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第三章 湖南乡土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特点

“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特点

“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文学运动”的诞生和发展,使得我国的文学发展方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也发生了变化。

由于社会形态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具有了新的人文关怀特征,这与作家自身对乡土的情怀有关,当然也与其内心存在的情感矛盾有关。

一、乡情与理性的情感矛盾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者们,面对着残酷的统治,传统的思想与封建的伦理纲常对社会底层人民的迫害至深。

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者来说普遍存在着乡情与理性的矛盾。

一方面,要在理性意识的引导下,冷静地面对残酷的现实,借助自己的语言尝试唤醒麻木不仁的底层人民;另一方面,在创作时,却又难以舍弃自己对故乡的深情,对生长于这片土地的人们,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作品,即使是在批判性最强烈的时候,作品的笔调也是在冷峻的批判中透露出一丝暖意,甚至是绵绵的惆怅。

事实上小说创作者的另一半情感仍旧眷恋着自己深爱的故土,这也使得当时的乡土文学作品大多让人感受到希望和向上的力量[1]。

这一时期面对的创作对象大多是我国广大的农民,以及这一阶层的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这些传统思想随着民族文化的积累,以及社会形态的改变,形成了坚固的思想意识。

但小说作者在批判的同时,潜意识里也表达出了自己对农民的同情,以及似有似无的谅解。

其中,比较典型例如台静农、王鲁彦、废名等人。

这一时期的小说存在这一矛盾,与当时的乡土文学的局限性有关[2]。

可以说,“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并不彻底,许多人仍旧坚持传统的思想观念。

一方面,部分人民坚信在封建统治体制的引领下能够走出困境;另一方面,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形态变化的重要性,拒绝接受新的思想,和有可能成真的、新的社会形态。

二、个人主观情感浓烈这一时期的作品受到鲁迅的现实主义的行文风格较深,小说创作者的思路不断开阔,对创作方法的探索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乡土文学与市井文学课件

乡土文学与市井文学课件

高晓声
高晓声
一、高晓声(1928-1999年)江苏武进县人,他 的家乡,北靠长江,南依太湖,是一片美丽富饶的 地方,文化也很发达。 高晓声从小喜爱文学。 “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 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 1947年高中毕业后,他顺从父意,进入上海法 学院经济系。1949年,他参加了革命,1954年发 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解约》,后来他和陆文 夫、方之等人创建探求者文学社,提出“干预生 活,探求人生”的口号,1957年被打成右派,直到 1979年才回到文学队伍。
“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
四十年代以及解放后的十几年内 这一时期的农村 题材小说创作不能称之为乡土小说, 因为它丢 失了地域色彩和风土人情这两个乡土小说的 “灵魂” 。 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创作是几经变化的, 它 时而是狭隘的乡土小说, 时而是宽泛的农村题 材小说。在这种演变中, 乡土小说的内涵也发 生了变化。一些评论家认为,乡土小说不能仅 仅被单纯地看作是书写原乡情韵,揭示乡土地 域风情的小说,只要作品中表现了一种乡土情 结,都可以称作乡土小说。
第二、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 论
茅盾在1936年2月1日《文学》第6卷,第2号的 《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说: “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 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象看一幅异域的图画, 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 奇心的餍(yan)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 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 运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 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 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 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 《不能走那条路》 《人民日报》编者按: 这篇小说,真实、生 动地描写了几个不同的农 民形象,表现了农村中社 会主义思想对农民自发倾 向进行斗争的胜利,这是 近年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比 较好的短篇小说之一。 宋老定:自发的资本主义 倾向 东 山: 自觉的社会主 义思想

浅谈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浅谈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浅谈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作者:孙萌来源:《牡丹》2016年第24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作品中,乡土呈现出三类状态:以往充满魅力的家乡、实际中黑暗的家乡、意识中未来的家鄉。

在这三类相异状态下的乡土所引起的离愁别绪中,潜藏着乡土文人“得到伊甸园—遗失伊甸园—重返伊甸园”的思维,同时让乡土小说在表达方面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当代文学历史中,很少有其他的小说种类像乡土小说一般能够长盛不衰。

从鲁迅被冠以“乡土作家”之后,历代大家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家都认为自己是乡土小说作家。

其写,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格调迥异,侧重点也呈现出差异性,然而他们却共同造就了乡土小说写作的黄金时代,为沉闷的文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笔者在下文中将浅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当新文学时期迈入第一个10年阶段,《中国新文学大系》就诞生了。

这是由各编纂人写成的导论,对10年的文学作品的特性进行阐述。

当中,作为当时的社会主流写作类型,乡土文学开始被界定与研究。

例如鲁迅,其是从自身的角色特点——远离家乡、侨居城市来进行写作的,其写就的乡土文学包括故乡的记忆、文章的情感格调、离乡的感受等。

此处,尤其令人关注的,是乡土文学中的离愁别绪,已经不单纯是我国唐代诗句中所描绘的客居异地的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思念只是外出的人们因异乡与乡关的地理间距所引发的,而乡关这个概念是凝定的,缺少时间的波动,它由三类时态,即过去、现在、以后,以此来影响乡土文学创作。

因此,在乡土文学里,拥有三类相异时态的乡土描绘景象:一是过往的、目前已经消失的、让作者极为挂念的家乡;二是暗黑因素繁多、招人厌恶的家乡;三是期待中的新家乡,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执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这种以三类时态抒发思乡情怀的离愁别绪中,存在一个乡土的伊甸园—失乐园—重新拥有乐园的思辨思维。

其实,这是一种潜在的逻辑。

在发展期的乡土文学中,还要以心绪或感情作为引导,还没有升华到明朗的理智认知。

乡土文学概说

乡土文学概说

⑴何为“乡土小说”? 所谓“乡土小说”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一批寄居在北京和上海 等城市的作家描写故乡农村或乡镇生活, 等城市的作家描写故乡农村或乡镇生活,具有 较浓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隐现着乡愁的小说。 较浓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隐现着乡愁的小说。
“蹇先艾叙述过的贵州,裴文中关心的榆关,凡在北 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 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文学这以方面 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因此也只见隐现 , 着乡愁。”。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 · 小说二集导言》
5.蹇先艾(1906- 1994)贵州遵义人。
1925年加入文学研究 年加入文学研究 会 ,1926年入北平大学 年入北平大学 法学院经济系。 法学院经济系。蹇的第 一个短篇集《朝雾》 一个短篇集《朝雾》 1927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其中的《水葬》 其中的《水葬》是其代 表作。 表作。
《菊英的出嫁》反映了浙东农村“冥婚”的风俗。菊英八岁时 夭亡,十年之后,菊英的母亲念念不忘女儿在阴间有孤独感 和成亲的必要。她跋山涉水,四处奔波,终于为女儿选中了 一个也死去十年的男孩,置办金银首饰、绫罗绸缎,划出陪 嫁的良田,雇佣浩大的仪仗队,按照最讲究的规矩给他们成 了“亲”。这种旧式慈母关心冥间女儿的生活幸福的原始信 仰,是极为荒唐可笑的。但作者却写得一板一眼,老老实实 写母亲的心事,写路头的仪仗,亦真亦幻,煞有介事,令人 扑溯迷离,不辨真假,最后写到仪仗队抬的不是红轿,而是 青轿,才使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作者以朴素的写实手法, 描写菊英娘思女、爱女、嫁女的过程,把现实与幻想融合在 一起,心理刻画细致入微,送亲场面描写极为细致,渲染极 为热烈,几乎使人忘记是一次“冥婚”。此外,作者把不可 救药的愚昧和令人沉思的母爱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反映了浙 东农村风习的愚昧落后,表达了沉痛的悲哀。

徘徊在田园与都市之间的乡土文学——师陀小说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徘徊在田园与都市之间的乡土文学——师陀小说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年至 1 9 3 7年 ,在 《 大公报 ・ 文艺副干 、 ( 伏 公报 - 小公 园》
回到这 四篇 ( 伏 公报 ・ 文 艺》 系统 的评论文
和 伏 公报 ・ 文 艺》 上 ,他们发 表 了数 量可观 的高水 准书 章 。李影 心、李健吾 、杨刚 、朱光潜 的批评文章 评 。为保 证书评 的独立 与公 正 ,萧乾拟定 了如 下原则 ,不 可归为一类 ,汪金丁与王任叔 的文章则是另外一 接 受书商赠书 ;持论 客观 、不捧不骂 。他定期 将值得一评 类 。概而言之 ,李影心等 伏 公报 ・ 文艺》 书评 的书寄给上述作者 ,邀请他们 撰写书评 。李影 心与杨刚 的 作 者 的文章 都肯定 芦焚 在文 字表 现技巧 上 的努


京派批评 与左 翼视角 :民国时期 的评论 文章
依据现有资料 ,民国时期关于于师陀 / 芦焚小说 的评 论 共有八篇 ,皆以书评 的形式 出现 。文 章的写作 时间集 中于 3 0 年 代 ,具体 而言是 1 9 3 6年 一 1 9 3 7年 ,在此期 间
与曹禺的 《 雷雨》、何其芳 的 《 画梦
0年代 “ 京 派”文学活动 的重要构成 。萧 与其创作实绩 相 比 ,仍处 于不对称 的状态 。本文 的繁荣期 ,是 3 伏 公报 ・ 小公 园》 和 ( 伏 公 将 从 以下 四个 面 向对 既有 的关 于师陀小说 的研究 乾对此厥功 至伟 。他在执掌 ( 成果进行述评 ,以期对 师陀小说 研究 的拓 展与深 化有所助益 。
报・ 文艺》 期 间 ,以其对 报纸 副刊 的功能 与定位 精准把 握 ,对 书评之 于新 文学发展 的作 用的独到 理解 ,对 书评
4 0
这 一文类 的 长久 热爱 ,积极 提 倡 书评写 作 ,砥 砺作 者 创

(8)乡土小说(简)

(8)乡土小说(简)

《烛焰》 ,《红灯》. 烛焰》 红灯》 从手法上看,台静农的小说格调沉郁阴冷, 从手法上看,台静农的小说格调沉郁阴冷, 手法质朴圆熟,继承了鲁迅偏于阴冷的一面, 手法质朴圆熟,继承了鲁迅偏于阴冷的一面, 因此他的小说比鲁迅的小说更为压抑和沉闷, 因此他的小说比鲁迅的小说更为压抑和沉闷, 黯淡有余,而亮色不足. 黯淡有余,而亮色不足.
周作人
茅盾
二 乡土小说形成的原因
首先,乡土小说的出现是五四以来问题小说,为人生的创 首先,乡土小说的出现是五四以来问题小说, 作延续而来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其更深一层的发展. 作延续而来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其更深一层的发展. 其次,鲁迅的创作对于乡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其次,鲁迅的创作对于乡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鲁迅乡土小说的示范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 鲁迅乡土小说的示范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这些小说充分具有生活本身那种迷人的丰富性和生动 性. (二)鲁迅的乡土小说在思想内涵上具有难以比拟的深刻性. 鲁迅的乡土小说在思想内涵上具有难以比拟的深刻性. 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圆熟,丰富而又纯净的, (三)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圆熟,丰富而又纯净的,达到了 很高的审美境界. 很高的审美境界.
《黄金》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黄金》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陈四桥村,如史伯伯 陈四桥村,如史伯伯 ,桂生婶
四,寄寓上海的乡土小说作家
许杰 许杰: 他的最早的小说集《惨雾》 许杰:浙江绍兴人 .他的最早的小说集《惨雾》作 为文学研究会的丛书出版, 为文学研究会的丛书出版,是当时乡土小说的力 作. 枫溪村:秀丽的风景背后,却隐藏着宗法制农村的 枫溪村:秀丽的风景背后, 械斗. 野蛮习俗 :械斗. 惨雾》 玉湖庄, 《惨雾》:玉湖庄,环溪村 :"我"和嫁到环溪村 的桂香姐 赌徒吉顺》 《赌徒吉顺》 :典妻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特点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特点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特点研究作者:李丽丽来源:《中学语文·中旬》2021年第07期摘要落叶终要归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对脚下土地有着深厚绵延的感情,因为人民深知泥土的宝贵,懂得“靠种地为生”的智慧。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乡土人口不断减少,城市化发展带来发达的工业文明正不断地冲击着乡土文化。

生活在故土上的老百姓在价值观、人生态度等心理层面,也悄然发生变化,而了解这些变化及原因,将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认知,从而拓宽视野、培养情感。

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由概念界定到价值研究,并对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特点进行多方面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概念界定;价值研究;特点;分析文学作品扎根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的写照或升华,透过作品内容,读者能够了解故事内容、探究故事背景,并从中引发各种有益思考。

而乡土小说则是现实主义文学题材的代表之一,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上世纪末,中国涌现不少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品,乡土小说理论日臻成熟,乡土文化得到充分开发,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在逐步加深。

乡土小说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必选内容,教育部教材编制人员依据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经过多次审核、评选,将几篇富有代表性的作品纳人书本中,如鲁迅的《社戏》《故乡》,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

乡土小说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乡土的眷恋与深情,对故乡可爱可敬的人的怀念,对童年趣事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叹。

一、乡土小说的概念界定当代作家对乡土小说的界定各有理解,作家茅盾曾提出:“对乡土居民现实生活的思考,应当与乡土文化、风土人情的描绘有机结合起来,从独特民风民俗中感知人类的共同命运。

”这一想法深刻地影响到后人对乡土小说的审思和创作。

现今被普通认同的乡土文学的概念是鲁迅先生提出的,他认为生活在乡村无法催生对故土的热爱和思考,只有当其进人全新环境后,内心的隐约改变往往酝酿出对乡土的怀念与追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鲁迅对叶紫的创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但我们却有作家写得出东西来,作品在 摧残中也更加坚实。不但为一大群中国青 年读者所支持,当《电网外》在《文学新 地》上以《王伯伯》的题目发表后,就得 到世界的读者了。这就是作者已经尽了当 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 是战斗的!”
• 茅盾对叶紫的《丰收》评价也很高: “‘丰灾’是近年来文坛上屡见的题材, 但是我们要在这里郑重推荐《丰收》, 因为此篇的描写点最为广阔;在二万数 千言中,它展开了农事的全场面,老农 的落后意识和青年农民的前进意识, ‘谷贱伤农’以及地主的剥削,奇捐杂 税的压迫。这是一篇精心结构的佳作。”
• 三、湖南现代乡土小说的成熟 • 真正标志湖南现代乡土小说成熟的代表人 物应该是彭家煌、黎锦明、叶紫和沈从文 四人。但他们又表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是真实反映当时的生活现实的写实的乡 土小说,一种是浪漫写意的乡土小说,使 湖南的现代乡土小说呈现一种多姿多彩的 局面。
第一节 彭家煌、黎锦明、叶紫 的写实性乡土小说研究
• 3、作品特点 • (1 )仿照鲁迅的笔法,用诙谐幽默,甚 至调侃的喜剧手法来写那种痛苦到精神和 骨髓中的悲剧。以喜写悲。 • (2 )浓厚的地方色彩,活泼的带着乡音 土语的对话,这一点“可以说开了乡土小 说村言俚语的先河” ,人物形象生动鲜 明。 • 局限:有些人物写出了性格,但缺乏提炼, 因此给人的印象不深。
• 短篇小说《丰收》中,云普叔一家及其乡亲们 所经历的苦难历历在目,20世纪20、30年代益 阳农民的勤劳、淳朴、愚昧、落后表现得活灵 活现。为了对付旱魃水魔,云普叔及其乡亲们 以湘人的霸蛮精神执拗地与之搏斗,且取得了 胜利,但他们也吃尽了苦头,好不容易得到了 一点收获。却在人祸面前身心俱伤。得了一点 收获,还要主动请田主、豪绅上门吃筵席,以 期得到他们的照顾,但事实无情地摧毁了云普 叔的梦想,靠买女儿,吃野菜收获得来的稻谷, 被田主老爷们以及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收了个 一干二净,云普叔也被迫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 荆楚文化以奇诡浪漫,讲情重义为特点; 而中原文化则以经世致用,朴素求实为本 质。经过长期的融合交汇,产生了有鲜明 地方特色的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结合了中 原儒家文化和荆楚文化以及湖南原住民的 文化特点,形成了霸得蛮,想得开,敢为 人先,忠诚爱国等湖湘文化的特点。这些 特点,在近代文人骚客身上体现得最为突 出。而在湖湘文化影响下的湖南文学也就 同样有了这样的特点。
一、彭家煌的乡土小说
• 1、生平简介 • 彭家煌( 1898——1933 )现代小说家。 又名彭介黄,字蕴生、蕴松,湖南湘阴 人,曾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曾加 入“左联”,其作品以乡土为题材。主 要作品有 ,《怂恿》、《平淡的故事》、 《喜讯》等。其作品被茅盾誉为当时最 好的农民小说之一。
• 2、作品分析 • 彭家煌的《怂恿》,是他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 • 小说描写了湖南北部一个叫溪团镇的地方,那 里有冯、牛两个大的家族,皆在当地有钱有势, 而且都有子弟在外读书做官。平时这两个家族 就互有芥蒂,时有大小的摩擦。 • 小说用形象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当时湖南 农村的那种豪强称霸,穷苦人毫无地位可言的 现状,揭露了封建宗法势力的罪恶,也写出了 乡下贫苦妇女地位的低下。小说也辛辣地讽刺 了乡民的劣根性和统治者的假威严。该小说可 以说是“为人生”的乡土小说的典范作品,显 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 小说注重人物性格的复杂化和心理描写, 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妇女的人文关怀, 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当时的乡土小说 中也是不多见的。作品所表现的地方特色 和民风民俗也是非常浓郁的,是一部不可 多得的乡土小说佳作。可惜叶紫英年早逝, 这是湖南乡土小说创作的一大损失。
• 彭家煌、黎锦明、叶紫等三人的乡土小说正像 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说到‘为什么’做小 说罢,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 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 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 注意。” 所以,他们的乡土小说作品主要就是 揭出了当时湖南乡下的病苦。但又由于他们受 湖南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创作的乡土小说 正像鲁迅评价的那样“能将乡间的生死、泥土 的气息,移在纸上”,描绘出了一幅江南山川 景物、风土人情互相映衬的民俗画卷,在给人 以美的享受时,也唤起人们的同情之心。
• 二、湖南乡土小说的起源 • 湖南白话乡土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发表在一 些报纸杂志上的连载小说。如在1919年10月22 日至10月25日在湖南《大公报》上连载的霞翥 的《徐四蛮牛》,就是有着浓郁的湘中地方色 彩和清新风俗画面的早期的乡土小说。 • 作品虽然不长,但对人物的性格有一定的刻画。 可以说是湖南现代乡土小说的先声。这篇小说 反映的人情之美,人性之善,也为今后湖南乡 土小说的创作定下了一个基调,从此后,湖南 乡土小说的创作连绵不断。
• 第一类作品有现实主义的特征 。 • 有些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 • 第二类作品文笔刚健,情节离奇,包涵 着对湘省民风和文风紫的乡土小说 • 1、生平简介 • 叶紫(1912——1939)原名余昭明,又名俞鹤 林,发表《丰收》时,才开始用叶紫这个笔名, 湖南益阳人。1926年,湖南掀起轰轰烈烈的农 民运动,叶紫全家受到叔叔的影响参加了革命 斗争,并担任农会的重要干部,大革命失败后, 他的父亲、二姐被地主反动武装杀害,其母精 神失常,叶紫当时正在武汉中央军校学习,赶 回家乡后发现地主反动武装正在通缉他,于是 改名换姓,逃到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城乡漂泊流 亡。
• 2、作品分析 • 黎锦明先生的乡土小说有两种风格,一 是秉承鲁迅先生的传统,强调民生,关 注民瘼。最有影响作品当属1925年所写 的《唐寡妇》、《出阁》、和《株守》。 • 黎锦明先生的《出阁》可以说是地方色 彩和民俗民情最为浓烈的一篇短篇小说。 • 黎锦明的另一类乡土小说,是那些交融 着楚人激越感情和强悍民风的传奇小说, 这种小说如突兀怪石,矗立于当时的文 坛,显得警拔而瑰奇。 《复仇》
第三章 湖南乡土小说研究
• 湖南是我国乡土小说的重镇。从鲁迅开 创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以来,我国的乡 土小说就有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很高 的成就,产生过世界级的大师。湖南在 我国乡土小说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 十分优秀的作家作品,也产生过在世界 有影响的大师。
• 前 言 • 一、湖湘文化对湖南乡土小说的影响 • 湖南乡土文学,是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而 产生的,也是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而发展 的。但是,由于湖南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使 得它的乡土文学又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其他地区 的乡土文学的特点。 • 保留了自屈原以来流传下来的楚蛮文化传统。 而湘中盆地和湘北湖区由于交通比较便利,则 更多的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湖南文 化可以说呈现出既有以屈原为代表的荆楚文化 的因子,又有以贾谊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因子。
• 他的另一篇作品《喜期》,则反映了湖南 农村的婚嫁习俗,又反映了在连年军阀混 战中湖南农村的情况。湖南当时处在两军 拉锯交战之地,省府政权曾在短时间之内 九易其手,可见当时交战的激烈程度。 《喜期》正是写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湖南农 民的悲惨遭遇。 • 作者在这里所流露出的愤怒和哀伤是非常 明显的,既有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 也有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 更多的是对军阀混战的控诉。
• 二、 黎锦明的乡土小说 • 1、 生平简介 • 黎锦明( 1905——1968 ),字君亮,湖南湘潭 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兄弟八人,皆在 学术和艺术上有较高造诣。小时现在北京读书, 后因病回湘,先后在长沙明德中学、岳云中学 读书,期间和同学丁玲等人组织了“楚魂艺术 社”他担任编辑部副主任,受到时代潮流的影 响,培养了他自由民主意识,也造就了他那桀 骜不驯的叛逆精神。 1924 年他再度北上,到北 京师范大学读文科,同时,他开始文学创作, 1924 年 3月 7 日他创作了第一篇小说《侥幸》。 主要作品有《一个自杀者》、《夜游人》、 《尘影》。
• 2、作品分析 • 叶紫是鲁迅晚年着力培养的一个为人生 的乡土小说作家,他又是一个左翼作家。 他笔下的八百里洞庭泛着醉人的馨香, 接天的莲叶,一望无际的湖水,以及生 活在这里的湖区人们奋斗,给读者带来 悲壮的美感和炙人的力量。他的创作得 到了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家的的极力支 持,鲁迅并亲自给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 集《丰收》作序。
• 中篇小说《星》中,则既表现了对处在 神权、皇权、族权、夫权压迫下的农村 妇女的命运的极大关注,又反映了在大 革命的影响下的农村妇女的命运。主人 公梅春姐,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毅然 决然地挣脱封建思想的羁绊,去追求自 身解放和爱情幸福,投身革命。虽然后 来她的命运又有很大的变化,但作者最 后让梅春毅然决然地离开给她带来无限 痛苦的家庭,向东方走去,表明了她对 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 抗战爆发后任教于衡山师范、桂林师范。1947 年任教于湖南大学外文系。30年代是他创作的 高潮期,出版了数种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以 描写灰色生活中的市民和苦闷中的知识分子为 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现实社会面貌,艺术上 成就也较高。他还是一位很有鉴赏力的批评家, 曾出版《新文艺批评谈话》和《文艺批评概 说》,对《沉沦》等作品做了大胆而独特的批 评。 解放后先后任教于福建师院中文系、湘西 永顺中学、湘西民族中学等校。1952年被选为 湖南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委员。
• 1929年底,他来到上海,找到了地下党, 并加入了共产党。1933年春,他和志同道 合之士创办了《无名文艺》刊物,并在上 面发表了短篇小说《丰收》,受到大家的 好评,并加入了“左联”,1934年与鲁迅 交往,受到鲁迅的重视。1939年因病去世。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丰收》和《山村一 夜》,中篇小说《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