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川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川教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使用说明】1.课前根据预习自学,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

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网络,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中的问题引导、限时自测和探究题目。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堂上重点突破。

3.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归纳、辩证分析问题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引导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社会背景1.经济:_____器、________的使用推广,_________制瓦解。

2.政治:_________制崩溃,诸侯争战;奴隶制瓦解,________制逐渐形成。

3.阶层:“_______”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局面被打破,从“学在______”发展为“学在_______”。

(二)主要流派:道家学派的______和_______,儒家学派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_______、_________。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运动,奠定了中国______________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名丘,字仲尼,整理《____》《____》《____》《____》《乐》和《_______》,言行载于《________》。

被尊称为“________”。

(一)春秋晚期,孔子创立________学派思想核心是“_____”,仁者________,具体表现:1.修养与道德:_______爱人,待人宽容,“_______不欲,____________”。

《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自主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教材知识。

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观看微课:老子及其主张,结合教材内容,小组合作整理老子的个人档案,说出老子的个人基本信息及思想主张。

目标3:观看微课:孔子及其学说,结合教材内容,小组合作整理孔子的个人信息及掌握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搜集整理学习孔子有关教育的言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目标4:结合教材内容,列表梳理出本课所要了解的几位思想家、各自所属学派及主要思想,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当时的社会背景,概括总结他们思想的影响,理解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二、自主学习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自学检测老子1.历史地位:春秋后期楚国人,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主张“”。

3.相关著作:《》成为道家经典。

孔子和儒家学说1.历史地位: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成就:核心思想“”;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

3.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在教学中,注重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和方法。

4.相关著作:其思想由弟子整理成《》一书。

5.历史影响:(1)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

2.学派: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老子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观看微课:老子及其主张,结合教材内容,小组合作整理老子的个人档案。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及教学反思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及教学反思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知道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理解它的意义和影响;•了解一些重要的古代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思想家的思想,理解不同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古代和现代思想的发展。

2.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确它的意义和影响;•认识一些重要的古代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学习如何分析和比较不同思想家的思想。

3.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古代和现代思想的发展;•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准备好教案、学习资料、课堂展示材料等。

2. 导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某个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或者用一些短语概括古代的某个思想流派,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让学生了解这个课程要讲的内容是围绕着古代思想的比较、交锋和影响展开的。

3. 分组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古代思想家和思想流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自己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让每个小组汇报它所学到的知识。

4. 总结讲解在小组内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认识。

5. 进一步探讨在传统古代思想的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思想对比和发展的话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某个思想流派或者某个思想家的看法,并进行小组展示,让学生更有成就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到的内容。

6.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式采用分组学习和小组展示,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但是,因为每个小组汇报时间较长,容易使同学们失去注意力,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要改进这种分组方式,让小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所学到的知识。

三、教学效果评价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更新,对于古代思想家和思想流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在教学中也学到了一些技巧和方法。

《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目标导航】1.知道诸子百家。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诸子百家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和代表作。

4.感悟先秦诸子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他们为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卓越贡献;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对后世的影响【学法指导】1、关注教材课前提示,关注知识链接;2、完成探究案之前先阅读教材,完成聚焦课堂知识再现部分;3、掌握知识链接与资料卡片,拓展知识视眼;4、“自主构建”,逐渐形成知识体系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6页到40页的内容,掌握以下知识:1.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2.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3.完成表格学习内容(在6分钟内完成)请学生举手示意,与教师分享导学案学习成果,分小组展示答案归纳总结。

自学完成后,这里将学生按小组分成几大学派制作诸子名片,分学派上台介绍本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著作,梳理本课的基本知识内容。

二、【巩固应用】思考:以下观点分别对应哪一派别的思想:观点一:以德来教化同学们——?观点二:用“刑罚”来限定同学们,做错一点也加以“处罚”——?观点三:自觉遵守、“无为而治”,让同学们自觉去要求自己——?最佳方案是什么?(实施步骤:①独立思考,学生积极发言。

②小组交流,讨论最佳答案。

③小组推选代表总结答案。

)三、【升华延伸】通过观看百家争鸣视频以及刚才的思考游戏,同学们能不能升华总结出百家争鸣的影响。

四、【达标检测】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A老子B墨子C孔子D韩非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说的是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该观点属于哪一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属于孔子的()A礼治思想B教育思想C仁政思想D法治思想4、下列主张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 )①万物虚无、祸福相倚——道家②天行有常、民贵君轻——儒家③今必胜昔、以法治国——法家④非攻兼爱、节用尚贤——墨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B、反对诸侯国之间的长期战争C、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D、大量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产生6.2010年3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突出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教案教案: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第二子目百家争鸣中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政治发表看法,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诸子百家的背景,知道孔子、墨子、老子等主要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2. 能够分析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价值。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难点:分析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百家争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诸子百家的背景,掌握孔子、墨子、老子等主要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诸子百家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举例,讲解诸子百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价值。

7. 课堂小结8. 板书设计百家争鸣儒家:孔子——仁、礼墨家:墨子——兼爱、非攻道家: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韩非——法治、权谋9. 作业设计答案: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儒家:孔子——仁、礼墨家:墨子——兼爱、非攻道家: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韩非——法治、权谋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政治发表看法,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思想涵盖了政治、哲学、道德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战国百家争鸣》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战国百家争鸣》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战国百家争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战国百家争鸣》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和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繁荣,理解各种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从而加深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各个流派的详细内容和代表人物可能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流派的特点,理解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和代表人物,掌握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和代表人物,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2.难点:理解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和代表人物。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各个流派的理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个流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各个流派的特点和影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各个流派的名称、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10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10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10课历史百家争鸣【目标预设】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社会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2)具体原因:①经济: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崩溃。

③阶级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活跃和受重用,提出自己的主X。

④思想文化:教育和学术下移,从“”发展为“”,出现。

2、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3、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和;儒家学派的、和;墨家学派的;法家学派的和。

注意:“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的基础。

思考:(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这种“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C.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D.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2)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基础的思想流派是 ( )。

A.道家、墨家 B.儒家、道家C.儒家、法家 D.墨家、道家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地位:春秋晚期,学派创始人,尊称为“至圣”。

(2)思想主X: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材料二: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材料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材料四: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材料五: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必备导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精选学习文档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必备导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精选学习文档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2.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概况及影响。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1】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自学检测】1.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A.墨子B.孟子C.庄子D.韩非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思想B.每个人生活的国家不一样C.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D.社会制度的变革3.古代学问大家韩愈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下列属于孟子主张的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民贵君轻”C.“兼爱”“非攻”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4.诸子百家的思想中,今天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是()①孔子的“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②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③韩非的改革意识和法治思想④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阅读下列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请完成:(1)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2)这是谁的名言?他的学术派别及基本主张是什么?(3)这句话在当今社会有什么样的警示作用?参考答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1】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明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就不会五彩缤纷。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

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学检测】1.A2.D3.B4.A5.(1)富贵的时候不能放纵无节制,贫贱的时候不能没有气节,在威力面前不能屈服,这才可以叫做大丈夫。

(2)孟子。

孟子属于儒家学派。

他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他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使用说明】1.课前根据预习自学,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

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网络,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中的问题引导、限时自测和探究题目。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堂上重点突破。

3.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归纳、辩证分析问题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思维拓展】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焦点有哪些?1.人性问题: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法家认为“人性恶”。

2.个人修养与人际关系:孔子提出“仁”,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思想,老子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有“小国寡民”思想。

3.治国理念:儒家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仁义”“王道”;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

二.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倡“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1)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推崇“民本”思想。

(给农民土地、生产时间,减轻赋税和刑罚)(2)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

【限时自测】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礼治 B.无为而治C.仁政D.兼爱4.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观点的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子C.荀子D.商鞅5A6.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A.“因民之利而利之” B.“兼相爱,交相利”C.“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7.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9.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

该设想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起来。

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0.“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11.电影《墨攻》讲述了战国时代十万赵国军队攻打弱国梁城,墨者革离孤身救城的故事。

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材料违背史实的是()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C.“学在官府”使得墨家不能办私学 D.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12.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A.儒家、法家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法家、道家【合作探究】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

……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

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

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高二___班第__小组学号__姓名______评价____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编制人:梁燕【使用说明】1.课前根据预习自学,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

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网络,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中的问题引导、限时自测和探究题目。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堂上重点突破。

3.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归纳、辩证分析问题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预习自学】《礼》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社会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思维拓展】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焦点有哪些?1.人性问题: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法家认为“人性恶”。

2.个人修养与人际关系:孔子提出“仁”,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思想,老子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有“小国寡民”思想。

3.治国理念:儒家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仁义”“王道”;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

二.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倡“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1)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推崇“民本”思想。

(给农民土地、生产时间,减轻赋税和刑罚)(2)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

【限时自测】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礼治 B.无为而治C.仁政D.兼爱4.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观点的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子C.荀子D.商鞅5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A B6.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A.“因民之利而利之” B.“兼相爱,交相利”C.“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7.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9.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

该设想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起来。

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0.“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11.电影《墨攻》讲述了战国时代十万赵国军队攻打弱国梁城,墨者革离孤身救城的故事。

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材料违背史实的是()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C.“学在官府”使得墨家不能办私学 D.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12.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