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_4-CO_2二元系中二氧化碳的结霜温度预测

合集下载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化学)附答案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化学)附答案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化学试题2021.11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并在答题纸规定位置贴条形码。

2.本试卷满分100分,分为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 卷为第1页至第6页,第II 卷为第6页至第10页。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mm 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A1-27 K-39 Fe-56第I 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环境等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明矾净水是因为Al 3+的水解与天然水中3HCO -的水解相互促进生成了Al(OH)3胶体B .天然水煮沸时碳酸镁电离出的23CO -水解产生的OH -浓度增大,产生了()2Mg OH 沉淀 C .珊瑚虫可以从海水中获取Ca 2+和3HCO -经反应形成珊瑚D .泡沫灭火器中硫酸铝溶液放到玻璃容器中,碳酸钠溶液放到铁桶中2.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

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数为①氟化氢、氢氧化铝和水都是弱电解质②HC1O 、浓硫酸、HNO 3都是强氧化性酸③H 2SiO 3、Cu(OH)2、胆矾都是电解质④NaF 、MgC12、Na 2O 2均由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而成,都是离子化合物 ⑤福尔马林、漂白粉、水银都是混合物⑥正交硫、单斜硫都是硫的同分异构体A .3项B .4项C .5项D .6项 3.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47.4g KAl(SO 4)2·12H 2O 水解形成的Al(OH)3胶体粒子数小于0.1N AB .5.6g Fe 与1L0.2mol ·L -1 HNO 3溶液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C .1 mol SiHCl 3水解生成H 2和H 2SiO 3,转移电子数为N AD .25℃时,1 L pH=2的氯水中含有的H +的数目为0.01N A4.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澄清透明的溶液中:Cu 2+、Mg 2+、24SO -、C1-B .通入大量CO 2的溶液中:K +、NH 4+、23SiO -、24SO -C .c(Fe 2+)=0.5 mol ·L -1的溶液中:Al 3+、Na +、ClO -、24SO -D .()13110W K c H -+=⨯mol ·L -1的溶液中:Na +、K +、NO 3-、[Al(OH)4]- 5.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仪器使用错误的是A .滴定实验取20.00mL 稀硫酸待测液时,眼睛注视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与刻度B .容量瓶、滴定管、分液漏斗使用前均需查漏C .用10mL 量筒量取2.5mL 浓硫酸用于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D .用干燥的pH 试纸测得某NaC1O 溶液的pH 约为9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且能用来解释相应实验现象的是7.人体内的血红蛋白(Hb)可与O 2结合,更易与CO 结合使人体中毒,涉及原理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12H H ∆∆的数值范围是>1 B .反应①、②在一定温度下均可能自发进行C .刚从平原到高原时,人体血液中c(HbO 2)将降低,使人体因缺氧而不适D .将CO 中毒的人转至高压氧仓中治疗,反应③平衡逆向移动而缓解症状8.某科研团队利用连续闭合的电化学—化学反应循环实现氮还原的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Fe-TiO2作为氮还原的催化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氢离子由A电极经过质子交换膜移向B电极B.电解液中POM2转化为POM1的过程为还原反应C.A电极的电势高于B电极D.该电池生成3mol氧气时可还原标准状况下的氮气44.8L9.重质二氧化锰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类化学电源中。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工程热力学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一、实验目的1、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增加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掌握CO2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4、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1、测定CO2的p-v-t关系。

在p-v坐标系中绘出低于临界温度(t=20℃)、临界温度(t=31.1℃)和高于临界温度(t=50℃)的三条等温曲线,并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相比较,并分析其差异原因。

2、测定CO2在低于临界温度(t=20℃、27℃)时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与图四中的t s-p s曲线比较。

3、观测临界状态(1)临界状态附近气液两相模糊的现象。

(2)气液整体相变现象。

(3)测定CO2的p c、v c、t c等临界参数,并将实验所得的v c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德瓦尔方程的理论值相比教,简述其差异原因。

三、实验设备及原理整个实验装置由压力台、恒温器和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等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图一试验台系统图图二试验台本体试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

其中1—高压容器;2—玻璃杯;3—压力机;4—水银;5—密封填料;6—填料压盖;7—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杯;9—CO2空间;10—温度计。

、对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p、v、t之间有:F(p,v,t)=0或t=f(p,v) (1)本实验就是根据式(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O2的p-v-t关系,从而找出CO2的p-v-t关系。

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由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了CO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CO2被压缩,其压力和容器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

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由装在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如要提高精度,可由加在活塞转盘上的平衡砝码读出,并考虑水银柱高度的修正)。

实验研究-CO_2_R290应用于复叠制冷低温环路浓度配比实验研究.kdh

实验研究-CO_2_R290应用于复叠制冷低温环路浓度配比实验研究.kdh

文章编号:0253-4339(2010)01-0035-04DOI编码:10.3969/j.issn. 0253-4339. 2010. 01. 035CO2/R290应用于复叠制冷低温环路浓度配比实验研究牛宝联1张于峰2(1 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南京 210042;2 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天津 300072)摘要在复叠制冷实验台上对由CO2/R290组成的不同配比的二元混合制冷剂进行了低温循环性能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O2含量增大,二元混合物的压比减小,制冷量增大,耗功减少,COP增加,制冷速率增大。

但随着CO2含量增大,二元混合物的排气温度也升高,当CO2在混合物中的组分达到71%时,蒸发温度为-61℃时,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接近115℃。

因此,混合物中CO2含量不宜超过71%。

混合物中R290降低了CO2凝固点温度,同时也降低了CO2较高的冷凝压力,对扩展CO2在低温区域的应用很有益处。

关键词热工学;复叠制冷;混合制冷剂;低温;浓度配比中图分类号:TB61+5; TB61+2 文献标识码:AExperiment on Concentration Ratio of CO2/R2 0 in Low-temperatureCircuit of Cascade RefrigerationNiu Baolian1 Zhang Yufeng2(1 School of Power Engineering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210042; 2 School of Environm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Abstract The experiment on concentration ratio of CO2/R290 in the low-temperature circuit of a cascade refrigeration system was conducted in our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frigeration capacity, the COP, and the refrigeration rate increased while the pressure ratio and the power inpu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CO2 concentration ratio. However, the increase in the CO2 concentration ratio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in the discharge temperature, and the discharge temperature of the compressor was up to 115℃ when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of CO2 was 71% and the evaporating temperature was -61℃.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of CO2 should not exceed 71%. In addition, R290 in the mixture could reduce the freezing point and the condensing pressure of CO2.Keywords Pyrology; Cascade refrigeration; Mixture refrigerant; Low temperature; Concentration ratioCO2是较早使用的低温制冷剂,且一直在船舶制冷系统中使用。

一种CO2热泵除霜方法的实现

一种CO2热泵除霜方法的实现
空气 源 CO2热 泵运行 时高压 端一 般工作 在超 零 界 (>7.36MPa)状 态 ,其 高 压端 压 力 比一 般 的热 泵要 高 出很多 ,若采 用逆循 环 除霜 ,高低压 对接 过 程 中会 对 系统 各部件 产 生 比较 严重 的冲击 ,从 而影 响系 统 的可靠性 。且 CO2热 泵运行 过程 中高压 端压 力 、温度 比一般热 泵要 高 出很多 ,其 自身蓄积 的能 量加 上 除霜过 程 中压缩机 产 生的能量 足够 除霜 的使 用 。因此 ,在设 计 中采 用热气 旁通 的方 式进行 除霜 , 即在 CO2热泵 压缩机 排气端 与蒸 发器之 间安装 旁通 管 路 ,在 除霜 时打开 旁通管 路将 CO2热泵高 压端 高 温 、高 压气 体直接 送入 蒸发器 以达到 除霜 的 目的。
第 30卷第 1期
杨军 红:一种 CO2热泵 除霜方法 的实现
2 除霜 方法选择
热 泵除霜 的实质是 能量传 递 的过程 ,即将获取 的 能量传 递至蒸 发器表面 结霜 层 ,从而达 到融化蒸 发器 表 面霜层 的 目的 。而从 能量的转换 与传 递角度来看 , 除霜的关键 在于除霜过 程 中能量 的获取与分配 。
相 变蓄 能除霜 :相变 蓄能 除霜 是通 过在热 泵 系 统 中增 加相变 蓄 能装置 ,热泵 运行 时相 变蓄 能装 置 进行蓄能,热泵除霜 时相变蓄能装置为蒸发器提供 能量化 霜 。
作者 (通讯作者)简介:杨军 红 (1984.11一),男,工学硕士,工程师 ,E-mail.a303537285@163.com 收稿 日期:2015.03.04
and SO on,often formation frost layer in the evaporator surface,t hereby reducing t he ef i ciency oft he hea t pump,and even affect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he at pum p units,th is paper will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 he CO2 hea t pump,design a C02 h e a t pu m p intelligent defrosting method,is used to solve the CO2 air source heat pu m p def rost problem under the low temperature,high humidity environm ent.

高含CO2气藏结垢机理研究及结垢趋势预测

高含CO2气藏结垢机理研究及结垢趋势预测

高含CO2气藏结垢机理研究及结垢趋势预测高含CO2气藏是一种常见的天然气储藏类型,其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是目前正在积极研究与开发的热门领域。

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储层特征,高含CO2气藏经常会面临结垢问题,给储层开发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就高含CO2气藏结垢机理研究及结垢趋势预测进行探讨。

首先,高含CO2气藏结垢机理的研究需要对CO2水合物的形成过程有深入的了解。

CO2水合物是由CO2分子和水分子组成的晶体化合物,是CO2在水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

在高含CO2气藏中,水和CO2的存在使得CO2水合物的生成成为了最可能的结垢形式之一。

研究表明,CO2水合物的生成与压力、温度、盐度以及CO2浓度等参数相关,但其生成机制仍有待深入探究。

其次,结垢趋势预测是高含CO2气藏开发与生产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过对水合物形成条件的研究及数值模拟,可以为预测高含CO2气藏结垢提供科学依据。

在预测中,需要综合考虑储层流体的化学性质及物理特征,探索影响水合物形成的各种机制,同时建立相应的结垢模型。

结垢预测的结果可以为开发人员提供实时的反馈信息,帮助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结垢的影响。

最后,对高含CO2气藏结垢进行有效的治理是其中关键环节。

在治理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调节溶解度、改善储层流动性、控制温度和压力等措施。

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降低产品对储层的损害,以达到局部治理和整体治理的目的。

结垢治理需要结合储层特性和结垢特征,采取恰当的措施,并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

综上所述,高含CO2气藏结垢机理研究及结垢趋势预测需要综合考虑CO2水合物形成机制及相应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方法,为治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我们相信一定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案解决高含CO2气藏结垢问题,促进天然气资源的更好发挥和利用。

高含CO2气藏的结垢问题可归结为储层中CO2水合物的生成和沉积。

而CO2水合物的生成和沉积与储层温度、压力、盐度及CO2浓度等地质特征和化学特性密切相关。

2024-2025学年云南省三校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联考卷(二)化学及答案

2024-2025学年云南省三校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联考卷(二)化学及答案

2025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化学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Zn—65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2CO 不支持燃烧,可用作镁着火时的灭火剂 B .2SO 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 C .2SiO 硬度大,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D .23Al O 熔点高,可用来制造耐火材料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现象 B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缭乱走空园”,“柳絮”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C .成语“刀耕火耨”蕴含的化学原理是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还可降低土壤碱性D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酸盐,该句诗表明玉的硬度很大 3.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A N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22.24LSO 与21.12LO 充分反应,生成的3SO 分子数目为A 0.1NB .标准状况下,411.2LCH 与211.2LCl 反应生成3CH Cl 的数目为A 0.5NC .1mol 金刚石晶体中含有C C −键的数目为A 2ND .等物质的量的2CO 和2N 中含有π键的数目均为A 2N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甲装置: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到140℃制取乙烯B .乙装置:验证乙醇的结构简式是33CH OCH 还是32CH CH OHC .丙装置: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D .丁装置:制备干燥的氢气5.下列方程式与所给事实相符的是( ) A .加热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生成黑色固体:232Fe 3SFe S ∆+B .稀硫酸与氢氧化钡的反应:22442Ba OH SO H BaSO H O +−−++++=↓+ C .白醋可除去水壶中的水垢:2333222CH COOH CaCO Ca 2CH COO CO H O +−+=++↑+ D .苯酚浊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后变澄清:6.有机物Q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合成中间体,下列有关有机物Q 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式为15223C H OB .一定存在能使3FeCl 显色的同分异构体C .可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还原反应D .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7.X Y Z W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p q r s 、、、是上述四种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其中r 是一种中学常见的两性氧化物,s 是一种强酸,r 与s 的水溶液反应生成p 与q 。

二氧化碳性质

二氧化碳性质

二氧化碳性质CO2气化潜热10℃时的汽化热大约为200kJ/kg左右,20℃时的汽化热大约为150kJ/kg左右(蒸发压力56.541大气压),30℃时的汽化热大约为60kJ/kg左右,固态二氧化碳的气化热很大,在-60℃时为364.5J/g,二氧化碳比热容840J/KG.℃,水比热容4200J/KG.℃(25℃)-55→5.4672→347.899kJ/kg汽化热-50→6.7342→339.737-45→8.2096→331.26-40→9.9136→322.42-35→11.867→313.18-30→14.091→303.48-25→16.607→293.27-20→19.439→282.44-15→22.608→270.93-10→26.14→258.62-5→30.06→245.330→34.396→230.89kJ/kg水,50℃,100℃,150℃;汽化热大约为200,400,600kJ/kg二氧化碳固体密度为1.977g/mL??,熔点-56.6℃(226.89千帕——5.2大气压),沸点-78.5℃(升华)。

临界温度31.1℃。

常温下7092.75千帕(70大气压)液化成无色液体。

液体二氧化碳密度1.1克/厘米3。

液体二氧化碳蒸发时或在加压冷却时可凝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是一种低温致冷剂,干冰密度为1.56克/厘米3。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20℃时每100体积水可溶88体积二氧化碳,一部分跟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在三相点(T)上,固、液、气三相共存的温度T(tr)为-56.4℃(217K),压力P(tr)为5.2×105Pa。

CO2的蒸气压线终止于临界点C(Tc=31.3℃,Pc=73.8×105Pa,ρc=0.47g/cm3)。

超过临界点以上,液气两相的界面消失,成为超临界流体(SF)[2]。

SF的扩散系数(~10-4cm2/s)比一般液体的扩散系数(~10-5cm2/s)高一个数量级,而它的粘度(~10-4Ns/m2)要低于一般液体(~10-3Ns/m2)一个数量级。

关于霜的实验报告(3篇)

关于霜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霜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

2. 分析不同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下霜的形成情况。

3. 总结霜的形成规律,为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霜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物体表面凝结形成的冰晶。

当气温低于0℃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凝核(如尘埃、微生物等),在其表面凝结成小冰晶,逐渐形成霜。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玻璃瓶、塑料瓶、金属片、温度计、湿度计、风速计、干冰、酒精、棉花、水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电子显微镜、冰箱、空调、风扇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玻璃瓶、塑料瓶、金属片分别放入冰箱、空调、风扇等不同环境中,使它们处于不同的温度、湿度、风速条件下。

2. 测量温度、湿度、风速:使用温度计、湿度计、风速计分别测量各实验装置所在环境的温度、湿度、风速。

3. 观察霜的形成: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各实验装置表面是否有霜形成,并记录霜的形成时间、厚度、形态等特征。

4. 分析实验结果: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霜的形成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低,霜的形成速度越快,霜的厚度也越大。

当温度低于0℃时,霜开始形成;当温度低于-5℃时,霜的厚度迅速增加。

2. 湿度对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湿度越高,霜的形成速度越快,霜的厚度也越大。

当湿度高于80%时,霜开始形成;当湿度高于90%时,霜的厚度迅速增加。

3. 风速对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风速越大,霜的形成速度越慢,霜的厚度也越小。

当风速小于1m/s时,霜开始形成;当风速大于3m/s时,霜的厚度迅速减小。

4. 干冰对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将干冰放入玻璃瓶中,瓶内温度迅速降低,湿度增加,霜的形成速度加快,霜的厚度增大。

六、实验结论1. 霜的形成受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的影响。

2. 当温度低于0℃、湿度高于80%、风速小于1m/s时,霜的形成速度较快,霜的厚度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