点排印2、《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四部备要》本3、《刘随州文集》十一卷 [唐]刘长卿撰《畿辅丛书》本4、《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十二卷 [唐]韩愈撰钱仲联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5、《韩昌黎文集校注》八卷.文外集二卷 [唐]韩愈撰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6、《孟东野诗集》十卷[唐]孟郊撰华忱之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7、《李贺诗歌集注》[唐]李贺撰蒋凡等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排印本8、《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外集补遗一卷 [唐]柳宗元撰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9、《柳宗元集笺释》四卷附诸家评论辑要[唐]柳宗元撰王国安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排印本10、《刘禹锡集》四十卷 [唐]刘禹锡撰卞孝萱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排印本11、《刘禹锡集笺证》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刘禹锡撰瞿蜕园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12、《长江集新校》十卷[唐]贾岛撰李嘉言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13、《白居易集》七十一卷外集二卷[唐]白居易撰顾学颉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14、《白居易集笺校》七十一卷外集三卷[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15、《元稹集》 [唐]元稹撰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16、《张籍诗集》八卷 [唐]张籍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17、《王建诗集》十卷 [唐]王建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18、《韩昌黎文集校注》八卷.文外集二卷[唐]韩愈撰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19、《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外集补遗一卷[唐]柳宗元撰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20、《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21、《唐代小说史》 程毅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2、《唐代小说嬗变研究》 程国赋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23、《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4、《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齐鲁书社 200025、《唐宋传奇选》 张友鹤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八)1、《李商隐诗歌集解》五册 [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排印本2、《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 [唐]杜牧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据《四部丛刊》校点排印本3、《樊川诗集注》四卷附别集一卷外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杜牧撰 [清]冯集梧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4、《皮子文薮》十卷 [唐]皮日休撰萧涤非、郑笃庆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5、《唐甫里先生文集》二十卷 [唐]陆龟蒙撰《四部丛刊》影印清黃丕烈校明抄本6、《司空表圣集》十三卷 [唐]司空图撰 1914年刊《嘉业堂丛书》本7、《韩内翰别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韩僱撰明汲古阁刻《唐六名家诗》本8、《郑谷诗集笺注》 [唐]郑谷撰严寿澄、黄明、赵昌平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9、《罗隐集》 [唐]罗隐撰雍文华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本10、《韦庄集》十卷附补遗 [唐]韦庄撰向迪琮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11、《花间集校》 [后蜀]赵崇祚编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12、《阳春集》 [南唐]冯延巳撰《百家词》本13、《南唐二主词》 [宋]阙名辑王仲闻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14、《全唐五代词》 王兆鹏主编 中华书局 2000年15、《敦煌歌辞总编》 任二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16、《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年。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阅读参考书目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参考阅读书目(一)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郭豫衡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魏晋文学史》徐公持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中国中古诗歌史》王钟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中国诗学研究》张伯伟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2002年《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中华书局1997年版《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钱志熙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卢盛江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陈洪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刘跃进北京三联书店1996 年(二)《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宋书》沈约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南齐书》萧子显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梁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陈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魏书》魏收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北齐书》李百药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周书》令狐德芬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人物志》刘劭撰四部丛刊本《世说新语》刘义庆撰四库全书本《文心雕龙》刘勰撰四库全书本《诗品》钟嵘撰四库全书本《文选》(1—6)萧统编、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三)曹操集译注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中华书局1979年版曹子建诗注黄节注叶菊生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阮籍集校注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嵇康集校注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陆机集金声涛点校中华书局1962年潘黄门集校注王增文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两晋诗风王澧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四)《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撰中华书局2003年《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戴建业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陶渊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诗品注》[梁]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品集注》[梁]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六朝文学论稿[日]兴膳宏著岳麓书社1986年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乐府诗集导读王运熙王国安巴蜀书社1999年版乐府诗述论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谢康乐诗注黄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鲍参军集注钱振伦注,黄节补注,钱仲联增补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张溥辑江苏古籍出版社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南北朝文举要高步瀛选注中华书局1998年六朝文絜笺注许梿评选黎经浩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江文通集汇注[明]胡之骥中华书局1984年宫体诗研究胡大雷中华书局2006年庾子山集注倪璠著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版汉魏六朝辞赋曹道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六朝辞赋史王琳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赋——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陈庆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骈文通史于景祥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国骈文发展史张仁青著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钟涛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颜氏家训译注庄辉明、章义和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吴先宁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五)1、《白话文学史》胡适 东方出版社 19962、《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4、《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5、《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6、《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7、《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8、《唐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 辽海出版社 1998 9、《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0、《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历年)11、《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12、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3、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4、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15、殷璠《河岳英灵集》,四部丛刊本16、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7、清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8、明胡震亨《唐音统签》,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81年20、《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唐]王绩撰韩理洲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21、《王子安集》十六卷 [唐]王勃撰《四部丛刊》本22、《卢照邻集》七卷《杨炯集》十卷 [唐]卢照邻杨炯撰徐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23、《骆临海集笺注》十卷 [唐]骆宾王撰 [清]陈熙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排印本修订重印24、《陈子昂集》[唐]陈子昂撰徐鹏点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排印本(六)1、《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唐]王维撰[清]赵殿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2、《孟浩然集》三卷 [唐]孟浩然撰 [明]朱警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宋蜀刻本3、《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唐]高适撰刘开扬编注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4、《高适集校注》 [唐]高适撰孙钦善校注中华书局1984年排印本5、《岑参集校注》[唐]岑参撰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6、《王昌龄诗注》[唐]王昌龄撰李云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7、《王维新论》陈铁民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08、《纵横论王维》王志清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李白:1、《李太白全集》三十六卷[唐]李白撰[清]王琦辑注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2、《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唐]李白撰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3、《李杜诗学》杨义北京出版社 20024、《李白诗歌艺术论》房日晰三秦出版社 19935、《李白大辞典》郁贤皓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杜甫:1、《杜诗详注》二十五卷[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校点本2、《杜诗镜铨》二十卷[唐]杜甫撰[清]杨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重印3、《杜臆》十卷[清]王嗣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重印4、《钱注杜诗》二十卷 [唐]杜甫撰 [清]钱谦益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5、《读杜心解》二十四卷 [清]浦起龙撰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6、《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叶嘉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七)1、《元次山集》十卷《拾遗》一卷[唐]元结撰孙望校中华书局1960年据《四部丛刊》本校点排印2、《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四部备要》本3、《刘随州文集》十一卷 [唐]刘长卿撰《畿辅丛书》本4、《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十二卷 [唐]韩愈撰钱仲联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5、《韩昌黎文集校注》八卷.文外集二卷 [唐]韩愈撰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6、《孟东野诗集》十卷[唐]孟郊撰华忱之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7、《李贺诗歌集注》[唐]李贺撰蒋凡等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排印本8、《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外集补遗一卷 [唐]柳宗元撰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9、《柳宗元集笺释》四卷附诸家评论辑要[唐]柳宗元撰王国安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排印本10、《刘禹锡集》四十卷 [唐]刘禹锡撰卞孝萱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排印本11、《刘禹锡集笺证》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刘禹锡撰瞿蜕园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12、《长江集新校》十卷[唐]贾岛撰李嘉言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13、《白居易集》七十一卷外集二卷[唐]白居易撰顾学颉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14、《白居易集笺校》七十一卷外集三卷[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15、《元稹集》 [唐]元稹撰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16、《张籍诗集》八卷 [唐]张籍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17、《王建诗集》十卷 [唐]王建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18、《韩昌黎文集校注》八卷.文外集二卷[唐]韩愈撰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19、《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外集补遗一卷[唐]柳宗元撰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20、《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21、《唐代小说史》 程毅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2、《唐代小说嬗变研究》 程国赋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23、《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4、《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齐鲁书社 200025、《唐宋传奇选》 张友鹤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八)1、《李商隐诗歌集解》五册 [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排印本2、《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 [唐]杜牧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据《四部丛刊》校点排印本3、《樊川诗集注》四卷附别集一卷外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杜牧撰 [清]冯集梧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4、《皮子文薮》十卷 [唐]皮日休撰萧涤非、郑笃庆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5、《唐甫里先生文集》二十卷 [唐]陆龟蒙撰《四部丛刊》影印清黃丕烈校明抄本6、《司空表圣集》十三卷 [唐]司空图撰 1914年刊《嘉业堂丛书》本7、《韩内翰别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韩僱撰明汲古阁刻《唐六名家诗》本8、《郑谷诗集笺注》 [唐]郑谷撰严寿澄、黄明、赵昌平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9、《罗隐集》 [唐]罗隐撰雍文华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本10、《韦庄集》十卷附补遗 [唐]韦庄撰向迪琮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11、《花间集校》 [后蜀]赵崇祚编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12、《阳春集》 [南唐]冯延巳撰《百家词》本13、《南唐二主词》 [宋]阙名辑王仲闻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14、《全唐五代词》 王兆鹏主编 中华书局 2000年15、《敦煌歌辞总编》 任二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16、《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张伯伟
内篇
第二章推源溯流
一、“推源溯流”法的产生,从思想背景上看,乃奠基于由史官发轫、孔子开创的古代学术传统;从创作背景上看,则又与模拟传统有关。
这两个背景,在精神上融会贯通之处在于,它们强调由继往而开来,由摹拟而创新,由“通”而“变”。
二、文学摹拟的动机,不外三类:因感动而摹拟,因学习而摹拟,因好胜而模拟。
三、摹拟:“文体”;技巧
“文体”:某某体,陶彭泽体
技巧:结构、句式、遥望、意象、炼字
四、“举本统末”的思想方法:执“体”以观“用”,亦可以缘“用”以得“体”。
“举本统末”的意义在于为建立新的文化秩序而对以前的学术重新评价、调整、组合,以融合孔、老作为人们新的生活准则。
五、钟嵘使用“推源溯流”法,不仅仅只是用艺术史的眼光,更重要的是用艺术哲学的眼光;因此,这既是史学的,更是哲学的。
钟嵘运用“推源溯流”法,是要以他的艺术哲学重新审视艺术史,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理论秩序。
六、“推源溯流”法的类型
论字句;论风格;论诗派;论变革
七、“推源溯流”法的解剖
从钟嵘的具体运用来看,其完整的评语应由三部分构成,即渊源论——推溯诗人的渊源所自;文本论——考察诗人及其作品的特色;比较论——从纵横关系中确定某一诗人的地位。
这三部分就构成了“推源溯流”法。
评左思:
其源出于公干。
——渊源论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文本论
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
——比较论
八、“推源溯流”法举例
1、“渊源论”阐说
谢灵运、曹植:蝉联章法、交错句与隔句对、工于炼字、善于发端、境界相类。
谢灵运、张协:形似语、以偶句写景
2、“比较论”阐说
相同者;不同者
3、“文本论”阐说
特色;说明;最终评鉴
附录: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对传统的突破
第三章意象批评论
一、“意象批评”法的思维基础
《庄子》
1、《庄子》对“道”的体认、把握的方式就是“以心印心”,“妙契忘言”。
(直观)
2、这种直观体道的方式,就是“目击道存,亦不可以容声矣”(《田子方》)。
3、《庄子》的直观法,乃以“不可言说”、“整体把握”及“物我为一”为主要物征。
它以“忘我”为基础,以“物化”为途径,以“得一”为目的。
“立象尽意”——从《易传》到王弼
1、“象”来源于对天地万物的直观;“立象尽意”是以具体的“象”显示抽象的“意”,是“观”与“思”的又一特征。
2、从作者而言,因为“言不尽意”,所以要“立象尽意”;从读者而言,因为“象为意筌”,所以要“忘象得意”。
禅宗思维方式
1、“二道相因”:先立一义,随后又破此义。
2、“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
二、“意象批评”法的发展及其特征
1、萌芽期
2、成熟期:个人风格的整体把握,而不只是对某种类型风格的描绘;“品”与“评”的结合,不仅揭示了批评对象的风格是什么,而且还显示其优劣高低。
人物意象;自然意象
3、发展期宋后
禅语;晶莹剔透的意象
博喻:“单纯意象”、“复合意象”
●一种复合意象在性质、意义等方面是属于同类的,“庄学的博喻”
●另一种“博喻”,其复合意象在性质、意义等方面属于不同类型乃至对立类
型的,我称之为“禅学的博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