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邦与刘秀的比较
刘邦、文帝、景帝、刘秀的治国策略

刘邦(休养生息)文帝景帝刘秀(柔术、文治)
原因1、汉初经济萧条、人口减
少、国家贫困。
2、采取陆贾“行仁义、重
教化”的措施。
3、吸取秦亡的教训。
1、受战争影响,经济、人口、政
局均有影响。
2、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措施税率十五税一三十税一三十税一
刑
罚
废连坐法和残损肢
体的肉刑。
减轻
笞刑
徭役将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
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的徭役。
(解甲归田)
提倡节俭,裁减冗员,减少行政
开支。
因战乱而逃亡山泽的民众,归还故
里领取原有田宅。
(劝农还乡)
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释放为平
民。
(释奴为民)
释放和禁止虐杀奴婢。
建立皇家图书馆;扩大太学规模;
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结果(影响)社会安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形成一个“吏安其官,
民安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
光武帝在位20余年,社会呈现出
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
兴”。
刘邦、文帝、景帝、刘秀的治国策略。
历史趣谈东汉刘秀汉世祖真的是刘邦的后代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东汉刘秀汉世祖真的是刘邦的后代吗?
导语:刘秀汉世祖,为东汉立国皇帝,是汉族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军事专家。
那么同为刘姓的刘秀与刘邦有什么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刘秀是刘邦的后
刘秀汉世祖,为东汉立国皇帝,是汉族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军事专家。
那么同为刘姓的刘秀与刘邦有什么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刘秀是刘邦的后代,是其第九代世孙。
刘秀祖父为刘回,而刘回又是刘发之曾孙,刘发则是刘启之子、刘恒之孙,因此刘秀是刘邦的后裔。
史书上有记载称,当年刘启欲招程妃侍寝,程妃因身体不适便借故推辞不赴,打发了一名宫女替她前去服侍皇上了事。
谁知正巧皇上喝得酩酊大醉神志不清,糊里糊涂便宠幸了这名宫女,于是才有了刘发,才会逐渐有了刘秀这只血脉。
刘秀先祖本封为诸侯王,逐渐降职,由封王降为诸侯,慢慢地到他父亲这一辈已是微乎其微的小县令了,其父亲去世后,全家便沦为平民百姓。
据说,刘秀出生时,房内充斥着红光的照射,当年庄家收成异常之好,一茎水稻能长出九根麦穗,刘秀因此得名。
后经历社会动荡,刘秀便趁时在故乡起兵,称帝后为敬刘姓仍保留国号为汉,后世称其为东汉。
刘秀上位后,平定天下,削灭各地割据势力,稳定了政权统治。
其在位期间崇尚儒学,发展文化大力建学,十分重视为人气节,社会风气极佳。
刘秀驾崩时享年62岁,留下遗诏称死后之葬礼均仿照刘恒一切节制从简,任何官员各留各位都无需特意前来祭奠或传信悼念,其死后被追谥为光武帝。
生活常识分享。
西汉和东汉的区别有哪些 如何区分

西汉和东汉的区别有哪些如何区分西汉是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是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西汉开国皇帝是刘邦;东汉开国皇帝是汉光武帝刘秀。
西汉和东汉的区别1西汉和东汉的区别一、国号不同1、西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国号,又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东汉都城洛阳的西边,故称“西汉”。
2、东汉: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汉室后裔,延续“汉”的国号,建都洛阳,由于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故称东汉。
又西汉在前东汉在后,又称后汉。
二、开国皇帝不同1、西汉:秦末时期,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定都长安。
2、东汉: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西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城,后定都于雒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
三、时间不同1、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2、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2西汉和东汉如何区分西汉,是个晚熟的朝代,草创之时并不甚强,为安抚群雄,不得不行郡国制,依然保留部分封建残余,又受北方匈奴压迫,不得已行和亲。
隐忍数十年,汉皇渐次翦除异姓王,拆分同姓王,北击匈奴。
南收南越,降服西南夷、东南夷,奠定了汉文明的基本版图。
东汉,整个格局就比西汉来得小,虽然仍然可称“强汉”,但是比起西汉鼎盛时期要弱。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汉光武帝刘秀原本是汉室宗亲,起兵反抗,成功光复汉朝,为了和前面朝代有所区别,又因为光武帝刘秀建立汉朝定都在东都洛阳故称东汉,以前在西都长安建都汉朝称为西汉。
两汉时期即汉朝时期,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因尚火德故称为炎汉,又因皇室姓刘而被称为刘汉。
历史趣谈:刘秀是刘邦的血脉身为帝王 比汉武帝还要会打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刘秀是刘邦的血脉身为帝王比汉武帝还要会打仗
导语:汉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自古至今以来,少数民族称谓中原人为汉人,由此可见汉王朝的伟大,其文化符号嵌入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血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自古至今以来,少数民族称谓中原人为汉人,由此可见汉王朝的伟大,其文化符号嵌入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虽然刘邦是个流氓出身,可是刘邦却成为一位开国帝王,在刘邦的子孙中有三位人物最出名,一个是汉武帝刘彻,一个是光武帝刘秀,一个是昭烈帝刘备。
若要说刘邦的子孙中谁最会打仗的话,对于这个问题,当然要说刘秀了,虽然在汉武帝在位期间,大汉王朝赢得了北方的战争,但是这场战争的统帅是卫青、霍去病等人,汉武帝只是一位帝王而已。
作为刘邦的血脉,在汉室危亡之际,刘秀与其兄长起兵图谋恢复汉室。
在刘秀长达十几年的战争生涯中,刘秀参与了剿灭中原、河北地区的割据战争,这些战争有很多都是刘秀亲自指挥的,尤其是以昆阳之战最为出名,此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为后世所称道。
公元23年,王莽派遣数十万大军进攻昆阳这座小城,在如此严重的形势下,刘秀率领十三位骑士从百万大军中突围而出,到周边的郡县寻求几千人的部队,就敢来昆阳支援。
在这场战争中,刘秀指挥了千人冲击王莽的军队,以绝大的勇气和谋略,连续取得了很多胜仗,后以三千精锐冲击王莽的十万大军,以少胜多,一举大败王莽的军队,一战天下闻名。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光武帝刘秀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刘秀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光武帝刘秀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刘秀生平简介
导语:说起刘秀会有很多人还不熟悉,但说起刘邦大家都知道,那么刘邦和刘秀有没有关系?当然是有的,而且刘秀与刘邦的关系非同一般。
刘秀,字文叔
说起刘秀会有很多人还不熟悉,但说起刘邦大家都知道,那么刘邦和刘秀有没有关系?当然是有的,而且刘秀与刘邦的关系非同一般。
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来头不小的刘秀虽然有着尊贵的皇室血统,但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了。
由于出身与普通人无异,也就造就了刘秀亲民又接地气的性格,他和气、善良,做事谨慎又周全,常常和他身边的人打成一片,不分彼此。
这或许为刘秀日后能够获得群众的拥护打下了基础。
没落贵族出身的刘氏家族,虽然没有了尊贵的地位,但是家庭还算富足,从小衣食无忧,家里还有几个兄弟,与心高气傲把自己带当做贵族的哥哥姐姐们不同,刘秀这个孩子更明白自己的处境,他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因而他比姊妹们更脚踏实地一些。
公元8年,王莽建立了自己的新王朝。
不管是刘氏家族还是天下百姓都痛心疾首,新王朝的建立意味着新一轮的厮杀,天下又要面临一场浩劫,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的的局面。
刘氏家族作为皇族后代自然受到影响,家里的贵族特权没有了,就沦落到跟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差别。
刘秀一家也跟着遭了殃,这时候,刘秀的父亲已经去世,他跟他的两个哥哥寄居在叔叔刘良家里。
当一个大家庭陷入窘迫的生活当中,人人都在悲天悯人时,刘秀却异常乐观和积极,他并不觉得又什么不一样,哥哥们却整天喊着要匡
生活常识分享。
刘秀是怎么样一个人

刘秀是怎么样一个人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开创了东汉盛世。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刘秀是怎么样一个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秀是怎么样一个人东汉建立者是刘秀,但刘秀不能称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因为西汉和东汉是一脉相承的。
汉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直系子孙,不过因为刘秀这一支没有继承皇位,所以到刘秀这辈也就是一个大地主而已,有皇族名分而没有皇族之权。
当时豪强地主都是极重家族世系的,家谱记载很全,冒认祖先的事情都很难的,冒认皇族后裔就更难了。
基本可以认定刘秀确实是刘邦的后裔。
汉光武帝在王莽灭亡后击败各地割据势力,重建汉王朝,因定都在洛阳,与旧都长安的汉朝区别,称为东汉,史称光武中兴。
刘秀早年曾游学长安,学问丰富,与著名隐士严子陵为同窗,可以说脾气非常好;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最初的梦想是“娶妻当如阴丽华,仕宦当作执金吾”,可以说胸无大志;他短短三年由放牛娃成为一代天子,可以说英才天纵、坚毅果敢;他收编铜马军,敢于用铜马军军士做护卫,可以说宽容大度、胸怀天下、有非常之气魄;他直至晚年也手不释卷,可以说好学不倦;他不杀开国大将,气度恢弘;总之,他是那个时代中国涌现出来的最杰出人物!刘秀统一江山的故事在新朝王莽的末年,那时候天下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好多的人都趁着那股子乱乎劲起兵造反了,其中早期实力较强的两支,分别是绿林军和赤眉军。
当时刘秀和他的哥哥刘縯也趁乱起兵,后来他们就加入了绿林军。
刘縯是个类似于项羽一样的狠角色,带兵打仗十分的勇猛,所以在绿林军中威望比较高,可也就是因为这样,在绿林军打算选出一个刘邦子孙做皇帝的时候,刘縯落选了。
原因很简单,大家本来都是平起平坐的小头目,你平时就比我们张扬,要是你当了皇帝,那我们以后还过不过。
所以经过权衡考虑,最后大家选出了一个比较软弱无能的刘玄当了皇帝,这就是更始帝。
虽说刘縯没当上皇帝,可并没有影响刘縯刘秀兄弟打仗的热情,不久以后刘秀赢下了著名的昆阳之战,刘縯也打下了宛城,还让更始帝把宛城定为临时国都。
汉高祖文帝景帝及光武帝的共同之处-解释说明

汉高祖文帝景帝及光武帝的共同之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汉高祖文帝景帝及光武帝的共同之处进行简要介绍,并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可以如下编写:概述:汉高祖、文帝、景帝和光武帝作为汉朝历史上几位重要的皇帝,他们不仅都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本文将首先分析汉高祖的共同之处,包括重视农业发展、实行宽政政策以及推行儒家思想。
接着,我们将探讨文帝在执政中继承了汉高祖的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推行了法制建设。
随后,对景帝的共同之处进行阐述,他继承了文帝的政策,重视教育发展以及崇尚道德修养。
最后,我们将分析光武帝继承景帝的政策,积极打击腐败和贪污,努力恢复社会秩序。
最后,我们将通过总结这些共同之处,探讨他们在汉朝历史上的影响与意义,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这些共同之处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些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今后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共同之处及其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容,同时也是为了让文章的逻辑性更加清晰和有条理。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包含了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小节。
概述部分对汉高祖文帝景帝及光武帝的共同之处进行简要介绍,引发读者的兴趣。
文章结构部分则列出了全文的主要部分,帮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即分析和总结这几位帝王的共同之处。
总结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部分是正文,该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四个小节,分别介绍了汉高祖、文帝、景帝和光武帝的共同之处。
每个小节中都包含了若干个子小节,详细阐述了各位帝王在不同方面的共同之处,如重视农业发展、推行宽政政策、推行儒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制建设、重视教育发展、崇尚道德修养、打击腐败和贪污、恢复社会秩序等。
刘邦、刘彻、刘秀、刘备、刘禅,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刘邦、刘彻、刘秀、刘备、刘禅,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挺有趣,历史上的刘邦、刘彻、刘秀、刘备、刘禅,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首先,这五人的共同点:1、都姓刘;2、都做了皇帝;3、都是出了名的人物。
其次,这五人都是什么关系?五人的关系有远有近,家世渊源也横跨数百年历史,每人身上都有很多有趣故事。
(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1、刘邦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开国皇帝,被称汉高祖。
刘邦原是秦朝的底层公务员,当了个泗水亭长,不入流的微末小吏。
适逢秦末大乱,起义风起云涌。
小混混草根出身的刘邦,也加入到了天下造反的行伍之中。
后来,刘邦在老家沛县杀死了县令,起义自称“沛公”,开始了反秦起义生涯。
在后来被誉为“汉初三杰”的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下,转战天下,最终在垓下决战时,灭掉了最大强敌西楚霸王项羽,而后夺得天下,开辟了三百多年国祚的西汉王朝。
跟刘邦有关的故事,耳熟能详的颇多。
比如“鸿门宴”、“楚河汉界”、“四面楚歌”、“出尔反尔”、“功臣功狗”等等一些列千古流传的典故。
2、刘彻刘彻,汉武帝的名字,西汉第七位皇帝。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之子,刘启是汉文帝刘恒之子,刘恒是汉高祖刘邦之子。
得出结论:刘彻是刘邦的曾孙。
汉武帝刘彻,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在父亲汉景帝和爷爷汉文帝开创的“文景之治”的基础上,将大汉盛世和汉文明推向了一个巅峰。
其中与汉武帝刘彻有关的故事,比如“金屋藏娇”、“独尊儒术”、“推恩令”、“皇后卫子夫”、“立子杀母”等等,击败匈奴的卫青、霍去病也是汉武时期的名将。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中的“汉武”,即指刘彻。
3、刘秀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素有“位面之子”之称。
刘秀和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二人相差两百多年。
史载,刘秀是长沙王刘发之后,刘发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而汉武帝刘彻也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发和刘彻是兄弟关系,不同的是,刘彻继承了皇位,刘发做了地方藩王长沙王。
刘秀族谱人物关系:刘邦(汉高祖)→刘恒(汉文帝)→刘启(汉景帝)→刘发(长沙王)→刘买(舂陵侯)→刘外(郁林太守)→刘回(钜鹿都尉)→刘钦(南顿令)→刘秀(汉光武帝,开创东汉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刘邦与刘秀的比较
秦灭亡以后,中国仅在5年之后就迎来了另一个新朝代——汉。
汉朝被史学家们分为西汉和东汉,但也延绵了400多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建汉到220年曹丕称帝。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持续时间长久的帝国,西汉和东汉的特征有着统一性和各自的独特性。
造就他们性格特点的与他们的创立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在统治思想上,再整个西汉初期几乎是前进一步再后退半步的状态,这与汉初刘邦以“黄老无为”为统治思想有密切关系。
汉高祖刘邦主要是看到、经历了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社会经济凋敝、生产破坏、人民困苦、社会动乱的局面,考虑到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政策。
这一思想的确立奠定了西汉前期社会发展的基调。
东汉初年所面临的形势与西汉初年极为相似,要恢复经过长期战乱的安宁“无为”仍是最佳选择,所以东汉的创立者刘秀以柔道治国,不同的是儒家的谶纬迷信思想则成了正统。
这一思想的确立使整个东汉前期也都笼罩在一种维持现状的氛围中﹙1﹚。
刘秀用图谶来强化统治思想一方面与刘秀起兵时就是在假造“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图谶下发动的;另一方面儒学自身在不断的发展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比较有利东汉承接天命创造舆论基础。
东汉的建立者刘秀“长于民间,颇达情伪﹙2﹚”,同时他又是地主豪强的代表,要调和两者的关系实在不易,而图谶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观念则使双方产生共同感。
刘秀的这一思想使儒家在章帝时正式钦定为王朝的正统思想。
其次在经济政策上,刘邦与刘秀基本上也是相同的,无外乎释放奴婢、轻徭薄赋、招抚流亡、重农抑商等方面,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稳定。
再次在政治统治上。
刘邦着重重建国家机器,回复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刘秀同样也继承了中央的三公、地方郡县的模式,同时有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比如加强尚书台权力,强化监察制度。
除此之外,刘邦和刘秀都强化军权、制定法律等加强中央集权。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朝初期的这些措施中双方对功臣的安置的问题对帝国当时和今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邦,西汉的创业之主,曾做过秦朝的亭长;萧何,丞相后来改为相国,曹参,“萧规曹随”,都曾做过秦朝县上的小官吏;樊哙,后来刘邦的的大将当日也只过是个屠夫而已;韩信,难得的将才贫困之时也曾乞食;英布与彭越也曾为盗……这就是汉初的布衣将相。
对待这些在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中或主动或迫于形势衣依附自己的人,刘邦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手段。
楚汉之争之际,刘邦为了让他们为自己效忠,也学项羽分封。
待汉朝建立这些分封的异姓王们越来越让自己感到不安,他面临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个各地异姓王有兵有将有相,俨然一个小朝廷,而自己仅是名以上的主人。
二是在朝廷内部的其他将领认为功劳和赏赐的比例不均而引起矛盾和不满。
这两个问题若不圆满解决,朝中大将若投奔异姓王,异姓王趁机发动叛乱,都有可能使刚建立的政权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淖。
对于第二个问题,倒不是最主要的,也不是对政权威胁最大的,毕竟留在朝中的大多是刘邦的“铁哥们”,刘邦以打猎为比喻,成功的将萧何推到了丞相的位置。
对于第一个问题,刘邦用了八年时间来解决,他的办法是——剪除异姓王,大封同姓王。
在刘邦在位时对各异姓王还是有怀柔之心的,韩信、彭越、英布均因吕后的原因而亡,而其他诸侯则因有心或无心的差错被削、被除。
剪除异姓王之后就是封同姓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种政策在以后的汉朝皇帝当政时更是变本加厉,同姓王又成为汉朝新的威胁。
而这种开国杀功臣的恶劣先例也被后世创业之主“借鉴”。
东汉创立者刘秀对待功臣则是另一种态度,“优以宽科完其封禄”“高秩厚礼,允答元功﹙3﹚”。
这种策略是在比刘邦高明,一是它能使整个国家很快从军人政权转入文人政权,从而更好的运作整个帝国。
二是避免君臣兵戎相见的尴尬和无奈。
三是避免了权力争斗,巩固
皇权。
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开国君臣关系也多为后市君主效仿。
刘邦、刘秀在统治政策和对待功臣上各有异同,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他们都能看到百姓疾苦、生产凋敝,对于刘邦而言,他是长期感同身受,再者他的将相皆是此出身,因此较为透彻。
而刘秀虽一直植冠以“士绅”“豪强地主”之名,但他的帝裔之身也是九世之前,他的父亲也只不过是个县令,史书记载刘秀“务于稼穑”,由此看来,刘秀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人,一方面他是豪强地主的代表,另一方面他又能较深刻的体会下层的疾苦。
第二,从当时周边少数民族威胁来看,西汉初期受匈奴的程度还是较大的,不然也不会有“白登之围”,为不使两面受敌,西汉初期就将重点放在了北方防御和内部大刀阔斧的改革。
同时这也是刘邦剪除异姓王的原因之一,异姓王极有可能和匈奴联合,因此封同姓王来拱卫自己。
第三,个人素质也影响了他们政策和态度,尤其是在对待功臣问题上。
刘邦史载“不事生产……好酒色”对臣下“慢而辱之”,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是没有耐心和诚心去慢慢招抚的。
同时刘邦还有一个彪悍的皇后,也影响了他对待功臣的态度。
而刘秀“直柔”“谨慎而言”且有太学经历“息马论道”,他自身散发出的个人道德修养和魅力使臣下心悦诚服、感恩戴德,这也不用他大动干戈的去退功臣。
第四,社会主流思想也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西汉初年,儒家思想还没有成为正统思想,忠君观念可以说还不被人们所熟知,东汉,儒家已成为正统,而刘秀本人对儒家又有很深的研究,创业时息马论道,周围必定也是围绕着一群这样的人,不然刘秀和马论道吗?因此这些臣子们自身对以下犯上的事情就很避讳,何况皇帝以宽仁之心对待他们,他们难道还不肝脑涂地吗。
第五,刘秀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王莽改制。
王莽打的旗号是托古改制,刘秀一朝则以相反的论调出现,鼓吹今文经学与王莽时的古文经学相抗,一方面加剧了儒学内部的争斗,是刘秀一朝大兴谶纬之学,鼓吹天人合一;另一方面,王莽注重兴办太学,这就培养了想刘秀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众多“君子”,比如刘秀、邓禹均为太学学生。
上述五个原因,刘邦刘秀草创时面临相似的社会情况,因而采取相似的社会统治政策,而儒学的发展和他们自身素养又使他们选取了不同的统治思想,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但他们的宗旨都是一样的。
在对待功臣的态度上,个人素养又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吕后对刘邦的影响又是其特殊因素。
王莽改制虽是一个插曲,但对刘秀一朝以及他本人有着特殊的影响。
刘邦刘秀两个创业之主,他们在统治初期采取的措施对他们的子孙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高祖刘邦黄老无为、重用刘姓和皇后的传统在西汉根深蒂固,汉武帝后期纵然考虑连年征发对人民造成的巨大负担,但这种休养生息的传统也是很难抹掉的,而西汉后期,在一片繁华之中外戚干政的乱源也已悄然埋下。
汉光武帝刘秀重视儒学鼓吹图谶,试图调衡豪强与平民的利益,最终失败,东汉豪强地主庄园一步步成长起来,儒学也因此成为做官的惟一阶梯,而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奋而群起的是文士,终于在党锢之后,汉走向了终结﹙4﹚。
在创业之初统治者们采取的各项措施都对他所创立的朝代产生影响,为后续王朝提供借鉴,而开国君主的态度又对整个帝国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因此一个王朝的特点可以追溯到他的建立初期,包括他的创立者的特点。
(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69-71页
(2)《后汉书·循吏传》
(3)《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4)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资料》【Z】北京新华书局,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