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之“文气论”
曹丕《典论·论文》

文体论
共论述文体八种:奏议宜雅(文辞的典雅, 共论述文体八种:奏议宜雅(文辞的典雅, 又指内容的雅正),书论宜理( ),书论宜理 又指内容的雅正),书论宜理(书论的写作 以说理为主,要求说理严密有理致), ),铭诔 以说理为主,要求说理严密有理致),铭诔 尚实(文辞的朴实,内容真实), ),诗赋欲丽 尚实(文辞的朴实,内容真实),诗赋欲丽 (肯定审美价值)。 肯定审美价值)。
曹丕其人及其时代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这样 评价曹丕所处的时代: 指曹丕) 评价曹丕所处的时代:“他(指曹丕)说诗赋不必 寓教训,反对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 寓教训,反对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 文学眼光看来, 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 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言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言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鲁迅在这里说“曹丕的一个时代” 鲁迅在这里说“曹丕的一个时代”,不仅着眼于曹 丕是一代君主,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而且, 丕是一代君主,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而且,更主 要的是着眼于曹丕的文学地位, 要的是着眼于曹丕的文学地位,这两方面共同确立 了他文坛领袖的地位。 了他文坛领袖的地位。
关于文学价值的思考
曹丕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这里的“文章”意义宽泛, 事”。这里的“文章”意义宽泛,不仅指审 美性的文学作品, 美性的文学作品,而且指非审美性的实用性 文章,但是, 文章” 文章,但是,“文章”已经具有了文学的意 曹丕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 义 。曹丕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种是 经国之大业” 有益于国家;一种是“ “经国之大业”,有益于国家;一种是“不 朽之盛事” 有益于自身。 朽之盛事”,有益于自身。这两者是相辅相 成的。 成的。这就把对文学价值的思考与人的生命 价值的思考联系在一起, 价值的思考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进步的 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
曹丕《典论·论文》中“文气说”的审美体征

基 金项 目 : 国家 社 科 基金 艺 术 学项 H( D 9 ; 徽 省 A类 重 点 学科 资助 课 题 及 安 徽省 教 育 厅 人 文 社科 研 究 项 目基 0 D1)安 7
金 课 题(0 9 K 8 ) 20 S 4 2
作者简介: 张鹏 飞(9 7 )男, 16 一, 江苏泗洪人, 硕士, 安徽毫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副教授
学 : 丕l 曹 ‘ ‘ 文气 说 ” 探源 之一》 明确 指 出: 丕 的 中 曹 “ 气说 ”是中 国审美 主体 理论 的 发轫 ,但 是对 文
华 夏 先 秦 时期 诸 家 就 曾 以“ ” 诠释 宇宙 气 来 万物 的生成 规律 。 《 老子》 “ 生一 , 云:道 一生二 , 二 生三 , 三生万物 , 万物 负阴而抱 阳 , 气 以为和 。 】 冲 即言“ ” 天地未 分化 前 的混 沌状 态 , 一 指 此混 沌状 态 生 成 阴阳 二 气 , 气 感应 和 合 , 成 冲 气而 成 二 生 三气 , 气 生成万 物 , 以万物 都 是负 阴而抱 阳 。 三 所
的概 念 , 如 气 味 、 韵 、 质 、 象 、 势 、 骨 诸 气 气 气 气 气 等几 乎涵 盖 了整 个 古代文 艺理 论体 系 。可 以说 ,
源 。《 庄子 ・ 知北游》 “ 之生 , 日:人 气之 聚也 。聚 则 为生, 散则 为死 ” 《 。 管子 ・ 心术下》 “ 曰:气者 , 身之 充也 ” 。王 充评 日:人 禀元气 于天 ,各 受 寿天之 “ 命, 以立长 短之 形 。俱 禀 元气 , 独为 人 , 或 或为 禽 兽。 并为 人 , 贵或 贱 , 贫或 富 , 或 或 富或累 金 , 贫或
曹丕“文气”说述评

曹丕“文气”说述评摘要:“文气”说是曹丕的重要理论,并首次提出了不同作家的“气”的“清浊”不同,决定了作品的“巧拙”与否。
这一看法不仅是对先人关于“气”理念的继承,也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清浊,巧拙,气东汉末年,魏晋初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致使人们倾向于臧否人物,而文学在不自觉和自觉中走向了品论文章这条路。
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便是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种新风气。
在此,我将从“文气”说由来,“文气”说主要内容,“文气”说的影响三大方面对曹丕“文气”说进行一个述评。
一.“文气”说由来提到“文气”不得不先提到“气”。
“气”来源于哲学的范畴,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类似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中的某一元素。
在先秦诸子著作里,“气”被看作为两个观点。
一种观点是被看作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万物的生成。
例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在老子看来,道生成混沌一气,一气生成阴阳二气,阴阳感应生成冲气而成三气,三气生成万物。
因此,自然万物乃是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和谐统一的产物。
因此,老子的“气”(阴阳二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气”就是连接“道”和“万物”的桥梁,“气“既有“道”的无,也有“万物”的有的性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气”指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境界。
例如: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气”是一种正气,是个体人格精神和英雄性格之气,为曹丕“文气”说的心理方面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讲,“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又讲:“人禀气而生,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在这里,王充用“禀气”多少来评人的聪明贤拙,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虽然还没有脱离董仲舒将“气”伦理道德化的攀笼,但已有明显的进步。
古代文论—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古代文论》论文文以气为主关键词:文气,曹丕,风格摘要:“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接下来,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文气”说进行阐释。
一、“文气”说的提出与发展魏代的曹丕在其著作《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此所谓的“气”,显然是作家创作的个人特点和独创性,也就是风格,从理论上来讲就是对作家风格的确认和认可。
对于作家来说可发展面扩大了,也更加严格了,不仅要求内容形式的独到有力,其在文体风格语言运用上也要独树一帜,这样也就不会湮没在历史涛涛之河中了。
曹丕把作品风格和作家个性相互联系,以为风格导源于个性,且在其著作中列举四例,分别是:“徐干,孔融,刘桢,王粲”。
在曹丕看来,“气”不外乎两种,即清、浊两类。
清,多指阳刚之气;浊,多指阴柔之气。
两种气,代表两种风格类型。
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一论述,不仅指出了风格的独创性,而且阐释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作家的创作个性所决定,也是构成文学风格之独创性的基础。
风格导源于个性,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相统一,这是“文气”说最重要的观点,也是表现了曹丕真知灼见的地方。
其后,到了梁代,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也说“缀虑成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意思是说:谋思成篇,一定要充分的守住“气”,使文辞刚健充实,这样才有新的光辉,气对作品的作用,犹如飞鸟使用两个翅膀。
刘勰的这一说法,把“气”与文辞联系起来,对后世影响极大。
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韩愈进一步发展了刘勰的思想,使其更加具体化。
韩愈提出:“气,水也。
浅谈曹丕的“文气说”

浅谈曹丕的“文气说”作者:黄立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4期摘要:“文气说”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其中对文学风格,曹丕开创性地提出了“文气说”,并将气分“清浊”。
这不仅是对先人提出的“气”的升华,同时也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气之清浊;风格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42-01魏晋时期,随着我国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相继产生。
曹丕的《典论·论文》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不可小视。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五个主要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介于“文气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文气说”进行一些分析,从“文气说”的源起到令人争议的清浊之辨,做一个由表及里的论述。
一、“文气说”的源起气,在中国古代实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可是其中的“金”是指金属,显然不是石器时代所有的概念,因此英国的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认为在五行说之前,中国上古时代也曾经有过一个气、水、火、土的四大元素说,与古印度和古希腊哲学一样。
“气”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哲学范畴之一。
那么,曹丕所谓的“气”又是什么呢?在蔡镇楚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在盛源、袁济喜先生合著的《华夏审美风尚史·六朝清音》中,他们都认为曹丕“文气说”的提出是受孟子“养气说”的影响而来。
但我认为不然,曹丕所说的“气”与孟子所说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的“气”是有区别的。
曹丕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气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所谓“文气”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创作主体即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各异,“文气”说强调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气”论作家作品的理论传统。
关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个性关系的理论观点。
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论“气”,首先论证文章风格各异、成就不同的根本原因,强调文章各有特色是由于作家各有不同的气质、个性,故称:“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是说人的气质、个性有清、浊的不同。
刘勰继承了曹丕的“文气说”并有所发展。
《文心雕龙·风骨》说:“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并引“文以气为主”的论点,肯定曹丕论孔融、徐干、刘桢的看法,认为是“并重气之旨也”。
刘勰虽然肯定先天气质、才性对创作有决定作用的观点,说“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有其认识上的局限;但同时又认为后天的学、习对创作也有很大的作用,说“功以学成”,“习亦凝真”(均见《体性》),认为“学业在勤”、“素气资养”(《养气》),这是对曹丕“文气心”的发展。
宋代的苏辙在刘勰论述的基础上又有发展。
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
一方面承认“文者,气这这所行”;另方面又强调“气”在后天修养的重要,说“气可以养而致”。
关于怎样养气,提出:一是内心加强修养,如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二是增强外境阅历,如司马迁的“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对此二者,苏辙更重视后者。
这比离开社会活动大谈作家气质、才性的观点,更有实际意义。
论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

文学作 品而言 , “ 气” 又是文 学作 品本 身所表现 出来 的风 格 ,
这是与创作主体本 身的天赋、 个性 、 气质 紧密 相连 的。所 以, 曹丕所 提 出来 的“ 文 以气为 主” 是指创作 主体在进 行文学创 作时, 其 本 身所 具备 的天 性 、 才能、 气质、 禀赋 起 了 关键 作
对“ 气之清浊有 体” 这一命题 , 也是众说纷 纭。曹丕认为 “ 气之 清 浊有 体 , 不可 力 强而 致 ”“ “ ㈣。若 把创 作 主 体 的 “ 气” 简 单分成“ 清” 与“ 浊” , 则不妥 , 因为作 家的“ 气” 千 变万
素, 也是人 精神情 感活动 的生命形态 , 中国古代 “ 生命 哲学”
证: 徐干 “ 时有齐 气” : 应砀 “ 和而不壮 ” ; 孔融 “ 体气 高妙” ; 刘
曹丕在 《 典论 ・ 论文 》 中首次提 出了“ 文气 ” 的命题 , 他 说: 桢“ 壮 而不密” , “ “ 他奔放 、 洒脱 、 倔 强的个性 决定 了其 作
文 以气为主 , 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 音乐 , 曲度 虽均 , 节奏 同检 , 至于引气 不齐 , 巧拙有素 , 虽在父兄, 不
起 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 。
如何理解曹丕所提 出的“ 气” 呢?有人认为“ 气” 是作家 的“ 才情 ” , 有人说“ 气” 指 作家先天 的气质 、 禀赋 , 有人则认 为 “ 气” 是个人后天培养训练的习性。 “ 气” 是什么呢? 在 中国传统哲 学 中, “ 气” 是一个 具有普遍 意义 、 涵摄 丰 富而演 变繁杂 的范畴之 一 。它 既是组成 宇宙万物 的物质元
一
化, 不能用“ 清” “ 浊” 来简而概 之, 作家 的气 质禀赋是“ 清” 与
曹丕的文气说

曹丕的文气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句出于皇帝金口的名言,使历代文人引以为荣,纷纷用它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使它的名气越来越响。其实,曹丕说这句话,既是拾王充《论衡》之牙慧,又别有用心,并不值得如此揄扬。在这篇文论中,真正对后世文艺理论有很大贡献而值得重视的,乃是它所提出的“文气”说。
汉末魏晋,品评人物的清议之风大为流行,气的刚柔强弱自然也成为一个广泛地用来评骘人物容貌、体质、性情、贤愚等等各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所谓“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至”(王充《论衡·无形篇》),“人禀气生,性分各殊”(刘劭《人物志》)云云。
到此为止,所谓的“气”虽然包括了人外在和内在的所有特征,但还仅限于人物自身,到了曹丕手上,他又依据气所原有的循环、流动的特点,将气的概念进而引申到人类的创作领域。他的“文气”说,实际上就是将人的创作活动视为人的禀赋的投射或外置,因此正如人以气为主一样,他所创作的文也是“以气为主”的。
气既已上升为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那么人类的生命自然也来源于这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故《礼记·乐纪篇》说“气盛而化神”,《列子·天瑞》说气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这也就是庄子在《知北游》中所说的:“通天下一气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论·论文》之文气论
摘要:曹丕,及其著名的《典论·论文》,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汉魏之交文学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典论·论文》中心在于论述作家才性与文体特征之间的关系,即文气论。
文气论自曹丕提出后,得到普遍接受及认可,并不断深化发展,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影响极大。
就如今而言,文气论的当代价值仍不容小觑。
关键词:曹丕文气论发展当代价值
汉魏之交文学思想的变化,集中反映在曹氏父子身上。
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更是整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篇十分重要的著作。
《典论·论文》从分析“建安七子”的创作特征出发,论述了对许多重要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
文气论是其中重要命题之一。
此后,文气论经后世文论家的进一步说明或运用于实践,得到了更全面的完善补充和发展。
因此,文气论实际上不仅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论题,而且在当代文学批评上也有其重要价值意义。
一、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气论
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即文气论。
这里讲的“气”,是指作家的秉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说到“气”,我们自然会想到孟子的“养气说”。
但曹丕的“气”与孟子的“气”是不同的。
孟子的“气”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使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后天学习而成;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是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秉性,既“不可力强而致”,也不能由父兄以移子弟。
所以,不能简单把二者等同而论。
关于“气”对“文”的影响,曹丕认为,由于作家不同的气质、个性,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各有所长。
这点曹丕以“七子”为代表,说明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的。
在《典论·论文》的第三段,曹丕就“七子”所长及其特点进行了评论。
这些评论,我们还可以联系他的《与吴质书》来看。
例如,王粲、徐干以辞赋为主,但亦各有特点。
《与吴质书》中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是说王粲风格纤弱。
而徐干则风格舒缓,“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
为什么“七子”各有所长?
为什么王粲、徐干都擅长辞赋,而风格又各不相同呢?曹丕认为这就是由于人的个性不同所造成的。
《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曹丕把文章的“气”分为清气和浊气。
所谓清浊之气,也就是阴阳之气,刚柔之气。
曹丕的意思即是,阳刚之气为清,阴柔之气为浊。
《典论·论文》中说“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与吴质书》中说“公干有逸气”等等,虽未直接说气之清浊,但也可以从清浊的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总之,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文以气为主”。
文章要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离不开作家的才性和气质,所以文气论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气论的当代价值
自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明确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之后,文论家们不仅接受继承了它,还进一步地阐释发展了它,并运用于批评实践中。
经唐宋,明清,一直到现在,文气论在说明作家自身建设,文学创作心理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同时,文气论发展至今,自然也与曹丕提出的文气论有了很多不同。
首先,关于“文气”,台湾学者朱荣智在其《文气论研究》一书中说:“文气的涵义,不能只指行文的气势,气势一词,不足代表文气。
文气应该包括作品的辞气和作者的才气,作品的辞气,指作品的气势和情韵;作者的才气,包括作者的性情和才学。
”而用畅广元先生的话说,文气是为文之气和文之气,是作家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蕴含的一种功能效应和这种功能效应的外化。
二者的关于“文气”的界定,用当代人的思维和心理学来解读,实际上一脉相通的,比曹丕的界定更加完善自不必说。
其次,关于作家的秉性和才气,曹丕仅仅认为这是先天赋予的,强调作家的才性,观点不够全面。
而当代文气论者们更加清晰地论证了作家风格的形成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的结果,并提出了建设作家的高尚人格的各个方面,如道德的修养、识理得道、丰富阅历、广交贤俊等等,以修养和锻炼作家的艺术风格。
另外,作品是写给读者的,作品的文气之优劣是由读者来评鉴的。
所以当代文气论者不仅关注作家的创作,也重视文学批评。
所以,当代作家在创作时要创作与批评相统一,人与文相统一。
作家在创作时,会一定程度上考虑到读者的评鉴和感受。
曹丕提出的文气论,从古至今,在文学理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在作家建设,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的当代价值更是不可忽视。
对古代文论进行新的阐释,找出其当代价值,并运用于创作、批评实践和理论研究。
这种古文论的现代转换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文气论研究》,朱荣智著,学生书局,1986;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钱中文、杜书赢、畅广元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三曹》,刘跃进,王莉编著,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