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人生轶事
王勃

早年经历: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 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 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到家乡,写《上绛(jiàng)州上官司马书》等 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麟德元年秋, 王勃上书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 麟德二年,王勃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 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成为朝廷 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惊叹不已。王勃的文 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并推为首位。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 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 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 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 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 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 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 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 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 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 不愧为当今奇才……”一说王勃作《滕王阁序》为十 四岁,即龙朔三年。
王勃,字子安,汉族, 唐代诗人。古绛 (jiàng)州龙门(今 山西河津)人,出身 儒学世家,与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并称 为“初唐四杰”,王 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 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 成就是骈文,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诗人王勃生平事迹简介

诗人王勃生平事迹简介王勃是初唐的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且为四杰之首。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勃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勃的生平简介王勃,字子安,是唐代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王勃作为四杰之首,是一个自由聪慧的人,据史书记载,王勃6岁能写文章,被人称为“神童”。
王勃最擅长的就是骈文,《滕王阁序》就是骈文中的上乘之作。
王勃儿童期时就能作诗人而且构思巧妙,有很高的文学才能,9岁读《汉书》,只出了文中的错误,可见他已经很博学了,到了十岁王勃就看遍了六经,之后12到14岁,王勃去了长安学医,直到663年,王勃回到家乡才积极入仕,不到20岁,王勃就成了朝廷中最年轻的命官。
当上朝散郎的王勃毕竟年轻,文章虽然写的很好,但是人情世故上面还是欠缺的,当时王勃经过别人的介绍进了沛王府,担任修撰,为了得到李贤的欢心,在李贤与李哲斗鸡时写了一篇《斗鸡赋》,此文被唐高宗所阅后,唐高宗命人将他逐出长安。
后来王勃再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经过虢州时,虢州司法凌季为他谋了一个虢州参军的职位。
期间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而被判死刑,不过后来得到赦免,但从此王勃与官场无缘,他的父亲也因此被贬为南荒之地的县令。
王勃被称为什么由于王勃拥有很高的才能,并且王勃的诗十分的流利婉约,独具一格,所以被人们称为“诗杰”。
但是,王勃最早的称呼是与杨炯、骆宾王以及卢照邻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并且,王勃在四人当中,排在首位。
王勃出名很早,在年仅十四岁的时候,便已经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在《滕王阁序》这一文章当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称为了千古名句,受到了后人的万千敬仰,是许许多多文学家的标杆。
王勃被称为什么呢?王勃之所以被称为“诗杰”,除了《滕王阁序》这一名篇之外,还有就是王勃写下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送别自己的朋友时必说的一句祝词。
王勃生平事迹

王勃生平事迹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了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良好风气、推动工作、激励后进的作用。
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勃生平事迹,欢迎大家分享。
生平简介王勃,字子安,被称为诗杰。
王勃出身望族,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四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
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
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
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虽然才14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少年得志的王勃经过这样的打击,心情是沉重的。
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凄怆悲苦和愤激不平。
总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
王勃的故事分享

王勃的故事分享王勃的故事分享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文案,文案用以分享自己生活中值得纪念的小确幸。
什么样的文案才是独特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勃的故事分享,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勃的故事分享1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乾封元年及第,授期散郎,著有《王子安集》。
他写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绝唱。
王家是绛州有名的书香世家。
王勃的爷爷王通,就是著名的文仲子,弃官归隐,授徒著书,著有《中说》。
王勃的父亲王福对儿子们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
王勃幼年天资聪颖,他一方面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能刻苦攻读,史书上说他“六岁善词章”,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思路畅达,又快又好。
与他的两个哥哥不相上下,号称“王氏三珠”。
他九岁时读《汉书注》,就能发现错误,写了《指瑕》十卷。
王勃十几岁应试考场,授朝散郎,又被沛王李贤聘为署府修撰。
由于王勃才华出众,与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一向不满于豪门和官场的倾轧,加上才高气盛,便遭同僚的嫉妒。
正好因为一个案件的牵连,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父亲被贬为交趾令。
这年九月,王勃悲愁难遣,怀着郁闷的心情到交趾去看望父亲,走到南昌,正好是重阳节。
南昌府都督阎公整修的滕王阁落成,正在阁内大摆庆功宴,邀集一班文人雅士、社会名流饮酒赋诗,欢度重阳。
这滕王阁乃显庆四年滕王李之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前临赣江,有西江第一楼之称。
王勃久慕此阁,到此哪能不游!来到滕王阁,只见楼高九丈,阁分三层,雕梁画栋,巍峨壮观。
南有压江亭,北有挹翠亭,高低错落,相映成趣。
上得楼来,但见阁道上丹漆彩画,光艳照人。
远眺则山野平川尽收眼底,鸟瞰则澄江如练,百舸争流。
王勃看得如醉如痴,不禁文思泉涌,不能自已。
王勃正沉醉于楼阁的宏伟与山河的壮丽之中,忽然一阵萧管鼓乐之声从宴会厅传来。
王勃循声望去,只见阎都督满面春风,正在举杯致词:“今日乃重阳登高之日,又逢滕王阁整修已成,老夫聊备薄酒,为各位助兴。
王勃可用作作文素材的故事

王勃可用作作文素材的故事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勃的一生太短暂了,一篇篇的传世佳作,让人们感叹他的才华,而一次次的挫折,让人们为他感到惋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勃的作文素材的故事,欢迎阅读! 王勃可用作作文素材的故事篇一:神童王勃公元650年,还是高宗李治当政。
绛州龙门(好口彩啊),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太常博士王福峙家生了一个七斤半的大胖小子,齿白唇红,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还是双眼皮——一个标准小白脸。
老王给小王起名为王勃。
这个王勃很神奇:在幼稚园大班,就能写文章了,下笔如神,达到了本科中文系肄业水准。
小学二年级,就能通读并详解颜氏《汉书》。
乖乖!小学三年级,就读透了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能吓死一群大学中文系的老教授们)小学四年级,学习上的事情太轻松,就去兼职学中医,郊游的时候就尝百草。
十四岁,太常伯刘祥道奉旨下来巡行风俗——就是四处打打秋风,顺路发现个人才唔的。
王勃同学这时候刚上初二,就赶紧写了一篇满分作文——《上刘右相书》,来表达自己的少年心性和加入公务员队伍的迫切心情:(本段可以跳过)“盖闻圣人以四海为家,英宰与千龄合契。
用能不行而至,春霆仗天地之威;以息相吹,时雨郁山川之兆。
故有元蛟晚集,凭鹤鼎而先鸣;苍兕晨惊,运龙韬而首出。
并能风腾雾跃,指麾成烈士之功;蠖屈虬奔,谈笑坐群卿之右。
未如越苍海,弃行间,排紫微,谒天子……”写得可是真好,(比路过写得还好),内容大致是说治国安天下的大政方针,还有不要欺负朝鲜什么的。
刘钦差看罢,惊为天人,就给李治同志打电话汇报,说发现了一匹千里马,推荐王勃同学直接参加研究生考试。
后来就考了,考得好,好极了,据说龙心大悦,但因为岁数还小,不能实授官职,就封了他一个“朝散郎”的虚职——类似政协委员什么的,反正也不用做事,甚至连举手都不用。
……这段时间,《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乾元殿颂》、《平台抄略》、《宸游东狱颂》、《拜南郊颂》等一大批好文章(别人都说好)精彩出炉,王勃同学也名声鹊起,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唐代诗人王勃轶事 滕王阁序千金难买一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代诗人王勃轶事滕王阁序千金难买一字
导语: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因妙用一字而倍受后人称赞的事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等
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因妙用一字而倍受后人称赞的事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等等。
但很少听说缺出来一个字不写,也同样受人称赞的事例,然而,却确确实实有这样的事。
很多朋友都读过唐代文学家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在中国文坛留下了千古美谈。
而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缺了一个字却引起人们百般猜测、补充,最后竟以千金悬赏,却鲜为人知。
这话还得从王勃那次到南昌说起。
王勃到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自流。
这首诗境界远大,文笔优美,实非一般诗可比。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王勃却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呈上序诗便扬长而去,直奔江边。
当人们慢慢欣赏这首诗时,却有人忽然叫道:“怎么结尾空了一个字没有写?”众人近前一看,果然看见诗末空了一个字。
阎公道:“只怕是
生活常识分享。
王勃的生平事迹

王勃的生平事迹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是「初唐四杰」之首(「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
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
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文中子通之孙。
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
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
勃既废,客剑南。
久之,补虢州参军。
坐事,复除名。
勃父福畤,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交趾省父。
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
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
勃有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卷。
位居「唐初四杰」之首的王勃,自幼聪明过人。
七八岁时,文章就写得又快又好;十几岁,就很有名气了。
但他自恃才高,不巴结权贵,因此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一年秋天,王勃单身一人,千里迢迢地去看望被贬为交趾县令的父亲。
他在九月重阳这天,来到江西南昌(当时称为洪都)。
恰好这一天正是洪都大都督阎伯屿女婿吴子章的生日。
值此秋高气爽,佳节良辰,阎伯屿在临江傍水的滕王阁里大摆筵席,款待全城的达官显贵、文豪才子。
他在一个多月前,就叫吴子章认真写好了一篇《滕王阁序》,以便在宴会上当众炫耀。
王勃碰巧经过这里,只见车马盈门,宾客云集,热闹非凡。
他想进去看看,又觉得自己有些寒酸;无奈饥肠辘辘,精疲力尽,犹豫再三,决定还是壮着胆子进去吃喝一顿再说。
于是稍整衣裳,尾随源源而来的宾客走进去,在一个空位上坐下,却不料正坐在首席。
大家看王勃少年老成,凛然正气,倒也有几分敬服。
唐代诗人王勃|一生传奇的故事

唐代诗人王勃|一生传奇的故事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王、杨、卢、骆。
相传杨炯说过:“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是一个传说,不一定是真的。
但是从才华水平、影响力来讲,王勃的影响确实是其中最大的,毕竟我们谁会不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呢?当然了,有人反对,有人觉得骆宾王应该第一,“鹅、鹅、鹅”才是中国诗歌中的定顶流啊!好吧,那我们就先不说这个了,我们今天就来讲讲王勃的生平。
王勃大约出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一生只活了27岁,这个数字有一两岁的偏差。
杨炯说是28岁,有的学者说是29岁,学界一般认为是27岁。
王勃是一个神童,我们来讲讲他的履历:他6岁的时候开始写诗作文,9岁的时候写书;10岁的时候学医;14岁的时候就被宰相夸为“神童”;17岁高中进士成为武则天第二个儿子沛王的侍读,成了进入宫廷的文人。
那大家就好奇了,9岁写书,这么大孩子能写什么书呢?王勃是写了一部《汉书注·指瑕》十卷。
《汉书》是和《史记》齐名的西汉断代史,是东汉史家班固写的,到了唐代的时候,大学者颜师古为《汉书》作注,王勃就针对注中的问题,写下了《汉书注·指瑕》,翻译一下这个书名意思就是:“我给大学者颜师古的《汉书注》挑错儿”。
王勃他不但开蒙早,学的知识也很多。
我们不要以为他只是一个诗人,其实他也是一个学者,他研究《周易》,而且他学过医。
从十岁的时候开始,他是跟随长安名医曹真道学习医术。
王勃学的医术可能偏理论,和一般的临床医学还不太一样,他写过很多实打实的医学相关著作。
比如有《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医语篡要》、《医语序》等等,可惜都没有流传下来,只留下了书名。
所以我们今天提到王勃,要知道他不仅是一个诗人,他也是一个学者。
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拥有非常渊博的知识。
王勃他渊博到什么程度呢?唐玄宗时代,宰相张说这么学识渊博的人,他在读王勃的文章的时候,看到王勃用了一个典故,他都不知道什么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勃人生轶事
【人生轶事】
一字千金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恰好路过洪州,自然是其中宾客。
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
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
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
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一说王勃作《滕王阁序》为十四岁,即龙朔三年。
序诗风波
相传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阎大人女婿吴子章(相传有过目不忘之才)被抢风头,大怒,讥讽王勃诗作是抄袭自己的,《滕王阁序》是自己宿构的诗,王勃是抄袭自己的,是偷背出来的!见阎大人和众士不信,吴子章当众将《滕王阁序》一字不落地背出来,众人皆大惊,对王勃起了疑心,怀疑王勃抄袭。
王勃毫不惊慌,反问道:“吴兄过目不忘,令人佩服,但这首诗末尾还有序诗吗?”吴子章不能答,只见王勃起身挥墨,文不加点,写下一首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罢,众人皆服,无不称赞,相信《滕王阁序》实乃王勃所作。
吴子章羞赧而退!
仿“曲水流觞”
《三月上巳祓禊序》又名《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嘉泰会稽志》卷十载:“六朝宋时,谢康乐与从弟谢惠连人称大小谢,曾泛舟耶溪,对诗于王子敬山亭。
“谢灵运与惠连联句,刻于(孤潭)树侧””初唐诗人宋之问更开越中唐诗风流之先河。
永淳二年(683年)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率浙东诗人曾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
王勃也许意犹未尽,于同年秋再次修锲于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
此后又有大历浙东唱和(57诗人)。
《全唐文》卷一八一《三月上巳祓禊序》:“永淳二年”句讹误。
按:如前面所述王勃卒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十二月,而距永淳二年,王勃已卒七年,安能作此《序》乎?《浙江通志》卷四五所录之《王勃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即《三日上巳祓禊序》)“永淳二年”云云,乃因袭旧文而承其误也。
王勃游浙东,似亦在上元二年王勃从钟陵出发至九月九日到洪都这段时间。
王勃在越州作的一些诗文,均在《全唐文》、《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中。
其中,《三月上巳祓禊序》云:“况乎山阴旧地,王逸少之池亭,永兴新交……暮春三月,修祓禊于献之山亭也。
”这里的“新交”二字,说明他到越不久。
“三月上巳”即三月上旬,这是他与新交于敬之山亭祓禊的时日。
(详见竺岳兵《王勃越州行迹考》)
三叹王勃
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
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
”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
”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3]
生卒之辩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
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
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则当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
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时年27岁。
[9]
广州遗作
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今越南)省亲,11月经过广州,到访宝庄严寺(今六榕寺),其时,宝庄严寺舍利塔(今人称“六榕花塔”)修葺一新,寺僧一直是王勃的粉丝,于是请这位名人撰写碑记,王勃一挥而就,就有了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碑文,而留存在六榕寺内的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是中国文学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足足有3000余字。
可惜,写了这篇碑文的次年,王勃在搭船经南海前往交趾途中,在海上遭遇台风不幸罹难,年仅27岁。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也永远留在了广州,至今尘封了整整1340年。
[11] 死因之谜
王勃雕像关于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未达交趾见到父亲前便死去;有说是探父之后归途中死;有说是风浪大,渔船颠簸掉下海淹死;有说他既渴望又愧疚见到父亲,无法排解心中极端矛盾而投海自杀。
关于王勃溺水时事,又有两种说法,一说风浪太大,其尸体眨眼间已被海浪冲走,根本无法打捞;一说他被船夫捞起,因不懂水性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死。
王勃之死说法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湾防城海域。
王勃至合浦郡后,再经钦州进防城境,然后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陆路至北仑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过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
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队曾走这条线路,历代赴任交趾官员,走的大多也是这条线路。
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处因“三险” (风高、浪急、礁多)的缘故而剧烈颠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坠海。
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1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
死后闹鬼
传说王勃死后还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人们走过他的墓前,就能听到他的魂灵在坟墓中反复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次,一个秀才经过王勃的墓前,又听到坟墓中在吟诵。
秀才想了一会儿,对着坟墓说:“这句子好是好,只是还不够精练,要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王勃的魂灵在坟墓中吟诵这个句子了。
也有一说王勃死后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出没赣江水面,高声吟诵这两句诗。
一次,一客船路经此处,正值吟声大作,那游客高喊:“这一句写得不好,太罗嗦,如果把上句的‘与’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简洁多了。
”从此王勃鬼魂再也没出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
如果去掉“与”和“共”两个虚词,在内容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确实比原句“精练”了,但是在删去了“与”和“共”两个字后,句子的节奏显得急促,不如原来从容大度,与上下文的格调显得很不谐调,故这两句诗并不能精简。
)
【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