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操用人思想

合集下载

论曹操的用人之道对企业管理者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论曹操的用人之道对企业管理者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论曹操的用人之道对企业管理者的启示、引言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相比,三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间。

然而,正是这不到百年的历史,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回忆。

“人才莫盛于三国”,人才辈出,智慧谋略层出不穷,是“三国热”高烧不退的主要原因。

许多学者认为,三国之战,其实就是一场人才争夺战。

在这场战争中,曹操是一个大赢家。

曹操是三国时期真正的创业者,他从一个朝廷要犯,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其子建立曹魏,平蜀灭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主席曾称赞曹操为“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

曹操的成功,在于他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有成功的人才之道,在于他深知“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懂得“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的深刻道理。

但曹操重才轻德、多疑残暴、不守规矩,不仅导致了后期司马懿的叛乱,整个江山落入他手,而且落得“白脸奸臣”的千古骂名。

两个极端的结果确实值得当今的管理者深思。

二、曹操用人的成功之道(一)择人策略:唯才是举,兼收并蓄东汉末年,群雄逐鹿。

当时论综合实力,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等人远在曹操至上,而最后的赢家却是曹操。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曹操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把人才问题看成是赢得最后战争胜利的根本问题。

“吾认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道出了曹操成功的真谛。

曹操对人才没有门第偏见,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为了尽可能的网罗到更多的人才,曹操曾三下求贤令。

公元210 年,曹操第一次发布求贤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以搜集天下英雄为其所用;公元214年,曹操二下求贤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公元217 年,三国鼎立之势已成,曹操也早已封为魏王,但仍重视人才,三下求贤令,希望“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

2、聚焦完美,离析缺陷


刘备可谓义薄云天,拥有了安邦之师,定国之相。但用情过 度,把义气与正气本末倒置,丢了性命,失了江山。管理中, 我们认识到义气的狭隘性,正气的必要性。义气有着冲动的 分子,使你有着达成目标的决心,但不能使你走向达成目标 的结果。正气就必要了,它能使你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 坚决的完成目标。 刘备除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皇族后裔”,算是“白手起家”。 他从“落水狗”地东奔西走到形成“三分天下”的势均力敌 之师,我们不得不望洋兴叹。刘备谦恭,随和,大义,重情, 这应该是其利处。企业需要这样的人物,员工需要这样的领 导。如果你常以领导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那么,你 永远也无法走到员工心中去,你怎么也无法听到真实的建议, 你也不会得到栋梁之才。要避免像刘备一样“因同宗不取荆 州”、“因仁义不接徐州”,这是其弊端,当今社会,现代 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告诉你适者才能生存?
三、总结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1.领导艺术:刘备VS曹操
领导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渔夫,另一种
是园丁。他们分别信奉两种不同的管理学: 一种信奉渔夫的管理学,为的是获取、占有 和控制财富;一种信奉园丁的管理学,关注 的则是如何培育和创造财富的过程。 《三国 演义》中就描写了两位富有领导力的英雄。 一位是看重绩效的领导者--曹操;另一位是看 重人情的领导者--刘备。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领导者好比是交响乐的指挥,通过 他的努力、想象和指挥,使其乐器融为一幕精彩的音乐表演。 重绩效不重人情,达不到长远发展。重人情不重绩效达不到 成功。二者应该相辅相成。 曹操是一个渔夫式的管理专家。本应统一三国。他在道德上 缺少令人信赖的人格,不重人情,疑心重重,最终只能"天 下三分"。 刘备真可谓园丁的"先觉者",三顾茅庐语出"先生不出,如苍 生何",为赵云"单骑救主"掷子于地。刘备很重人情,在绩效 上却优柔寡断。最终导致"白帝城托孤"。

曹操事例素材200字

曹操事例素材200字

曹操事例素材200字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精明的头脑和果断的决策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关于曹操的事例素材:
1.曹操的机智:曹操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机智。

他曾假扮太监,巧妙地骗过了董卓,成
功地脱身。

2.曹操的用人之道:曹操善于用人,他注重选拔人才,并善于根据人才的特点来分配任
务。

他曾经说过:“用人无疑,疑人不用。


3.曹操的文学造诣: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学家。

他的诗歌和散文
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明快,表达了深沉的思想和情感。

4.曹操的战争策略:曹操善于运用兵法,他懂得如何运用地形、兵力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
划。

在战争中,他能够灵活应对,采取适当的战略来取得胜利。

曹操爱惜人才的历史事例

曹操爱惜人才的历史事例

曹操爱惜人才的历史事例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智慧。

而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更是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典范。

下面将通过几个历史事例来展示曹操爱惜人才的一面。

一、重用荀彧荀彧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他担任了曹操的参谋长,为曹操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智慧。

在赤壁之战中,荀彧建议曹操不要轻举妄动,避免与孙刘联军决战。

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最终避免了战败,保住了实力。

曹操对荀彧的才华和贡献非常赏识,他对荀彧说:“君之才足以辅佐孤,孤之才不足以任君。

”可见曹操对荀彧的重视和爱惜。

二、提拔郭嘉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他在军事谋略上有着出色的才能。

曹操看重郭嘉的才华,在他年仅二十多岁时就任命他为自己的参谋。

在官渡之战中,郭嘉提出了“奇袭樊城,断袁绍粮道”的计策,为曹操取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对郭嘉的才能赞叹不已,对他说:“嘉智光耀朝廷,吾非尔等所及也。

”曹操的提拔和称赞让郭嘉备受鼓舞,也更加努力为曹操效力。

三、信任荀攸荀攸是曹操的谋士之一,他在军事策略和政治谋略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才能。

曹操对荀攸非常信任,经常向他请教军事和政治问题。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多次向荀攸征求意见,荀攸提出了“临江烧船,断水攻梁”的计策,为曹操避免了战败,保住了兵力。

曹操对荀攸的智慧和贡献非常赞赏,他说:“卿之见识,孤不及也。

”曹操对荀攸的信任和赞誉,使荀攸更加有动力为曹操效力。

四、赏识贾诩贾诩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才能。

曹操看中了贾诩的智慧和才华,多次征召他为自己效力。

在白马之围中,曹操在险境中向贾诩请教,贾诩提出了“以逸待劳”的计策,最终帮助曹操脱离了危险。

曹操对贾诩的才能和贡献非常赏识,他称赞贾诩是“辅佐之臣,金石为开。

”曹操的赏识和称赞让贾诩更加忠诚地为曹操效力。

曹操爱惜人才的历史事例不胜枚举,他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同时也懂得如何激励和赏识人才。

曹操重用人才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才能,更是看中了他们的忠诚和品德。

曹操的人物性格分析

曹操的人物性格分析

曹操的人物性格分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东汉末年的割据势力,也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

曹操以其聪明智慧、果断善变的性格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对曹操的人物性格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谋略的人。

曹操拥有卓越的智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洞察局势和预测敌人的动向。

他在统治时期,能够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战略,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准确判断袁绍的虚实,以少胜多,最终成功统一北方。

他还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和军队组织,使魏国得以稳定发展。

这些都表明了曹操出众的智慧和谋略。

其次,曹操是一个果断和坚决的人。

曹操在面对重要决策时,常常能够迅速作出决断,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他都能以雷厉风行的姿态带领魏国发展壮大。

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迅速调整战略,将重心转移到南方,成功地攻下了江东,并在之后的数十年里巩固了魏国的地位。

此外,曹操有着一定的善变性格。

他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因而在复杂的政治格局中总能找到出路。

曹操在与刘备的交往中,不断变换策略,时而联合,时而对抗,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虽然这种善变的性格使曹操在人们心中留下了“诸葛亮背后有曹操”的印象,但也正是这种性格使曹操能够在乱世中生存下来。

与此同时,曹操也有着一定的残忍和狠辣的一面。

他在统一北方时,采取了一系列残酷的手段,如诸害臣、屠城、杀戮无辜等,为自己的权力之路铺平道路。

在南方统治者孙权败亡后,曹操命令杀掉了孙权的后代,以彻底消灭潜在的领导者。

他的残忍和狠辣使得他在当时备受争议,也使得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最后,曹操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

他能够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并且为之不懈努力。

他坚信自己是要统一中国、复兴汉室的人选,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即使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失败,曹操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斗志,坚持抗争。

他的意志力和毅力是他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浅谈《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的启示

浅谈《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的启示

福建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的启示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南宁学习中心(直属)[32]VIP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年级(入学批次):1309学号:201309740591学生姓名:梁春凤导师姓名:刘心2015年7 月22日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承诺保证书本人郑重承诺:本篇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真实、可靠。

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学员签名(手写):年月日浅谈《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的启示201309740591 梁春凤指导教师刘心【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几部历史演义小说之一,在文学、艺术、管理、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在管理方面,《三国演义》有着有丰富的人才学价值,它的用人哲学堪称古代用人哲学的经典。

本文就《三国演义》的人才观进行研究,以期领略其中的精华,来指导我国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对《三国演义》的人才观进行分析,提出“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第三章:基于《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提出几点启示。

最后一章:本文结束语并指出《三国演义》人才观现实意义所在。

【关键词】人才学; 人才; 现代企业; 以人为本1 前言当今,在北京这样一个生存和发展环境非常好的城市里面,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率就高达到62%;中石化南方公司每年从高校招收7300名大学生,但每年又有4500名优秀人才流失……这些数字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我国人才流失现象这么严重呢?我想到从企业家的用人这个角度入手,写一篇有关用人哲学的文章,探讨用人问题,如果能对我国企业的用人提供一丁点有用的建议,使企业能更好地用人,也算是我为国家做了一点贡献。

如何为我国现代企业建构成功的用人哲学?我想我们应该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寻找启发,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关于怎样用人,也有很多高深的理论。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

・文史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林贻瑞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用人问题,“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已成共识。

但在选择人才的标准方面,不同的君主却有不同的看法。

一、任人以德宋朝的司马光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他说:“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政事,其次艺能。

”他的《资治通鉴》开篇就详述了三家分晋的历史。

春秋末期的晋国由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家大夫执政。

在选择接班人时:“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而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这说明无恤能谨守先人训戒,这就是古人所重视的孝道,赵氏以德为先,弃长立幼,以无恤为后,是为赵襄子。

智氏恰恰相反。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智宣子以才为重,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

智伯嗣位后,骄横无礼。

一次在兰台的宴会上侮辱韩康子及其相段规。

家臣担心这会引起事端。

他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能兴之?”一次,他侮辱赵襄子。

赵氏家臣无法忍受,提出要去刺杀智伯。

赵襄子说,我父亲立我为后,是希望我能为国家忍辱含垢,而不是去刺杀别人。

没有接受家臣的意见。

周威烈王二十年,智伯向韩、赵、魏三家各索取一个万家之邑。

韩、魏为其威势所劫,勉强从命。

赵氏不从。

智伯率韩、魏二家进攻赵氏,赵氏逃入晋阳。

三家军队围城,决晋水灌城,城不浸者三版,城内臼灶生蛙,悬釜而炊。

智伯巡城时对韩康子、魏桓子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之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

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智氏家臣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浸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 疵之言问韩、魏二君,二君自然极口否认。

曹操和刘备的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

曹操和刘备的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名:***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层次:本科学习中心:云南学习中心完成时间:2013年 5 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提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他们俩的性格和用人之道都存在异同,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窄,这使他成为极富个性的历史人物。

而刘备的忠义形象更反映了一种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

在用人上,曹操霸气,刘备义气。

[关键词]:爱才志向狡猾仁义用人艺术一、曹、刘二人性格中相似之处好结交天下智能之士,有理想远大,做事讲究谋略,常能吸取他人建议为己所用。

勇谋兼备,赏识忠勇之士,善用人心,故能赢得众人拥随,人气很旺。

(一)关于曹操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人是创业之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一直把人才建设放在一切的首位,千方百计地广揽天下英杰。

起事之初,他以宗族子弟组成核心力量;然后他多次下“求贤令”,并且“推心以待天下贤士”。

荀攸、程昱、郭嘉等先后弃袁绍投奔前来,曹操视之如心腹,委之以重任,言听计从,信而不疑。

曹操思贤若渴,爱才成癖,每得一英杰之士,便欣喜异常,如获至宝。

他见典伟力大无朋,赞曰:“此古之恶来也!”他昵称许诸为“虎痴”,并说“子真樊哙也!”后得谋士贾诩,喜称“真我子房、陈平也!”其心喜意爱,溢于言表,形诸声色。

他闻知袁绍谋士许攸夜半投奔,不及穿鞋,跣足出迎,屈身示敬,而纳“火烧乌巢”之计。

他为了使贤士为己用,甚至不择手段。

当他得知徐庶为刘备军师时,感叹道:“惜乎贤士归于刘备!”便以徐母为人质,硬是把徐庶弄到手;他多次征聘司马懿而不出,竟派刺客以刺杀相胁迫,司马懿不得不出仕。

曹操对敌方的英杰也非常景慕,必欲得之为己用。

他见杨奉部将徐晃威风凛凛,是一虎将,不愿以力拼之,派人将其说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曹操用人思想 摘要:曹操,这位汉魏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堪称是三国时代人才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善于用人的杰出大师,他的用人韬略机具代表性,他广求贤能,一改东汉以门第取人的传统,制定了“唯才是举”的方针,而且他注重人才的培养。用人政策也灵活、多样,所以,通过一系列适宜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曹操聚集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唯才是举; 礼贤下士; 虚怀纳言; 不论亲疏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擅权,政治极端腐败,军阀混战,把广大劳动人民推到了死亡线上,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成为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愿望。在军阀混战中,曹操能够从一个地方的小军阀逐渐壮大,并最终打败袁绍、袁术等强大的割据势力并统一北方,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无疑就是曹操重视人才、善用人才。 一.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标准 “唯才是举”是曹操用人思想的重大发展.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兵败赤壁,不仅长叹:“郭奉孝(嘉)在,不使孤至此。”①出谋欠周,用兵不利,竟致前所未有的惨败。这件事,使曹操再次感到人才的重要,所以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郭嘉。同时,促使他又一次把广罗人才和奖励战功放到了重要地位,甚至把爵赏授受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如在《爵封田畴令》中对于田畴屡不受爵说:“此成一人之高,甚违王典,失之多矣。宜从表封,无久留吾过。”②在曹操看来,该不该赐封和受不受封赏都不是个人问题。该赐而未赐,此风若倡,有碍仕路,既不利于人才的罗致和使用,更不利于天下智力忠心于国事。他及时表彰了南向用兵以来的一些功臣,如为张辽增邑、假节,表彰了他攻上天柱山,斩杀陈兰、梅成的功劳;存恤赤壁战中的死难吏士家室,发出了《存恤吏士家室令》,备尽存恤抚慰之意。诸此,实际都是为其即将进行的大张旗鼓地招致人才作舆论和思想的准备。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又发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蜀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间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掉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膝、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担其何以翁世!今天下得无有被揭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③ 继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后,于建安19年(公元214年)又下了《赦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度业类。”④

① 《三国志》卷14《魏书·郭嘉传》

② 《三国志》卷11《魏书·田畴传》注引《先贤行状》

③ 《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

④ 《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 很清楚,这是建安十五年(求贤令)的新发展。曹操指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之士未必能有德行。因此,曹操要求职能部门必须明白“士有偏短”的道理,选人不要求全责备。 建安22年(公元217年),曹操又下了第三道求贤令,即《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戏人,管仲,担公戏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无有所遗。” 令中列举了五种类型的人物说明“举贤勿拘品行”之见。曹操以此相类,希望大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由于曹操极力提倡”唯才是举”,”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这就使他的身边谋士如雨,猛将如云.人才济济.如郭嘉,程昱,贾诩,司马懿,张辽,徐晃,典伟以及曹氏与夏侯诸昆仲.他们都是一代英杰,到了曹操的手下,为曹操南征北战,统一天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曹操唯才是举、选贤任能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中,表现为广开贤路,用人不拘一格。他招致人才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很多,用人的策略也多种多样,言其大者如: 1、用人不避亲,把从征故旧置于重要军事岗位。曹操陈留起事,宗族亲友、谁县故旧多有从者。这些人构成了最初的核心,是曹操最靠得住的心腹。因此,曹操自始至终都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或宫要职,或据重地。对于这些人,不管是功有大成,还是举措失宜或犯有过失,曹操均信用不疑。这些人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诸夏侯氏和诸曹氏。夏侯停,曹操初起时即以为裨将,不几年升为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迁伏波将军。夏侯渊,曹操起兵即以为别部司马、骑都尉从,后迁陈留、颖川太守,官渡战时行督军校尉,继拜典军校尉,以后历迁行领军、行征西将军、行护军将军,封博昌亭侯,让其独领西北军事,屡建功勋。曹仁、曹洪,皆曹操从弟。曹操起事,以仁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后拜征南将军、车骑将军,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曹洪,历战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再迁都护将军。曹休、曹真,皆曹操族子。曹操起事,曹休来投,操谓“此吾家千里驹也”①,使与曹王一起住,“见待如子”。常从征战,负责保卫曹操的工作,领虎豹骑宿卫,拜中领军。曹操壮曹真鹜勇,使将虎豹骑,作自己的保卫,拜中坚将军,征蜀护军。 2、不疑归从,授以重任。曹操的诸多部属是别部或敌对一方的来归者。对于归从的人,曹操以诚相待,听其言,重其谋,授以重任,不以外人视之,致力于尽速将其变为自己的心腹.如荀彧,字文若,颖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出身士族。荀彧年少时即表现出过人才智,当时曾有人预测他将是“王佐才也”。在东汉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荀彧初依附于袁绍,但他审时度势,认为“绍终不能成大事”,于是毅然去绍而从曹操,曹操得意地称之为“吾之子房也”,被用为司马。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彧建议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使曹操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在此后跟随曹操的二十余年间,殚尽竭虑,为曹操出谋划策,屡立奇功,深为曹操所器重和信赖,“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筹焉”②,被誉为曹操的头号谋士。 3、较能放手起用降将及出身低微的人.史言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伍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奴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

① 《三国志》卷9《魏书·曹休传》

② 《三国志》卷10《魏书·荀彧传》 牧首者,不可胜数.是以创造大业,文武并施”① 曹操属下屡建功勋的武将和卓有才华的文臣,有不少是其主人失败后投降曹操的。曹操对待这些人,尤其注意待之以诚,授以实权,使其冰释疑虑,尽力国事。例如:张辽,本吕布属下,操破吕布,辽将其众降,操拜其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建安11年(公元206年),他上表,称其“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功,常为率督,奋强突围,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②《魏志·乐进传》中又称赞乐进,张辽等人的忠勇,向汗献帝上表封乐进为折冲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征东将军.张郃,本袁绍部下,谋不为用,降操,操即拜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使之从攻邺、击袁谭。讨柳城,与张辽俱为先锋,以功迁平狄将军。后从夏侯渊督军西北,守汉中、拒刘备,拜荡寇将军,夏侯渊战死,众推为军主,曹操遣使假节,以为西方主帅。文聘,本刘表大将,表死,归操,操厚礼待之,并示之以诚,使将北兵追讨刘备于长坂,随后拜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官至讨逆将军,封延寿亭候。庞德,本马超部将,曹操定汉中,超奔蜀投刘备,德降操。曹操素闻庞德晓勇,拜立义将军。 另,文官如陈琳,汉末为何进主薄,避难冀州,为袁绍所用,使典文章,写了《讨曹檄文》。袁氏败,陈琳归操,操对陈琳说:“卿昔为本初(袁绍)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陈琳表示谢罪,曹操“爱其才而不咎”,遂以琳与阮璃并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据载,“军国书檄,多琳、璃所作也。”③曹操通过提拔这些亡奴之将,狠狠的冲击了当时”任人唯亲”的用人路线,使”任人唯贤”的用人方针进一步深入人心.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最为突出的表现当属拔将才于卒伍之间。不管是别人推荐,还是自己发现的,只要看准了即予重用,建功即摧拔。如:乐进,本为曹操帐下吏,以功封广昌亭侯、讨寇校尉,迁行游击将军、折冲将军。于禁,本为济北相鲍信部从,曹操领充州,鲍信战死,禁与其党至操,操召见与语,即拜军司马,频建军功,历任陷阵都尉、平虏校尉,迁偏将军,继拜虎威将军,与张辽、乐进、张部、徐晃同为曹操的五大名将。曹操每有战伐,前进时往往以此五人为军锋(前头部队),还军时则以此五人为后拒(断后部队)。于禁后迁左将军,假节。建安二十四年讨关羽,遇汉水暴滋,水淹七军,被迫降关羽。孙权斩杀关羽后,于禁在吴,直到曹丕继位后孙权始遣其还魏。典韦,本张邀部下士卒,后属夏侯悖,因功拜司马,曹操战吕布,组织敢死队,典韦应募,建功,拜都尉,即收作自己的护卫,“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迁校尉。曹操征张绣失利,典韦为护卫曹操,力战而死。操闻典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④韩非有言:“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曹操拔于禁等于行列之间,取张辽于亡虏之内。应该说,这是他揽韩、商之术的表现。 4、知人善用。建安17年.毛介任东曹掾时,能认真贯彻曹操“任人唯贤”的用人方针,深受曹操的信任,但却遭到保守势力的忌狠.于是有人利用合并机构的机会,以西曹地位高于东曹为理由,要求裁撤东曹,保留西曹,借此排挤毛介.曹操识破了他们的阴谋,下了,称“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⑤并裁撤了西曹.保留了东曹.这充分表明了曹操贯彻“任人唯贤”,“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方针.

① 《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② 《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

③ 《三国志》卷21《魏书·陈琳传》《阮瑜传》

④ 《三国志》卷18《魏书·典韦传》

⑤ 《三国志》卷12《魏书·毛介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