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合集下载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它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特点是:
1.反映人性:乡土文学可以更好的反映人性,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知青的下乡经历等内容的描绘,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历史变迁的纪录:乡土文学也是对乡土风俗以及历史变迁的一种纪录,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总之,乡土文学是一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纪录,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

乡土文学概说

乡土文学概说

⑴何为“乡土小说”? 所谓“乡土小说”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一批寄居在北京和上海 等城市的作家描写故乡农村或乡镇生活, 等城市的作家描写故乡农村或乡镇生活,具有 较浓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隐现着乡愁的小说。 较浓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隐现着乡愁的小说。
“蹇先艾叙述过的贵州,裴文中关心的榆关,凡在北 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 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文学这以方面 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因此也只见隐现 , 着乡愁。”。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 · 小说二集导言》
5.蹇先艾(1906- 1994)贵州遵义人。
1925年加入文学研究 年加入文学研究 会 ,1926年入北平大学 年入北平大学 法学院经济系。 法学院经济系。蹇的第 一个短篇集《朝雾》 一个短篇集《朝雾》 1927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其中的《水葬》 其中的《水葬》是其代 表作。 表作。
《菊英的出嫁》反映了浙东农村“冥婚”的风俗。菊英八岁时 夭亡,十年之后,菊英的母亲念念不忘女儿在阴间有孤独感 和成亲的必要。她跋山涉水,四处奔波,终于为女儿选中了 一个也死去十年的男孩,置办金银首饰、绫罗绸缎,划出陪 嫁的良田,雇佣浩大的仪仗队,按照最讲究的规矩给他们成 了“亲”。这种旧式慈母关心冥间女儿的生活幸福的原始信 仰,是极为荒唐可笑的。但作者却写得一板一眼,老老实实 写母亲的心事,写路头的仪仗,亦真亦幻,煞有介事,令人 扑溯迷离,不辨真假,最后写到仪仗队抬的不是红轿,而是 青轿,才使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作者以朴素的写实手法, 描写菊英娘思女、爱女、嫁女的过程,把现实与幻想融合在 一起,心理刻画细致入微,送亲场面描写极为细致,渲染极 为热烈,几乎使人忘记是一次“冥婚”。此外,作者把不可 救药的愚昧和令人沉思的母爱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反映了浙 东农村风习的愚昧落后,表达了沉痛的悲哀。

乡土文学的艺术特征

乡土文学的艺术特征

乡土文学的艺术特征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农民、农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它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征:
1. 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乡土文学作品往往以真实、生动的方式描绘农村生活的细节,包括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事活动、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农村的生活和文化。

2. 浓厚的地方色彩:乡土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反映了特定地区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文化传统等,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3. 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乡土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往往朴实自然,贴近生活,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鲜明的人物形象:乡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是农村生活中的普通人物,通过对他们的塑造,展现了农村人民的善良、勤劳、朴实等美德。

5. 反映社会问题:乡土文学作品不仅关注农村生活的美好,也关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封建思想、环境污染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引起人们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6.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乡土文学作品往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总之,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村人民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

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

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摘要: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他作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流派的开山始祖, 成就是无人能比的。

其乡土小说的总体特征是:第一,注重对地方民俗风物的描写体现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第二,还注重对人物性格和环境的描写,用笔展示了农村或小城镇生活的真实面貌;第三,冷静、现实、客观的叙事风格,注重写实。

关键词:乡土小说写实农村民俗风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中国文坛上大兴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之风。

当时的农村处在旧中国最悲惨的境况下,又因为这些作者远离故土,所以,这些小说大都隐现着乡愁, 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写出了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这种突出的文学现象形成了被文学史家称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第一个流派——乡土文学流派” ,而鲁迅则是这个流派的开山始祖。

一、对地方民俗风物的描写在鲁迅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故乡》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的地方都介绍了农村的民俗。

比如说:“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走了。

”这里提到他们要会本家拜望的事,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那时候还有分本家和旁支家族的习俗。

又如:“那一年,我家是大祭祀的值年。

这祭祀,说是三十年才能轮到一回…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可以看得出来,那时候的农村还是很看重祭祀这个活动的。

活动很隆重也很慎重,三十年才一次。

而现在,基本上农村已经没有大型的祭祀类活动流传下来了。

再如:给做工的分三种,长工、短工和忙月。

这是根据当时雇工的工作时间长短而分出来的三种类型的雇工,我们现如今有些地方还有这种叫法,看来流传甚久。

文中还有提到的给孩子起名字与阴阳五行有什么关系——闰土;家乡的乌篷船等,就不一一细说了。

在这篇文中,鲁迅忠实的描绘了乡土的民俗,只是把真实的写出来不带着炫耀或批驳的感情色彩。

二、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在《故乡》中,一开头就写到“时候既然是深……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山村,没有一些活气。

乡土中国文学的特征与价值

乡土中国文学的特征与价值

乡土中国文学的特征与价值乡土中国文学,是指从乡村发源、描绘乡土生活、反映农村社会风貌的文学创作。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乡土文学是一种既有深刻的传统,也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价值特征。

这种文学不仅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面貌、生产场景和思想情感,更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感。

一、乡土文学的特征乡土文学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的独特特征,代表了中国农民阶层的声音,成为反映中国乡村现状的重要文学形式之一。

笔者认为,乡土中国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接近自然乡村自然环境的清新和自然色彩以及乡村生活虽然曾经困扰许多中国农村青年远离家乡和传统文化,但仍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作者的审美倾向产生了影响。

乡土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贴近自然”。

乡村的亲近和信仰关系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乡土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2、服务于人民乡村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目的是服务于农村群众,这一特殊的社会功能也是乡土文学的独特价值之一。

由于农村文化传承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又由于农民群众的正义感、健康感、奋斗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强烈,因此农民文学作品最好的途径就是符合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成果,以实现社会功能。

具有奉献精神的乡土文学作品,能为农民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探讨乡村现实情况和挖掘农村文化内涵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倡导民族精神乡土中国文学重视本土文化的传统和自然景观,弘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感。

通过表现乡村人民的真实生活,反映了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强调独立自主的创作生活,提倡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的关系。

二、乡土文学的价值乡土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直不能忽视,它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新时代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推动文化建设乡土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在乡村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乡村文化的建设一些方面可以被乡土文学所借鉴。

乡土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化传承的表现,承载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介绍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介绍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介绍马克吐温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的最优秀的作品,曾被美国小说家海明威誉为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国文学”。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在19世纪20年代左右,文学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即为乡土文学。

所谓的乡土文学,即描写乡土风情和传说为主题,同时加入幽默、讽刺的手法。

在美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就是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第一个将文学“美国化”的作者,即马克·吐温乡土文学描写的内容,都是以美国的本土文化为主,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对美国的文化得到一定的了解。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作者本人所熟悉的乡土开始,通过对当地人的语言、生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灵魂。

虽然情节的深入,读者在他的带领下,领略了美国的风土人情。

马克·吐温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让美国人民的生活全貌如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也能让作者写出伟大的小说。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主要有《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马克·吐温在表现手法方面,吸取西部乡土文学中幽默故事的'特点,采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在表现美国的现实生活的同时,更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的黑暗。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对美国的文学界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后人称其为美国文学第一人,同时他也被人称为“美国小说之父”。

马克吐温的死亡原因通过相关资料得知,马克吐温之死是由于狭心症而引起的。

马克吐温三个女儿陆续死亡,给马克吐温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1904年,马克吐温的妻子也在意大利去世,这让马克吐温更加难过。

而后,马克吐温的写作事业进入了最后阶段,因为身患狭心病,所以马克吐温到了晚年时,他的著作都是口授给秘书,而后由秘书整理完成。

乡土小说的艺术本质

乡土小说的艺术本质

乡土小说的艺术本质从三个方面谈谈乡土小说的艺术本质:第一,从精神层面,把乡土小说的艺术本质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理论等并列。

乡土小说是一种文化形态,从宗教上讲,是神造乐土,是为那些作家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

从哲学上看,是一种文明发源地,乡土小说中描绘的关于土地、村庄、故乡和农业等是他们初始情感的寄托地。

从理论上看,是个人最深刻情感与理性的集合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关于“乡土”,是原型或母体,作家们以固守既定的文化信念对抗“乡土”之外的现代都市文明社会。

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乡土小说的艺术本质,认为乡土小说就是作家们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

在漫长而又缺乏参照的静态农业文明时代,表现的内涵主要指向苦难、野蛮、粗粝以及牧歌等一类文化领悟。

人们对自然或现实的模仿于再现,人天生具有有本能的模仿欲望,并对模仿的事物感到天生的愉悦。

因此,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质,显得原始而没有文化深度。

到工业文明时代,乡土往往被用来表达某种固守与对抗,被赋予的是贫穷、愚昧、落后、敦厚、淳朴及精神家园等内涵。

这个时期,乡土小说的内涵相对深化,虽然精神意蕴方面有好有坏,但仍是对现实世界的概括与模仿。

人们在感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积极进步的成果时,仍追求乡土世界中原始的精神内涵,且内心仍对乡土有着崇高的地位与敬意。

作家们固守内心对乡土世界的文化信念,对抗着都市社会的浮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意义的乡村渐趋隐没,城乡界限逐渐模糊,城乡二元价值对立将不复存在。

作家们既迷离在现代都市社会中,又若即若离,精神上返璞归真,对乡土的追忆与怀念使他们内心矛盾。

乡土小说中也表现出了城乡之间紧密联系的隐性的线,因为这时期的乡土小说已不同以往传统的乡土小说。

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乡土小说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

它最终以乡土小说的形式出现,这些乡土小说既有作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作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试论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试论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乡土文学究竟有着怎样的特质呢?首先,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核或主导成分是一种乡土气息或原乡况味,即特定地域的特殊生态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品格、乡土情感或乡土精神、乡土理念等等文化因子的圆整和合,不能泛化为所有农村题材或抽象的时代理念。

一般地讲,所有文学作品,特别是农村题材作品都确实或多或少地描绘了某些风俗习惯,摹写了各种自然景物,体现出某种文化品格,但它不一定就属于乡土文学范畴,艺术的分野就在于是否在质地上全方位地通体显示出原乡况味或“个性的土之力”。

刘绍棠在谈到这一区别时,曾将自己的创作同浩然作了一个比较,结果发现“浩然主要写京东山村,反映农村的重大变化;我主要写京东水乡,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1],二者的艺术视角与创作质地是截然不同的。

简言之,“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上官仪《八咏应制》),此乃庙堂文学;“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干《室思》),此为士人文学;“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北朝乐府),是为农村题材文学;“老女不嫁,踏地呼天”(北朝乐府),这才是乡土文学,因为短短两句,运用了乡土语言,活画了乡土性格,袒露了乡土情感,涵盖了乡土精神,总之,通体体现了“个性的土之力”或乡土气息。

其次,乡土文学立足民间,是从整个文化人类学视阈对民间形态与民间精神的审美表达,其间流贯着创作主体个人的乡村情感、人文意识、乡土意识、哲学思考和理性批判,不能等同于民间文学、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

按照陈思和先生的理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民间”是指产生于“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自由自在”而又“藏污纳垢”的形态[1]。

无论如何,这一认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即它发现了一个视角,使人们看到了一个事实上的存在——由芸芸众生所营造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涵盖着普通老百姓真实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的庞大的文化空间。

存在并不意味对抗,对抗是为了实现唯一,而民间只是一个(非唯一)存在。

历史地看,文化(culture)本来就生于民间,艺术(诗、剧、小说、歌、舞、乐等)本来就源于民间,乡土文学则更自觉地站立于一种民间视角,通过仰视、俯视、平视这一文化空间或其他空间而表达多样价值选择与审美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源于鲁迅。

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①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

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 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 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鲁迅对乡土文学理论显然侧重的是寓居在北京的知识分子,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化视角对乡土的观照,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隐现着乡愁的胸臆。

以往对鲁迅等乡土小说观的阐述往往只是机械地以题材(农村) 和人物(农民) 为中心,而未能看到乡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 这恰恰违背了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的初衷。

显然, 鲁迅的乡土文学观, 既不同于周作人对风土、地域色彩的表层把握; 也不像茅盾那样特别强调时代、政治的因素。

客观地说, 周作人的乡土文学观倡导的是具有地域文学倾向的乡土文学; 而茅盾的乡土小说观对于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的重视②,使之与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具有某种程度的暗合。

但茅盾显然更强调的是在特殊的风土人情描写之外的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③,使他关注的是农民的现实命运, 并一度以农民文学来命名。

它为后来在宽泛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石。

而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则把焦点对向了中西方文化冲突境遇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领域。

尽管鲁迅、茅盾、周作人的乡土小说理论有着各自的侧重点, 然而, 他们却共同为20世纪宽泛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审美内涵。

以上对乡土文学的一些理论观点来看,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核是地方色彩和原乡况味。

即特定地域的特殊生态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品格、乡土情感或乡土精神、乡土理念等文化因子的圆整和合。

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

如沈从文的小说表现的是湘西朴素的风情,可以说他写乡土的立场就是他自己说的“我是一个乡下人”,他写乡土时对乡村的生活方式很少持评判者的态度,不是高高在上地审视。

而是在生命意义上追忆乡土,以一种平等的态度,站在乡土之内,发现乡村生活的细微委曲之处,以自觉的美学意识,写成丰富自足的美的文本。

因之,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对乡土生活的亲族关系,乡土信仰、传说、神话,以及自身文化传统的展现,对土地的热爱,看到的是乡土的生命。

在《萧萧》中,萧萧怀了孩子之后,未来的走向,在沈从文的笔下显得特别有意思。

最后萧萧还是莫名其妙地留了下来的结局。

在文章中,透露着不知如何的一种自然性态度,此态度高度暗示了沈从文对乡土文化,乡土人文的浓厚向往,同时也是对湘西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

因而,在沈从文小说中描述人物主角留下来的结局,而不是出走,一直是沈从文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的情节或结局。

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有离乡背井的怀恋,对美好人生、雄强生命力的赞颂,亦有轻贱生命的痛苦,和对那里只有被历史左右的不能创造历史的人们的遗憾。

沈从文所有的乡土情怀都在湘西这个独具审美内涵的地方体现出来,这是个与都市社会对立的精神家园。

第二,乡土文学史从整个文化人类学视野对民间形态与民间精神的审美表达,其间流贯着创作主体个人的乡村情感、人文意识、乡土意识、哲学思考和理性批判。

如蹇先艾的小说《水葬》描写对小偷处以“水葬”的残酷习俗及受着这一习俗拨弄的麻木的村民。

在这篇小说中,被水葬的人和水葬别人的人都很愚昧。

蹇先艾对乡村采取的是解剖式的描写与叙述,虽没有触及到礼俗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仍对农村礼俗的愚昧思想给予理性批判,同时也引发自身的思考,只是这种反省程度不深。

鲁迅的《故乡》以开头的景物描写和叙述者低缓阴沉的语调营造了游子归乡的落寞心境, 那想象中的故乡和现实中满目疮痍的荒村形成的反差, 使归乡人不禁要怀疑,这样的故乡是令人失望的, 旅居他乡的游子每每只是在记忆中编织他心灵的故乡罢了。

一旦面对现实的乡村, 必将粉碎归乡人心灵的梦幻。

这使得文化乡土小说中的归乡模式具有了现实和理想, 客观和主观, 现在与过去的时空距离, 而游子的无家可归,有家难归和归乡又逃离也都有了寻找精神家园的文化寓意。

在很多作品中,鲁迅对乡土文学的阐释,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情怀与理性批判。

第三,乡土文学以乡土写实和浪漫写意的基本表达式萤构事理或抒写乡思立足本土,而又多维整合,铸炼民族风格。

“从风俗民情中,写出人性的美,通过小人物平凡的命运,写出生活的诗”这是乡土小说一个很突出的特征。

可以说,“讴歌劳动人民的美德和恩情”“改善人类的道德观念”“发扬一种理想”是我国现当代乡土小说的一个主旨。

如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描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故乡北运河的乡风民俗,虽然反映的是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但作品却隐去了人民和敌对势力冲突的正面描述,弥漫整部作品的是纯朴的男女之情、祖孙之情、乡邻之情。

作品虽然把生活图景诗化了,却没有离开当时民族斗争的现实。

七夕乞巧,有纯洁的爱情,也有好汉董太师的阴影;清明祭墓,简朴习俗的婚仪中,抒写了故乡人民的多情重义,也通过乡亲们对党代表的悼念,对斗争的向往,暗示着蕴藏在蒲柳人家中一股内在的民族解放力量,劳动人民的情义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容。

《蒲柳人家》不让丑恶的东西在画面出现,尽力地开掘人物身上的美德。

作品诗情画意更为浓郁,艺术上发挥了乡土小说抒情的独特性。


总体来说,乡土文学就是表述着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知识者觉醒的现代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文化、传达某种原乡况味,包括特殊乡村习俗、地域风情、时代特征及人文理想等的民族文学形态。

参考文献:
①鲁迅:《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②③茅盾《关于乡土文学》, 见《茅盾全集》第2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89 页。

④凌宇《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⑤刘绍棠:《<蒲柳人家>二、三事》,《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