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分析

合集下载

汉朝刘邦与项羽的政治思想比较

汉朝刘邦与项羽的政治思想比较

汉朝刘邦与项羽的政治思想比较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这个朝代的创始人就是汉高祖,也就是刘邦。

汉朝的开创之初,曾有一段很长很迷惑人的历史,那就是“楚汉争霸”,而汉高祖刘邦、项羽都是那个时代的重要人物。

他们两个人的政治思想风格有何不同呢?本文就带您一探究竟。

1. 刘邦:以仁爱之道治国刘邦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曾自认功劳是国家的,而非个人的。

他认为自己能够成为汉朝的建立者,是因为他站在了时代的浪潮之上。

他的政治理念是以仁爱之道治国。

他认为,只有以真心待人、用心为民,才能够赢得百姓的信任,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刘邦的治国策略,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数用之则不匮乏。

他从不吝啬地奖励有功之人,同时也不放过欺压百姓的不肖之徒。

在他的治理下,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百姓得到了安居乐业的保障。

2. 项羽:以武力征服天下项羽与刘邦的政治思想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项羽是一个勇猛果敢的将领,他的政治思想风格是以武力征服天下。

他认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作战,都必须凭借武力才能取得胜利。

项羽的统治风格是以专制为主,他将自己当做是天地间唯一的主宰,绝不容忍任何人在自己头上插红花。

这样的统治方式,让百姓们非常恐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3. 刘邦:以明君之德治国刘邦是一个非常明君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国家的经济与文化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他的治理方式是以王道为根本,制定了许多有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律和政策。

他的行事风格是以仁爱之道为基础,凭借着自己的善良与真心,获得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刘邦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很远大的愿景,他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让国家逐渐成为天下第一的大国。

他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始终将民众的福祉当做是自己的最高目标,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众人的敬仰。

4. 项羽:以暴力手段统治天下项羽作为一个刚烈的将军,自然是以暴力手段统治天下的。

他不择手段的手段让许多人深恶痛绝,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恐惧。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楚汉之争中的刘邦与项羽

楚汉之争中的刘邦与项羽

楚汉之争中的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最终以刘邦领导的汉军的胜利而告终。

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和项羽的角色格外突出。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创世之君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

而项羽则是一个勇猛无双的将领,其勇气和决心令人敬畏。

本文将论述刘邦和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表现和作为历史人物的价值。

一、刘邦的角色刘邦是汉族的创世之君,他的军事统帅素质非常突出。

在楚汉之争中,刘邦领导汉军打败了項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还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

刘邦在统一中国后,采取了许多明智的政策,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胜利,使他成为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创世之君之一。

刘邦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成功的君主。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位善于领导人民、处理政治事务的政治家。

刘邦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他的成功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二、项羽的角色与刘邦相反,项羽是一位著名的将领,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敬畏。

他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也是一位善于振奋士气、领导部队的领袖人物。

在楚汉之争中,项羽带着他的军队,与刘邦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

项羽的勇气和决心,在战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尽管项羽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失败,但他的勇气和决心仍然使其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历史人物。

项羽的勇气和决心不仅在战场上得到体现,而且在人民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形象之所以能够被后人铭记,既是因为他的勇猛无双,更是因为他胸怀抱负,充满激情。

三、刘邦和项羽在历史上的价值刘邦和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表现,以及作为历史人物的价值,都会持续地向后延续。

对于刘邦来说,他在统一中国后的治国理政,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将被遗留下去,成为无数人学习的对象。

而项羽在其勇猛无双的表现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他的形象将永远存在于中国人民的心中,每一位为国家荣誉而奋斗的人,都能够从项羽身上汲取力量。

浅谈刘邦项羽

浅谈刘邦项羽

浅谈项羽和刘邦
一代王者刘邦,威加四海;一世英雄项羽,气盖寰宇
春秋战国,直到秦末大乱,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的时代。

而在拳头比嘴硬,刀剑比拳头硬的乱世,无勇何以立。

刘邦和项羽都是“勇敢”之人,但原因是完全不同的。

从个人魅力角度来看,项羽远超刘邦,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的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

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就能力而言,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

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

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

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因此便有人说:项羽是失败的英雄,而刘邦则是成功的小人。

历史是无情的,历史却又是公正的,他在给前人以教训的同时,总是给后人以无限的启示。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面对着古今多少事,我们应该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反复锤炼自己的性格,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之舟,更好地驶向人生海洋的理想彼岸。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根据《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论述至少三点司马迁塑造的项羽、刘邦的形象,结合文本。

项羽①勇猛。

《项羽本纪》中,用了四个莫敢(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勇猛可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

即使垓下被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左右依然“莫能仰视”。

钜鹿之战,连用三个“无不”;楚汉相持未决,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不愿意。

项羽派一些将士挑战,刘邦派善骑射者楼烦,见到项羽,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不敢复出”,连用三个不敢。

表现强调项羽的勇猛。

②残暴。

项羽打仗特点:坑之、杀之、烧之、烹之,种种对待敌人的手段。

经常杀了投降的人。

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

耳根子软,抓不住重点。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与刘邦并无恩怨,并无直接来往,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

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前,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

④不听劝告。

项羽入关,将秦宫室烧一空,当时有纵横家策士言“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为霸”,项羽不听,“心怀思欲东归”,离开关中,放弃了大好的兵家必争之地。

⑤天真、单纯,胸无城府。

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谓刘邦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①无赖。

彭城大战,项羽回师,刘邦溃败。

家室被项羽掳走。

刘邦途中“道逢得孝惠、鲁元”,楚兵追刘邦,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面对患难,连亲生儿女都弃之不顾。

项羽逼迫刘邦和谈,要“烹太公”,刘邦曰,我们同时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可以视自己的儿女、父亲于不顾。

②不杀投降之人。

刘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婴降,“诸将或言诛秦王”。

刘邦以“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

这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1.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则缺乏识人的慧眼。

刘邦知人善任,手下聚集了一批能干之材。

就拿最著名“汉三杰”来说,会谋略的张良,能够在他手下运筹帷幄;善于运营的萧何,他敢将大后方交与;军事天才韩信,他敢直接封大将军。

刘邦擅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用人不拘一格。

项羽不善于用人,亲项伯而远范增,项羽手下虽有五虎将,但难掩其用人上的缺陷,其用人全凭个人好恶,韩信、陈平都曾在项羽麾下,因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才转投刘邦。

2.刘邦善于听取意见,项羽则显得刚愎自用。

“为之奈何”是刘邦最为人称道的口头禅,殊不知这显示了刘邦的大智慧,刘邦的手下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其提出意见,而对于自己最信任的谋士张良,刘邦一向是言听计从。

相比之下,项羽这里很多不错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之言放走刘邦,实属放虎归山,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3.刘邦小人作风,而项羽坦荡君子。

刘邦出生市斤,有商人的利己,心狠又虚伪,为了自己活命曾经三次将儿女踢下马车,且为人粗鄙,喜欢骂人。

相比之下,项羽出生于贵族世家,做人坦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有着很强的英雄气概。

当然,君子往往干不过小人。

1。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性格决定命运 “楚汉相争”实为 项羽与刘邦的性格之争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 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 能激荡天地。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重情重义之人.在人 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
•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别姬”时“泣下数行”的
• 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
•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克 服 缺 陷 , 务 必 修 身 养 性
天 天 向上
发 扬 优 点 , 须 知 过 犹 不 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人生启示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项羽死了,他以大无畏的死完 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既辉煌、又无 比缺憾的人生表演。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 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的 关头,头脑清醒,把握契机,多谋善断,培养理 想 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否 则,决不可能在人生转折的大舞台上演出威武雄 壮的话剧来,而只能像项羽那样仰天长啸“此天 之 亡我,非战之罪也”。为自己。给历史留下一个 个 遗憾……
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 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 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 心的向背。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 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 项羽他可以去攻城掠池、啸傲疆场,但他 不适合去经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 不多,有一个厉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 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 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 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 了一个王朝的霸业。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2、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3、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4、曹无伤:不忠不义。

5、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6、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浅析《史记》对项羽与刘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

《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在这一百三十篇中刻画了帝王将相、谋臣策士、游侠商贾等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人物形象,在这一百多个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中,或许这两位人物是最让人记忆深刻,不能忘怀的——西楚霸王项羽、汉之高祖刘邦。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更充分、集中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太史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项羽、刘邦,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沛公刘邦,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西楚霸王项羽,率直磊落,勇武过人,刚愎自用,寡谋轻信,最后自刎乌江,失去一生霸业。

太史公以细腻的笔触精致地雕琢刻画出了两人复杂的人格特征。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为显现个性特征。

如在《鸿门宴》中通过展现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项羽与刘邦两人的不同性格。

先看项羽,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进来保护刘备,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壮士,并赐给酒食。

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

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

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

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

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

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

又如在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被敌围困的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很生气,《史记》记载:“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与自立为王!’”可是,当张良、陈平一蹑其足,他立刻就醒悟过来了,马上话锋一转,“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复骂”得多么妙,一点痕迹都没有。

但诚如清代何焯所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

他人不过曰‘汉王怒,良平谏,乃许之。

’”正是太史公对这两个细节的客观描述,显示出了刘邦的头脑机警;也表现出了刘邦的雄才大略。

这也恰恰正是他最后能战胜项羽、统一中国的才识和性格上的原因。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成功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生动刻画了刘邦那种聪明绝定,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捷而自然的随机应变,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

又如写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显示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又看出了他的无所顾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

而当刘备在咸阳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面时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无遗。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常采用对比描写的手法,多角度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

还是以《鸿门宴》为例——在鸿门宴上,项羽在杀不杀刘邦这件事前后不一的态度上,反映了他的有勇无谋和优柔寡断;另一方面是项羽与刘邦的对比,反映了项羽的盲目自尊和夜郎自大的心理;再次是项羽与范增的对比,如结尾对刘邦所送礼物的不同表现:项羽安然收下,范增摔在地上,并用剑剁碎。

范增的坚决果断,反衬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自命不凡;范增的老谋深算,更体现出项羽的幼稚轻率、不善权谋。

司马迁善于运用多维透视的手法刻画人物,使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如司马迁塑造的英雄人物项羽具有多重人格。

他喑恶叱咤,又言语呕呕。

他爱人礼士,又忌贤嫉能。

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是有恻隐之心,不杀刘备,还顾虑百姓疾苦。

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吝啬,已经刻好的官印不肯发给功臣,放在手里把玩。

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气势和儿女情长。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

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加以有意识地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如《项羽本纪》,为不损害他的英雄性格,把他许多政治、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去写,韩信对刘邦说项羽:匹夫之勇、迁逐义帝、失天下之心、妇人之仁。

又如《高祖本纪》主要写了刘邦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对他的很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了刘邦形象的另一些侧面。

《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表现出他猜忌功臣等等。

司马迁对现实的自觉干预和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包括他个人对身世遭遇在内的个人体验,使他在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叙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同时,常常直接和间接地移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他除了在《史记》每一篇传记结尾添加“太史公曰”,直接、明确地表达他对历史人物所持有的看法和评价之外,还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如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在垓下之围中,夜闻四面楚歌,于是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同时在《高祖本纪》中,刘邦衣锦还乡,与父老子弟纵酒,慷慨伤怀,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两人虽然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下怀着不同的心情歌唱,表达了不同的内心感受,但都可以显现出太史公对两个人物所倾泻的情感。

这种动人心弦、移人性情的效果并不是一般史书所能达到的,这正是司马迁一书所特有的成就,是它为视为传记文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矛盾设置,细节描写,对话、独白、人物对比和多维透视、互见法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使历史人物形象化、个性化以及更具有感染力。

在太史公的笔下,两位历史人物风云际会:一代王者刘邦,威加四海;一世英雄项羽,气盖寰宇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

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

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慨悲歌。

刘邦与项羽,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

然而,刘邦为什么最终战胜了项羽?我想,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是在央定在打江山时的那一刻,刘邦、项羽所各自选择的结果。

刘邦与项羽在年少时,几乎都可以冠上“不学无术”的名头。

刘邦根本不读书,也不肯参加一般的劳动,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而项氏家族世世为将,却项羽是学文武都无成就。

可见一斑的是,刘邦与项羽都是见过秦始皇出巡的场面。

项羽当即对叔父梁言:“彼必可取而代也。

”而刘邦则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强调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而刘邦则是感叹自己应也有如此建业。

此是两人视野广狭之分。

(这句引《秦汉一统山河》)两人性格也有很大分别,刘邦生性洒脱,貌如长者,善于广纳博众。

项羽一喝,人马辟易,不怒自思。

项羽个性,韩信曾有过一番评论:项羽发怒的时候,“千人皆废”,但他不能用人,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又有另一面,有时待人很恭敬慈爱,说话温和,“言语呕呕”,有时还很有同情心,给疾病的人分饮食,但是对有功应封的人却又拿不定主意,这只是妇人之仁,这段话收录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而没有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明司马迁认为这段话更能能表现韩信的性格,这段话虽不可尽以为信,但还是归纳出项羽“感性大千理性”的特性,项羽是有些优柔寡断的,与几次绝好除去刘邦的机会失之交臂,最典型的例子当数“鸿门寡”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而刘邦此人善于把握机会,并能随机应变,识时务者为俊杰。

再者,刘邦手下猛将如云。

刘邦自己也说:“吾可用人杰。

而项羽却中反间计,气死了谋士范增,失之左膀右臂,项羽危矣!当然,刘邦也有见奸几次差点便误入歧途,甚至死里逃生。

但刘邦毕竟目光长远,采纳了正确的意见,范增曾对项羽分析:沛公居山东时,贫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宰,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克服了致命的缺点,向目标更近一步了。

刘邦甚至民心,入王关中时,便实施“约法三章”,不复秦朝暴政,无为而治,这也是汉朝初期推行的“无为政策”,这是后话次不提。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项羽确实会打仗,把“巨鹿”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项羽引兵渡河作战,渡了河,把船都弄沉了,甚至只留下三天粮食,别的东西都被烧了,以示决心。

这点倒是似凯撒。

这种“破釜沉舟”的英雄悲壮情怀,相信刘邦是没有的。

但这只是将军的勇猛,坐在龙椅上的人只需任用这种所向披靡的将军,而无需自己也去像他这样冲锋陷阵。

项羽起事以来,一直用杀人来解决问题。

可以想象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早已痛恨秦朝杀人的暴政,自是民心所向宽厚的刘邦了。

项羽越战越孤立,到骇下之战,已是四面楚歌。

项羽到乌江边的时候身边只剩二十六骑了。

当然即使被汉军几十追杀,西楚霸王一行人仍是杀得勇猛,锐不可挡。

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愧对江东父老,拒绝渡江,确实死得英雄。

只是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明明不如自己的刘邦”,高呼:“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在骇下,项羽带着从者八百余人突围,本是可以逃脱,但当他们在阴陵迷路的时候,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对他说:“左?”他们向左走,左边是大泽,再也没办法快速逃脱了,时间不允许,汉军又追了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