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文气说
谈曹丕“文气”说

谈曹丕“文气”说舒城晓天中心校程贞转231350一、“文气”里的“气”之源“气”的概念起源于春秋战国。
最初是与“道”紧密结合的一个用语。
中国古典哲学对宇宙如何形成、生命如何产生等问题有很深入的思考,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的根本范畴是“道”,老子对“道”进行了描绘,“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是天下万物之母,但在老子哲学中,能够直接生成生命现象的并不是“道”,而是“气”。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这段话进行了分析,“就《老子》42章说,它大概是一种宇宙形成论的说法,因为它在下文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照下文所说,一它本是一个哲学范畴,代表了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后来逐步进入美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理论使用最广的范畴之一。
从先秦以至汉魏,所谓“气”除了包括生理之气的意义外,还包发展出含有精神气质的内容。
这种内容的变化引出了关于主体修养的养气说。
于是,气“不可力强而致”,成了“气可以养而致”。
中国最早的养气说是针对养生而发的,所养之气主要是指人的血气。
如《左传·昭公十一年》有“守气”之说,孟子又把“知言”、养气联系在一起,并把“配义与道”作为积养其浩然之气的方法。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公孙丑》)孟子最关心的是社会生活中人性的善与人格的美,“浩然之气”所指的也是人的道德修养、伦理人格等理性生命之光辉。
孟子首创“气”之概念;所谓“浩然之气”,便是孟子所禀有正义之气——禀赋正义之意气。
浩然之气既可“塞于天地之间”,则文人之意气自亦可充塞于诗文之中。
所谓“养气”,也就是一种不断向理想人格提升的道德修养,需要“集义所生”、“配义与道”,艰苦努力,方能“塞乎天地之间”。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诗言志”说: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
“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以意逆志”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的批评原则。
“文气”说: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气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所谓“文气”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创作主体即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各异。
“文气”说强调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气”论作家作品的理论传统。
“风骨”说: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文章道蔽,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试论文以气为主及相关理论发展

3.论“文以气为主”一.“文气”的提出即理论发展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到气韵是魏的曹丕.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的面貌,相当于常说的人的"气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气质的存在,但气质又是虚渺的,它像山中的云一样缭绕在文字间.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提及了这一观念,进一步将“文气说”发展成为了“养气说”: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
”论徐幹,则云:“时有齐气。
”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幹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并重气之旨也。
而后刘勰更是补充道:“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
文明以健,珪璋乃骋。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意思是说:总之,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气质是相配合的,文辞和风格也是统一的。
文章必须写得明畅而有力,才能像珍贵的玉器那样为人所重视。
既要求起更大的教化作用,还要能增强文辞的骨力;这样才能体现作家的高才,使作品的风教和骨力密切结合而发出光彩。
而后,唐代的韩愈也提出了“气盛言宜说”,韩愈从来都是以孔孟传自居,他的文学主张植根于儒家的道德观念。
韩愈是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上还是更加重视道德,他在《答李翊书》中提到:虽然,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大小毕浮,气之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于声之高下者皆宜。
意思是虽然文章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仍不可以不加强道德修养。
通过行使仁义的途径,探究儒家经典的起源,不要迷失方向,不能割断它的源头,穷尽我的一生。
文气如同水势一样,文辞如同水势一样,文辞如同水上的浮物一样。
水势浩大,那么物体无论大小都会浮起来,气势宏盛,那么些文章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一样全都适宜,运用自如。
这里的“气”,指的是人的道德修养。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文气说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文气说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文气说“文气”为中国古代文论说的范畴之一。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有过明确表述:“观于人身及万物动植,皆全是气所鼓荡。
……诗文亦然。
”对“文气”这一范畴,可以从历史与逻辑两方面作考察。
“文气”说最初发端于老子哲学和管子哲学中“气”这个概念。
《老子》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紧接着,《管子》有更详细的阐发:“凡物之精,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在他们看来;气与道有关,气是万物的精灵,气是万物的生命。
它派生万物,即使连人自身,也是由精气贯注而成。
此后,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论家无一不受其影响。
如《孟子》:“我善养吾浩幹之气”; 《庄子》:“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屈原《远游》:“餐云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阮籍:“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嵇康:“夫声者,气之激者也”;王微:“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等等。
正式将“气”引入诗文研究的是三国时的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从此,诗论、文论、画论和书论中开始广泛使用这一范畴。
从逻辑上讲,“文气”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指派生万事万物(包括文学艺术)的阴阳刚柔之气,它相当于“道”,可以视为对艺术本原的概括,如《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其二,对艺术家之天才和个性的概括,如《题酒边词》(东坡词):“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
”其三,对作品之美学品格和艺术生命的概括,如《古画品录》:“气韵生动。
”其四,对作家作品时代特色的概括,如《昌黎先生集序》:“秦汉以前,其气浑然。
曹丕“文气”说述评

曹丕“文气”说述评摘要:“文气”说是曹丕的重要理论,并首次提出了不同作家的“气”的“清浊”不同,决定了作品的“巧拙”与否。
这一看法不仅是对先人关于“气”理念的继承,也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清浊,巧拙,气东汉末年,魏晋初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致使人们倾向于臧否人物,而文学在不自觉和自觉中走向了品论文章这条路。
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便是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种新风气。
在此,我将从“文气”说由来,“文气”说主要内容,“文气”说的影响三大方面对曹丕“文气”说进行一个述评。
一.“文气”说由来提到“文气”不得不先提到“气”。
“气”来源于哲学的范畴,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类似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中的某一元素。
在先秦诸子著作里,“气”被看作为两个观点。
一种观点是被看作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万物的生成。
例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在老子看来,道生成混沌一气,一气生成阴阳二气,阴阳感应生成冲气而成三气,三气生成万物。
因此,自然万物乃是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和谐统一的产物。
因此,老子的“气”(阴阳二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气”就是连接“道”和“万物”的桥梁,“气“既有“道”的无,也有“万物”的有的性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气”指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境界。
例如: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气”是一种正气,是个体人格精神和英雄性格之气,为曹丕“文气”说的心理方面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讲,“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又讲:“人禀气而生,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在这里,王充用“禀气”多少来评人的聪明贤拙,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虽然还没有脱离董仲舒将“气”伦理道德化的攀笼,但已有明显的进步。
浅析曹丕“文气说”

目录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
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中西“文气说”与“风格论”之比较

中西“文气说”与“风格论”之比较中西的文论家都就文学风格论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讨。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气说”历史悠久,并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位置。
西方风格论的提出同样甚早,并也出现了许多对风格进行论述的文章。
一、“风格”与“文气”概说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的来源,原本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理念,其原始含义,一种说法是:元气生出一切事物,人之所以具有生命,便是秉承了自然之气,如“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篇》)。
另一种说法是:道生万物,而元气即是其中介,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其中的“一”就是指天地尚处于浑沌一体时的元气。
而“文气”,也是一个囫囵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准确的解释,但是它有一个基本的内核:“是指作家从体格元气到精神、气质、情感与性格的总和,是作家在精神活动和实践中表露出来的心理生理与行为方式特征的总和。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说,即是借用这种“气”将作家自身特质与作品相联系。
即“气”决定了作家的内在特质,而这些特质通过文章展现出来,形成“文气”,于是便有了“文如其人”、“心画心声”的说法。
在西方“风格”论中,有这样的解释,“假如‘风格’一词更为明确地特别规定为语言的表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风格是语言的表现形态,一部分被表现者的心理特征所决定,一部分则被表现的内容和意图所决定。
”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不能被割裂。
被作家的心里特征所决定的风格的一部分,也就是风格的主观方面,风格好比一件附体的衣物,而衣物的褶皱和姿态是由衣服下肢体所决定的。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风格”便是作家的一面镜子,从文章语言的表现形态中,可以看到作家的精神特征。
二、“风格”与“文气”的一致性中国“文气说”的基本特征与西方“风格论”的观点有其共通之处。
西方风格论认为作家本身的气质及其所有的精神特质和其作品的风格面貌是基本一致的,“因内而符外”是“风格”论的基本的理念,布封提出的“风格即是人”也是该理念直观的体现。
关于曹丕《典论论文》中“文气说”的审美体征

关于曹丕《典论·论文》中“文气说”的审美体征摘要:曹丕《典论·论文》是魏晋时期文艺理论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章学专论的开山鼻祖。
曹丕“文气说”是文学创作“才性论”批评的核心命题。
自曹丕首揭“文气说”伊始,中国文学界无论是评诗论文或是探讨创作和鉴赏的一般规律皆是从“文气”着眼。
故而古代文论纷繁复杂的理论范畴实质上就是由“文气”说承续展拓,从而形成了别具匠心的文艺学批评的价值风范和审美情韵。
关键词: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文化风范;审美体征曹丕《典论·论文》是魏晋时期文艺理论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章学专论的开山鼻祖。
曹丕“文气说”是文学创作“才性论”批评的核心命题。
自曹丕首揭“文气说”伊始,中国文学界无论是评诗论文或是探讨创作和鉴赏的一般规律皆是从“文气”,着眼。
而由“文气”衍生的概念,诸如气味、气韵、气质、气象、气势、气骨等几乎涵盖了整个古代文艺理论体系。
可以说,古代文论纷繁复杂的理论范畴实质上就是由“文气”说承传展拓,从而形成了独居匠心的文艺学批评的价值风范和审美情韵。
一、曹丕“文气说”的文化渊源华夏先秦时期诸家就曾以“气”来诠释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即言“一”指天地未分化前的混沌状态,此混沌状态生成阴阳二气,二气感应和合,生成冲气而成三气,三气生成万物,所以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
此乃老子“一元、二气、三物”的宇宙生成论的生命模式。
庄子云:“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管子云:“凡物之精,化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
” 《荀子》日:“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矽。
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皆言“气”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以气为主
——《古代文论》论文
文以气为主
关键词:文气,曹丕,风格
摘要:“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接下来,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文气”说进行阐释。
一、“文气”说的提出与发展
魏代的曹丕在其著作《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此所谓的“气”,显然是作家创作的个人特点和独创性,也就是风格,从理论上来讲就是对作家风格的确认和认可。
对于作家来说可发展面扩大了,也更加严格了,不仅要求内容形式的独到有力,其在文体风格语言运用上也要独树一帜,这样也就不会湮没在历史涛涛之河中了。
曹丕把作品风格和作家个性相互联系,以为风格导源于个性,且在其著作中列举四例,分别是:“徐干,孔融,刘桢,王粲”。
在曹丕看来,“气”不外乎两种,即清、浊两类。
清,多指阳刚之气;浊,多指阴柔之气。
两种气,代表两种风格类型。
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一论述,不仅指出了风格的独创性,而且阐释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作家的创作个性所决定,也是构成文学风格之独创性的基础。
风格导源于个性,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相统一,这是“文气”说最重要的观点,也是表现了曹丕真知灼见的地方。
其后,到了梁代,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也说“缀虑成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意思是说:谋思成篇,一定要充分的守住“气”,使文辞刚健充实,这样才有新的光辉,气对作品的作用,犹如飞鸟使用两个翅膀。
刘勰的这一说法,把“气”与文辞联系起来,对后世影响极大。
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韩愈进一步发展了刘勰的思想,使其更加具体化。
韩愈提出:“气,水也。
言,浮物也。
水大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韩愈这段话的意思是,写诗作文不应是一些词语的堆砌,玩弄语言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词语和词语之间,灌注一种“气”。
也就是说文学语言的运用要依赖气的浮力,“气”这个东西是根本的,只要“气盛”,言语是长还是短,声音是高还是低,都是相宜的。
韩愈的“气盛言宜”又是“文气说”的一大重要论点。
“文气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历朝历代的学者都对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扩充,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气”是文的生命力,有“气”的文才是有生命的才是鲜艳的,这也是“文”在“文”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二、“文气”在作品中的体现
着眼于古代文学,最突出的风格对比就是李白和杜甫了。
提起“诗仙”李白的诗歌,人们总是会想到“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这样风格的总结不是一种定义,而是一种总结。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脍炙人口的诗句,想象奇特,描写大胆,一壶美酒在手,英风豪气,不畏权贵,人物形象与写作风格呼之欲出。
对于“诗圣”杜甫,“沉郁顿挫”是他风格的标签。
杜甫有着强烈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性格,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但是苦于现实黑暗,政治动荡,他的一生并没有实现其政治理想,所以我们会看到,他的诗歌多于民族国家相关,表达忧国忧民,批判现实的精神情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读杜甫的诗,我们豪情万丈,却也悲痛无奈,而这,就是杜甫的“文气”。
到了近代,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下不朽之名的首屈一指就是鲁迅,其次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就是郁达夫。
鲁迅被称为是现代小说第一人,《呐喊》和《彷徨》中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两大题材则淋漓尽致的反映了其创作心理和创作风格。
就农民题材而言,鲁迅注重展现农村现状和农民生活场景,表现农村的停滞落后和农民的愚昧无知,借以批判封建思想的毒害,批判国民弱根性,强调启蒙和改革的迫切性。
读鲁迅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作者有很少的情感带入,作者的爱憎更深地隐藏在对现实的客观冷静的描写之中,但是笔调犀利,不容玩笑。
而风格完全不同的郁达夫则开拓了浪漫抒情小说创作的新元地。
其作品《沉沦》中创造的“零余者”形象更是体现了“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序传”的断言,相同的身世,经历,环境,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绪了。
这类作品不注重时间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等,与鲁迅的创作风格是截然相反的。
如今的80后作家在写作风格上已经差不多千篇一律了,要么矫揉造作过分矫情,要么声嘶力竭近乎疯狂,在我看来,他们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已经忽略了风格这种独一无二具有独创性的东西。
但是,像韩寒和大冰这两个我喜欢的作家而言,他们依旧在坚持自我的路上步履坚定!我欣赏韩寒的性格,也更加喜欢他写作的风格,直接,幽默,犀利。
早些时候看《他的国》,里面有一个桥段写的是左小龙把泥巴带到垃圾场旁边吻了她并且想要告诉她这就是现实,看到这个地方很震惊作者的表达,让人信服且感伤。
再到他近期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以及他的杂文集等等,让我们直面现实,笔法是幽默的,情感却是感伤而无奈的。
从不虚夸,从不博取,从不卖弄,这就是韩寒。
而大冰也是我喜欢的,尽管他才出过两本书《他们最幸福》和《乖,摸摸头》。
在情感的运用方面,细腻而不满溢,温暖而不灼烈。
“忽晴忽雨的江湖,有梦为马,随处可栖,愿你我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在世间流泪。
”深入人心,心向往之。
而这样的写作语言和写作情感正好与他背包十年,资深拉漂的经历和身份相扣和。
三、文以气为主
当我们认真深入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可以让一个作家让一部作品万古流芳,永垂不朽,是记叙的现实内容吗?那何不推崇历代史官;是描写形式的独特吗?那岂不是每一种创造都值得肯定。
其实真正的让优秀作品脱颖而出的是文气,是区别于众人的文气。
我们会发现,对于同时代的人,生活环境大同小异,成长过程也按部就班,所经历的也是有限的,所以说在素材方面并没有很大出入,区别的就是个人的运用和创造,是作家运用个人能力和技巧再创造的过程。
真正优秀的作品是有灵气的,并不是对于事物和现象的复制,而这种灵气又是作者在安排文字结构时所赋予的。
所以说作者的价值要用作品来考察,作品的价值要用作者的个性来判断。
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李春青主编 2.《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童庆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