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1)_2
2009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2009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2..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4.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
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5.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6.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7.)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8.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9.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价格低廉10. 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二)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二)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1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2分。
第25题13分。
第26题14分.共计39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也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材料三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移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故阁臣无不惴惴俱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请回答:(l)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4分)(2)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
(2分)(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6分)24.(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2分)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分)(2)明朝中期内阁大臣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2分)(3)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分)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皇帝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作用;(2分)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君主在中央集权政治中心中的绝对权威。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0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2008.6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一律写在卷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1、《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2、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3、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4、北京是著名的古都,它拥有众多的古代建筑。
下列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A.太庙B.颐和园C.太和殿D.天坛5、陶片放逐法(如图)的实行,对威胁雅典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这一方法创始于A.雅典城邦的初步形成时期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C.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D.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6、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②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③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④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A、①②④B、①②C、①④D、②④7、下列古代政治人物与专制制度的组合,错误的一项是A.秦始皇——皇帝制度B.查士丁尼——民主制度C.明成祖——内阁制度D.雍正帝——军机处8、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二)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二)2009年4月22日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8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
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
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
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
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④副丞相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D. ②③2.“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
”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①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于外国进行贸易②倭寇会掠夺沿海地区③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④可防范英国猖獗的鸦片走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收以为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为末4.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A、徽商和晋商的出现B、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进步C、中外贸易总额不断增加D、丝织业中出现“计日取值”的现象5.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单元测试(90分钟完卷,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25小题50分)1.新航路的开辟在欧洲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主要是指()①扩大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交往②欧洲与亚洲、非洲的贸易扩大③欧洲市场商品种类繁多④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价格革命”使欧洲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暴利,主要是因为()A.农民交纳货币地租,受到商人盘剥B.封建统治阶级奢侈享乐,巨额消费C.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贬值D.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3.新航路开始时,正值中国明朝时期。
新航路的开辟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A.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联系B.西方国家开始从中国大量掠夺白银C.西方殖民者开始骚扰东南沿海地区D.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遭受严重冲击4.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与此相符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③④5.但丁被称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对“新时代”的准确理解是()A.资产阶级开始建立自己的统治B.大机器开始取代手工生产C.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D.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6.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作家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这反映了()A.肯定了人的价值及其创造性的思想B.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思想特征C.人文主义藐视宗教作用的思想D.提倡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思想7.下列不属于意大利人成就的选项是()A.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B.创作西斯廷教堂拱顶画C.指出行星沿椭圆的轨道绕太阳运行D.自制望远镜观测天体,证实了日心说8.1640年英国新议会的召开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这是因为()A.议会提出了掌握政权的要求B.国王宣布“讨伐议会”挑起内战C.议会组建军队与王军交战D.内战后议会把持了全国政权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政。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一)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一)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1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3分。
第25题12分。
第26题14分.共计39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观察下图,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根据图一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的主要特征。
(2分)归纳上述特征产生的主要影响。
(2分)(2)图二反映了清朝面临怎样的周边形势?(1分)分析导致这种形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3分)清朝政府应对这种形势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否有效?为什么?(3分)(3)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24.(1)特征:海陆交通并举;以亚洲为主,远及欧非(2分)影响: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扩大了唐文化的世界影响。
(2分): (2)形势;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威胁。
(1分)原因: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欧洲各国对外殖民扩张。
(3分)无效。
(1分)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最终被列强打开大门,沦为半殖民地.(2分);如答有效可以按以下给分:有效;(1分)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巩固了统治。
(2分)(3)趋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由对外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抗击外国侵略逐渐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2分,答出其中二点即可得满分)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
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
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0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试题

0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2、《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言论:“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明太祖对自己创新之举的得意之情②反映明朝中央机构臃肿、效率低下③正确评价了丞相制度的利弊④充分体现了明太祖改革中央机构的指导思想A、①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内在因素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4、《通典•食货典•丁中》记载:“隋时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大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
而锡赉(赏赐)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这段材料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①隋朝广设仓库,仓禀富足②隋朝农业生产发展快,封建经济日益发达③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沉重④隋朝时期封建经济空前繁荣,达到顶峰()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09年高考历史模拟题3

2009年南昌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卷历史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l00分。
考试时间l0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50分)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属于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用具 D.兵器和农具2.“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年奇观。
”这段文字介绍的是A.八达岭长城 B.大运河c.四川都江堰 D.河北赵州桥3.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属于地方行政制度B.地方行政机构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和监督C.具有行政、军事和监察职能D.郡县长官由天子任免而非世袭4.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同父异母之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
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5.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中国书画卷震惊世界,舞蹈演员用肢体所绘的山水图令人难忘。
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是A.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B.展予虔的《游春图》c.阎立本的《步辇图》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6.“唐诗”是中华文华的瑰宝。
下列反映唐代和谐社会生活的有①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②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③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7。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1)内容:《中国古代史》先秦部分时间:2008年8月6日命题:曾传操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夏朝与尧舜禹时期比较,主要的不同点是:A、使用奴隶B、财产私有C、王位世袭D、贫富分化2、郑州之所以被认定为“我国第八大古都”,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最早被下列哪个朝代定为都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3、与夏朝相比,商朝文明的进步,表现在:①国家机器的强化②疆域的扩大③青铜冶铸技术高超④文字的成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08北京卷,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B、都在关中地区C、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D、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5、《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C、奴隶制的特权制度趋于瓦解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度7、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8、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被古人称为“汤武革命”,这里的“革命”含义是:A、推翻暴政,改朝换代B、奴隶起义,夺取政权C、革新制度,社会巨变D、发动战争,完成统一9、下列各项史实,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①牧野之战②周平王迁都③盘庚迁殷④国人暴动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③④①②D、②③④①10、下列各项中,表明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的是:A、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B、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C、周王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D、打败了不向周王纳贡的楚国11、下列关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B、“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D、争夺人口、土地的兼并战争12、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期,下列文物图片中最能够反映这一时期文明的成就的是:A B C D13、下图是利用杠杠原理来汲水灌溉农田的工具,春秋战国时这种工具被普遍采用的地区是:A、长江以南B、中原地区C、江淮之间D、太湖流域14、(08北京卷,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15、战国时期,面对秦国东进的巨大压力,韩国国君曾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劝说秦王修筑水渠,你认为其真实的目的应是:A、帮助秦国治理水患B、促进秦韩友好交往C、传播韩国水利技术D、消耗秦国人力物力16、历史典故“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诸侯对分封制提出了公开挑战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难以动摇D、西周的冶铸水平高17、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交战的新局面,结果魏国势力削弱。
在齐魏交战中,使魏国势力削弱的战役是:①长平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城濮之战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②③④18、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的有:①军功授爵制②重农抑商③废除井田制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19、下列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B、我国在西周晚期开始出现铁农具C、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D、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20、战国时期,秦国的农业生产在七国之中发展最快,其主要原因是:A、使用了铁器和推广牛耕B、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D、修建了郑国渠和都江堰21、从齐国“相地而衰征”到秦国的“商鞅变法”,对中国产生的最根本影响是:A、促进我国赋税制度的变革B、引起阶级关系的巨大变化C、推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促进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22、在商鞅变法的法令中,最能反映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趋势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B、“为田开阡陌封疆”C、“连什伍设告坐之过”D、“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23、孔子及儒学家们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4、(08重庆卷,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25、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他主张: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6、(08四川文综卷,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27、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D、道家最受统治者欢迎28、屈原受到我国人民崇敬并每年纪念他,最主要是因为:A、他在文学上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B、他主张变革的政治成就C、他的文章《离骚》被翻译成多国文字D、他的爱国精神29、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主张的是: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0、(2007全国文综二)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中书省决策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本题共12分)观察下面两组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一: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图二:战国时期的铁器请回答:(1)图一说明商朝青铜制造有哪些特点?(4分)(2)图二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4分)(3)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4分)32、(12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有渰(yân)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三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邢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曰:“丘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冬请回答:⑴(3分)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什么?⑵(4分)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⑶(2分)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⑷(1分)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⑸(2分)这一组材料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变化?33、阅读下列三段评价商鞅的材料:(16分)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2分)(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2+2分)(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什么地方?(3分)(4)材料三中“务本”指的是什么?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的这一历史事实持何态度?(2+3+2分)200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1)答卷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分:___________________二、非选择题:(40分)31、(1)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反映的本质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5)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4)“务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反映历史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作者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中国古代史单元测试卷(1)参考答案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本题共12分)参考答案要点:(1)特点:商代青铜技艺高超;青铜器种类大多是礼器和祭器,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