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_夏子

合集下载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RECOMMEND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1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这一作家群具有大致相同的追求:续写鲁迅的国民类型。

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命名人,也是实际的开拓者。

在鲁迅的影响下,乡土文学作家们从启蒙主义的创作目的出发,继续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写出了许多乡间国民的类型:如阿 Q 型、祥林嫂型、“看客”型。

这些形象,或只能在精神麻醉中讨生活,或成为封建道德的牺牲品,或以他人的不幸丰富自己乏味的生活。

在他们身上无不寄予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饱含了从国民心灵深处探寻民族悲剧根源的深层思索。

鲜明的地域特色。

乡土作家群的作家们大都描写自己熟悉的故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他们在地域里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创作题材,找到了艺术个性之源,找到了文化之根。

如彭家煌常写的湖南农村士绅们的闹剧, 台静农擅写的安徽乡间宗法制度笼罩下的生生死死,蹇先艾笔下那“贵州道上”的野蛮习俗……这一切无不是性格生动、画面鲜明、风景传神。

这批作家在表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在重新认识故乡的同时,重新认识了自己。

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乡土文学自20世纪初兴起以来,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成
为中国文学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从不同角度展示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一、乡土文学的兴起
乡土文学起源于边远的农村地区,以反映农民生活、展现乡村风貌
为主要内容。

20世纪初,随着现代文学运动的兴起,乡土文学开始崭
露头角。

一批具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作家,如鲁迅、茅盾等,纷纷将笔
尖对准大地,创作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乡土小说。

这些小说真实地描
绘了农民的艰辛生活、矛盾冲突和自我救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二、乡土文学的影响
乡土文学以其质朴、真实的表现方式,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它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深入描绘,突显出一种真实的人性美,让人们重
新审视乡村的价值和美丽。

同时,乡土文学还具有深厚的社会批判意义,揭示了农村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乡土文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它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

乡土文学使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境况,关注乡村社会的变迁,
促进了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同时,乡土文学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素材,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三、结语
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它以其独有的魅力和影响力,为中国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推动了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期待乡土文学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奉献出更多精彩的作品,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探析

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探析

2009年12月第12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何谓“乡土文学”?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最早使用“乡土文学”这一称呼,并立即为文学界所接受。

他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炫耀他的眼界。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乡土文学的作者。

……”“乡土”,即故乡。

鲁迅所举的这些作家的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里面,自然带着地方色彩。

但乡土文学不能仅局限于民俗的描写。

茅盾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只有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对于命运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一定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①。

正如法国的文学思想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②“五四”新文化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本质上是一场狂飙突进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提倡的“人的自觉”、“人的解放”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的心灵。

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蔡元培“劳工神圣”口号的倡导,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全新的认识和态度,把人们关注的焦点、作家创作的中心引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黎民百姓,芸芸众生。

之后《新青年》、《晨报》等刊物相继发表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

在政治思想界的极力倡导下,“尊重劳工”、“关心农民”的思想风起云涌。

广大知识分子获得新的启发与感悟,这给他们的创作带来潜在的影响。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二〉创始人
最早创作倡导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 力的,是鲁迅。他从1921年起就在一些文 力的,是鲁迅。他从 年起就在一些文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认 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为“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但是,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 年代初、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年代初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 土文学” 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 年在《 土文学”的,是鲁迅 年在 小说二集导言》 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 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
一类是野蛮残酷的像蹇先艾水葬所写的贵州边远地区抓住了小偷要绑上石头沉入江河的习俗像许杰笔下的浙江农村受封建宗法思想支配相互械斗以及丈夫竟然典当妻子的习俗等小说的客观描绘对这些封建冷酷的习俗进行深刻的鞭挞和揭露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民主主义性质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定义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 由鲁迅首先创作, 说,由鲁迅首先创作,到 1924年前后蔚然成风,是 年前后蔚然成风, 年前后蔚然成风 五四”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 故乡》 上个世纪20年 《故乡》 。上个世纪 年 代,它的作者主要是文学 研究会以及倾向与之相近 的一些年轻作家, 的一些年轻作家,他们的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 所谓“乡土文学” 所谓“乡土文学”。代表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 许钦文、 杰、许钦文、王任叔 、台 静农等。 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 为人生” “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五四乡土小说资料

五四乡土小说资料

✶“五四乡土小说”是指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的小说流派。

它继承了五四时期的革新思想,继续对国民存在的劣根性进行抨击,同时也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全盘西化进行反拨。

“五四乡土小说”开始于鲁迅的创作。

像他的《故乡》、《祝福》都属于乡土小说的代表作。

另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废名等。

这些作家在创作上或多或少的受到鲁迅的影响。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都是学历很高的高级知识分子。

像鲁迅在日本留过学,废名师从周作人,曾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台静农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所以他们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小说。

这些小说的作家们大都远离各自的乡土,而生活在像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城市里。

他们的小说植根于家乡,却又超越了家乡。

他们写家乡的人、事、物,却又不是写给家乡人看的。

他们只是借助家乡来表达对麻木的世人的不满、失望和批判以及抒发自己的理想与希望。

他们的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自然,格调清新而略带忧伤。

:“五四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而像鲁迅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自然会为疗救愚昧的国民而奔走呼喊。

农村是受封建思想迫害最严重的地方,却也是最质朴的地方。

自然就成了作家们所愿叙述的地方。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多是南方人,具有南方人特有的温柔缱绻之意。

因此他们小说的背景也是以南方水土为背景的,纸上洋溢着或清新、淡雅或萧肃、忧郁的水乡特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作家都是北方人,是深深扎根在黄土地的人。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黄土地的气息,或辽阔寂静,或干燥皴裂。

像是被榨干了水分。

这里的人无论男女豪爽大气、知错就改,具有别样的可爱。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表现了处于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的农民的生活和思想。

一方面作者们对农民的淳朴表示赞赏,另一方面更多是对封建思想压迫下农民的愚昧表示不满与失望。

文中提出希望,却并没有明确解决的办法。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
夏子
【期刊名称】《武陵学刊》
【年(卷),期】2003(028)006
【摘要】现代中国乡土文学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人类文化思想史及东、西方乡土文学传统本身等已经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物化背景下的各类碰撞、冲突,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震荡则奠定了现实文化基础,这两种基础构成现代中国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主导文化动因.【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夏子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湖南,常德,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6
【相关文献】
1.开掘中国乡土文学的宝藏--序《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流变论》
2.乡土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与乡土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纪要
3.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与百年流变
4.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与百年流变
5.发掘乡土文学独特的文化审美意蕴──杨剑龙《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读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乡土文学的萌芽与发展

论乡土文学的萌芽与发展

论乡土文学的萌芽与发展作者:韩枫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10期内容摘要:乡土文学崛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文坛,本文试图透视乡土文学在现代文学史的演进过程,并对乡土文学的历史沿革作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乡土文学演进现实主义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

它都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时代精神、文坛思潮等因素相关并受其深刻的影响。

“乡土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整体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崛起至今,经历了京派小说、解放区农村通俗小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新乡土小说、文化寻根小说几个阶段。

不论其在当时还是在今天,其“乡土”的意义和内涵、思想深度、审美境界都随时间、历史的嬗变而愈加高远、深邃。

本文试图透视乡土文学在现代文学史的演进过程,联系地而非孤立地,发展地而非凝固地对乡土文学的历史沿革作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乡土文学崛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文坛。

它的出现受到五四时期的个性自由、个性解放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以文研会作家为主体形成的“为人生的小说流派”继承和发扬《新青年》倡导的现实主义传统,以自己的创作成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主潮。

而乡土文学成为了这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潮流中别开生面的流派。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一部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阵痛的产物。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使二十世纪历史的第一页就充满了民族的屈辱与愤怒。

中国社会日益殖民地化的现实与民族危机,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探求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道路。

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体现着精神界的战士对民族兴衰历史责任的承担,他们以文学启蒙为手段实现思想启蒙之目的。

关注于人的精神状态,人的觉醒,只有先“立人”才能“立国”。

这种启蒙精神与作家人生思考相结合,产生了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是五四时期最早出现小说形式,是新小说流派竞起之前特殊形式的人生派小说。

围绕着“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鼓吹社会改造,提出儿童问题、青年问题、妇女问题、劳工问题、国民性问题,有鲜明的启蒙主义思想倾向。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目录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展开编辑本段简介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据考证,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

当时的乡土文学的作乡土文学家群体多寄寓在都市,沐浴着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着“五四”新潮的洗礼。

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

1936年,茅盾更进一步指出“乡土文学”最主要特征并不在于对乡土风情的单纯描绘:“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编辑本段文学特点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夏子(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湖南常德415000)摘要:现代中国乡土文学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人类文化思想史及东、西方乡土文学传统本身等已经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物化背景下的各类碰撞、冲突,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震荡则奠定了现实文化基础,这两种基础构成现代中国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主导文化动因。

关键词:乡土文学;发生背景;文化动因;民间空间¹中图分类号:I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54(2003)06-0041-04Background of Chinese Modern Local LiteratureXIA Zi(Chinese Department,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Hunan415000,China)Abstract:The local literature in China doesn.t occ ur accidentally and thus is not isolated from the literature as a whole,it.s a natural product of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Specifically speaking,the l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e,human thoughts and the tradi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in East and West have altogether provided a base for its development,while materialized conflict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suburban life have provided a solid cultural base for its development.These two bases form the prime sources of modern local literature.Key words:local literature;background;the prime cultural sources;folk cultural space由20世纪之初的社会改良及/五四0新文化运动激发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直接催生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乡土文学。

也就是说,人本主义或民本主义思想及东、西方乡土文学传统等构成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而物化背景下的各类碰撞、冲突)))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震荡则成为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现实文化基础,两种基础的实质与核心是一种平民主义思潮,即人们的关注视点转移到民间空间,更多地思考着社会最广大的下层平民的辛苦遭逢与命运前途,体现着对普通人的真切关怀。

作为民间这一文化空间的主体部分,乡土世界不可避免地要走进启蒙主义者的关注视阈。

乡间的死生与病苦、乡村特有文化品格、乡土精神与文化理念等这类具体形态,一旦被摄入启蒙文学的视野,乡土文学也便应运而生。

一人类文明轨迹与乡土文学寻踪)))世界文化背景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史进程中,文学自始至终都是与某种乡土相关联的。

作为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开端,石器时代(前文字时代或黄金时代)、青铜(铁器)时代那种原始粗陋的/石器文明0、/青铜文明0)))生产工具、化石、武器、器皿、雕刻、图案、饰物等等人类初始性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与精神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结晶,十分直观地/记录0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涵盖了人类最初的思维、心态,体现了特定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

/这些成果不仅显示了人类祖先所走过的最初文明的轨迹,而且对人类文明后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0[1](第3页)。

从物质生活方面来说,采集与狩猎这两种主要的经济活动作为最初的生存经验,为人类进化发展提供了经典的生存模式,以精致、自觉的栽培、耕作(culture)与家畜饲养为主要表征的传统农业文明就正是这种古老经验的延伸。

从精神生活方面来讲,原始群居及血缘家族等组织状态在萌生制度、机构、分工、规范等等一类文明概念的同时,其所萌生的那一类原始幻想、神灵崇拜、宗教观念等质地已经构成一种乡土文学基因,昭示了日后的乡土文学可能,而后来建立在传统农业文明根基之上的思想文化史也确实容纳了乡土文学这一事实存在。

然而,乡土文学不仅仅只是一种被动性的状态化自在,它更是一种活性的、能动的主体自觉。

古典乡土文学比较欠缺一种理性自觉,因而它只能是牧歌式的静态自在,即便体现一定的理性思考,也只是一种缺乏参照系的凝固的文化感悟,其2003年11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v.2003第28卷第6期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 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8No.6¹收稿日期:2003-08-10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2年度科研项目/荆楚文化精神内核与丁玲文学创作0(201221D)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夏子(1963-),男,湖南澧县人,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视界始终不能超出农业文化的独立自足的系统阈限。

按照摩尔根、泰勒等人的解释,农业文化系统内部也经历过大的变革,其最主要的是从以被动采集、狩猎为表征的蒙昧、野蛮时代向主动开始栽培农作物、人工饲养家畜的崭新的农业文明时代的转变,并最终形成以西亚、东亚、中南美洲为代表的世界上最早的农业中心。

这一发展变革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天)))自然的启示往往是革命变革的原初动力。

在这样一种相对独立封闭的系统内,人们更多的是寻求一种修补和完善,传统乡村情感或牧歌人生也便成为经典的文化母题。

但是,这类文化感悟和独立自足的文化陶醉,/只有社会向工业时代迈进时,整个世界和人类的思维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后,在两种文明的冲突中,,才显示出其意义0[2](第1页),即在近代以来以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为主要表征的变革浪潮中形成了前后两种现代文明,这类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对比、撞击,使整个社会历史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品格,这个时候,人们的乡村情感与牧歌体验也便具有了特殊的现代意义,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乡土田园更成为世界性的文学主题,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自觉的乡土文学也因此而发生。

这一历史进程,尤其是近300年来的西方文化思想史及现代世界时势以极其外显的、直接的方式促成了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发展,这一点完全可以在彼时率先觉醒的中国人们的/呐喊0声中得到证明。

世界潮流的激荡)))特别是欧战的影响,促使我国人们急迫地关注着国力与国民的积弱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章,就是农业进化问题。

人们痛心地看到了/长夜难明赤县天0的萧索气象与荒村现实,强烈地感受到了古老耕作方式与农业文明进步之间的巨大差异,/盖华人自有史以来,其对于农业,常守于我无关之态度。

席世界无比之天时地利,而未尝有企图发达之意,此其所以终无进步也0[3]。

/或曰,吾国农业极发达,焉用研究泰西新法为?或曰,汝习农业,能二倍其收获乎?能使稻一年中三熟四熟乎?能开垦硗土,不施肥料乎?0[4]由此反思了农业颓势的症结所在:/其进步濡缓之原因,实由于崇拜祖先与尊重习惯,是以数千年来,常为自然力所统治,而不能与之相抗0[3]。

/吾国古来农业,徒恃经验,不讲学理,,故经营农业,不求技术之改良,周围境遇之良好,而冀农业不致衰颓,安可得哉0[4]。

在思考和探索农业基础问题的同时,启蒙思想者们又进一步在更高层面上叩问、剔析着有关乡村世界的一些深层问题,诸如乡土习性、乡村制度、外来文化濡染与冲突、乡土文化价值、人性与人格病态、文化劣根等等,其所凭借和运用的理论武器,正是西方近300年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科学理性精神。

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乡土文学实践无疑在更直接意义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发展。

这里,我们无意、也没有必要去寻找那些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有一点,即/别国良规0中由地方特色(local color)、方言土语、文化习俗、文化个性、表现技巧等因素构成的趋于成熟的乡土文学质地,由乡土意识、乡土理念、乡土文化价值评判与理性审视等内核构成的现代乡土文学品格,对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显然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体来讲,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谐和着世界乡土文学由静态到动态的主导律吕,在世界总格局内发生、发展,通过自身文化本色与特殊乡土人生表述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与文化主题,因而,它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上述世界文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二 古典哲学与人文历史传统)))民族文化背景现代乡土文学的发生、发展,与自己古老母土文化传承的联结更为紧密,其所给予的影响也更为内隐而深远。

从思想基础来讲,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显然是以传统农业文化及儒家传统民本思想、人本主义、道家回归理论等为哲学根柢的。

首先,在对土地的认识上,由于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哲学视野中的土地便成为安身立命的基本据点,一种/尚土0的观念也牢固确立,乡土、故乡、土地等物质形态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0[5]。

这就表明,故乡、土地等形态早就以其阴柔、虚静、包容/万物0的至德与品格而被视为一大母题。

由土地崇拜而在先秦时就开始了/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0[6]的祭祀活动,安土重迁积久形成的土性也成为炎黄子孙的天性、本质属性或集体无意识,/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0[7](第1-2页)。

这一点不禁令人想起陈奂生)))那个第一次以中国传统土地文明正面、直接抗衡西方文明的中国农民,于此我们一样能够看到与泥土有着深厚联结的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

这的确是一种命定,一种血缘连接,是无法摆脱的/原型0式自在,乡土文学就是这类自在的再现。

其次,在对待民众的态度问题上,受传统农耕文化及民贵君轻、重农抑商的儒家政治文化、/民胞物与0[8]、仁爱诚信等封建伦理文化等影响,传统哲学体现了对人、对民众的士大夫式关怀,由此形成了中国人本主义思想传统,显然,士大夫阶层对下层民众的悲悯情怀及儒家民本思想也对现代乡土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再次,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现代乡土文学显然表述着一种回归理想,表现了对传统哲学理性的文化认同,尤其像周作人现代/隐士0的文化实践、废名/美在自然中0及沈从文/神在生命中0的文化体验、林语堂/闲适幽默0的文化追求、丰子恺/无常之恸0的文化感悟、汪曾祺/适意自然0的文化观念、贾平凹/静虚无为0的文化态度等等就是典型实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