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养功养道见天真”(经典 李文彬)
唱道真言

《唱道真言》作者:青华老人传鹤臞子目录序题词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后序序南极天宫,青华上帝,大悲大愿,至圣至仁,降炁垂光,谈经演教,历持浩劫,度人无量天尊,无上道祖仙师圣制。
吾见世之学道者,往往谬于传习,说铅说汞,哄动一切含灵,痴心妄想,希图长生;究其所传,不过指点一二工法,自以为骊珠在握,要人财宝,受人礼拜,做出师家模样。
吾每见之,未免叫一声罪过!夫修行之士,未有不了明心地,而可以跳出阴阳五行之外,与太虚而独存者。
所以真仙度人,每每教人从心地上做功夫,炼得方寸之间如一粒水晶珠子,如一座琉璃宝瓶,无穷妙义便从自己心源上悟出,念念圆通,心心朗彻,则自古以来仙家不传之秘,至此无不了然矣!使其把自己心源上悟出之理,做自己性命上切实之功,到此时必然巧生言外,妙合彀中,魔障不干,永无棘手之处。
故炼丹之道,原取活泼泼地;而世之师家徒以纸上陈言、小家工夫,欲人人比而同之,何异绵丸打弹、胶柱鼓瑟,指望成就,盖亦难矣!岁在己酉春三月甲辰之旦,法嗣鹤臞子觉受炼文昌笔录大法。
老人与鹤臞子本有宿契,即日降坛,迄今已近三载。
吾所传与鹤臞子者,不过只炼心两字。
千言万语,亦不过只发明得炼心两字为千圣总途、万真要路。
大罗天上、玉京山中无数高真,断无舍此两字而可以逍遥于真光法界之中,为元始天王入室弟子。
一一勘验,从未之有也。
吾忆初下坛时,将此两字授鹤臞子,初不之信,以为炼丹必有秘传,炼心两字人人说得出,个个做得去,故其所辩难请益者,大约修命之说居多。
我随他问着,只顾把炼心两字讲得亲切。
及到一年之后,鹤臞子修持已有进步、有实得,方信我为师者不是个空言之汉。
仙家济度众生,先要人见了长生不死之性,而后修长生不死之命,此之谓性命双修者也。
于戏,吾与鹤臞子讲学以来,寒暑三迁,蓬莱水浅,蟠桃花又放矣!梅亭草偈,蕉馆谈玄,有所发挥,鹤臞子必退而登之于册,总计之有五万余言。
鹤臞子欲公之于天下,以为后代之矜式,而问序于我。
我思修持之要,是籍备载,特以炼心两字,恐人看得十分容易,不肯信心,故再将此两字重加申明一番。
经典对联赏析

经典对联赏析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云: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云: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段,均无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断定谁是创新,谁是仿效;但可以说明,相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表达绝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2.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岭行宫新联。
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
乾隆55年(1790年)重阳合作的万松节前,乾隆从热河木兰围场打猎回来,驻跸于万松岭行宫。
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3.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
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
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
王君实先生在四十年代讲授此联时,用了另一版本,下联是“金未尽衣未敝”,可惜未知其来源。
此联在结构上由两个三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构成,读起来,节律感很强,可以看出:三言句式重复一次,而且与七言句式的前三位相重,因此,在结构上,三言句式只是七言句式的部分重复。
这是我们上面没有提到的最佳结构。
老师2012年讲经精华(5)

老师2012年讲经精华(5)我者,有:二我。
一真我,一假我。
真我者,本性也。
假我者,人心也。
真我,益我性命,假我,伤我性命。
真我,即真心。
假我,即假心。
假我主事,则本性失而人心生。
人心主事,则有生有死,皆此人心作怪。
真我主事,则人心去而道心真。
真心主事,则不生不灭,可以成佛作祖。
人心如光,佛心如油,光即是油,油即是光。
光生则油耗矣。
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
烦恼生,则菩提变为烦恼,烦恼去,则烦恼变为菩提。
顺则死,逆则活,往往让人找不着。
顺则人,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我者,在人为我,在天为斗。
斗之一字,其理甚深,万论千章,未能显尽其妙。
斗虽于北极,实位于中天,中天之主,乃是北辰,即星主紫微帝君。
紫微帝君者,即释帝,亦即释提恒因也。
故有周天八万四千星宿,皆以拱朝,而七元列于帝座之侧,以佐帝星。
斡运天轮,旋机中极,所以阴阳升降,日月循环,四季以听其机,而分温凉寒暑。
万物以从其令,乃得造化生成。
如斯论之,岂不大哉然而斗之之义,其七元上有三台为盖,辅弼为卿,汇十二同垣,乃成斗字之妙矣。
或云年周天,其斗旋指于十二时辰,故斗字之间,以藏十二运机,而默斡岁月,民物依仗而化矣。
这个魔王,有三个容貌美丽的女儿,以一切方法诱惑别人为其特长,三人的名字是一名欲染,一名能悦,一名可爱乐。
夫“化”字之玄,亦可以云明。
化字者,即七人聚形而成化也。
故化机广大,变化无穷,所以一切含灵,皆感化机,乃作形壳之中,本来面目也。
故面有七窍,应乎心窍,目有神光,应乎心光,光应乎心,心应乎斗,斗光育秀,斯为性灵。
故释经曰:蠢动含灵,皆有佛性。
夫非佛性,实乃天性耳。
其性曰:神。
其神即心之宰。
其宰即是七星,分灵化机,赋形七窍,乃曰:灵机。
故《阴符经》谓曰: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且夫人之灵机,本乃元神。
元神者,自性也。
元神者,七元之神,化于窍中,而能见闻知识,世人混称曰:我。
此一我字,乃贯天人之道。
天属:七星。
人属:七情。
故细推其理:七星者,贪巨禄文廉武破。
千古奇文《无根树》,隐藏千年的修行秘密!

千古奇文《无根树》,隐藏千年的修行秘密!青陽道长道教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中国道教文化,道教的弘扬离不开您的支持与鼓励,福生无量天尊。
Official Account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张三丰祖师之《无根树》解读三丰张真人著栖云山悟元老人注《无根树》解序余自童子时,常闻道者诵三丰真人《无根树》词,虽不知取义,而心窃爱之。
及长慕道,常读此词,细研深究,无门可入。
后遇先师龛谷老人,指示端倪,方知其中藏造化之机,泄性命之源,言简理明,包括丹道始终之序,吐露火候前后之秘。
久欲解释阐扬所蕴,苦无刻本,数十年来,所见者皆录本耳。
因其字句错伪甚多,彼此不同,且失词调,不敢下笔遗笑于大方。
世传贵州高真观有所藏刻文,其录本自彼处传出者,惜余未亲见也。
近因好学者,欲刻刊普传,正合余多年宿志,爰是细心校阅,稍正错讹,聊解大义,一以彰真人度世之婆心,一以助学者入门之炬灯,至于词调有无,无甚关系,亦余事耳。
若有知词调君子,添补全璧,此尤余之所望也。
大清嘉庆七年岁次壬戌桂月悟元子自序三丰张真人源流真人辽东懿州人,姓张名君实,字元元,号三丰子,又号昆阳。
或云姓张名玉,字君宝,号元元子。
宋末时人。
生有异质,龟形鹤骨,大耳圆目。
身长七尺馀,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常戴偃月冠。
一笠一衲,寒暑御之。
不饰边幅,人皆目为张邋遢。
所啖升斗辄尽,或避谷数月自若。
延祐间,年六十七,入嵩南遇吕纯阳、郑六龙,得金丹之旨,修炼成道。
或云入终南,得火龙真人之传,修炼成道。
秦淮渔户沈万山,又名万三,好善乐施,限于家贫,不能如愿,真人传以点石成金之术遂其愿。
万三自号三山道士,其丹室有联云,'八百火牛耕夜月,三千美女笑春风。
'世称为聚宝盆,城西南三山街是其故居。
真人于元末居宝鸡金台观,至正丙午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
士民杨轨山置棺殓讫,临窆复生,时年一百三十岁矣。
从此入蜀,至太和山,结茅于玉虚庵。
7南宗祖书《悟真篇》30

第六章南宗祖书《悟真篇》白雪黄芽,羽士参求自有路;云踪鹤迹,道家来去本无心。
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北宋时期浙江临海人,世称‘悟真先生’、‘紫阳真人’。
生于公元983年,卒于1082年,内丹派南宗开山之祖,与石泰、薛式、陈楠、白玉蟾被并尊为‘南宗五祖’。
‘北宗五祖’则是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
事实上南北宗派同出一源,均源出于老聃之道。
张伯端的主要著作有《悟真篇》、《青华秘文》、《金丹四百字》等。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云:‘张伯端,天台人也。
少无所不学,浪迹云水。
晚传混元之道而未备,孜孜访问,遍历四方。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陆龙图公诜,镇益都,乃依以游蜀,遂遇刘海蟾,授金液还丹火候之诀。
乃改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
修炼功成,作《悟真篇》行于世。
’紫阳经历张伯端年轻时聪明好学,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书如法律、数学、中医、卜筮、兵略、天文、地理等等。
曾中进士,及年纪稍长,张伯端因‘肄业辟雍不第’,遂据刀笔,‘为府吏’几达数十年。
清朝时期《临海县志》记载:张伯端‘……性嗜鱼,在官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嗜鱼戏匿之梁间。
……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经死。
一日,虫自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
……乃喟然叹曰:‘积牍盈箱,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
因赋诗曰:‘刀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
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衍。
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经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
赋毕,纵火将所署案卷悉焚之,因按火烧文书律遣戍。
’张伯端喜欢吃鱼,有一次在官府办公事,家里人将饭菜送来,同事们知道他喜欢吃鱼,就偷偷将鱼菜藏到了房梁上,张伯端误以为是婢女偷吃了鱼,回来责罚她,导致婢女自缢。
有一天,小虫子从梁上掉了下来,张伯端查找原因,原来是虫子从梁上已经腐烂的鱼菜里掉出,张伯端感慨万千,想到自己经手的法律文书满箱子,和‘窃鱼’类似的冤假错案不知道有多少,于是作了一首诗自责并看破功名,随后将文案卷宗都烧了,因此触犯了法律而被发配到岭南。
混元八景真经

混元八景真经卷之一混元真人曰:夫天地以前,混沌之初,万汇未萌,空而无洞,只是虚无.虚无之中有景气,景气极而生杳冥,杳冥极方有润湿,润显之极,始结成雾露,雾露之极,方变水,水流雾下,其水满.流水者,阴气,阴极始生阳气。
阳气渐上,炎热方结为火.火从水生,水火相交,即渐相霍.二物交泰,各生积气,积气所生,阴阳相炼,其数满足,始结为混沌。
混沌既就,方为一气,一气所萌,方为天地之母。
混沌者,从虚气而生也,方立阴阳,产五行,立四象。
混元气极,混沌始分,便生元始.元始既生,便分积清之气为天,积浊之气为地.天地既立,乃轻清上为天,重浊下为地。
其轻清虽然属阳,却内生阴气,阴气下降为地;其重浊虽然属阴,却内生阳气,阳气上腾为天。
始天降地腾,水火相交,阴阳相战.交气极足,方结就太丹,太阳是也.其阳被天地运转,至有金气,金气属阴,运转气足,始生太阴,月是也。
自后日月交泰,阴阳相炼,其数满足,渐生星辰。
自上古至今,不离天降地腾,阴阳相交,日月相合,真气生产万物。
万物之中,惟人最灵最贵.所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人并万物,须禀阴阳五行运转数足,方可成就.学道者,若不知下手于根源来处,怎得道成?人若依元本修行,一依天地阴阳、五行水火交泰运转修养,内外相应,真气满足,何愁不至神至圣,至神仙也。
神仙之道,亦有三等,每等又分三等,三三始九,故有九等神仙.且上三等神仙者,要行观天之道,则一依天地初生之行度,气候满足,方可命长也。
其功为是难,谓此道须得不犯破三奇者,可依天地行度,内外相应,大功了毕,得成上等真人之位也.如少年曾犯破三奇者,却采夺离龙元宫阳精,补之如旧,却修观天大功之道满足,方为中等真人之位。
如更不用采夺,只将见在精气神候满足,方为下三等地仙矣!以上三品九等神仙之外,且有自然金丹.金丹者,是天地所生,其金丹满世皆有,但世人不晓上天秘隐之术。
学道者万万人俱难遇此,乃是内金液大还丹也。
更有丹药之中,最为上丹也。
夫内金丹是金液还丹也,不出古文诸丹中,最为第一,遇此然后从无入有,不用人修。
养生十三则阐微,二懒心话

养生十三则阐微一曰:两手握固,闭目冥心。
人身一心耳!而其名有三:心之本位曰人心,其神脑注曰天心,其神腹注曰地心。
其用有三:天心生精,地心生气,人心生血。
欲收人心,必须握固。
握固者何?以两手大指尖各掐两手亥子纹间,而以四指包握大指成拳形是也。
盖心乃至灵之物,但一着想,即住想处。
况心具阴阳,其理奇而耦者,本位之心也。
稽其寄宫,乃在两手之心,一经掐夫亥子纹而握固之,则我之人心得住于本位矣。
心居本位,则一身之气咸自相拱护,不劳招聚而自相聚于绛阙上下四傍也。
凡夫后天之气,其质润而温,凡其聚处如云如雾然。
于本位,则其如云如雾之物,必先化而为液,下滴点心,便化为血。
其间时候,谅非顷刻而化而成,是以握固之后,便应冥心。
冥心须久,久则方妙,于是知养生家之所以必握固、必冥心也。
我言行是功,必须功夫长久些者,一以心静不易,而欲令其安然而冥则尤非易;一以心冥而安,斯为真冥,而一身之气来朝。
其朝绛阙也,谅非一朝便能化液,苟非聚之久而周,则如云如雾之效不现。
且必吾心冥而安也,则其所聚之气亦始和之极,然后得有变化之机呈焉。
此一定之理,奈何有马到成功之想乎?闻之师云,世人中宫痰饮之多一酿成痼疾者,无他,每于食后脾倦,或瞪目呆定,或闭目冥定,其在绛宫上下四傍之气亦随而拥护之,亦有如云如雾光景;但不到化液而起,或即到化液之后、彼不知内养之诀而徒知便安一层,则所滴之液,不点入心而傍落于中脘左右,则成痰,久久积多则成痰饮症。
世之修养家亦多此停饮之症者,无他,于冥心一功上不加功,略行香寸许、或半寸许即行他功,其灵液未化血而中止之故耳!我深悉此病,故每劝人于此一步功上,着实加功。
今故不惮烦而疏说如上,见者幸勿视为常谈而忽诸!噫!行得液滴化血之后,不接行调心之诀,则又将酿骇人病出矣。
其说则剖陈于后云。
二曰:舌抵上腭,一意调心。
夫人一身皆心也,虚处者心之体,实处者心之用。
此之体用,乃贴粗浅一边说,其妙义乃气血焉,以一心之所主者,故曰一身惟心云。
深入浅出话内丹——养胎及五炁朝元(一)

18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May 2021 Vol.21 No.9深入浅出话内丹—— 养胎及五炁朝元(一)在大周天过后,以任督二脉为纲领的全身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全部打通。
内气在全身巡行不息,腠理各处的浮络、孙络全数扩张,肢体末端血气充沛,畅行无阻、暖信随生,达到了周身融融,遍体阳和的状态。
打坐中但觉静水无风,秋月无云,清彻洞明,恬淡虚无。
古人在达到这种状态后,必定要进山闭关修炼了。
实际上,很多古人在大药之前就这样做了。
“择地入室……必要僻静鸡犬不闻之处……不要一个闲杂人来到,恐惊散元神……必须要一尘不染,万虑俱忘,丝毫无挂,一刀两断,永做他乡之客,终无退悔之心”。
他们要杜绝一切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内丹的世界里面,一天十二时辰,昏昏默默,绵绵不绝,如鸡抱卵,如龙养珠。
钟离权:“胎内婴儿就,勤加温养功。
时时照丹房,刻刻守黄中。
”但是作为现代人养生修炼,其实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绝大部分人都要工作,为生计奔波,没办法全心修炼,仍然有精气神的消耗,仍然需要化精来补充,从而出现功境徘徊反复,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修炼不如古人的原因。
比如在我常常在工作劳累的时候,精气神消耗太多,就容易出现退转,忙过去后加紧练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心调养,六根震动的某些现象会再次出现,在真气经过口鼻的时候,强烈的刺激使得口鼻搐歪,华池甘露如蜜,真炁在体内氤氲盘旋,出现身体涌动的现象,幻觉更是家常便饭,到最后都见怪不怪了,种种现象,不一而足。
更有时火候掌握不好,功感全无,进进退退,其中艰辛,难以尽言,这就是实修,并非书上说的一帆风顺。
纵使南宗五祖白玉蟾,亦有重整钓鱼杆,再斫秋筠节之叹,更何况我等寻常人?尽管如此,到了这个阶段,仍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避免工作的劳累,养精蓄锐,保证练功的时间,这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精气神的消耗,就像电池欠电一样,身体会产生“内气饥渴感”,提醒你该练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养功养道见天真”静心内修之道形意拳经对“静心内修”之法,有用气诀、引气法、周天法、得真法等单独论述,但极其简略。
这也是“道不轻传”神秘化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
且由于拳经传抄或理解差异,尽管同一方法,因理解不同,效果也不大一样。
仅就被引用和传播最广的“引气法”(即小周天法)来说,从文字内容到实质解释,都出现很大差异。
根据尚云祥先生口授和对个别字作过几个谱的比较,以“眼观鼻,鼻对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才是较正确的。
应该弄清它的内涵,否则影响还是很大的。
所说的“眼观鼻,鼻对脐”是在四肢放松,脊椎中正,项关节松开的情况下,头微前倾,半合睛则眼看鼻尖,鼻尖对着肚脐。
使这三点接近在一条垂直线上(闭目合睛,姿式亦同,则意为内守),这个姿势是为了便于精神内守,易通任、督两脉,返还先天胎息之状态。
但因拳谱传抄错误,有的把“眼观鼻”写成“目视鼎”;把“鼻对脐”写成“鼻观脐”或“鼻视脐”。
这就讲不通了。
所说的“处处行迟不可移”,这“迟”字有写成“持”的,实际这个“迟”,是涵有必须做到,要求“缓慢、自然、不匆忙”的意思。
所说的“彻开二六连环锁”这个“彻”字有写成“打”或“撤”的,实际只有这个“彻”才是表示“通”或“透”关窍的意思。
“二六连环锁”在“气以直养”的功道中,指的是“十二重楼”即喉管。
在周天法中这“二”指的是前任、后督两脉。
“六”指的是身后督脉的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和接督脉通任脉的三丹田(上丹田即泥丸宫,被视为藏神之所,百神之主;中丹田亦名土釜,即黄庭宫,被视而不见为藏气之所,炼气之鼎;下丹田亦名玉池,被视为藏精之所,采药之处)。
自泥丸宫下行,到下丹田,有逆呼吸基础,是较易行的。
然而督脉自尾闾上行,通三关,特别是玉枕关较难,故有运转“河车”以冲过阻碍之说。
这任、督两脉,是人身阴阳两脉的统枢,故有“任、督通,百脉皆通”之说,因之走小周天就是要彻开这两脉、六关的连环阻碍,以求百脉皆通。
所说的“点灵光吊在眉”,有人误认为是“一盏明灯吊在眉”,并说是任、督既通,百病皆消,目光炯炯有神。
这是因抄谱讹传而产生的误解。
实际绝不仅仅是目光的问题,应该说:会使自己的灵性在泥丸宫处发挥异样的光彩的作用。
因为打通任、督周天是许多内功功法的必经之路。
如“离内阴外阳,坎内阳外阴”,“取坎填离”以求“水火相济”;“性在天边晃,命在海底逛“,性命相见以求“性命双修”,等等。
无一不是气通三关,以上达于泥丸宫。
养灵性也罢,会元神也罢,以至什么“开天门”也罢,无一不是在泥丸宫处作文章。
仔细琢磨,约在一千几百年前,中国道家就似精于现代的解剖学,不仅了解到它的作用,而且在《黄庭内景经》中竟提出:“脑神经根字泥丸”,还有什么“一面之神宗泥丸”,令人惊讶的是它的揭示,正符合现代医学解剖验证的机体部位和功能。
这也给我们提供了鉴证的线索。
对人们常说的头顶的什么“昆仑”、“黄宫”、或“乾顶”是泥丸宫,看来是不够确切的,只能说是提个概念,就象说“性在天边一晃”一样,总有点隐讳,只是说说大概是在头上。
因之又产生有人把百会穴当成泥丸宫的。
我们可以理解,既叫着“宫”,就肯定有一定的范围,而一点点的穴绝不是宫,只能说是宫的窍。
实际“一点灵光吊在眉”,这个“眉”字倒有些点破玄机,但也没点明具体位置。
因而人唯有心意真国粹 千古不绝心意魂 <>们又有把“天心”、“印堂”当成泥丸宫的。
而我得师传,却指在“双林树内”。
持这一说法的虽少,却和“脑神经根字泥丸”、“一点灵光吊在眉”以及和生理解剖的验证,倒都能对上号。
从而证明大脑和大脑皮质也不是泥丸宫,因为它解决不了静修内功,所谓高级阶段所出现的不饮食、不呼吸等等特展示生理现象。
只有脑干中央部分(包括神经网状结构)由延髓而上到两个丘脑包围的第三脑室。
这一不大的区域,才是上行、下行、接收和支配五官、内脏、躯体的感觉、觉醒、呼吸、血压、体温、饮食、排泄、生长、发育以及躯体运动和自卫本能等起决定作用的。
它不上行大脑之下、中央区域。
所谓位于“中央无极上”范围又不大,因此可能就是它被命名为“泥丸宫”的由来。
它正是从两眉中间往里去,在头的中央位置上,也正是“性在天边晃”之所在。
对它的修炼能起到常人所不能起到的生理作用。
故云“一点灵光吊在眉”(实际这个“眉”字还是隐讳,而不点明),也就是说在这里会使灵性发挥异样光彩和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功道效果,益寿延年,还可以理解到许多道、佛家内功奇迹的谜底,也就是能知道它们功窍和生理的关系。
静修内功该追求什么?如果我们理智些,不迷信,都明白人类为了穷宇宙之谜,已经上月球,奔金星;为了探矿藏、寻水源,什么深山绝域、天上人间,可谓无处不被人类所征服!什么陈抟、吕洞宾这些老祖、仙人们,说他们长生不死,可是现在又在何处?不言而喻,没有什么人能超世永存的。
他们所以高人一筹的是,能够“生脱烦恼、豁达过人、大智长寿、无病以终”,这也是因内修而求得的超脱。
现在也有人修道练内功妄想得道成仙,当练练内功,身体精神好了,又有了一些幻觉反应,便飘飘然不知所以了,什么“天门开了”,想入非非;有的不懂“秘食功法”或“食气辟谷法”,竟想断绝人间饮食;不懂“胎息”进程,也想不事人间呼吸,可笑又可怜!因之,最后终不免过早的因衰极虚脱而亡。
实际有人追求这些,就算他掌握到个中窍要,不饮食、不排泄、长眠或久坐,甚至有的可不呼吸,但也不等于他长生不老,超尘生成仙。
何况这样做,不管体质消耗多小,但也不等于不消耗。
既然有损而无补,最后也不过“油耗尽而灯自灭”,闹个消极的“安乐死”,实际也不是幸福的。
我讲这些绝不是反对宗教,而是就这类实例,引为迷心者戒!我们现在该认识到,有条件的练练它,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调整,是强身、养精神的好方法。
“人生是苦海”,这话也有道理,只要活着不论躲到哪,烦恼也是避免不了的,就是君王、霸王也不会例外。
而善于修道练内功的,因为精神有寄托,练至“心无其心,身无其身”之是,亦是极大的舒适和乐趣。
也是对身体、精神最大的补益。
正因为身心舒畅,也能尽量排除烦恼,豁达处世,以致老而不衰,能有所为,行动自如,神思清晰,既不病苦,又不累人,活到人类应有的天年,这样不论对社会、对家庭,不增负担,就受尊敬,自然生活美满,身家幸福。
最后能无病而终,乐享天年。
我说这才是我们要修炼的目的。
真能如此,也就成了“陆地仙”修得其果矣。
这才是我们该追求的。
既不必要,也不应该去追求那些违背生理和社会条件的什么“奇迹”和“超尘”之举。
不知向道者们以为然否?形意拳经有云:“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这谈的是形意拳的功和道要诀。
深知内涵,功道乃明唯有心意真国粹 千古不绝心意魂 <>上述这段话,除了有点消极保守思想外,给人们启迪还是很深的。
因为它点明了形意拳所悟的功和道是什么?进而使用人们知道该去追求“还虚返先天”这个窍要;知道“养练丹田气”这个根本。
而掌握“返光天”、“见天真”这个窍要,就能返本还真,从自然中去掉拙力而求得真劲;掌握“养练丹田气”这个根本,就能气沛周身,发挥技法在体用中的妙谛。
这确实是形意拳的功与道的得真关键。
这段话还突出一个“养”字。
也就是说,“练之得法,不受干扰”,谓之“养”。
因为人们练功常受酒、色、忧、愤的干扰,或因盲目蛮练,不得方法而走弯路。
只有在锻炼历程中,注意到“养”,才能减少干扰,法出自然而求得实效。
故云:养是练功之本,功成之源。
故前辈们曾说“练艺容易养艺难”,因之再三强调“三分练,七分养”,一再强调排除干扰,“行、立、坐、卧不离功”。
这些话虽然简单,但实际做起来,确非容易。
许多前辈却因摆脱不了困窘、忧愤的干扰而遗恨终生。
现在社会、生活条件好多了,武术又为国家所提倡,又多有名家启迪,我们是该很好地利用。
这段话提到的“养功、养道”是指练形意拳必须掌握的法门和要诀,养练它内外兼修的功和道。
具体点说,“养功”就是养技术、劲路,整饬内外,以求功纯劲整,而能矫健制敌;而“养道”则指内练五行、四梢、精、气、神,而能体健气旺,神威夺人。
因之说形意拳的养功、养道是内外兼修的固灵根而动心的武中道艺。
这个“道”与“修性命、媾阴阳、养灵根而静心的修道是两码事。
特别对初学者更须明白,这两者不是必须兼备才能练好形意拳。
具体地说,也就是平素练功能够“气以直养”,法出自然,不走周天,经络也照样畅通。
不追求修道的“三会聚顶”、“五气( )朝元”,也照样可以“锁住心猿与意马”,达到“精养灵根气养神”。
形意拳既是技击实践的武艺,通过它的养功、养道的锻炼,是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至劲整气沛,内劲自生。
再能功到悟精,更会哪用哪到。
这是多少前辈实践证明了的。
所以在初练阶段,在思想上不要受丹道之学的干扰而致无所适从。
因形意之道,是务实的而非悟空的。
形意拳经中通篇累牍计的是内外兼修的武技之道。
但也单列有引气、周天等静心修道之法。
前辈们口传也有“浑元一气”、“大小周天”和“性命双修”等功法,也属道家内修之法。
但这些指的是突出为修身养性的,或是练内外兼修形意拳耐用有余力、有条件者;特别是造诣已深或功成人老,退养余年,为了内外交融、动静一体,耄耋不衰,益寿延年者;尤其是对练桩功,求静中之动和在找劲中求动中之静不足者,为了加深理解和运用“静为本体”以悟灵性,“动为作用”能感而通,再做做静心内养道功,是会有助于攀登技术高峰的。
但这绝不是说必须先搞好它能练好形意拳,也不是必须先搞好内功,才能找到真劲。
形意之艺非易,道也非空形意拳既是内外兼修的道艺,故拳经所指的“养道”之道,与超世出尘修道之道不同。
形意之道,道非空;形意之艺,艺也非易!何以见得?仅就形意拳艺的技法来说,拿最根本的起落、钻翻、三节、六合来讲,真弄明白也不容易。
如果再进一步追求“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俱要全,气伏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就更不容易。
只讲手打三分已够难,再讲脚打七分尤其难,再要动五行、惊四梢、气伏心动、硬打硬进就更难。
按尚先生说,“硬打硬进”可不是愣打猛撞;而是动也打、静也打,不借惯力,不借他力,想打就能放,才算是硬打硬进。
按这样说法岂不更难?另外 从“硬打硬进”的实质来讲,它绝不仅仅是刚劲的技法要领,而却是贯串形意拳三乘功夫的基本功技击之道。
所以说唯有心意真国粹 千古不绝心意魂 <>要想把这些外动、内涵的精华,都能练熟悟精,已不得不倾尽心力,磨砺一生。
仅就找劲来说,还不是什么特高神妙的东西,可是尽管你千锤百炼地苦练,尚难求得“一锤定音”之效,哪还顾得什么周天与经络?如果把形意拳之道和丹道之术揉合到一起,确会影响后学们的思想和技术进程,实不可取。
当然也该明确,形意之气虽非易,但也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
形意名家、高手代代辈出,正是反映它技术易精的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