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性格特征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性格特征汪梦涵[内容摘要]:曹操是一个对于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千百年来最具争议的人物。
对于他的功过得失,后人评论之多,意见分歧之大,堪称世所罕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史书的记载,又有来自于《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艺术再现。
《三国演义》充分渲染了曹操的诡谲奸诈、残忍少信的一面;同时,又描写了曹操忧国忧民、崇礼尚法、唯才是举的一面,揭示了这位乱世枭雄复杂的双面性格。
他“奸”中有“真”,“真”中有“诈”,是孔孟之道和申商之学的完美结合者。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枭雄双重性格曹操,一个乱世所造就的枭雄,他富有传奇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说不尽的话题。
他的为人、行事,千百年来总是褒贬不一,终难有一定论之说。
但在民间,大多认为曹操奸诈、狠毒,“曹奸”一词至今仍在曹操的故里亳州被普遍使用,“奸雄”成了曹操的代名词。
事实上,人们的这种认识与《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塑造是分不开的。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既奸诈又颇具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
作者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时并没有一味的丑化他。
因而,小说在写他奸诈、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敢做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
所以,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
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更复杂,也更具吸引力。
透视《三国演义》,你会发现曹操“奸”中若有几分“真”。
也许正是这“真”的缘故,使我们明确感受到这位奸雄有时也会“奸”的痛苦、“奸”的无奈。
可以说,《三国演义》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说不尽的曹操。
一、创业之艰难、忧国之沉重(一)从小看大的少年行径《三国演义》对创建魏、蜀、吴三国基业的领袖儿时的情况都作了一些交代。
孙权“碧眼紫须,生有异相”并且“仁慈宽厚”。
刘备乃是中山靖王之后,生得“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并且说他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1理想可谓大矣!而只有曹操,罗贯中没有什么美辞,只说他本姓夏候氏,因其父为中常侍曹腾养子,故改姓曹,“有权谋,好机变”, ○2并举了一个曹操儿时好机变例子:“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摘要:《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曹操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奸”和“雄”的统一。
文仅就《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性格中的“奸”和“雄”作分析。
关键字:曹操;奸;雄;性格一、曹操性格之“奸”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罗贯中也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他奸的一面:奸诈狡猾,虚假伪善。
1、奸诈狡猾曹操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
在小说第四回“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董卓弄权,天下共愤。
曹操欲为天下人除害,先是屈身事卓寻间图之,后向司徒王允借宝刀一口,欲去刺杀董卓。
本来,要杀董卓,一般刀剑即可,曹操却偏要借宝刀,说明他早已为行刺不成准备了退路,其心思之细密,又非常人可及。
当机会来到,他拔出宝刀就要下手时,不料董卓看见拔刀动作,回身而问,吕布又已回到阁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操立即跪下,献上宝刀,把事情轻轻遮掩过去。
随即又以试马为名,逃出洛阳,其.奸诈狡猾的本领,确实令人惊叹。
2.虚假伪善曹操把虚情假意用到了极至,对同窗好友亦是如此。
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许攸来降”。
官渡大战时,曹操与袁绍二军相持,旧友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然后许攸就问曹操现在有多少存粮啊,曹操回答用一年绰绰有余。
许攸笑说,只怕未必。
曹操又说起码也够半年。
许攸洗刷道:大家都说你曹操奸诈,果然不假。
曹操挨着许攸的耳朵说军中还有一个月用的粮食。
许攸高声大气地说,你的粮食已经没有了。
曹操大惊,你怎么知道?由此可见曹操虚假伪善。
许攸以诚相投,虽曹操表面上热情相迎,但接着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
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好像是曹操的爱才惜才。
曹操的多重性格及其表现

曹操的多重性格及其表现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性格复杂多变,具有多重性,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曹操的多重性格及其表现。
一、聪明机智与多疑猜忌曹操的聪明机智是他的一个显著特点。
他善于谋略,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采用了一系列策略,最终击败了袁绍。
然而,他的多疑猜忌也是他的一个致命弱点。
他怀疑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儿子和部下,这使得他在一些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他怀疑黄盖投降是诈降,结果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
二、慷慨大方与残忍无情曹操的慷慨大方是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他对朋友和部下非常慷慨,经常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然而,他的残忍无情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他对待敌人非常残忍,经常采用极端手段,如屠杀和折磨。
例如,在徐州之战中,他因为父亲的死而疯狂报复,屠杀了大量的无辜百姓。
三、爱好文化与压制异己曹操是一个爱好文化的人,他喜欢诗歌和音乐,并且自己也创作了不少诗歌。
他的文化修养使得他能够吸引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投奔。
然而,他的压制异己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他对于一些不同意见的人常常采取打压的手段,这使得一些人才流失。
例如,他因为不喜欢孔融的言论而将其杀害,这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四、善于用人与嫉贤妒能曹操非常善于用人,他能够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来安排职位,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例如,他任命张辽为合肥的守将,最终取得了合肥之战的胜利。
然而,他的嫉贤妒能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他对于一些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常常会感到威胁,并采取打压的手段。
例如,他对于刘备一直不放心,曾试图将其软禁并控制起来。
五、爱国情怀与野心勃勃曹操是一个爱国情怀非常强烈的人,他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并多次表达了自己的忠诚。
然而,他的野心勃勃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他渴望成为天下的主宰,并掌握更多的权力。
例如,在赤壁之战后,他并没有放弃对于南方的控制,而是继续发动战争,试图统一南方。
浅论《三国演义》曹操的性格特征

浅论《三国演义》曹操的性格特征摘要: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戎马一生,文治武功可以应受到正面的评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破袁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叱咤风云,既有安邦治国之能,又有克敌制胜之功,所以后人就评说曹操为“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但是在《三国演义》因作者罗贯中的个人艺术倾向,曹操成为了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开篇就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给曹操进行了定义。
既而塑造出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复杂,最富性格最复杂,思想最矛盾,形象最复杂的文学形象。
本文仅就《三国演义》中曹操既忠勇正直、雄才大略又奸诈凶残、心胸狭隘的复杂性格进行浅析,全面了解作为文学人物的曹操这一“奸雄”形象。
关键词:曹操复杂矛盾奸雄正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们在感叹于杨隆基先生浑厚的嗓音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厚重的历史的沧桑。
罗贯中先生以这首杨慎的《临江仙》总领《三国演义》的开篇,就奠定了整部小说的感情基调,即沧桑浑厚,气势磅礴。
小说陆续登场了数百位人物,但是大都性格形象单一,聪明如妖的诸葛亮、忠义双全的关羽、勇武忠义的赵云、气量狭小的周瑜等等。
虽然这些人让人记忆深刻,刻画细致入微,仍然让人感觉不够丰满。
不论罗贯中先生出于“尊刘抑曹”的思维还是有意刻画,其都不得不承认,曹操是其在小说中刻画的最丰满,最传神的一个人物。
在罗贯中的笔下,全书对曹操进行了刻意的艺术化深加工,给曹操的性格进行了更加复杂的刻画,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刻画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的奸雄形象,他既有奸诈、自私、多疑的一面,又有目光远大、机智过人、求贤若渴的雄才大略的一面。
曹操在书中刚一出场,作者就通过许劭对曹操说的话:“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对曹操进行一个总的评价和定性。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曹操是一个正面形象,陈寿在《三国志》中就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
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
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
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
乱世之奸雄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
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
一名吉利。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
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
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信其言。
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
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
《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
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曹操性格特点及主要情节

曹操性格特点及主要情节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建立者。
他的性格特点和主要情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性格特点1. 聪明机敏: 曹操聪明过人,善于观察和分析。
他能够准确地看清形势并做出相应的决策,这使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勇猛果断: 曹操是一个军事天才,他勇猛果断、敢于冒险。
在战场上,他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采取正确的行动,使自己的军队战无不胜。
3. 谋略高超: 曹操善于谋略,精于心计。
他经常运用计谋和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智慧和巧妙的布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4. 坚定果断: 曹操有着坚定果断的性格。
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决心,从容应对。
5. 独断专行: 曹操在处理事务时常常独断专行,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这一点使他在政治上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主要情节1. 扬威官渡: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决定胜负的重要战役。
曹操依靠自己的军事才华和谋略,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2. 讨伐吕布: 曹操发现吕布的野心和威胁,决定讨伐他并最终将其击败。
这次军事行动表明了曹操的决心和勇气。
3.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抓住了袁绍和刘备的弱点,以挟持皇帝为借口,使各方势力臣服于他的统治。
这一行为显示了曹操的智慧和政治手腕。
4. 谋害孙权: 曹操一直试图消灭孙权这个南方的势力,他多次谋划并暗中安排陷害孙权的计划。
尽管未能成功,但显示了曹操对敌对势力的尽力消除。
5. 临终遗诏: 曹操在临终时留下了《曹瞒挟天子降诸侯表》,表达了他对子嗣和曹魏政权的重要指示。
曹操的性格特点和主要情节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和统治者的能力。
他的军事才能、智慧和坚定意志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国谯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曹操机智聪明,冷静沉着,深谋远虑,以其智勇才智在乱世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同时,曹操也有着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首先,曹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善于诗文,尤其擅长写五言诗。
曹操的诗文中展现出他的豪情壮志、抒发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他的诗作 often 描绘出战争的残酷以及乱世的苦难,篇篇皆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启示了他对于情感之苦的深刻理解。
曹操以其才华横溢而被后世称为“曹文瞒”。
其次,曹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精明强干,善于权谋,深谙政治之道。
曹操曾经在中央政权混乱的东汉末年,渐渐崛起,并在乱世中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他精心策划,狡猾机智地巧妙利用各种政治手段,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扩大。
他鼓励农桑,发展经济,重用人才,使得势力稳步发展。
曹操专注国家大事,推行一系列政策以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为后世政治家树立了榜样。
曹操同时也是一位崇尚礼义廉耻的人。
他注重纪律,倡导廉政,从不溺于酒色财气之中。
曹操奉行儒家的思想,崇尚礼义之道,尊重传统文化,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他鼓励士人治国平天下,提倡文化教育,尊重各类人才,不论出身高低,只要有才干,就能获取重用。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有一些阴暗的一面。
在实现统一大业的过程中,他常常采取冷酷无情的手段,对待敌对势力和政治对手毫不留情。
他曾经屠杀袁绍的九个城邑,导致了无辜百姓的死亡。
他有时也显露出一些权谋之心,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顾亲情和友情。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形象。
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形象是复杂而多面的。
他是一个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他为了实现社稷安宁,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他善于用人,重用贤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
谈起那个战火纷飞、尔虞我诈、阴谋与阳谋共存,英雄与枭雄并起的三国乱世,多少豪杰浮于眼前,这些人物形象丰满而个性鲜明:智诸葛、猛张飞、义关羽、憨鲁肃、帅吕布、狡司马……其中,有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物是英雄,枭雄,还是奸雄,历史上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我看来,曹操,不是一个简单地大坏蛋,也不是一个恶德恶性的容器,也不像上面提过的人那样性格鲜明,而是一个活的有着复杂性格而以奸为性格主导的人物。
他给我的感受就是:他是一个多面体的十分矛盾的人,很难让人理解透,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这个人又是那么的真实。
《三国演义》写了曹操的一生, 从孩提之时直到死亡。
他一生都在活动着, 斗争着。
封建时代的英雄的事业心、权势欲, 政治上的阴谋野心, 旺盛的精力,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的才能, 圆熟的政治斗争的手段, 使他先后战胜了许多的敌手, 成为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权臣。
皇帝在他手里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傀儡, 皇帝的宝座随时随地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拉到自己的屁股下面来。
人人都说“乱世出英雄”,纵观曹操一生,确实是曹操怀着一颗奸雄的心,也确实做出了不少枭雄想做却做不到的英雄事迹,他收黄巾,讨董卓,败袁术,战张绣,破陶谦,平张邈,灭袁绍,定乌桓,降刘棕,走赤壁,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封魏王。
下面我们来看看曹操的复杂性格究竟表现在哪里,
(一)、惨无人道但又悲天悯人
在看《三国演义》时,大多数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曹操太残忍,太凶狠,杀人如麻,不像刘备那样的仁君,也做不出像为救助百姓而拖垮军队进程,在曹操的世界观里,只要能活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说为了保住自己小命,不惜恩将仇报,残忍杀害吕伯奢一家,毫无人味,这是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
我”人生哲学的体现;另外,曹操的惨无人道还体现在他的极强的报复心,在得知自己的父亲被陶谦杀了后,曹操兵伐徐州,传令三军,旦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百姓,挖掘坟墓,失去理智的曹操几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
但是曹操有时也会发发善心,感伤于民生,在行军途中目睹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是,却又动了悲天悯人的真情,发出“白骨露於野”的感慨,还有就是从他的
“割发代首”中也可窥见端倪。
(二)、心胸宽阔但又极其狭隘
曹操这个人在大多时候,还是以大家风范、豁达大度现于读者面前的。
在官渡之战前,陈琳写檄文大骂曹操,把曹操骂的是体无完肤,狗血淋头,不仅贬斥曹操是古今第一“贪残虐烈无道之臣”,更是将曹操从祖上骂起,曹操看完后是气氛异常,然而在打败袁绍,生擒陈琳后,有十分爱惜陈琳的才华,于是对陈琳既往不咎,还予以官位,可见曹操的容人之量足可海纳百川;张绣降而复叛,曹操失长子、侄子及大将典韦,但当张绣再降时,曹操却握住张绣的手说:“有小过失,勿记在心!”还有就是曹操对关羽的关爱和对叛将魏种的宽恕也能见证曹操的大度。
虽然曹操求才若渴,但他却心胸狭窄,嫉贤妒才,见不得别人对他了如指掌。
在杨修几次三番在手下面前道破曹操心机,展示出杨修的能力,同时也激起了曹操的妒心和不满,最终以扰乱军心罪死于曹刀之下;在遭受到祢衡击鼓辱骂后,老奸巨猾的曹操借刘表之手将祢衡杀死,这些都能看出曹操的小人气量,不能容人,特别是对那些让他面子落地的贤才。
(三)、聪明透顶但又愚蠢至极
曹操从小做事就十分用脑子,善用心机。
他能诈病离间父叔关系,为自己获取自由空间;他擅长随机应变,贼喊捉贼智救袁绍,望梅止渴鼓舞士气,梦中杀人免暗算,濮阳诈死破吕布。
这些聪明的做法在曹操的字典里数见不鲜了。
但是曹操毕
竟不是神,所以也不是每一招都是胜招,有时候他也会脑子犯糊涂,做一些蠢事,他只身去行刺董卓,勇气可嘉,但未免冒失,终不得手;孤军追董卓,实属壮举,终为轻进,以致惨败;为报父仇屠徐州,丢失民心,实为不智;风流成性,收编了张绣之婶,却折辱了张绣,致使张绣背叛,痛失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
凡此种种,曹操也为他的愚蠢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四)、性格坚强但又怯懦怕死
曹操是一个永不服输,视失败为成功的奸雄。
在真正的紧要关头,他每每不避艰险,亲冒矢石,身先士卒。
如在得知袁绍的粮仓所在地之后,亲率五千兵马奔袭乌巢,将袁绍粮草焚烧殆尽,最终以少胜多,成为官渡之战的胜者,成为一统北方的豪强。
赤壁大败之时,顷刻间八十万曹军灰飞烟灭,人们听到的不是曹操的叹息,不是他的悲凄,而是三笑。
他以失败为诗篇,于失败中尤见其坚强性格。
横槊赋诗,
好一派英雄气概,然而,面对生命的威胁,却又是割须弃袍,好一副贪生怕死狼狈相。
曹操怯懦的一面表现在他对于周围世界总是怀着莫名的猜疑和恐惧,因猜疑杀死了吕伯奢一家,因恐惧做出梦中杀人的举动,这些都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五)、哭笑无常,表情动作也成权术工具
曹操在三国里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表演家,苦笑怒骂张口就来,放置现代就是活脱脱的奥斯卡影帝级人物,但是放置在他自己身上便全都有了一层权术的色彩。
曹操经常以笑来回应各种问题,但笑又有不同含义。
临江渚横槊赋诗时大笑是以抒发胸中豪迈得意之情,是真情流露。
而在赤壁战败后,败逃时的三笑,则是借贬低对手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沮丧和恐惧,稳定军心,同时也显示了曹操惊人的顽强和乐观积极,无论遭到何种惨败,他都不会自行解除武装,绝不轻易认输。
说完笑之含义,咱们再来说说哭,曹操的哭与刘备的哭不一样,刘备的哭多是为挽留人才的“真情流露”,而曹操的呢,并不仅仅是对死者的哀悼,而是对活人而发的。
最有
名就是哭典韦和哭郭嘉,而这两者也有不同,哭典韦是为了感化将士,为众将士树立一个楷模;哭郭嘉,表面上是自悔,实际上是责怪众谋士没有谏阻。
在曹操身上,就连喜怒哀乐这些人类感情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了。
(六)、奸诈多疑,性格之基
看曹操一生,奸诈始终伴随。
孩提时,诈病离间父叔关系;为稳定军心,杀粮官;吃西瓜时,一瓜杀三妾,何其奸诈残忍;最能体现曹操奸诈性格就是许攸问粮。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僵持不下时,许攸从袁绍营中来投奔他。
刚坐下就问,请问贵军营中还有多少粮食呀,曹操措不及防,随口答道,还能支持一年。
许攸毫不客气,不对,重讲。
曹操马上改口说,应该可以支持半年。
许攸冷笑:“老朋友一而再不讲实话,是不是不想打败袁绍啦?”曹操是个聪明人,笑了笑,“我只不过跟老朋友开个玩笑罢了。
”才把实情托出。
此中曹操的奸诈可见一斑。
奸诈的另一表现形式就是多疑,因猜疑别人欲害自己性命,残忍地杀害了吕伯奢一家和名医华佗,因猜疑错杀了善水战的蔡瑁和张允,为赤壁大败埋下的祸患,也因多疑成就孔明的草船借箭,为赤壁中伤亡的曹军增添了十万支收割性命的利箭。
曹操的复杂性格, 自然不是曹操他这个人生来具有的, 而是他生
活、活动于其中的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环境的产物。
马克思曾经也说过“ 人的本质, 并不是个别的个体所具有的抽象的属性。
就其现实性来讲,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国演义》所展示出来的封建时代的充满了尔虞我诈、相互倾札的极其尖锐, 复杂的政治斗争, 便是产生和培育曹操性格的土壤。
总之,《三国演义》中写活的人物不是孔明,而是曹操。
孔明是被罗贯中神化了,但他的思想却极少矛盾,简单而又明白,而曹操则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凡人,既有奸诈、残忍、多疑、怯懦的性格,有眼光远大,谋略出众,是个乱世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