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作者:安丽晓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演义类小说之一,其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不仅深入人心,还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思想与智慧,本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与人力资源思想进行分析,发散性思考了《三国演义》中曹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性与艺术性,深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探索。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人力资源管理当代社会启示《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历史故事,其中包含了200多个历史人物形象,以丰富的社会形态为读者展现了忠于历史的艺术作品。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小说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之道,通过对人才管理的智慧,以充分发挥人才在“争霸”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取得竞争中的制高点,历史的发展确如小说中所揭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完胜成就了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历史地位。

曹操,生于公元115年,卒于公元220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凭借卓越的政治军事管理方面的才能奠定了曹魏政权,统一了北方地区,并与蜀、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

在曹操的统治之下,黄河流域一度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复苏、社会风气好转的局面,由此可见,曹操对人力资源管理深谙人性。

一、《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与人力资源思想分析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属于冷情、胆大和狡诈的综合型,曹操之所以被称为枭雄,就是因为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参半,他对求贤的强度,与残害贤士相等同,他曾说过“宁我负天下人,休天下人负我”,书中写到他知道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后,也将错就错地将吕伯奢也杀掉了;还有对他忠心耿耿的荀彧,在反对曹操进爵后被逼自杀。

曹操的残忍、狂暴的性格在这些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为后来他的失利埋下了导火线。

尽管在“争霸”的征途中充满了血腥和危机,但曹操的人力资源思想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曹操的用人及法家治理

曹操的用人及法家治理

曹操的用人及法家治理作者:许倬云来源:《领导文萃》2024年第03期曹操手上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他有中原最大的一批精英,最多的受教育人口,这些精英大致在东汉已经发展为以大家族为中心的力量。

大家族本身具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财产,一个是血缘的共同体,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大家族往往可以凝聚一大批有用的人力。

好处是,曹操只要能抓住这些大家族领袖,就很容易掌握大量人力资源;坏处是,每一个大的集团,都有自己独立的取向。

你能叫他跟你合作,但你也必须注意他们本身有自己的力量来源,时时刻刻要先顾及内部的利益。

所以曹操需要顾全自己的利益,同时,他手下大约有五十几个这种集团,因而在曹操本身利益跟这些集团利益之间必须设法取得一个平衡。

举个例子,假如我今天是个大企业家,我手上有许多分公司,如果每个分公司不是我发展出来的,而是加盟进来的,有的是愿意的加盟,有的是不愿意的加盟。

总公司和分公司之间,始终要求取这个很微妙的平衡关系,而主要的条件是靠互利的局面,才能使分公司愿意加盟,愿意跟你一起操作一个大的棋盘。

曹操用的就是这个办法,使得这些人加盟之后,每一家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利益。

可是独立的利益之外,他们必须依赖曹操的中央力量,使得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安全。

曹操用什么办法呢?一个是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特殊地位,给予这些加盟的集团一些特殊的名分,使他们在当地的力量是合法的。

不是因为他姓曹,也不是因为姓夏侯,才能得到特殊的地位,而是因为政府委派他做胶州刺史、徐州刺史,才是合法的,这是一个很特殊的身份。

在此基础上,曹操必须发展一个相当集中的资源中心。

为什么曹操要将皇帝从洛阳搬到许都去,就因为洛阳残破,不能发挥核心地区的功能。

他必须迁往新的地区许都,后来再发展到邺郡,这两个地区就构成了他的新资源中心。

但光有地是不够的,还要有人力。

曹操安顿了大量的黄巾义民,将这些流散的流民,安插在这两个新核心地区里面,从事生产工作,结果曹操就拥有别处没有的一个新的资源中心。

用曹操的用人之道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用曹操的用人之道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用曹操的“用人之道”善待人才郭怀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这首写诸葛亮的诗,颇为后人称道。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易中天先生曾提出不同的见解,怀疑诸葛亮是待价而估,其“隆中对”也并非什么旷世绝学,而刘备之所以“三顾”,也有礼贤下士的作秀之嫌。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我不想深究其是否可考,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一生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说明刘备使用诸葛亮是一起成功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案例。

但是,在这里我更想说的是与刘备对峙的曹操的用人之道,毕竟,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他所代表的一方最终实现了统一三国的大业,尽管一部《三国演义》对曹操予以了丑化,但《三国志》告诉我们,曹操才是真正的智者,他的用人之道成就了他的伟业,从这一点上说,曹操更是一位人力资源专家。

其用人之道值得现代企业深深借鉴。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的关键时期。

而人才问题却日益成为困扰企业家心中“说不出的痛”。

,如何吸纳人才,正确地使用人才,保留人才已经成了企业家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最大的困惑。

下面不妨结合易中天先生关于曹操的讲解谈谈曹操的用人之道。

第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如写《容斋随笔》的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这么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匹配,这是第一个特点。

这个特点是现在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同志们一直追求的,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联想的柳传志先生曾经也说过“给老虎一座山,给猴子一棵树”,这也充分说明了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是正确使用人才的基础和起点,否则就会导致人才极大的浪费。

论曹操人力资源管理艺术

论曹操人力资源管理艺术

论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艺术摘要在三国的对峙与兼并过程中,对人才的争夺成为各个诸侯事业兴衰的关键。

曹操长于罗致人才和爱惜人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采用人才垄断、人力资源整合与开发等方法,对其人力资源队伍进行合理化的管理和任用,体现出一套独特的人才招聘使用方法。

关键词:曹操人力资源整合人才垄断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各路诸侯都深知“得人者兴,失人者亡”的道理,因此非常注意招揽人才,然而,一个最大的人才集团却在曹操的身边形成。

曹操曾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就是说,曹操坚信,如果调动天下才智之士与勇力之士,并且予以正确的控制和引导,则可以无往不胜。

那么,曹操是如何招揽人才及组建其人力资源队伍,又是如何驾驭管理这些桀骜不驯的文臣武将的呢?一人才的招聘与录用1 唯才是举自古以来,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这句唐太宗的名言把“得人”看作是“为政”的关键。

《墨子》中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把任用贤能看作是为政之根本。

曹操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目标,人力资源是关键,针对东汉末年以来腐败政治的影响,大力加强内政建设,在任官用人方面,他打破了东汉征辟察举重门第名望的传统,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

这是用人制度的一大改革。

为此,曹操三下“求贤令”。

在他于建安十五年(210)颁布的《求贤令》,建安十九年(214)颁布的《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建安二十二年(217)颁布的《举贤勿拘品行令》中都体现了曹操用人政策的原则。

他提出,不能以“品行”作为取人的主要标准,即使有“盗嫂受金”行为或“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量才使用。

他要求对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级官吏都要向上推荐,不得遗漏。

曹操打破了东汉末以来以所谓“德行”“门第”等为标准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用人不求十全十美,而是才重一技、用其所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曹操的人力资本控制思想述评

曹操的人力资本控制思想述评

曹操的人力资本控制思想述评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但却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时期。

短短60年,群雄竞起,斗智斗勇,各逞才略,其中论管理思想的成就当推曹操莫属。

作为汉魏之际集、军事、文学、管理之大成者,曹操内修法度,整饬纪纲,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不拘一格求贤才,其“唯才是举,奖罚分明”的人力资本控制思想,不仅冠绝当时,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

今天,我们以人力资本来回顾这位开拓者独特的人事管理思想,以便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再次领略曹操的诸多思想和追求。

一、曹操人力资本控制的动因——“天地间,人为贵”曹操在开创事业之初,就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事业的成功,最终还是取决于人才的因素。

在同袁绍谈论各自的创业计划时,就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是曹操任智而御之以道人才思想的最早流露。

他认为要成就事业,只有把天下的“智力”尽量招募到自己的麾下,并善于驾驭、使用他们。

在当时情况下,曹操能认识到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重要性是难能可贵的。

在其诗文《度关山》中,曹操指出:“天地间,人为贵”;在《短歌行》中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周公“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尊重和渴望。

后来他连续四次下达《选举令》、《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表明了他为治理天下渴求“贤人君子”的高度重视与紧迫态度。

曹操之重贤由此可见一斑。

二、曹操人力资本控制的原则、目标(一)曹操人力资本“筹知、投知”的原则——唯才是举人浮于事、任人唯亲、效率低下等是封建人事制度腐朽性的典型表现。

曹操出身于封建世家,他对封建人事制度的弊端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由于他认识到了人才的难得,因而他的求贤政策与别人大相径庭。

在其颁布的《求贤令》中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1.举贤不分门第高低,出身贵贱。

曹操把举贤放在首位,强调应该不分亲疏和门第。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摘要:曹操建立的魏国在三国中最强盛的原因也在于他成功的用人方法。

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虽都善于管理人事,但总体来讲曹操的用人术应该在他们两者之上。

他不仅讲义气、讲情谊,还会注重奖赏、保证官位稳定,给予相应的物质补偿,当时他就已经采用了现代管理技术。

关键词:曹操;人才;领导;领导力;三国志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时候叫阿瞒,沛国郡人,原姓夏侯。

其父曹嵩自小是大宦官曹腾的义子,后把姓改成曹氏。

有人给曹操看相,预测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也”。

此话果然应验,在没落的汉朝乱世时期,曹操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代奸雄而举世闻名。

三国争天下,乱世之时,他带领着无数人才纵横大陆,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唯才是举的用人术曹操建立的魏国在三国中最强盛的原因也在于他成功的用人方法。

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虽都善于管理人事,但总体来讲曹操的用人术应该在他们两者之上。

他不仅讲义气、讲情谊,还会注重奖赏、保证官位稳定,给予相应的物质补偿,当时他就已经采用了现代管理技术。

人才纷纷云集到曹操低下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他一直都在积极主动地争取人才。

曹操在55岁的时候,为了吸引人才颁布了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能力比道德更重要的曹操的人才观。

实际上,曹操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中原而引起的官渡之大战。

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强强对决的半决赛。

当时袁绍的参谋许攸向曹操投降,他的这一举动就成了决定成败去向的分岔口。

不管许攸拿出多好的计策袁绍都不听,于是许攸就拿着机密文书找到了曹操。

14.44 浅谈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

14.44 浅谈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

14.44浅谈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摘要】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一个奸诈狡猾的一代枭雄曹操。

对曹孟德的评价也多居负面。

然而纵观三国乱世中,唯独曹操能力挽狂澜而定天下大势。

其中不乏曹操能给我们现代人的一些启示。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曹魏集团中的最高领导魏王曹操入手,进一步分析曹操的用人之道,进而为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些内部管理问题提供一些值得的借鉴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用人之道、现代企业【正文】《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

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

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作为三国之一曹魏集团的最高领导人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他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机”。

但问题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

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二是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三是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臵上最合适。

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是要唯才所宜。

蔡瑁本属于孙吴阵营,但曹操在攻取荆州后仍任命为水师都督。

因为在曹操的眼里,蔡瑁虽是小人,但仍是训练水军的不二人选。

有了水师训练经验丰富的蔡瑁,曹操举百万大军攻取东吴便可以如履平地。

二是“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这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对于曹操而言,他所处的环境是特殊的,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而且曹操阵营复杂,里面有原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也有其他阵营里投靠、投降曹操的,这些人之间相互猜疑。

人力资源管理心得技巧:“曹操割发代首”解读管理哲学

人力资源管理心得技巧:“曹操割发代首”解读管理哲学

人力资源管理心得技巧:“曹操割发代首”解读管理哲学一个企业不能仅依靠企业领导人的威信、人格魅力去管理干部员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管理基础不应该是随时、随地、随意由领导人临机处置,无章可循。

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可以大大降低个人因素影响企业的管理,依靠科学合理的授权、约束和控制,以及对制度适时的调整,使整个企业有效、健康地发展。

现今有各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很多知名企业也有自己富于特色的管理模式,根据管理模式的不同,其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也会有所不同,企业在制定本单位管理制度时可以参考、借鉴。

管理制度的编制原则是:服从于组织结构和规模的原则、简明化原则、系统化原则、锁链化原则、一般和特殊相结合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重在遵守执行凡有企业必有管理制度,篇幅不一,多者万言,少者仅有几页,但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

笔者也见过有企业请专业公司花数十万元代价制定出数十万字的管理制度,然后因推行不利将其束之高阁。

企业管理制度出台后遵守执行才是关键,否则就形同虚设,企业员工就会逐渐挑战它的性。

在保障企业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尽量科学、严谨、全面,以便减少修改次数。

每次修改都需要一定的执行磨合期,给企业管理带来暂时混乱。

对于新业务应先制定试行制度。

2、大规模修改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将给企业带来动荡,并使企业付出较高成本。

3、无论事务性制度、业务性制度或待遇制度的修改均须先充分听取相关方意见,减少阻力,做到平稳对接。

避免制度刚一出台就遭到抵制,难以实行。

4、管理制度的实施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5、企业高层是管理制度最常见的破坏者,越级指挥、不遵守财务制度是通病。

遵守管理制度应从高层做起。

6、某些管理制度应有适当的弹性(即便是国家法律在制定上也有一定弹性,如最低处以多少倍罚金,不超过多少倍之类的),保证顺利实施。

制度执行的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本篇着重从曹操的人才战略、选人标准、用人思想等几方面,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进行阐述。

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
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
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胆识。

曹操对于人才的聘用同样有高超的艺术,经常使用实地考察和面谈识别方法。

汜水关前,关羽要求出战华雄。

曹操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丹风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

”这形象,这气势,严如天神一般。

曹操评价:“此人仪表不俗”,心中暗喜,于是让关羽出战,果然斩了华雄,并一直挖空心思想收编关羽于帐下。

曹操移驾许昌,途中被徐晃拦截。

曹操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接着让许褚出马与之交锋,两人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从而认定徐晃是位将才,并派人把他争夺到自己手下。

荀投奔曹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认为行军司马。

“曹操请郭嘉来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

曹操手下的谋士有荀、郭嘉、程昱、崔琰、荀攸、刘晔、满庞、吕虔、毛阶等,一时间曹操的智囊人物便济济一堂。

对于人才的选拔,曹操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在庆贺铜雀台落成的宴会上,曹操曾别出心裁,考试部下的文臣武将。

他以西川红锦战袍一领作为奖品,让武将射箭争夺。

整个武官分为两队:曹氏宗族俱穿红,其余将士俱穿绿。

大家你争
我夺,最后绿袍队中的许褚和徐晃获胜,接着曹操又令文官以纪念铜雀台落成为题目,进献诗章,以显示其才学和见识。

曹操这里运用的考试有两个特点:一是公开,二是公平。

家族人员与外聘将士一视同仁。

曹操在知人善任方面也有出色表现,郭嘉在分析曹操十胜、袁绍十败时曾经指出:“绍外宽内忌,所任唯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

” 比如曹操并不因为外人忠于旧主或对自己谄媚而模糊选才用才的标准。

蔡瑁、张允******求荣,曹操虽一时利用,但心中却早有处置。

汉中杨松,贪财卖主,献城给曹操,仍被曹操斩首示众。

而对忠贞的张辽、文聘,弃暗投明,曹操慧眼识才,不仅由衷赞赏,而且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特别是晚年,重用与自己意见相左而非常有才华的司马懿,最终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把唯才是举的思想运用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管理学告诉我们:合理的人才匹配可以使人才个体在有效管理下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曹操的人才策略概括为“遍罗人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择人任势”。

其高超的人力资源管理艺术对我们今天的管理理念无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