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Ⅱ】(24)- 胶体

合集下载

胶体化学物理化学

胶体化学物理化学
概论
胶 体是一种分散系统
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 所 构成的系统;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2019/5/28
0
粗分散系统 ( d > 10-6m )


胶体系统( 10-9~10-6m)


真溶液(d < 10-9m )
2019/5/28
(氢原子半径 0.05 nm)
1-9m ~1-6m
分散法 大小 > 1-6m
更换溶剂法
化学反应法 电弧法
研磨法
物理凝聚法
超声分散法
凝聚法: (1) 物理凝聚法: a.蒸气凝聚法;例:固态苯与钠,在真空下气化, 到冷 却的器壁上冷凝。 b.过饱和法: 改变溶剂法;例:硫的酒精溶液倒入水中, 形成硫在水中的溶胶
松香乙醇溶液+ 水 松香水溶胶
2019/5/28
9
§2 胶体系统的性质
一. 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 、Tyndall(丁铎尔)效应
1869年 Tyndall发现胶体系统有光散射现象
丁铎尔效应:在暗室里,将一束聚集的光投射到胶体系统 上,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可观察到一个发亮的光柱, 其中并有微粒闪烁。
2019/5/28
10
及面积大小As成正比,其比例系数D 称为扩散系数,负号是因为扩散 方向与浓梯方向相反
D 扩散系数 单位浓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 的物质的量。单位:m2 s --1
2019/5/28
19
D 可用来衡量扩散速率。 下表给出不同半径金溶胶的扩散系数。
表 : 18 oC 时金溶胶的扩散系数
丁铎尔效应可用来区分

胶体的性质

胶体的性质

胶体的性质介绍胶体的性质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系统,具有非常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

在化学中,胶体是指一种由微粒(粒径在1-1000纳米之间)悬浮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这种混合物中的微粒被称为胶体粒子,其大小介于分子和颗粒之间。

胶体是许多自然和人工生产的物质的基础。

1. 稳定性胶体能够保持稳定并且不会沉淀下来,这是其最重要的性质之一。

这种稳定性是由胶体粒子和分散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这些相互作用包括静电斥力、范德华力和表面张力。

斥力和张力促使胶体粒子分散在介质中,而范德华力则影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 视觉透明度大多数胶体是透明的,这意味着它们不会散射光线并且具有高度的视觉透明度。

这是由于胶体粒子的尺寸通常比波长小,因此它们不会散射光线。

这种透明度使胶体作为某些光学应用程序的理想选择。

3. 凝胶形态凝胶是一种特殊的胶体,它具有固体的特性,但可以保持流动性。

凝胶的形成是由于胶体粒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力将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凝胶通常是具有高度吸水性的生物材料,如明胶和琼脂。

4. 溶胶形态溶胶是一种均匀混合物,其中母体物质和溶解物粒子是完全混合的。

这种混合物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中的一种,通常具有均匀的性质,如温度和浓度。

与凝胶不同,溶胶不具有流动性,而且不会形成凝胶。

5. 色散性胶体是色散性的,这意味着它们对光线的波长和色彩非常敏感。

胶体粒子的大小和分散情况直接影响它们对光线的散射和吸收。

由于这种色散性质,胶体在生物组织中被广泛用于光学应用程序。

6. 光学性质胶体是一种光学性质非常优异的物质,它们可以通过光线的穿透、反射和散射来表现。

由于胶体粒子的大小和分散情况的影响,胶体具有光学性质优异的功能。

这些功能包括天然发光、光学稳定性和反射率,因此胶体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光学技术和光电子学领域。

7. 磁性、电性和热学性质胶体的磁性、电性和热学性质表现出了其独特的性质。

例如,胶体粒子可以通过磁性相互作用来进行制导和定位;另一方面,由于胶体的非常细小的尺寸,所以它们能够更快地传播热量,因此使得胶体适合于热学应用程序。

胶体化学 (2)

胶体化学 (2)

第十章胶体化学10.0 绪言1.胶体的定义什么是胶体?1861年英国科学家Graham(格雷厄姆)系统地研究过许多物质的扩散速度,首先提出了胶体和晶体的概念,他认为:晶体(如:蔗糖、无机盐等)在水中扩散快;能透过羊皮纸(一种好的半透膜);当溶剂蒸发后成晶体析出。

而胶体(如:蛋白质、明胶等)在水中扩散慢,不能透过半透膜,当溶剂蒸发后成粘稠的胶状物质。

由此他把胶体认作是某一类物质固有的特性。

1905年俄国科学家Beümapн(法依曼)用近200多种物质做实验发现:任何晶体物质在适当条件下(如:降低溶解度,选用适当的溶剂等)也能制成胶体。

1903年,Zsigmondy(齐格蒙第)和Siedentopf(西登托夫)发明了显微镜,第一次成功地观察到胶体中粒子的运动,证明了溶胶的超微不均匀性。

实质上,胶体是物质以一定分散程度存在的一种状态,或者说,胶体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微多相分散系统。

研究胶体和粗分散系统的生成、应用、破坏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科学称为胶体化学。

2. 分散系统的分类及主要特征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大小不等的粒子形态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

其中的粒子包括:固体微粒、微小液滴、微小气泡、分子、原子、离子等。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分散相所处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分散系统包罗万象,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需将分散系统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1)按分散介质和分散相的聚集状态分类:见教材P301表(1)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近几十年来,它已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憎液溶胶系统的主要特征憎液溶胶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高度分散(粒子比较小)、多相(粒子比分子大)、热力学不稳定(微多相的G表高)。

由于胶体的这些特殊性质便造成了胶体分散系统在光学、电学、动力学等方面不同于其它分散系统的特殊性质及现象。

在后面几节里一一加以讨论。

4.胶体化研究的意义胶体化学与许多科学研究领域、国民经济的各部分以及日常生活都有密切的联系。

物理化学中的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中的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中的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物理化学是一门探讨物质性质变化及相关规律的学科。

与之相关的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则是物理化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分支。

本文将从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它们的基本概念、相关应用和研究意义。

一、表面现象观察一个物体,我们会发现它的表面是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分。

因此,表面现象是物质研究中一种极其普遍和重要的现象。

表面现象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介质相接触时,有特殊性质的现象出现。

在物理化学中,表面现象主要包括表面张力、毛细现象和润湿现象。

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处由于分子间作用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

表面张力较大的液体在容器中形成凸面或水滴状,这种现象称为毛细现象。

液体与固体相接触时,液体能否在固体表面上均匀分布并附着称为润湿现象。

表面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

例如,水平稳定的大船只是因为水面的表面张力;高楼大厦的毛细管水系统则利用了毛细现象;润滑油、乳液、涂料等都运用了润湿性质。

二、胶体化学胶体化学是涉及无色透明的小粒子(胶体)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胶体是介于小分子和宏观物体之间的一种存在形式,其中粒子的平均大小在1至1000纳米之间。

胶体物理包括多种胶体类型,例如溶胶、凝胶和气溶胶等。

胶体学科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制备胶体,以及在胶体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殊性质。

胶体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法、凝胶法和胶体化合物分解法等。

在胶体中存在的各种特殊现象包括布朗运动、泡沫现象和重力分选等。

胶体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涂料、油墨、胶水、陶瓷、橡胶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另外,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些基础物质,例如蛋白质、肌肉等,都是以胶体形式存在的。

三、物理化学中的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的关联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液态物质中,固液接触面所呈现的动态变化与胶体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关。

例如,胶体粒子表面的物理化学特征决定了胶体粒子的成长和聚集行为。

此外,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之间也有着一些实际应用。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第十二章 一门古老 而又年轻的科学。
有史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制造陶器;汉 朝已能利用纤维造纸;后汉时又发明了墨; 其他像做豆腐、面食以及药物的制剂等等在 我国都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成品及其制作过 程都与胶体化学密切相关。
1809年,俄国化学家Scheele发现了土粒 的电泳现象;
1871年 Rayleigh 对非导电的、球形粒子的 稀溶胶系统,导出了单位体积溶胶的散射强度:
I=9π 2V 2C 24l 2

n2 n02 n2 2n02
2
1

cos2

I0
I :散射光强 ;
I0 : 入射光强;
V :一个粒子的体积; C :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
3)缔合胶体— 分散相为表面活性剂缔合形成的 胶束,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有很好的亲和性, 也是均相热力学稳定系统。
表 12.0.2 分散系统按聚集状态分类
分散介质 气 液

分散相
液 固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名称 气溶胶
泡沫 乳状液 溶胶或悬浮液
固溶胶
实例
云、雾、喷雾 烟、粉尘
肥皂泡沫 牛奶、含水原油 金溶胶、油墨、泥浆
1829年英国植物学家Brown观察到花粉的 布朗运动。次后,许多人相继制备了各种溶 胶,并研究了它们的性质。
胶体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的历史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1861年开始的,创始人 是英国科学家Thomas Graham,他系统研究 过许多物质的扩散速度,并首先提出晶体和 胶体(colloid)的概念,制定了许多名词用 来形容他所发现的事实。
泡沫塑料 珍珠、蛋白石 有色玻璃、某些合金
憎液溶胶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有相界面 液溶胶

胶体的性质(2)

胶体的性质(2)

② 影响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因素: (a) 主要取决于与胶粒所带电荷相反的离子(反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即价数)。反离子的 价数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Schulze-Hardy rule 电解质的聚沉值与胶粒的异电性离子的 价数的6次方成反比
c :c
(1) j
( 2) j
:c
( 3) j
1 )6 : ( 1 )6 : ( 1 )6 =( 1 2 3
(2) 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 当两种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所带电量相等时, 相互混合也会发生聚沉。 (3) 高分子化合物的作用 在溶胶中加入少量高分 子化合物可使溶胶聚沉, 称为敏化作用 敏化作用(絮凝作用)。 敏化作用 在溶胶中加入足够多 的高分子化合物,则会阻 止溶胶的聚沉,称为空间 空间 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
(2) 双电层的排斥能 对球形粒子
Vr =
64 π n 0 kT γ
κ
2 0
2
⋅ exp( − κ H )
γ0 =
e e
ze ψ 0 ze ψ 0
2 kT 2 kT
−1 +1
n0 : 单位体积粒子数 ε: 介电常数 ψ0:粒子表面电势 κ: 离子氛半径的倒数 r : 粒子半径 H : 离子之间的最近距离
SnO2
加K2Sn(OH)2
2、凝聚法 、 (1) 化学凝聚法 FeCl3 + H2O
煮沸
Fe(OH)3(溶胶)+ 3HCl As2S3(溶胶)+ 3H2O +
As2O3 + 3H2S
加热
2HAuCl4(稀溶液) + 3HCHO(少量)+ 11KOH 2Au(溶胶)+ 3HCOOK +8KCl + 8H2O

第11章_胶体化学资料

第11章_胶体化学资料

B.气-液溶胶 如雾,云
3 溶胶系统的特点
(1)高度分散性 粒子的大小在10-9~10-7 m之间,扩散较慢,不能 透过半透膜,有较强的动力稳定性 和乳光现象。 (2)多相不均匀性 具有纳米级的粒子是由许多离子或分子聚结而成, 结构复杂,而且粒子大小不一,与介质之间有明显的 相界面。 (3)热力学不稳定性 胶体系统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必然是热力 学不稳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使系 统具有一系列的独特现象,如光学性质、动力学性质、 电学性质等等。
根据制备对象和对分散程度的要求,通常可采用 机械分散、电分散、超声波分散和胶溶等分散方法。 分散法特点: 采用分散法制备胶体时,分散过程所消耗的机
械功远大于系统的表面吉布斯函数变,大部分能量
以热的形式传给环境;随着分散时间延长,颗粒变
小,表面积增大,颗粒团聚的趋势增强,需要添加
合适的分散剂(稳定剂、助磨剂),以降低粒子表 面能。
2018/12/21
(1) 分散法
机械分散:采用粉碎设备将大块物质粉碎成要 求的尺寸。该方法适用于脆性易碎的物质。常用的
粉碎设备有气流磨、各种磨、胶体磨等。 电分散法:主要用于制备金属水溶胶。该法将 欲分散的金属作为电极,浸入水中,然后通入直流
电,在两电极间产生电弧,利用电弧的高温使电极
2018/12/21
§11.1 胶体及其基本特性
1 分散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2 胶体系统的分类
3 溶胶系统的特点
2018/12/21
1 分散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1) 分散系统、分散相与分散介质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 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 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 在分散系统中,被分 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 (dispersed phase),呈连 续分布的物质称为分散介 质(dispersing medium)。

物理化学(第九章)胶体

物理化学(第九章)胶体
离子、分子 凝 聚 (新相生成) 1~100nm 粗粒子 分 散 (比表面增加)
• 分散法
– 使固体粒子变小
原级粒子
聚集
次级粒子
• 凝聚法
– 使分子或离子聚结成胶粒
多级分散体系
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 必须有稳定剂的存在才能使溶胶体系稳定
Page 9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9-3 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
蓬莱仙境——海市蜃楼
Page 2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9-4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一、Brown运动
Brown运动是分散介质的分子由于热运动不断地由各个方向 同时冲击胶粒时,其合力未被相互抵消所引起的结果,因此在 不同时间,指向不同的方向,形成曲折运动。 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胶体粒子的热运动。
Page 12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9-2 胶体系统的制备
水 搅拌机 半 透 膜
水 搅拌器 水
水 溶 胶
+
-
水 水
溶胶 半透膜
水 水
连续渗析装置
电渗析装置
Page 13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ajans Rule 具有与胶粒化学组成相同的离子优先被吸附。 例: AgNO3 + KI →AgI + KNO3 若 AgNO3过量,则AgI胶粒吸附Ag+ 而带正电 若 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I- 而带负电。
(2) 电离
SiO2 溶胶表面水解 SiO2 + H2O → H2SiO3
若溶液显酸性 H2SiO3 → HSiO2+ + OHOH-进入溶液,而使胶粒带正电 若溶液显碱性 H2SiO3 → HSiO3+ + H+ H+进入溶液,而使胶粒带负电
2
2
)
c: 蛋白质浓度 g ml-1 M: 蛋白质分子量 y: 膜内Na+的浓度
12.3 胶体的电学性质 Electric properties of colloid 1. 电动现象 (1) 电泳(electrophoresis)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 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定向移 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 (-)
溶胶中的粒子在高度h 处的重力势能

4 3
r ( 粒子 - 介质 ) gh
3
r:粒子半径 ρ粒子,ρ介质:分别为粒子和介质 的密度 Boltzmann 分布定律:
N1 N2 exp( exp(
1 2
kT kT
h1
) )
h2
溶胶粒子随高度的分布公式
N2 N1 4 3 exp r ( 粒子 - 介质 ) gL ( h 2 h1 ) / RT 3
(2) 电渗(electro-osmosis)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分散介质的定向移动现 象称为电渗。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相 对移动现象统称为电动 现象。
(+)
(-)
粘土
2. 胶粒的带电特征
(1) 吸附 由于胶粒颗粒度小,具有巨大的表面能,因此 有吸附分散介质中的离子,以降低其表面能的趋 势。
NaCl 外 NaCl 内
为了保持电中性
1
zc 1 c2
Na Na


Cl

Cl


zc 1

Na


Na




(1
zc 1 [ Na ]内

1
)
2
( c内 c 外 ) RT

c
RT (
1 M

1000 z c 4 yM
Cj(i) : i 价电解质的聚沉 值
(b) 价数相同的反离子的水合半径越小,聚沉 能力越强。 例如,对一价阳离子,按聚沉能力排列: H+ > Cs+ > Rb+ > NH4+ > K+ > Na+ > Li+ 对一价阴离子: F- > Cl- > Br- > NO3- > I-
(c) 与胶粒电性相同的离子,一般说来,价数 越高,水合半径越小,聚沉能力越弱。
分散系统的分类: 分 散 系 统
均相分散系统 (溶液、气体混合物)
粗分散系统(d >10-7m) 多相分散系统 胶体( 10-7m > d > 10-9 m)
胶体
溶胶(sol) (憎液溶胶) 大分子溶液(亲液溶胶)
憎液溶胶的基本特征:
高度的分散性, 多相性, 热力学不稳定性 12.2 溶胶的动力性质 Dynamic properties of sol 1. 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 ,1827) v 胶体粒子由于分散介 质分子的撞击而引起的不 规则运动。
3. 胶粒的双电层结构
Helmholtz 平板电容器理论 _ + _ + _ + _ + _ + _ + φ
Gouy-Chapman 扩散双电层模型
+ + + + + + + + + _ _ _ _
φ ζ电势
_
_ _ _ _
_
紧密层
扩散层
Stern扩散双电层模型
紧密层(Stern层) + + + + + + + + + + + - - - - - -
2. 溶胶的聚沉 (1)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在溶胶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以使胶粒吸 附的离子增加,ζ电势提高,增加溶胶的稳定 性,称为稳定剂。 但当电解质的浓度足够大,部分反粒子进 入紧密层,而使ζ电势降低,扩散层变薄,胶 粒之间静电斥力减小而导致聚沉,则称为聚沉 剂。
① 聚称值和聚沉率
聚沉速率
c1 30
a
内 NaCl 内
P- (c1) Cl- (c2) Na+ (zc1) Na+ (c2)
a
外 NaCl 外
a Na a Na
x

a Cl a Cl

P- (c1) Na+ (zc1+x) Cl- (x) 内
Cl- (c2-x) Na+ (c2-x) 外
c2
2
(膜)
zc 1 2 c 2
dm dt
DA
dc dx
dm/dt : 扩散速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截面的胶 粒的质量) D: 扩散系数(单位浓度梯度下在单位时间 内通过单位面积截面的胶粒的质量) A: 胶粒扩散通过截面的面积 dc/dx : 在 x 方向上的浓度梯度
Fick’s Second law
dc dt

d dx
(D
②大分子溶液的渗透压

c RT ( 1 M B 2c B3c )
2
Virial 方程 B2、 B3 virial 系数。 c:kg/m3
c 0
l im

c

RT M
π/c 对c作图,由截距可得分子量M (或数均分子量)
③ 聚电解质的渗透压-Donnan 平衡 天然的生物聚合体大多是聚电解质 PXz → P z+ +zX渗透平衡时
③ φ只取决于被吸附的离子和溶胶中的反号 离子的活度,而ζ电势的值还与溶胶中外加 电解质有关。 当溶胶中有外加电解质存在时,可使紧密 层中反粒子浓度增加,扩散层变薄, ζ电 势的绝对值减小,甚至变为零或相反的值。
④ 胶粒的电泳速率与ζ电势的关系:
r
E
4
ε:分散介质的介电常数 η:分散介质的粘度 E : 外加电场强度
Tyndall Effect
当一束可见光射入分散体系时,若分散相 粒子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反射;若分散 相粒子的直径小于光的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 (散射光又称为乳光)。 可见光波长: Rayleigh 光散射定律 400nm < λ< 700nm
Tyndall 效应是溶胶粒子对光的散射的结果
(2) 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 当两种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所带电量相等时, 相互混合也会发生聚沉。 (3) 高分子化合物的作用 在溶胶中加入少量高分 子化合物可使溶胶聚沉, 称为敏化作用(絮凝作用)。
在溶胶中加入足够多 的高分子化合物,则会阻 止溶胶的聚沉,称为空间 保护作用。
3. 胶体的聚沉理论-DLVO理论 (Deijaguin-Landau-Verwey-Ovenbeek) (1) 质点间的范德华吸引能 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可看作是分子作用的加和 若两个球形粒子体积相等
c2 0
电解质浓度 c ζ电势/mV
聚沉值:使溶胶以明显速率聚沉所需的电解质 的最小浓度。 聚沉率:聚沉值的倒数。 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小,聚沉率越大,则聚沉能力越强
不同电解质的聚沉值(mmol/dm3) 正溶胶(Al2O3) 负溶胶(As2S3) LiCl NaCl KCl 1/2 K2SO4 HCl CaCl2 BaCl2 MgSO4 1/2Al3(SO4)3 AlCl3 58.4 51 50 65 31 0.65 0.69 0.80 0.096 0.093 NaCl KCl KNO3 K2SO4 K2Cr2O7 K2C2O4 K3[Fe(CN)6] 43.5 46 60 0.30 0.63 0.69 0.08
在粗分散系统中,当扩散力不足以抗衡重力时, 粒子将发生沉降。当沉降速率达一定值时,重 力与阻力相等,此时沉降速率为:
v 2r
2
9
( 粒子 - 介质 ) g
应用:① 落球式粘度计
② 沉降分析
w
t
扭力天平
4.渗透压
① 一般溶胶的渗透压

n V
RT
n: 溶胶中所含胶粒的摩尔数。 V: 溶胶的体积
Einstein 方程(球形粒子运动公式)
x (
RT
t
1
L 3 r
)
2
X : 时间t 内粒子沿 x 方向移动的平均距离 r : 粒子的半径 η: 分散介质的粘度 L: Avogadro常数
2 . 扩散(Diffusion ) 由于布朗运动的存在,当溶胶中的胶粒存 在浓度梯度时,就会发生扩散. Fick’s first law
4. 溶胶的胶团结构 K+ AgNO3 + KI →AgI + KNO3 KI过量
K+
(AgI)m
胶团
胶粒
胶核
[(AgI)m nI-,(n-x)K+]x- xK+
紧密层 扩散层
胶粒 = 胶核 +被吸附离子 + 紧密层反离子 胶团 = 胶粒 + 扩散层反离子 12.4 溶胶的光学性质 Optical property of sol
滑移界面(Stern面)
- -

φ
ζ

- -
反号离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