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案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说课稿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二节内容。
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域分布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各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具体影响,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四大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不同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特点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四大区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自然环境特点:分别介绍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
3.分析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口分布等。
4.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适应和改善自然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生活的影响。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概括出我国四大区
2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
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3。
初中地理《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案

初中地理《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我国四大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能够说出每个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通过观察并分析图表,学生能够认识区域之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及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提高分析信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对不同区域生产生活的分析,能够清楚的认识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展示从1986年4月12日至1991年4月15日我国发行的四套民居邮票,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邮票有何特点?提问学生“邮票中的民居主要分布在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民居与自然环境又有何关系呢”引起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北方地区教师展示“北方地形图”“华北麦田”和“平原地区村落”景观图片。
【问题】(1)北方地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2)耕地类型是什么?农作物品种以什么为主?(3)房屋有何特点?为什么?与自然环境是否有关系?【学生活动】(1)以平原和高原为主;(2)耕地主要是旱地?农作物以小麦种植为主。
(3)房屋低矮,村庄较大;为防寒保暖。
【教师总结补充】北方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季风区,耕地以旱地为主,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是我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区;还盛产苹果、梨、桃、杏、枣等温带水果。
北方地区由于冬季气温较低,为了防寒保暖,房屋比较低矮;且地势平坦、人口众多,所以村庄都比较大。
2.南方地区【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南方气温降水图、地形图及水田、村落景观图,学生读图结合课本资料分析回答。
【问题】(1)南方地区气候、地形特点?(2)耕地类型是什么?农作物品种以什么为主?(3)房屋有何特点?【学生活动】(1)特点:气候高温多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2)耕地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
(3)房屋多用砖瓦,屋顶坡度大。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当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旨在让学生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及区域差异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了解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知识。
但针对四大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划分,了解各区域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区域差异、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划分,了解各区域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教学难点: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源,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四大区域的地理特征,发现区域差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相关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课件制作: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
3.学生活动准备:分组讨论、展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四大区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四大区域的地理特征,如北方地区的寒冷、南方地区的湿润、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原等特点。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2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6-中图版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七年级《地理》下册(中图版)第六章“我国的区域差异”第2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课标要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紧跟上一节的内容,介绍我国四大区域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说明各地的农业、人们的生活存在很大的差异,景观图片可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类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认识,从而突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念。
同时,为下一章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情况以及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
本节在了解了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四大区域生产和生活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划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原因和意义,同时为下一章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征,理解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和看图的方法,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生产生活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生产生活方面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的存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六、设计思路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通过抢答游戏,借助直观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四大区域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差异,再通过列表对比,总结差异,再进一步分析各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理解划分区域的意义是更科学的指导人们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和生活,从而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七、本节重难点1.重点四大区域生产生活的差异;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下册6.2.1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案

学生活动:谈论各自的想法。
2、多媒体展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
【过渡】提问:说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出示课题《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6.2.1中国的地域差异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
(1)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征
(2)理解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难点
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设疑思考:
重要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通过图片,让学生加深印象
通过互动填表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南北差异。
重难点精讲
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归纳小结
通过图片和表格的展示,学生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学习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作业布置
四、青藏地区
以图片展示讲解:位置、范围、地形、划分依据
五、西北与青藏地区的比较
1、传统民居
2、农业生产
草原景观的区别;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区别
3.填表:四大地理区域的农业特色
分区
农业特色
北方地区
耕地以旱地为主,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苹果产量最大,黄河故道是全国最长果园带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的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当地的生产和生活。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四大区域的划分和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自然环境如何影响生产和生活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问,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四大区域的划分和自然环境特点,掌握不同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讨论问题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大区域的划分和自然环境特点,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难点:如何理解不同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影响的深层次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
2.图片:四大区域的典型自然环境图片。
3.实例:四大区域的典型生产和生活实例。
4.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四大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四大区域的划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四大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北方地区的寒冷、南方地区的湿润、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原等,并通过实例展示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当地的生产和生活。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6.2第二节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word教案

第六章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征2、理解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和看图的方法,认识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二、南方北方1、学生自学三分钟,农业方面、语言、饮食、交通、运输工具、民居等2、教师课件简单介绍南北方,主要介绍南北方的位置、范围、地形3、把学生从中间分成两大组,各为南北方,中间的过道为分界线秦岭淮河4、南北方的生产生活差异看哪一组命中率高(1)出示图片,从中选出哪些是南方?哪些是北方?1/ 3(农业耕作、建筑、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农业制度、农作物、水果、饮食习惯、传统运动)(2)表格小结(3)填字游戏用南()北()的格式填字,一个空就一个字例如:南矮北高(身高)•1.耕地类型:南()北()•2.粮食作物:南()北()•3.糖料作物:南()北()•4.气候灾害:南()北()•5.交通运输:南()北()•6.饮食习惯:南()北()•7.工业结构:南()北()•8.民居建筑:南()北()•9.武术专长:南()北()•10.方言种类:南()北()三、西北地区1、位置、范围、地形、划分依据以图片展示讲解2、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播放视频《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2/ 3四、青藏地区以图片展示讲解:位置、范围、地形、划分依据五、西北与青藏地区的比较1、传统民居2、农业生产草原景观的区别;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区别六、课后练习3/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征,理解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和看图的方法,认识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反映我国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生产生活的景观图片,通过一些典型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形成我国地区之间差异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应该分别对应上一节内容中四大地理分区的哪一地区,引入本节的内容。
二、北方地区
引导学生读“华北麦田”和“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两幅景观图片,从图片上推测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以及村落分布的特点,结合文字内容讲述北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特点。
三、南方地区
引导学生分析南方地区与其他三大分区相比气温和降水的特点,让学生推测南方地区常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再对比教科书中的“江南丘陵水田”、“江南丘陵地区的村落”两幅图片,以及一些反应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植物茂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将这些图片所展示的景观与专题地图中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对应起来。
学生分析“南米北面”、“南船北马”等俗语的含义与景观图片的联系。
四、西北地区
引导学生读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图,明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特点,从图片“新疆牧民转场”和“西北地区农家房屋”中寻找能反应西北地区气温、降水、植被等特点的细节内容。
五、青藏地区
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从地形图上明确相比于其他地区最丰要的特点是海拔较高,而这
也是四大分区中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情况与其他分区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