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三种启蒙叙事

合集下载

2024届湖南省长沙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湖南省长沙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题及答案

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土文学内涵丰富多彩,既可书写乡土历史,也可关注乡村现实,或写实,或象征,或抒情。

但无论如何,乡土小说在未来要有所突破,更具审美价值,能对中国乡村历史、现实与未来前景作出更具梯度与广度的思考,须摆脱传统叙事范式的限度,“接通”乡村现实的巨变,在多方面进行更新。

一是更新对乡土文明的价值认知。

也就是说,充分尊重乡村的本体地位与独立价值,重构乡土文明的正向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对现代性的某种迷思,乡土文明通常被预设、框定为传统、落后的文化形态,与现代化构成一种悖论与张力,总是遭到无情的批判与碾压,中国百年来的乡土文学基本上是在此方向上惯性地书写。

事实上,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明,而乡村则是农耕文明的实体载体与存在空间。

可以说,乡村文化不仅是建构中华民族心理认同感的重要精神源泉,还滋育着中华文明的根脉。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因此,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支撑了古代中国的生存与繁荣,也为当代中国积淀了文化基因与根脉。

乡土文明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并非仅仅是评判现代性的参照坐标,亦不是城市文明的附庸,它同样有着现代文明的价值指向。

因此现代化并非是完全要抛弃传统,现代化也可以说是植根于传统的一种转型与生长,与传统一脉相承。

未来的乡土小说不必再视乡村为一种话语批判的武器,实有必要以平视的姿态去看待农耕文化中那些悠远的传统元素,通过对乡村固有的风俗、风情、风景的展示,建构乡村自身之美,从而彰显乡村文化的丰盈,赋予乡土以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功能。

“同时而异质”的乡土记忆——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两种叙事模式

“同时而异质”的乡土记忆——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两种叙事模式

No. 2 0 2, 01
( 总第 14 1 期)
Ge e a. . 1 n r1 No 1 4
“ 同时而异质" 的乡土记忆
— —
论 中国现代 乡土文 学中的两种叙 事模式
王 斌
(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黑龙江 鹤 岗 14 0 5 1 0)
摘 要: 中目现代 以鲁迅和沈从 文为代表的两派作 家有着“ 同时而异质” 乡土记忆 , 以他们的 乡土文 的 并
C ia, n he r s n t od f r n mo e f a r t ntr u ht er o k . hsi l i tr s n n rf u dp e o n ntel e - h n a dt yp ee t w i e t d so n rai h s h i . r s T i s l n ee t ga dp oo n h n me ai h i r e o w a i t
中国现代文学 中, 开乡土文 学叙事风气之先的是鲁迅先 生。他的名作《 孔乙己》《 、风波》《 Q正传》 、阿 等都是以乡村 生活为题材揭示中国农 民的历史命运 的 , 这也为后来 的乡土 作家建立了规范。在其影 响之下 , 形成了一个别开生面 的流 派——“ 乡土文学 ” 派。鲁迅在《 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 ・ 序》 中对 “ 乡土文学” 的含义进行 了界定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 “
抒情母题 。这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类 型有关 : 农业( ) 耕 文明哺 育出来的中国文人对 自 然征候 变化相 当敏感 , 在草木或荣或 衰的春秋两季 , 表现尤 为强烈。他们会赋予春秋某些普遍的 情感价值 , 在季节变迁与宇宙变化 、 气候嬗变与人生 际遇 之 间确立某种关 系。 这也说明中国文学 中有浓重 的乡土情愫 或 乡土情结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所 以能取得引人注 目的成绩 ,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形成了稳固的乡土社会。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积淀之所在,抓住乡土也就抓住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乡土是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既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乡土文学有其特定的含义,指的是表述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学形态。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格局中,“乡土文学”(包括“乡土小说”和“乡土散文”,下文不再标注引号)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成为20世纪汉语言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领域。

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它开创了新文学现实主义感伤文学的先河,首次推动农村和农民题材大量进入现代小说领域,开启了从政治学层面批判“国民性弱点”的文学主题,追求小说的散文化抒情风格,确立起现代小说样式。

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与种类,世界乡土文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

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乡土小说已经用“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奠定各国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和最基本要求。

“这种基本的风格和要求,虽没有成为世界性的理论经典,但已成为各国乡土小说自觉和不自觉的约定俗成的理论精义,它不能不影响着中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20世纪乡土小说的理论与创作实践。

”在外来资源(外国乡土小说及其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相互砥砺中,中国乡土文学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初应运而生。

提及乡土文学,我们必然要将视角伸向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重量级人物――周氏兄弟。

开乡土小说理论风气之先的是鲁迅的胞弟周作人,他最早提出“乡土文学”主张并对其概念进行了厘定,对乡土文学理论探索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周作人对乡土小说概念阖定包括:第一,体现地域特色;第二,体现民风民俗中具有“个性的土之力”;第三,体现人类学意义上的“人”。

周作人构建的乡土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即地方主义、自然美、个性、风土),“大都是世界范围的乡土文学理论基本概念的转译,但其内涵又注入了周氏个人政治的与美学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绘上了周氏文学理论的趣味主义色彩”。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15汉语言本一李欣荣摘要:随意现代文学的萌芽,到清朝晚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变化,并在中西文化冲突碰撞中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促使现当代文坛上涌现了大批接地气的年轻作家,在他们中以鲁迅、沈从文、莫言为代表的乡土文人以平易畅达、平流质朴的笔锋对自己家乡及家乡人民精神世界传递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影响着乡土文学,同时乡土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变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鲁迅、沈从文、莫言、乡土文学一、乡土文学起源与发展的诸多条件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近代化是紧密相关的。

从世界文学发展历史看,乡土文学的兴起是与社会转型相切合的。

首先,在本国农耕经济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农民男耕女织进行生产劳作,久而久之,心中便多了几分乡土情思,他们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爱而“不远游”于别地。

其次,随着清王朝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社会过渡成两半社会,无数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方。

身在他乡,心却扎根于故乡,他们不免会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感怀。

在此方面,近代文人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春愁”愁的是什么?愁的是故土难离而不得不离,词中足以流露出诗人忧思故土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

再次,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村庄不断萎缩,平川的人向城市流动,不少山村正在逐步消失。

过年过后,他们深感心中的缺失,多年未回故土,他们只好写点文章作品来追忆农土生活,缅怀过去。

现代都市文明和进步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乡土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在小说《故乡》中,“我回到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情节安排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农民生活现实及人性的变化。

在《中国新文学·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对乡土文学作出了简略阐述,虽未明确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但也隐露了以描写农村生活来抒发淡淡的乡愁的写作目的。

试论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几种变体

试论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几种变体

试论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几种变体摘要: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先后有京派小说、解放区农村通俗小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新乡土小说、文化寻根小说几种变体。

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时代精神、文学思潮等方面探寻乡土文学几种变体间内在的联系及历史的延续性,可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历史沿革作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乡土文学变体内在的联系历史的延续性乡土文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整体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乡土”的意义和内涵、思想深度、审美境界都随时间、历史的嬗变而愈加高远、深邃。

本文将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历史沿革作一初探。

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乡土文学的萌芽时期,它的出现受到五四时期以个性自由、个性解放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问题小说”是五四时期最早出现的小说形式,“乡土文学”紧承现代“问题小说”的余绪赫然而起,是真正意义上、又是最早具有流派风范的小说。

乡土文学流派是由文研会、语丝社、未名社中受鲁迅影响的青年作家为骨干组成的作家群体,王鲁彦、许钦文、许杰、台静农、彭家煌、蹇先艾等人的创作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

鲁迅是现化乡土小说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不仅奉献出最早的“乡土文学”作品:《故乡》《祝福》《阿Q正传》,而且为这一流派命了名。

鲁迅成为乡土文学发展史上难以超越的一个高峰。

之后的30年代,以乡土写实为主的乡土文学呈现出田园抒情的特点,又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因之被称为京派小说。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大变动的特殊时期,几乎没有为文学以相对充足余裕的条件,使其从纯文学的意义上自觉自足地发展。

京派小说却“忙里偷闲”,借五四运动退潮、新文学中心由北平而向上海转移之际蓬勃发展起来。

京派作家在有着丰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古都皇城,受到留存的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强大影响,倚靠清华、北大等一流学府文化领袖的地位,建构高雅的艺术神庙。

京派小说表现的是农村的平民生活和田园风光,描绘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景画和风俗画,由衷地赞美了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实,借对历史发展中逝去的善良美好的伦理道德的追寻与向往,寄托重建民族人格和道德的理想。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0No.3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形成了稳固的乡土社会。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积淀之所在,抓住乡土也就抓住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乡土是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既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乡土文学有其特定的含义,指的是表述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学形态。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格局中,“乡土文学”(包括“乡土小说”和“乡土散文”,下文不再标注引号)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成为20世纪汉语言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领域。

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它开创了新文学现实主义感伤文学的先河,首次推动农村和农民题材大量进入现代小说领域,开启了从政治学层面批判“国民性弱点”的文学主题,追求小说的散文化抒情风格,确立起现代小说样式。

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与种类,世界乡土文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

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乡土小说已经用“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奠定各国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和最基本要求。

“这种基本的风格和要求,虽没有成为世界性的理论经典,但已成为各国乡土小说自觉和不自觉的约定俗成的理论精义,它不能不影响着中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20世纪乡土小说的理论与创作实践。

”在外来资源(外国乡土小说及其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相互砥砺中,中国乡土文学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初应运而生。

提及乡土文学,我们必然要将视角伸向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重量级人物———周氏兄弟。

开乡土小说理论风气之先的是鲁迅的胞弟周作人,他最早提出“乡土文学”主张并对其概念进行了厘定,对乡土文学理论探索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周作人对乡土小说概念阖定包括:第一,体现地域特色;第二,体现民风民俗中具有“个性的土之力”;第三,体现人类学意义上的“人”。

周作人构建的乡土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即地方主义、自然美、个性、风土),“大都是世界范围的乡土文学理论基本概念的转译,但其内涵又注入了周氏个人政治的与美学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绘上了周氏文学理论的趣味主义色彩”。

关于《1978年以来文学中的乡土中国叙事研究》中的两个理论问题

关于《1978年以来文学中的乡土中国叙事研究》中的两个理论问题

晓雷:你好。

你的书稿《1978年以来文学中的乡土中国叙事研究》,在我这里已经放了一两年的时间,早就答应把读后的意见告诉你,但总是拖拖拉拉,好几次打开书稿,读了前面部分就放下了,照例是被别的事情打断;再续起来还是从第一章读起,然而又被打断。

这样重复了好几遍,关于田小娥“四副面孔”的部分已经读第四遍了。

如果不是这次疫情弥漫神州,也许还会拖下去,但现在总算有时间了。

春节以来,以读书排解闲愁,旧文债也将一件件清理。

你的书稿内容繁复,无法一目十行轻松看过,反倒是边读边想,慢慢咀嚼,引起我对很多年不再思考的文学问题——关于乡土和民间理论的思索兴趣,于是,也就有了与你一起讨论的愿望。

同时我还想赞扬几句。

在读你的书稿时,我又把你当年的博士论文《乡土与声音——民间审视下的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类型小说》找出来翻了一遍,那本书完成于2002年,出版于2010年,前后算起来距今又十八年过去了。

那曾是我非常看好的著作。

我一直期待你在这本书的基础上继续往上努力,在乡土小说研究领域有更大的突破性的贡献。

现在你终于奉献出新的论著,由河南地域文化研究编者按:关于新时期乡土中国叙事的研究,以及相关民间文化形态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

近日,著名学者陈思和教授读了浙江大学姚晓雷教授的新著书稿《1978年以来文学中的乡土中国叙事研究》,就文学创作的“道”和“术”的关系以及民间理论审美形态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文艺创作中“道”“术”一体,不可分割,“道”是通过“术”来体现的,作家并不承担单纯传播“道”的任务。

“民间文化形态”指作家的一种审美形态,“自由自在”作为其主要的审美精神。

姚晓雷在答复中认为: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观念系统而言,人文学科的许多具体概念、思潮及创作追求都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所呈现出来的面目是经过“术”改造的,故需要从“道”与“术”两个方面进行辨析;“启蒙依赖症”是指当下一些作家在创作中把固有的一些启蒙成果教条化、套路化的现象,它事实上已经严重影响到许多作家的创作思维,使他们在追求“代言”而非“立言”;“自由自在”作为民间文化形态的审美风格是成立的,但这有可能导致民间文化形态脱离实体支撑的空心化,以及对价值评判的非历史化。

第一专题乡土文学专题

第一专题乡土文学专题
——乡村悲歌,悲剧
中国乡土文学的书写为什么以批判为其起点?
这是由于乡土书写是启蒙主义的产物 。
首先,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大转型时代。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碰撞,旧文化与新文化相
互交织。同时,西方工业文明慢慢渗入中国,大都 市兴起,城乡区别逐渐拉开,与工业文明相对的农 业文明逐渐受到作家的重视。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主讲教师:田焱
二零一五年九月
第一专题
乡土文学研究
乡土小说 贯穿20世纪的中国文学
关 乡土中国,乡村记忆,农业文明 键 乡土文学—农村题材—新乡土文学
乡土叙事的三种形态
词 沈从文的乡土想像
2013年8月15日《收获》官方微博:
“昨天编辑部聊天,发现文学杂志体现了农业 文明的特色。如:芒种、萌芽、清明、雨花、 芳草、芙蓉、啄木鸟、十月、收获,听起来都 像农业部下属单位。花城、钟山、鸭绿江、莲 池、滇池、黄土地等则像旅游局下属部 门……”
鲁迅之后,一大批青年乡土作家崛起。 这些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
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 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的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 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 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审美特征
1.对乡村文化及其鄙习陋俗的批判 以批判的眼光“乡土中国”。 20世纪以来的中国作家几乎全部来自乡村,或有过乡
村生活经验。乡村记忆,是中国作家最重要的文化记 忆。 另一方面,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农民。 新政权的获得,农民的参与 因此,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不仅有中国本土的文化 依据,而且有政治依据——既有合理性又有合法性。
锐的讽刺与批判。
2.对乡民生存方式和蒙昧文化心理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社会 ’ 良习俗 的不 批判封建蒙昧主义。 但是, 启蒙的任务不仅仅是 批判封建主义, 它是在批判封建主义的基础上构 的影响, 他们是 自主的个体, 只听从良心的指导 和支配。 (, 从文小说对自 ” 哪沈 阁 然生命状态的描 建自 己未来理想王国和精神归宿。因此, 西方十 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主义的种种弊端 绘最真实的表达了这种返归 自然的启蒙思想。 都提出了自己的种种设想。封建主义最大的弊 、 《 边城》 达到了自 然风景与自 然人性的完美统一。 端就是看不到人的价值, 以神性来压制人性, 束 小说中蜿蜒曲折的小溪、 清澈透明的河水、 星星 缚人的发展。针对封建主义对人性的禁锢, 卢梭 点点的山村、 笼罩着茂密树木的连绵起伏的大山 提出“ 自然” 返归 的口号。“ 在自然状态下, 人人 构成了湘西神奇美丽的生活背景。翠翠美丽如 健康而充满生命力, 这一切都展示出一种不 都是自由、 独立和平等的。人们在橡树下饱食, 水, 在原始的小河里饮水, 在供给其食物的树下睡 悖乎自然的充满郁郁生机的自然的生命状态。 觉。人们除了因年龄、 健康和体力等的不同所造 不仅如此, 翠翠更表现出自 然的人性美: 恬静、 温 成的自 然不平等或生理不平等外, 没有任何财产 、 纯净、 柔、 善良、 淳朴, 这种没有受到现代文明污 上和政治上的不平等, 没有‘ 我的’‘ 、 你的’ 观念, 染的具有原始形态的自然人性美更加表现出一 种自 然的生命状态。奇异美丽的自然山水, 古朴 没有天生的奴隶和天生的主人, 没有服从和被服 纯厚的乡村风俗, 翠翠宁静 自足的生活, 淳朴厚 从、 奴役和被奴役的不合理现象, 没有一部分人
会 变 竿 煎 黑 ,一 期 发 新 化 转 的 明 的 暗这 时 源 的 文
“ 在西方规代思潮影响下, 先进的知识分子总结
了晚清以来历次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 意识到中 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 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 制度一 , 必须在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 对封建伦理思想, 击退在辛亥革命后愈加嚣张的
“ 五四” 乡土文学是典型的启蒙文学, 无论是 鲁迅还是乡土作家群, 他们的创作都以批判封 建、 批判蒙昧为最终指向。他们以乡土为切人 点, 描写了在乡土上挣扎的民众, 既写了他们悲 剧性的一面, 又写了他们愚昧落后不觉醒的一 面。这些乡土作家以启蒙理性精神审视着破败 凋敝的乡土, 揭示民众的精神病苦, 渴望以现代 民主思想来开化民众, 疗救民众。他们的作品既 对禁锢人的封建主义进行猛烈批判, 又批判了乡 土上民众怯弱、 麻木、 冷漠、 愚昧等种种蒙昧主 义。“ 五四” 乡土文学以揭示病苦为核心, 表现出 批判蒙昧的启蒙主义色彩。这种启蒙精神是启 蒙思想的最基本最初级的形式, 主要表现在现代 乡土文学的早期阶段, 当然三四十年代的乡土文 学也依然隐约能够看到这种启蒙精神的影子, 但 不是主要形式。随着乡土文学的发展, 三四十年 代现代乡土文学的启蒙精神表现出越来越复杂 的形式特征。
运动 上是乞 本质 求中国 现代化的 思想启蒙运 动。
土文学并没有中断启蒙精神, 而是表现出决然不 同的启蒙精神。实际上, 乡土作为现代中国广大 未开化民众的栖息地, 曾经有许多的现代知识者 从这片浸满血与泪的栖息地走出来, 当这些现代
知识者回过头来重新打量这片栖息地的时候, 永 远会寄寓或悲悯哀怜或欣赏迷恋或理性审视的 复杂情感。事实也是如此。从三十年代废名、 沈 从文等乡土作家的崛起, 可以看出三十年代乡土 文学不再以简单的批判来书写乡土, 而是把乡土 描写成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情调, 乡土成了 这些寄寓都市的启蒙知识者返归 自然的精神饭 依之所。四十年代乡土文学, 对乡土既没有迷恋 也没有批判, 而是突显出对落后民众人性的审
的, 因此启蒙思潮是一种包蕴着丰富思想蕴涵的
一、 揭示病苦: 批判蒙昧的启蒙主义
启蒙思潮在西方是伴随新兴资产阶级反对 封建主义的政治斗争而发展起来的一股旨在批
思 想潮流, 其基本出 发点是对封建的 批判, 其终
极目 标是对人的深层价值秩序的改造。因而, 在 文学中对启蒙意识任何单方面的阐释都只会遮 蔽启蒙思想的多样内涵。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表
想化湘西世界的梦幻表现, 即一切自 然的都是美 的, 都是好的。至于沈从文其它的描写湘西的小
享 有损害他人的 各种特权。 人们在道德上是洁 白 无暇的 ” (3 此看来, 。阁即 由 ) 卢梭“ 返归自 的 然”
思想, 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 返回到充满生机 的自 然界, 其次是返归到人性的本真状态。所以
实的人性美, 整个小说展现了一部充满 自 然力的
生活画面, 然的生活画面是作者童年时期理 这自
精神。
幸的人们, 意思是在揭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
意 ”( 正 抱 这 启 主 的 学 想 。 巧 是 着 样 蒙 义 文 思 , 图1 ) 2
鲁迅的乡土小说始终关注着充满蛮风陋俗的乡 土, 以审视的目 光解剖着生活在古老乡土上愚昧 不幸的民众的精神病苦, 表现出强烈的批判主义 精神。因此, “ 五四” 乡土文学以其强烈的批判性 而表现出鲜明的启蒙理性精神。这种启蒙精神 是启蒙思潮最根本的思想特征, 因为启蒙本质上 毕竟是和封建主义相对立的, 最终任务是批判封 建主义, 把人从封建专制的绳索上解放出来。这 种揭示病苦、 批判封建愚昧的启蒙精神是中国现 代乡土文学在早期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其后在鲁迅影响下兴起的“ 五四” 乡土作家 群的创作也基本上沿续“ 五四” 批判蒙昧的启蒙 主义立场来书写乡土。在乡土作家群的笔下, 乡 土呈现出一幕幕破败落后的场景, 乡土上的民众 呈现出极端愚昧麻木的病态神情。《 菊英的出 嫁》王鲁彦) ( 通过对冥婚的描写批判了古老农业 社会的落后性以及残存于古老乡土上的蛮风陋
20 0 7年 第 3期
NO. 2 0 3, 0 7
学 术 探 索 Ac d n c Ex lr U a ed Po 皿 a
2 ) 」 6月 仪 7 手
加 n 2 X7 ., ( 】
讼中国现代乡土文管的三种启蒙教事
祝学剑
( 武汉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印7) 3 2
摘要: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意识, 在不同时期, 启蒙意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五四乡土文学以揭 示病苦为核心, 表现出批判蒙昧的启蒙意识; 三十年代乡土文学以板依乡土为指向, 表现出返归自 然的启蒙意识; 四十年代乡土文学以审视人性为核心, 表现出改良 人生的启蒙意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三个不同的时期表现 出三种不同的启蒙精神, 纵观三个时期乡土文学, 我们可以清晰的窥见三个时期乡土文学启蒙精神螺旋上升的发
自己所说: “ 所以我的取材, 自 多采 病态社会的不
俗, 使人对这种落后深感震惊。台静农更是擅长 表现宗法制乡土社会上麻木不仁的民众。《 烛 焰》 写存留于乡间的愚昧的冲喜恶俗, 为了用冲 喜恶俗挽救吴家少爷奄奄一息的生命, 翠儿在结 婚的第二天便成为寡妇, 这一幕幕血与泪的控诉 让人震惊于民众的愚昧落后。《 负伤者》 描写乡 间卖妻、 典妻的落后现象, 都是极其惨烈的事件, 衬托出民众的麻木无知。赛先艾的《 水葬》 最能 承续鲁迅批判的启蒙精神。一个小偷被处以水 葬, 在水边的围观者都是鲁迅《 示众》 里的麻木不 仁的看客, 甚至被葬者本人居然都对此麻木不 仁。小说揭示出封闭乡村的大众灵魂, 指出一种 国民的精神病苦以引起疗治。五四乡土作家群 笔下的乡村世界展示出一幅幅贫穷野蛮、 闭塞落 后、 封建主义残存的生存图景, 而在这生存图景 下挣扎的是一个个愚昧麻木的民众。这些作家 刺破乡村民众身上蒙昧主义的脓包, 以冲破一切 封建罗网的强大力量审视那些处在野蛮原始乡 土上落后麻木民众的灵魂, 表现出鲜明的启蒙
改良 人生。 ‘ 在这样文学观的 这 ”巧 川1 ) 2 作用下, , “ 五
四” 文学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中国“ 五四” 乡土
收稿日期: 7 以一 2 一 2 ] X ( 0 作者简介: 祝学剑( 5 )男, 1 一 , 湖北江夏人, 7 9 武汉大学文学院2万级博士研究生, X (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二、 返归自 归依山水: 然的启蒙主义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 五四” 表现出批判蒙 昧主义的启蒙精神之后, 在三十年代并没有中断 启蒙精神, 而是在发展五四启蒙精神的基础上表 现出与五四启蒙精神决然不同的思想特征, 表现 出 返归自 然的启蒙精神。启蒙思想是与封建主 义相对立而出现的, 启蒙者首先看到了封建主义 的种种弊端而对封建主义展开猛烈的批判。批 判封建蒙昧主义成了启蒙思潮最显著的特征, 因 此, “ 五四” 乡土小说表现出启蒙精神基本形式:
展过程。
关键词: 乡土文学; 批判蒙昧; 启蒙; 返归自 改良 然; 人生 中图分类号: 肠 6 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巧一 2X2y 0 一 2 一 1 7( 仪 ) 0 0 X ( 3 73 1 5
“ 五四” 是启蒙的时代。受“ 五四” 启蒙思潮 的影响, “ 五四” 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启蒙特色。在 西方, 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思想建构是丰富多样
社会由贫弱向现代转变的必然之路。鲁迅在这
视, 沿续了“ 五四” 改造国民性的启蒙理性精神。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启 蒙精神, 表现出丰富的启蒙思想。
点上是最有代表性的。在谈及怎么做小说时, 鲁 迅说: “ 说到‘ 为什么’ 做小说罢, 我仍抱着十多年 前的‘ 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 , 为人生’而且要 ,
鲁迅的乡土小说最典型地表现了五四乡土文学
揭示病苦批判蒙昧的启蒙精神, 他把小说的视角 聚焦在凋敝破败的乡村, 正如《 故乡》 中所描写的 乡 “ 土: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 村, 没有一些活气。此外, ” 更多地描写乡土上愚 昧不幸抱残守缺的未开化民众,故乡》 《 里润土满 脸的皱纹显出一副穷困木呐的样子, 一声声喊 “ 老爷更使人震惊于他的愚昧麻木。《 我” 祝福》 中 祥林嫂最令人感到恐怖的不是她的不幸, 而是 她问有没有鬼而显出来的极端愚昧。《 风波》 里 使人担优地并不是在封建主义压迫下民众生活 的一天不如一天, 而是七斤面对皇帝坐龙庭的传 言表现出惶惑疑惧的愚昧神情。正如鲁迅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