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气说解读

合集下载

谈曹丕“文气”说

谈曹丕“文气”说

谈曹丕“文气”说舒城晓天中心校程贞转231350一、“文气”里的“气”之源“气”的概念起源于春秋战国。

最初是与“道”紧密结合的一个用语。

中国古典哲学对宇宙如何形成、生命如何产生等问题有很深入的思考,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的根本范畴是“道”,老子对“道”进行了描绘,“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是天下万物之母,但在老子哲学中,能够直接生成生命现象的并不是“道”,而是“气”。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这段话进行了分析,“就《老子》42章说,它大概是一种宇宙形成论的说法,因为它在下文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照下文所说,一它本是一个哲学范畴,代表了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后来逐步进入美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理论使用最广的范畴之一。

从先秦以至汉魏,所谓“气”除了包括生理之气的意义外,还包发展出含有精神气质的内容。

这种内容的变化引出了关于主体修养的养气说。

于是,气“不可力强而致”,成了“气可以养而致”。

中国最早的养气说是针对养生而发的,所养之气主要是指人的血气。

如《左传·昭公十一年》有“守气”之说,孟子又把“知言”、养气联系在一起,并把“配义与道”作为积养其浩然之气的方法。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公孙丑》)孟子最关心的是社会生活中人性的善与人格的美,“浩然之气”所指的也是人的道德修养、伦理人格等理性生命之光辉。

孟子首创“气”之概念;所谓“浩然之气”,便是孟子所禀有正义之气——禀赋正义之意气。

浩然之气既可“塞于天地之间”,则文人之意气自亦可充塞于诗文之中。

所谓“养气”,也就是一种不断向理想人格提升的道德修养,需要“集义所生”、“配义与道”,艰苦努力,方能“塞乎天地之间”。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发布时间:2021-09-03T02:21:42.54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8期作者:郭丹妮[导读]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气”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曹丕以前人对“气”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建安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即突出作家的个性气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文气说”作为曹丕文学和美学思想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文气说”的产生、内容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曹丕的《典论·论文》反应了汉魏之交美学思想的变化,他提出的文艺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通过研究建安七子的才能之所长,辨析各种文体的特征,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他开创了从作家的精神世界这一层面来把握文学作品特色的基本思路,从作家的个性入手来研究文学创作的基本风格。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曹丕“文气说”的理论来源曹丕的“文气说”这个命题的提出,有极其深厚的思想渊源。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气”论。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从对作为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到作为世界本源的哲学本体再到对文学艺术品评的一个审美范畴,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演变。

根据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气”的阐述,大致可以把“气”的内涵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富有代表性的是先秦时期老子的观点,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就是指代“气”,老子认为是“道”产生了混沌的“气”;混沌的“气”又在此基础上分化为“阴”和“阳”两种气;“阴”和“阳”二气又互相交通而形成一种和合的状态;万物就从这里产生。

曹丕“文气”说述评

曹丕“文气”说述评

曹丕“文气”说述评摘要:“文气”说是曹丕的重要理论,并首次提出了不同作家的“气”的“清浊”不同,决定了作品的“巧拙”与否。

这一看法不仅是对先人关于“气”理念的继承,也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清浊,巧拙,气东汉末年,魏晋初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致使人们倾向于臧否人物,而文学在不自觉和自觉中走向了品论文章这条路。

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便是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种新风气。

在此,我将从“文气”说由来,“文气”说主要内容,“文气”说的影响三大方面对曹丕“文气”说进行一个述评。

一.“文气”说由来提到“文气”不得不先提到“气”。

“气”来源于哲学的范畴,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类似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中的某一元素。

在先秦诸子著作里,“气”被看作为两个观点。

一种观点是被看作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万物的生成。

例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在老子看来,道生成混沌一气,一气生成阴阳二气,阴阳感应生成冲气而成三气,三气生成万物。

因此,自然万物乃是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和谐统一的产物。

因此,老子的“气”(阴阳二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气”就是连接“道”和“万物”的桥梁,“气“既有“道”的无,也有“万物”的有的性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气”指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境界。

例如: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气”是一种正气,是个体人格精神和英雄性格之气,为曹丕“文气”说的心理方面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讲,“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又讲:“人禀气而生,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在这里,王充用“禀气”多少来评人的聪明贤拙,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虽然还没有脱离董仲舒将“气”伦理道德化的攀笼,但已有明显的进步。

浅析曹丕“文气说”

浅析曹丕“文气说”

目录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

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苏辙的文气说,,,,

苏辙的文气说,,,,
苏辙生平学问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编辑本段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的赋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的诗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古代文论—文气说

古代文论—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古代文论》论文文以气为主关键词:文气,曹丕,风格摘要:“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接下来,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文气”说进行阐释。

一、“文气”说的提出与发展魏代的曹丕在其著作《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此所谓的“气”,显然是作家创作的个人特点和独创性,也就是风格,从理论上来讲就是对作家风格的确认和认可。

对于作家来说可发展面扩大了,也更加严格了,不仅要求内容形式的独到有力,其在文体风格语言运用上也要独树一帜,这样也就不会湮没在历史涛涛之河中了。

曹丕把作品风格和作家个性相互联系,以为风格导源于个性,且在其著作中列举四例,分别是:“徐干,孔融,刘桢,王粲”。

在曹丕看来,“气”不外乎两种,即清、浊两类。

清,多指阳刚之气;浊,多指阴柔之气。

两种气,代表两种风格类型。

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一论述,不仅指出了风格的独创性,而且阐释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作家的创作个性所决定,也是构成文学风格之独创性的基础。

风格导源于个性,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相统一,这是“文气”说最重要的观点,也是表现了曹丕真知灼见的地方。

其后,到了梁代,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也说“缀虑成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意思是说:谋思成篇,一定要充分的守住“气”,使文辞刚健充实,这样才有新的光辉,气对作品的作用,犹如飞鸟使用两个翅膀。

刘勰的这一说法,把“气”与文辞联系起来,对后世影响极大。

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韩愈进一步发展了刘勰的思想,使其更加具体化。

韩愈提出:“气,水也。

浅谈曹丕的“文气说”

浅谈曹丕的“文气说”

浅谈曹丕的“文气说”作者:黄立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4期摘要:“文气说”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其中对文学风格,曹丕开创性地提出了“文气说”,并将气分“清浊”。

这不仅是对先人提出的“气”的升华,同时也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气之清浊;风格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42-01魏晋时期,随着我国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相继产生。

曹丕的《典论·论文》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不可小视。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五个主要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介于“文气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文气说”进行一些分析,从“文气说”的源起到令人争议的清浊之辨,做一个由表及里的论述。

一、“文气说”的源起气,在中国古代实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可是其中的“金”是指金属,显然不是石器时代所有的概念,因此英国的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认为在五行说之前,中国上古时代也曾经有过一个气、水、火、土的四大元素说,与古印度和古希腊哲学一样。

“气”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哲学范畴之一。

那么,曹丕所谓的“气”又是什么呢?在蔡镇楚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在盛源、袁济喜先生合著的《华夏审美风尚史·六朝清音》中,他们都认为曹丕“文气说”的提出是受孟子“养气说”的影响而来。

但我认为不然,曹丕所说的“气”与孟子所说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的“气”是有区别的。

从“气”到“文气”——曹丕“文气说”探源与发微的开题报告

从“气”到“文气”——曹丕“文气说”探源与发微的开题报告

从“气”到“文气”——曹丕“文气说”探源与发微的开
题报告
题目:从“气”到“文气”——曹丕“文气说”探源与发微
背景:
曹丕(187年-226年),三国时期魏国皇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文化名人。

他的名言“奇正相生,文武相辅”至今在中华文化中被广泛引用。

曹丕在治国方面提出了多种理论,其中包括“文气说”。

这一理论认为,“文”是指礼仪文化,而“气”则是指武力实力。

曹丕认为,文和气对于一个国家都极其重要,一个国家如果只有文而没有气,则会被欺压,而一个国家如果只有气而没有文,则会野蛮失格。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曹丕“文气说”的探源、发微来深入了解他的治国思想,进一步探讨文化与实力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从中发掘出对当下中国发展的启示。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

首先对曹丕的生平和治理思想进行梳理,然后对“文气说”的概念、起源、内涵进行解析和分析,最后结合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对其深入讨论和探究,从而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

预期结果:
通过对“文气说”的深入探讨,可以发现曹丕治国理念中注重文化建设和实力增强的思想与当下中国的发展战略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此,本文将为当下中国发展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启示,并借此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和实力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气说解读林继中(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神、气、韵,是一组最具中国特色却又飘忽不易把握的古文论范畴,它们好比活泼元素,能灵活组合为传统文论中常见的批评用语,如神气神韵、神理、神采、神情、气韵、气象、气脉、气骨、意气、体气、气格、气势、韵味、情韵、风韵等等,经纬交织,似一张大网笼罩千年古文坛。

有鉴于此,前辈学者如郭绍虞,今贤如詹福瑞、蒲震元诸先生,皆做过许多有益的辨析。

①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这组古文论范畴的核心“文气”说再作解读,以就教于读者诸君。

一气,论者多认为是古人指称的宇宙生命本源,或万物之原质。

如以今天的眼光看,也许是先人对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感悟。

西方人善抽象,而我们的先人却喜欢以具体事象作比拟,故将这种无形可感的联系拟诸同样无形可感的“气”。

《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帛书甲本《老子》“冲”作“中”。

无论冲气还是中气,都指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成的“和气”,调和之气,所以或阴或阳的万物,虽然矛盾,但都有联系,“冲气以为和”焉。

由此或可推知:“道”是万物之本源,“气”是矛盾对立的万物之间的联系。

因之“气”便有了第一个特质:对立统一。

正是“负阴抱阳”的对立统一使“气”成为一种动力形式,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乃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并由于“天人感应”的缘故,阴阳二气又成为人喜怒哀乐的原因,进而又成为造成个体之间气质个性千差万别的根本。

②由是曹丕《典论・论文》水到渠成地将“气”引入古文论,成就了“文气”说。

而刘勰《文心雕龙》始化“气有阴阳”为“阴阳刚柔”之说以论文。

《体性》篇云:“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矣。

”至清代姚鼐则专主阴阳刚柔之说,蔚成大宗。

值得重视的是,“气”的这种对立统一性质,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视对立双方相依相待与相互转化的关系。

体现于古文论,则重视阳刚与阴柔、虚与实、动与静、形与神之间的辩证关系。

“气”的第二个特质是其超象性。

由于气的无形可感,处于形神之间,是《庄子・知北游》所谓“不形之形,形之不形”,具有虚而实、38实而虚的特质。

然而深究到底,气并非能自由出入于形神虚实之间的一种特殊物质,它只是事物或心物之间的一种联系,是物理学所谓的“场”。

③郭象注《庄子・齐物论》有云:“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众窍比邻之属,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故文气也者,亦“岂复别有一物哉!”叶燮《原诗》有云:曰理、曰事、曰情三语,大而乾坤以之定位、日月以之运行,以至一草一木一飞一走,三者缺一,则不成物。

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然具是三者,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

事、理、情之所为用,气为之用也。

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

其既发生,则事也。

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苟无气以行之,能若是乎?叶氏认为文章的实体只是理、事、情,而它们的构成关系则为气。

所以又说:“草木气断则立萎,理、事、情俱随之而尽,固也。

虽然,气断则气无矣,而理、事、情依然在也。

”故尔此气,是上文所谓“接乎有生之类”,只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了。

气的超象性对古文论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促成了创作自“比兴”到“象外之象”的符号化追求,另一面则养成读者由实景悟入虚境的审美趣味。

二者都有明显的虚化倾向。

“气”的第三个特质是创生性。

《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魄为变。

”孔颖达疏:“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化。

”《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王夫之《庄子解・人间世》释曰:“气者,生气也,即天之和气也。

”文气说的特征便是讲究生气。

谢赫《古画品录》绘画六法首推“气韵生动”,论文亦注重生气远出。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文》则云:“文要得神气,见试看死人活人,生花剪花,活鸡木鸡,若何形状,若何神气。

”方东树《昭昧詹言》亦云:“观于人身及万物动植,皆全是气所鼓荡。

气才绝,即腐败臭恶不可近,诗文亦然。

”问题还在于:这种“生气”是与人的情志相联系的,故《孟子・公孙丑》云:“夫志,气之帅也。

”陆机《文赋》更有具体的描绘: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纷葳蕤以 ,唯毫素之所拟。

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在这里,情志的运行便是生气。

日人铃木虎雄曾将“气”定义为“精神的活力”,我看是准确的。

④“气”的第四个特质,是其“感应”的运作形式。

《周易・咸卦・彖辞》云:“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生。

”孔颖达《周易正义》云:“感者,动也;应者,报也。

”这种二气交感互动、相向建构的认识,决定了中国古代文论是以感应论而非反映论为基础。

故尔《文心雕龙・明诗》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又云:“山沓水匝,树杂云合。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由此发展出一套心物交感的情景论。

而这种感应的运作形式与无形可感的特质又促成了独具特色的“悟”的审美。

有了以上对“气”的特质的认识,便可对文气说做进一步解读。

二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哲学之“气”是如何转换为文中之“气”的。

首倡文气说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48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诚如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所论断:“文气”论内容之核心,是文学主体论。

即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之禀气,直接影响了文气。

⑤古文论的通病是缺少分析论证的中间环节。

曹氏此论同样也没有作家禀气是如何影响于文气的阐述。

不过细度其中音乐之譬,却是深意内蕴。

盖吹奏所引之气,不过自然之气;一旦进入乐器,鼓荡其间,便发为声响节奏,此时之气,已贯穿乎旋律,是音乐之气了。

故在曹氏看来,作家禀气与文气,实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双向建构的关系,其间有个中间环节———认知结构。

图式如下:S→(AT)→RS是外来刺激,R是反应,AT是同化刺激于结构T。

认知结构是通过个体不断学习得来的。

客体产生刺激被整合进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这叫“同化”;同时,主体要调整自身原有的结构以适应客体,这种适应叫“顺化”。

同化与顺化双向运动,使主体的认知结构由简单趋复杂,由初级向高级发展。

⑥从感应论的角度看,文学并非直接反映世界,而是反映人对世界的体验。

也就是说,文学中的世界,是作者心目中的世界,是他从客观世界中体验出来的“世界”。

《文心雕龙・物色》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心随物而宛转,物与心而徘徊,正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相向建构的关系。

故《物色篇》赞曰:“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而往来心物之间者,气也。

《庄子・人间世》有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耳止于听,⑦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无听之以耳,是因为耳听只是感觉表象,还不是真知。

无听之以心,《庄子集释》疏曰:“心有知觉,犹起攀缘。

”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心有成见,主观性太强,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会左右你的判断,也未必是真知。

故王夫之《庄子解》云:“心之有是非而争人以名,知所成也。

而知所自生,视听导之耳。

乃视者,由中之明以烛乎外,外虽入而不能夺其中之主。

”这就是说,“纯客观”的认知是不可能的,而主观性双会使外物来“符”你的成见,也非真知。

所以,要“听之以气”。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它排开成见,能让主体与客体交往,强调的是主体要主动地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外来新的刺激。

听之以气,就是让主体与客体在交往中同时进行同化与顺化。

故王夫之又云:“气者生气也,即 天之和气也。

”⑧所言正是我们上文提及的“气”的特质之一:负阴抱阳,冲气以和,对立统一。

就创作而言,也就是作家以情性为主的“禀气”与创生万物的自然元气之和合。

惜乎先民这一高明的感悟未能理论化、系统化,而往往被谈玄所淹没。

发掘古文论的合理内核,正是研究者的任务。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释“神与物游”有云: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

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合,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

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

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

(《神思第二十六》)黄氏指出心与境“非能一往相符合”,必须有个调整的过程,才能“令心境相得”。

《文心雕龙》也多次提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情以物迁”,所言正是调整的过程。

那末这一调整又是如何进行的呢?《文心雕龙・神思》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论述:58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刘氏用“神与物游”来表示心与物的调整过程。

由于古人不明大脑的作用,故《白虎通・论五性六情》云:“内有五脏六府(腑),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

”这就是刘氏所谓的“神居胸臆”。

《明诗》篇又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合上引之“志气”与“情性”而言之,可泛称“情志”。

这是作家“缘心感物”的心理基础,相当于接受美学所谓的“期待视野”。

我将作家这种创作状态中的认知结构称为“情感结构”。

那末所谓“神思”,就是外部刺激进入情感结构所引起的情感反应,从“元气”到“文气”的转换便在此进行。

三上引《神思》一段话,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首先是:神与物游。

一个“游”字表明与物之关系是自由和合的平等关系。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谓心与物之关系有二大类,一似镜,是物的反映者;一似灯,是照明物的发光体,即西方文论所谓的反映论与表现论。

⑨中国古文论以感应论为基础,既非镜,亦非灯,是水中月、镜中花,是电光石火,不是单向度的反应,而是心物相激的感应。

艾布拉姆斯又将文艺四要素以作品为中心作如下辐射型图式:然而以感应论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论并不强调以作品为中心。

作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主流的“知人论世”模式,强调的是一种相互关联。

λυ不妨排出如下相依相待的环生双向图式: 作品反映的是作者对世界(包括对象化的情感)的体验,读者也以自身对世界的体验参与了作品的“再创作”。

因此,古文论最重视的是感应的发生,即“起情”、“兴会”、“兴发”的环节。

刘勰在“神与物游”前后有这样的描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