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操形象

合集下载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

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

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说起曹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历史上,曹操同时兼顾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以及诗人等多重身份,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迹更是广为人知。

同时,在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曹操也经常作为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出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我国首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奸贼”形象,罗贯中对他的描述多带有贬义;但于读者眼中,对曹操的形象则有着更多不同的见解。

笔者认为,曹操身上既有着一些令人诟病的缺点,也有着一些值得钦佩的优点,他的性格特征是极为复杂的。

以下笔者就来谈谈自己对于《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看法。

一、生性多疑、奸诈多变、残酷好杀——汉室逆贼曹操《三国演义》不同于真实的历史传记如《三国志》等,出于作者本身的立场和艺术需要,其对各方人物形象的描述都十分鲜明,忠的则义薄云天,奸的则奸诈无比。

而曹操,即属于奸的一类。

在“颍川之战”一役中,曹操对待义军是“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杀人毫不手软,不分青红皂白,可谓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刽子手”。

后面,他又接连做出“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等种种残酷之事,这更加深化了其残酷好杀的形象特征。

更可怕的是,曹操在每次战役后还热衷于屠城,甚至连别人的坟墓也不放过,亦要挖掘。

如“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等,都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行为的描述。

还有一段,在曹操错杀了吕伯奢全家后,他明知自己是错杀,却毫无反悔和歉疚之心,反而将错就错,利用阴谋手段将吕伯奢本人也杀死了。

而曹操之所以如此残酷好杀,主要是由于其生性多疑,所以宁可错杀一百,不肯放过一个。

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他对于朝臣的意见几乎不听,而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为人亦是奸诈多变,善于玩弄权术。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

读·闻·观63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蔡彬畦前言:三国演义是一部在文学史上流传已久的英雄演义,具有难以复制的文化魅力和文学色彩,之所以能吸引众多读者,原因之一就是其塑造了众多丰满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

不仅如此,这些人物还深入人心,人人都知道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义勇猛、诸葛亮的睿智,但是小说中还有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虽然多疑残忍、自私狡诈,但是以他的谋略、才华又能称盖世英豪。

他就是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

一、曹操奸雄形象中“奸”的体现1.生性多疑残忍--视人命如草芥曹操只身刺杀董卓失败后,被迫逃亡。

在逃亡的过程中被陈宫的手下抓到,但是却被陈宫救下,陈宫不惜抛家舍业要跟曹操一起闯出一番事业。

在逃亡的过程中路过了其父的故交吕伯奢的家,被吕伯奢收留。

吕伯奢要杀猪宰羊以礼相待,并且自己去沽酒。

但是曹操生性多疑,听见了磨刀的声音误以为他们要抓自己去邀功,便将吕家一众人都杀了,错杀以后看到四肢被绑着待宰的猪,才知道自己杀错了人,只能继续逃亡,却遇见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并且一剑刺死了他。

在杀死了吕氏家人以后不仅毫无愧疚之意,还将错就错杀害吕伯奢,这也是曹操最为后人所诟病的一件事。

曹操在晚年一直有头疼的病症,一次华佗去给他诊治,提出了要讲将头颅剖开治疗的方法,但曹操生性多疑,认为华佗治病是假,想谋害他是真,所以下令将华佗赐死了。

这也与曹操的名言所契合:宁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奸臣董卓死后,曹操实行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策,但在世人看来,曹操的行为与董卓毫无二致,曹操也因此背上了奸臣的骂名。

事实上曹操也确实利用了汉献帝,以君命为借口发布了很多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虽然曹操没有将刘协取而代之,但也确实有不臣之心。

二、曹操奸雄形象中“雄”的体现1.珍惜人才曹操不仅自己有勇有谋,更具有识人之明,能够任人唯才,在他的麾下有诸多谋士及武将,更重要的是他不仅识才,更加惜才。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人物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是三国时期势力最大的霸主。

二、性格特点之一广纳贤才,礼贤下士。

具体事例:1、曹操是个颇负盛名的爱才之君。

在官渡一战中,曹操与袁绍对峙的局面一直僵持不下。

袁绍手下,有几位谋臣,其中就有才高八斗的许攸。

在袁绍的.旗下,许攸是最受宠的谋士。

一次偶然的机遇,郭图趁许攸探查曹军虚实。

在袁绍帐前大肆指控许攸私通曹操,一脸茫然的许攸被伦为囚犯。

他明白,如果自己仍旧辅佐袁绍的话免不了杀身之祸,还是赶紧弃袁绍而去为妙。

眼下只有曹操离自己最近,何不投奔曹操为快。

消息传到了曹营,曹操早已耳闻许攸的才华,兴奋不已。

鞋子还没穿好就跑来迎接许攸。

最终,许攸帮助曹操找到了袁绍的粮库,放火将其烧毁,袁绍大军不战而忘,袁绍不久后也因被曹操数次打败吐血而死。

2、刘备本是一个微乎其微的百姓,可后因与祖辈与皇室有关,天子口喻将其提拔为皇叔,这也让心疑的曹操对他有了一丝警惕。

刘备是个正人君子,他为人忠义,心胸宽广,平凡却素有大志。

从而桃李满天下,变为妇孺皆知的好口碑。

所以,投靠刘备的英雄豪杰特别多,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是千古英才,出力拔萃。

徐庶就是其中的一位。

徐庶是个才华横溢的谋士,后被刘备所用。

因为刘备势力单薄,一直吃败仗,惨烈的局面僵持不下。

来因为偶然的机遇,经部下介绍而得了徐庶,徐庶刚进蜀营,刘备便打了一个打胜仗。

曹操听见了,便从徐庶的老家把徐庶的老母架过来,同时命令手下写好文书,说徐庶的母亲饱受苦难,被囚于牢狱之中。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摘要《三国演义》以错落有致的曲调笔锋,塑造了曹操这一有血有肉而又个性鲜明的多面人物形象。

首先,他被塑造为作品中最典型的反面形象:是一个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许邵曾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其次,还表现在他能从风云际会的政治局势中崭露头角,能在敌众我寡的军事斗争中大获全胜,能把三国鼎立的军阀割据合而为一;再者,他雍容大度,积极乐观,重视对人才的选用并能充分发掘其积极主动性;最后,拥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力,且非常懂得收买人心的重要性。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多面形象奸雄政治远见大度乐观Abstract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strewn at random have send to the tune of pen shaped the Cao Cao is the flesh and blood and many facets of the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characters. First of all, he was cast as the opposite of the typical image of: is a collection of treacherous paranoid, cruel, and hypocrisy of the feudal rulers, Xu Shao had called it a “can of Zhen Guan, gone with the biography.” Second, but also in the race he can learn from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can heavily out numbered in a military victory in the struggle, can put the three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of warlordism one; Furthermore, he magnanimous,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pay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and fully tap its positive initiative; Finally, with outstanding political vision, and ver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outfits.Key Word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CaoCao;political vision;multifaceted image;maverick;generous and optimistic绪论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雄才辈出的年代;《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结合西晋陈寿著的《三国志》与民间传说而完成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重要代表。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一、曹操之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宏伟野心,拥有高超智
慧和军事才能的“英雄”。

他具有出色的忠贞精神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具
有勤勉、慎言、宽容的美德,具有坚韧不拔的作风。

他本着为帝国恢复昔
日荣光的奋斗精神,号令天下,收复失地,称霸中原,并统一天下的热血
梦想,把中国演变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使统一的中原再次繁荣
昌盛。

曹操一生中因耿介、勤俭、坚定不移的态度而受到尊重,他有着不屈
的硬汉抗争精神,让他与世无争,主导大局。

曹操具有高超的军事能力,
出色的政治手段,精明的策略,穷追猛打的防御态度,对战略的高度洞察,博大的胸怀,无微不至的注意力。

在先天上他有着极为强大的自信,他凭
借天赋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成就了一代伟大的英雄,一代独具匠心的长
久传奇。

二、曹操的伟大
曹操在文学上的伟大指的是他拥有伟大的理想主义,信仰完美的梦想。

曹操深信,他能够重整中国,使中国强大,实现梦想。

他拒绝被称降服,
他把一切都当做实现梦想的工作。

曹操的思想源自古代的思潮,他追求完
美的梦想,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决心实现它。

曹操的军事伟大在于他善于使用army,善于指挥,善于运用战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

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

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

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

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后汉书许劭传》中记载南阳的许劭以知晓他人的才能著称,见到曹操后曾对他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来在刘盛的《异同杂语》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却变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两者语序不同所导致语义相隔万里,两者都不否定曹操的才能,并对曹操才能做出了极大的坑定,但许劭认为曹操处在和平年代是奸贼,而处在乱世便能评定天下,刘盛与罗贯中却认为曹操是和平年间的治世能臣,在乱世却是祸害世间的奸雄。

结合曹操所处的环境,不免看出此三者对曹操看法的褒贬不一。

可不论如何去评价曹操,都不可否定曹操有治世之大才。

东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武力平灭诸侯,希望统一纷乱的局面,恢复稳定的局面,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曹操率领大军东征西战,直至三国分立。

曹操后期,孙权夺取荆州后,曹操收孙权为臣,世间大势可得,在孙权劝谏之下,曹操未如孙权所想称帝,至死仍为汉朝臣子。

在这里可以看出曹操受儒家思想尚礼重法的影响极重。

唐朝的史学家朱敬则这样评价过曹操:“昔魏太祖兵锋无敌,神机独行,大战五十六,九州静七八,百姓与能,天下慕德,犹且翼戴弱主,尊奖汉室。

”曹操在政治作为上大放光彩,曾经大力惩治过地方豪强、用人上唯才是举、道德上尊崇儒家的尚礼重法、并平定混乱的局面是北方百姓恢复稳定的生产。

曹操在军事上打击北方诸侯平定局面,且指挥作战上精通兵法战术、对待军队治军严整、军令严明,爱惜将士贤才。

曾经在经济发展上大力昌行屯田,百姓管理中他改革户籍管理,并且大力兴修水利。

在北方统治期间,征讨匈奴不让外族在局势混乱时侵占汉族江山,在社会上倡导过薄葬。

从文献中得知曹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在天下大势已成的局面下依然拱卫汉室,只令自己权倾朝野;在曹操一生所经历的大小事中,他还具有:他胸怀天下、体贴百姓劳苦;虽然聪明透顶,但又愚不可及;他奸诈狡猾,有时候却也带人真诚;对待人才更多是豁达大度,但有时也会疑神疑鬼;曹操宽宏大量,却对一些事耿耿于怀。

有人说他复杂,而我不然,我认为这一切的表现源于他的真性情,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真诚坦然。

所以我认可曹操为真小人而非伪君子的说法。

二、诗中解读曹操文献中的曹操形象是多变的、复杂的,那曹操的本性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入手,解析曹操的内在形象,了解他的真性情。

前文说到: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也是诗人情感的高度凝结,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会有意无意的自我代入,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变化以及心理变化,研究诗歌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内在形象。

曹操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主要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曹操的诗歌,流传至今的便有二十多篇,所有诗歌皆是乐府诗体。

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三种:时事、理想和抱负、游仙诗。

时事诗可以知晓曹操遇事时的心理变化,理想诗可知曹操的远大抱负和未来期望。

2.1曹操时事诗在曹操的诗中,关于时事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曹操在诗中抒发自己的伟大理想,并反映汉末人民悲苦生活。

《薤露行》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全诗分为两大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着重书写了外戚何进与宠宦张让等相互争劝,最终迫使君主被挟持;后四句为第二部分,侧重写董卓叛逆,挟持汉朝君主,让汉朝的宗庙化为废墟,江山社稷崩毁。

在这里曹操用这首诗歌哀叹国家的混乱,自己君王遭难,祸及百姓受苦。

诗中曹操表达了对汉室倾覆,人民遭受乱离之苦的悲痛和感叹之情,并痛斥乱臣贼子的行为,间接表达了平乱和匡扶汉室的决心。

这首诗体现了曹操忠诚良将、心怀苍生的形象。

曹操前期这类诗中,写众将讨伐奸臣董卓,但人心不齐,各有谋算,导致了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世间现状,体现了曹操对百姓的关怀和对世间混乱的哀叹。

《苦寒行》《步出夏门行》与《薤露行》《蒿里行》不同,《薤露行》《蒿里行》体现了世间混乱和人民离苦,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却是体现了曹操在军旅时期所怀的远大抱负和积极乐观的态度,《苦寒行》《步出夏门行》两首中,最为出名的当是《步出夏门行》这组诗。

《步出夏门行》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篇是序曲“艳”,接下来便是著名的《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

这组诗歌注重描写河朔一带的风景人情,并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诗歌反映出曹操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龟虽寿》这首诗中曹操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而《观沧海》这首诗中曹操又高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曹操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从《苦寒行》《步出夏门行》中我们可以看到了曹操胸怀远大抱负,积极向上的人物内在形象。

2.2曹操理想诗在曹操的诗中,关于以写理想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几首。

《度关山》《对酒》中体现了曹操所想的盛世是儒法并施、恩威并用的明主良臣政治。

而《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曹操求贤若渴,希望广纳人才,以此成其不世功业的抱负。

《度关山》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曹操在这首诗中充分表达了以让和兼爱为基础的大同社会思想,一是通过述说历代君主治民的方法,曹操认为只有摒弃小人,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国家昌盛稳定的基本要求;二是通过尧舜的对比,纠正奢侈、铺张浪费的时代弊病。

通过本诗可以看出曹操希望国家稳定统一的局面和天下安定的愿望。

这里曹操悲古叹今,要求自己引以为戒。

这里塑造了曹操鲜明统治者的形象,关心政治、关系时事的鲜明君主形象。

《短歌行二首》中,第一首诗通过对诗经的引用以及宴会的描写,以沉稳的笔法抒发了曹操求贤如渴的思想以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中曹操表明要学习周文王,向臣僚及天下表明坚定心志,使他的政敌都不敢来敌并甘愿臣服。

《短歌行》表达了曹操渴求贤才,想要海纳天下人才,并以此统一天下,让天下归心的雄才壮志,曹操在历史上是出名的喜爱贤才,其政治队伍也是人才济济,世人皆知诸葛亮多智,却忘记了与诸葛亮平分秋色的司马懿。

曹操求贤若渴的事迹为天下人所知,为了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曹操曾提出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任人方针。

国失贤则亡是曹操对人才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曹操重视贤才,对待人才能做到唯才是举,所以在他的周围贤才如云。

为此,他在掌握朝政大权后,曾三次下令求贤并多次发布《求贤令》。

《短歌行》两首诗不仅表达了曹操的政治追求,更是对天下贤才发出的邀请帖。

这两首诗虽然拥有很强的政治感,主要记录曹操的政治理想和内心的伟大抱负,这两首诗也塑造了曹操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大家风范,英雄气概等等贤明君主形象三、内在与外在的结合通过曹操的历史事迹所体现的外在形象和诗歌中所体现的内在形象综合分析,历史文献事迹中,曹操在战场挥斥方遒,安定混乱局面,政治上重视贤才,政令严明,民生上关心百姓疾苦,体察民情,民族上驱逐外族,使之不敢来犯。

诗歌中,曹操痛斥乱臣贼子、哀叹国家丧乱,君王不幸遭难,祸及百姓受殃,并表达自己要平定混乱决心。

综合分析,我们知曹操是世间大英雄,他胸怀天下、体贴百姓劳苦;虽然聪明透顶,但又愚不可及;他奸诈狡猾,有时候却也带人真诚;对待人才更多是豁达大度,但有时也会疑神疑鬼;曹操宽宏大量,却对一些事耿耿于怀。

曹操有大家风范,他胸怀英雄气概,内心却常有儿女情怀。

为何曹操形象如此复杂?不难得知,这一切源自于曹操的真性情,曹操随心而动,随意而为,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曹操是真实的曹操。

人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所以曹操在我们面前所表现的形象也是复杂的,但曹操的复杂性源于当时混乱的环境,时势造英雄,乱世造就曹操。

曹操的形象众口不一,有人认为曹操是狡诈的小人,因为他所看重的便是曹操的不光明,而有人说曹操是“乱世之英雄”,因为他综合看待了曹操的各方面。

总而言之,谁能否定曹操在三国时期所立的功呢?罗贯中贬低曹操,只是受其个人价值观的决定,在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的时代,曹操不像刘备拥有正统的身份,不像孙权拥有明确的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封建君主,曹操因为其复杂性而赋予了罗贯中跟多的创造性,而我们便也从《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记住了曹操这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