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分析对比..

合集下载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内容摘要]: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

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1.1 刘邦的起兵劣势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

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

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

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

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

其后,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

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

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

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

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

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

《当项羽遇到刘邦》:从一句话看差别

《当项羽遇到刘邦》:从一句话看差别

《当项羽遇到刘邦》:从一句话看差别从说话看性格性格决定成败。

这话如今很流行,却也并不算什么发明,它不过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和总结。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着这个人做事时的态度、速度、热度,投入的程度不一样,产出自然也就不一样。

人生是坎坷的,所以人的性格也是复杂的、多变的,很难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去形容概括。

判定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常说要看言谈举止。

言谈即说话,举止是做事。

人立足于社会,无非也就靠这两样和别人产生交流和联系,于是此二者也便成了体现一个人性格特征的外在信息。

在某些时候,言谈甚至比举止还重要,它更能让人区分性格情况。

言为心声,言多语失,言不由衷,言外之意,都是通过言谈这个外在表象,去看一个人的内心的本质。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也是人和人之间相区别的特征之一。

人们评论一个人时,除了他的外貌特征,说得最多的可能就是他的言谈了:这个人很健谈、很会说;或这人说话不着调、不把门,等等。

通过这些说话,进一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这人说话实在,人一定厚道;或这人油嘴滑舌,办事肯定没谱儿。

甚至还会对他的人生做出武断的判定:这人将来肯定有出息,有能力,是个当官儿的料;或这人不会说话,社交有问题,将来成不了什么大器。

一个人的言谈还决定着他的社会交往,人们往往会从一个人的言谈,去判断这个人是否可交,从而确定和这个人关系的远近亲疏。

可见:说话是门了不起的艺术,而研究说话,则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

对待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也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从中我们既可判断这个人的性格情况,也能判断出这个人内心的一些东西,比如他的思维过程,他的认知程度,他的理想抱负,等等。

项羽和刘邦性格迥异,这在他们后来的军事和政治对决中展露无遗,他们不同的性格,也注定他们会做出不同的事,走出不同的人生道路。

这种性格,其实早在二人刚出道时,便已经流露出来了。

他们二位都曾经历过同一件事情,就是秦始皇的出巡。

同样的出巡,虽然时间不一样,但是场景一样,形式一样。

鸿门宴项羽_刘邦人物形象比较

鸿门宴项羽_刘邦人物形象比较

2、项羽在处事方面哪里不及刘邦?
• 明确:①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 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 项伯游说,马上放弃进攻 ②胸无城府,妇人之仁 脱口出卖曹无伤,一经谢罪马上和解 对樊哙未有以应 ③优柔寡断,养奸贻患 沛公逃席,安然受璧 ④史料记载,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 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说,但他说, 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衣走路,没人知道。
处事篇较量
劣势之下,忍辱负重,转危为安 优势之下,侍勇骄横,转胜为劣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 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 ⑴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 ⑵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 ⑶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 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授命。 • ⑷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题乌江亭
杜牧
乌江亭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李清照 七律·
毛泽东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文名:项羽 别名:项籍 西楚霸王 家乡: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 之 孙。(楚国贵族)
出生年月:公元前233年 去世年月:公元前202年 所处时代:秦 职业:军事 将领 重要事件:巨鹿之战 垓下之战 名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问题探究
刘邦夺取天下,项羽失天下的原因: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 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之。”
大怒曰:“旦日 飨士卒,为击破
沛公军!”
项羽的反应表现出 什么样的性格?
遇事浮躁 急不可耐 自负轻敌
小说情节之:项伯夜访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默然,曰:“……且为之奈何?”
虚心求教 从善如流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圆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随机应变 笼络人心
刘邦的语言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
刘邦
在优势下,恃勇骄 横,毫无远虑
在劣势下,忍辱负 重,善于保存自己
刚愎自用, 又拙于应变
善于采纳意见 又随机应变
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 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
其谋 又自绝敌营内应
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 的人为自己效劳
在故事中,刘、项阵营分别有哪 些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人物对比之:范增和张良
谋士对比
特点
君主对其态度
项羽阵营:
范增
刘邦阵营:
张良
老谋深算、有政治 项羽不听取其意 远见、妄自尊大 见,导致谋略失败
足智多谋、 忠贞不二
刘邦对其言听计 从,两人配合默契
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下问
反而还“许诺”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根据《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论述至少三点司马迁塑造的项羽、刘邦的形象,结合文本。

项羽①勇猛。

《项羽本纪》中,用了四个莫敢(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勇猛可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

即使垓下被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左右依然“莫能仰视”。

钜鹿之战,连用三个“无不”;楚汉相持未决,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不愿意。

项羽派一些将士挑战,刘邦派善骑射者楼烦,见到项羽,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不敢复出”,连用三个不敢。

表现强调项羽的勇猛。

②残暴。

项羽打仗特点:坑之、杀之、烧之、烹之,种种对待敌人的手段。

经常杀了投降的人。

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

耳根子软,抓不住重点。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与刘邦并无恩怨,并无直接来往,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

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前,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

④不听劝告。

项羽入关,将秦宫室烧一空,当时有纵横家策士言“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为霸”,项羽不听,“心怀思欲东归”,离开关中,放弃了大好的兵家必争之地。

⑤天真、单纯,胸无城府。

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谓刘邦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①无赖。

彭城大战,项羽回师,刘邦溃败。

家室被项羽掳走。

刘邦途中“道逢得孝惠、鲁元”,楚兵追刘邦,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面对患难,连亲生儿女都弃之不顾。

项羽逼迫刘邦和谈,要“烹太公”,刘邦曰,我们同时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可以视自己的儿女、父亲于不顾。

②不杀投降之人。

刘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婴降,“诸将或言诛秦王”。

刘邦以“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

这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1.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则缺乏识人的慧眼。

刘邦知人善任,手下聚集了一批能干之材。

就拿最著名“汉三杰”来说,会谋略的张良,能够在他手下运筹帷幄;善于运营的萧何,他敢将大后方交与;军事天才韩信,他敢直接封大将军。

刘邦擅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用人不拘一格。

项羽不善于用人,亲项伯而远范增,项羽手下虽有五虎将,但难掩其用人上的缺陷,其用人全凭个人好恶,韩信、陈平都曾在项羽麾下,因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才转投刘邦。

2.刘邦善于听取意见,项羽则显得刚愎自用。

“为之奈何”是刘邦最为人称道的口头禅,殊不知这显示了刘邦的大智慧,刘邦的手下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其提出意见,而对于自己最信任的谋士张良,刘邦一向是言听计从。

相比之下,项羽这里很多不错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之言放走刘邦,实属放虎归山,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3.刘邦小人作风,而项羽坦荡君子。

刘邦出生市斤,有商人的利己,心狠又虚伪,为了自己活命曾经三次将儿女踢下马车,且为人粗鄙,喜欢骂人。

相比之下,项羽出生于贵族世家,做人坦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有着很强的英雄气概。

当然,君子往往干不过小人。

1。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性格之对比分析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性格之对比分析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性格之对比分析作者:盛华萍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4年第05期鸿门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鸿门宴出名的原因,不是宴会何等丰盛,而是该宴会是刘邦项羽矛盾和性格的集中体现,更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

正所谓“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

”但“一念”何以定生死,“一宴”何以定天下,就要从宴会中去分析人物性格;要真实地剖析人物,就要回归到历史中,回归到《史记》中,在特定的背景下去分析人物。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的《鸿门宴》,其选取的事件是刘邦和项羽在咸阳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在这次宴会中真正体现了英雄本色。

席间一系列明争暗斗直接影响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结果。

后世认为此次宴会直接导致了之后的项羽兵败和汉王朝的建立。

细细品读全文不难发现,鸿门宴的结果看似偶然,但若是从这个宴会的两个主角的性格上来分析,这样的结果又是必然的。

一、帝王级待遇的项羽人言道:胜者王侯败者寇。

可项羽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打了败仗却一直为后世所称道的悲情英雄。

他“诛暴秦,伐无道”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最主要功臣。

少年时习万人敌,力能扛鼎,志向远大,见秦始皇车队便发出了“欲取而代之”之语。

二十四岁与伯父在吴中起事,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反秦。

巨鹿一战,破釜沉舟,大破章邯,奠定了项羽在各诸侯联军中的重要地位。

秦亡后项羽分封诸侯,随后诸侯接连叛乱,直至楚汉相争自刎于乌江之畔。

后世对项羽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即便是项羽没有帝王的封号,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依然给了他本纪这样一个帝王级的待遇。

后人说若是鸿门宴上项羽诛杀刘邦,便可安享天下,但仔细分析,结果却非如此。

因为其性格中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1.自大虚荣。

一战成名的“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的霸主地位,此战中项羽“破釜沉舟”战法的运用尽显其勇猛本色,致使秦军一败涂地。

项羽凭此一战,就令各路诸侯尽皆俯首,尊其霸王之号,这让项羽开始自我膨胀。

当刘邦先入咸阳,鬼迷心窍想要当王的事被告发的时候,项羽对刘邦这一行为的认识仅仅是刘邦对其霸王地位的严重挑战,而没有从深远的政治层面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军事才能
巨鹿之战,项羽以5万之众,击败王离兵团和 章邯兵团总共四五十万人,杀王离,降章邯,坑秦 降兵20万。 彭城之战,项羽率3万骑兵,从齐地长途奔袭被 刘邦56万诸侯联军占领的彭城,刘邦兵败,仅带着 司机夏侯婴单车逃走,父母妻兄被俘。在路上遇到 儿女,因为带上他们后车走得慢,于是刘邦多次把 他们踹下车,要不是夏侯婴多次停车把他们抱上车, 他们也要被俘。 荥阳之战,刘邦命彭越不断地袭扰项羽军队的 补给线,使项羽被迫带兵去救。刘邦只有趁项羽不 在的时候才能取得胜利,夺取城池,项羽回来后城 池立即就丢。
第二,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 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谏议,虚心细致,随 机应变。范增是怎么死的?就是项羽刚愎自 用,不听劝谏气死的,《史记》载,范增大 怒“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 归卒饵”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 死。刘邦曾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 其所以为我擒也。”陈平用反间计,项羽就 对范增生出疑心,《史记》载“汉王患之, 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 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 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 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 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4、对待人才
项羽对普通士兵非常好,经常与士兵同吃同 睡。我想这也就是其军队战斗力如此之强的重要 原因。但是,项羽很少听得进别人的建议,以至 在他身边的人才很少能被重用的,韩信和陈平就 是典型的例子。项羽身边的谋士只有唯一一位, 那就是亚父范增,后来由于陈平使反间计,范增 被项羽猜忌,最后也选择了离开,不久病死。在 对待功臣问题上,项羽显得很吝啬,有功之臣常 常得不到封赏。
此为粗疏麻痹。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被 项羽的进攻的质问,项羽出卖了自己的亲 信曹无伤,《史记》载“此沛公左司马曹 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后来“沛 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项羽一句话断送 了自己的眼线,这不但说明了项羽拙于言 辞,更验证了其在政治上的无能和幼稚。
第三,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 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鸿门宴之前,就是项伯把项 羽欲进攻刘邦的消息泄密给刘邦,致使刘邦有所准备, 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史记》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 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 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项伯 还和刘邦结为亲家,然而项伯确是项羽营中叛逆,但终 能保全,何哉?然而刘邦却不然,鸿门宴上项羽自绝敌 营内应曹无伤,将其出卖,刘邦回到霸上,立诛杀曹无 伤,绝不手软。 由此观之,刘邦项羽两人的政治水平高下一分。
要比较他们的不同,就要看他们在对天 下占据主导权的时候所采取的措施。项羽 在灭秦后,采取分封制,大封十八路诸侯。 可以看出,他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采 取分封制,称霸一方,成就霸业。因此, 只要对他臣服,他允许其他的政治军事势 力的存在,这也就是项羽在刚灭秦后放过 刘邦的根本原因。
与之不同的是,在赢得楚汉战争后,刘邦选 择了登基称帝,采取以郡县制为主、兼以分封制 的皇帝制。可以看出,他想效仿秦始皇,君临天 下,成就帝业。因此,他绝不允许威胁到自己的 其他政治军事势力的存在,鸿沟议和后立即毁约, 对项羽赶尽杀绝。他虽然在称帝后封了七个异姓 诸侯王,但大多是为了打赢楚汉战争而采取的无 奈之举。待他平定天下后,陆续以各种理由消灭 了异姓诸侯王,并举行“白马盟誓”,规定:非 刘不王,非功不候,违者天下共讨之。
反观刘邦,其帐下,人尽其才,各位所用,韩 信、陈平在刘邦帐下均居于要职,大有用武之地, 更有萧何等文武重臣辅佐,是以能克项羽而王天 下。《史记》载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 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 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 我擒也。”对比之下,项羽最多是个将兵之才, 而刘邦却是将将之才,远胜于刘邦,王天下就是 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第四,项羽赏罚不明,吝啬财物官职,将士多 有不满。而刘邦赏功罚过,将士甘效死命。项羽定 鼎关中后,分封天下诸侯,不以功劳大小分封,而 是以亲疏论功封王,诸侯多有怨气,《史记》载,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 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 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 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这就是为什么刘邦反项王后为什么一时间有那么多 诸侯相应。项羽封人官职,将官印在手中把玩,棱 角都磨掉了还舍不得给人家,由此观之,以“妇人 之仁”评之,不为过啊。反观刘邦,帐下大将各得 其所,功过赏罚分明,并不吝啬财物官职,立功便 财务官职加封,有过则贬斥,进军过程中将士士气 高昂。
第五、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 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 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项羽帐下历来不缺乏人 才和谋士,但独信亚父范增之言。韩信原从项羽, 但不能人尽其才,《史记》载,及项梁渡淮,信 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 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而后 归于汉王刘邦,陈平原亦为项羽谋士,终不为所 用转而投汉王,《史记》载,项王使项悍拜平为 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 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 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一个人的出身对其事业有很大的影响。 出身好的人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从而降低 其解决问题的难度。所以,从出身上来比 较,贵族出身的项羽比白手起家的刘邦更 具有优势。 ——按语
2、志向
项羽小时候,项梁教他读书,他学不下去,后 来教他拳脚,又学不下去,要学“万人敌”,因此 项梁又教他兵法,又学不下去。 秦始皇晚年曾说 过,东南方有天子气,并派人寻找。刘邦听说后暗 自高兴,认为是在说自己。刘邦率先入关后,“财 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范增说他“此其志不在 小”,并建议项羽立刻剿灭刘邦。 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南巡时庞大豪华的车队 后,说过类似的话。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 由此可见,两个人都抱有远大的志向。
刘邦项羽的共同点:
第一,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都比常 人远大。秦始皇巡游天下,经沛县,刘邦 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 好酒及色、不事生产的汉子说出这话实在 令人刮目。到了楚地时,项羽观看时候说 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由此观之,两人都胸 怀大志。
第二,两人都不甘平凡,但同时又有点 高傲。当年进攻秦都的两路义军同时出发, 刘邦先入关,但“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 幸,此其志不在小”作为对比,项籍少时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 足学,学万人敌。”由此观之,二人皆不 甘平凡,胸怀大志。
为了安抚韩信,在这关键的时候支持 自己,有必要封他为齐王。等到他打败了 项羽,平定了天下,包括韩信在内的七个 诸侯王中的六个都被刘邦消灭。还有一个 长沙国,由于国力太弱,不足以构成威胁, 就让他长期存在。刘邦深知“得民心者得 天下”,的道理,利用项羽指使黥布杀害 义帝一事,大做文章,以此为名,发动楚 汉战争,兴正义之师,为义帝报酬,剿灭 项羽。这样,他就夺取了道德的制高点, 更易得到天下民心。反观项羽,坑二十万 秦降卒,经常战后屠城,使民心尽失,百 姓畏惧,必定拼死抵抗。
通过以上诸方面分析,我们就不会感 到意外了,项羽虽个人魅力无穷,然而在 军事和政治斗争中的幼稚和无知是其失败 的根本原因,然而刘邦不愧为将将之才, 人尽其才,赏功罚过,应变能力强,遇逆 境能忍辱负重,善于虚心纳谏等等,得天 下实属必然啊!
1、出身
1、项羽出身贵族,将门之后,是楚将项 燕之孙。项羽自幼跟随叔父项梁,早期因 项梁杀人而逃至吴中。项梁是当地非常有 名望的人,凡有大事,必请他主事。陈胜 吴广起义后,项羽跟随项梁起兵反秦。这 一年,他23岁。 2、刘邦完全出身平民,世代耕种,毫无 背景可言。父亲叫刘太公(即刘大爷), 母亲叫刘媪(即刘大妈),连名字都没有 留下。这一年,他48岁。
鸿沟议和后,刘邦毁约,带领20万人追击项 羽10万,不料项羽反戈一击,大败刘邦,并将其 围于淮阳。毫无疑问,项羽的军事才能远在刘邦 之上,在项羽与刘邦的多次直接对话中,项羽以 全胜的战绩完胜刘邦。纵观项羽一生,仅仅吃过 一次败仗,也是他的最后一战,即垓下之战。刘 邦、韩信和黥布总共60万左右的兵力,全部交由 韩信统领,将项羽10万人合围于垓下。在与其齐 名的军事天才韩信的面前,项羽没能再次上演以 少胜多、绝处逢生的奇迹,最终兵败自杀。
对比项羽的幼稚,刘邦在年龄上的优势就体 现出来了,足以称为老谋深算,“许封”就是一 个很好的例子。楚汉时期有两个人叫韩信,一般 称为韩信;一个是军事天才齐王韩信,另一个是 韩国王族后裔韩信,一般称为韩王信。刘邦平定 三秦后,许封韩王信,只要你带兵把韩地打下来, 就让你做韩王。后来韩王信真的把韩地打下来了, 被封为韩王。当韩信连续横扫魏、赵、燕、齐等 国后,遣使至刘邦,要求被封为“代理齐王”, 刘邦听后,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就在这时,张 良、陈平各踩了刘邦一脚,刘邦立刻会意,继续 大骂,“男子汉,当什么代理齐王,要当就当真 齐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他知道,现在韩 信占领齐地,拥兵30万,是各大集团兵力最多的。 他的向背,直接决定了楚汉战争的胜负。
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逆境 中又过分自卑。刘邦在几次打败之后欲自 尽了事,都是左右劝谏而止,而项羽最后 放弃了回归江东,东山再起的机会,选择 了自刎而终,英气逼人的霸王真是令人叹 息啊。
刘邦项羽的不同点:
第一,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项羽在东进时自以为是,不听劝谏,破城后入 城后常屠城以泄私愤,滥杀无辜,何其骄横、目 光短浅,这也使其东进也遭到了其难以预料的阻 力,这就是相比之下,刘邦能够入主关中的主要 原因。反观刘邦,当年项羽分封天下诸侯,不以 功劳大小分封,将入主关中的刘邦封到了蜀地, 是为汉王,刘邦恨得是咬牙启齿,但还是听取了 韩信的谏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